体育课如何吸引学生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A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导向下,各门文化课教学中都有学生厌学的问题,甚至在体育课上同样有“厌学”的现象。从理论和实践上讲,小学生应该是最喜欢体育的人群。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可以看到,在体育游戏中小学生是那样情不自禁地全力投入。由此可见,学生并不是从内心讨厌体育活动或体育课,而是对一些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教的内容、教的方法感到枯燥厌倦甚至反感。这是体育教学中教与学的对立。因此,体育课如何吸引学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体育课如何吸引学生呢?我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磁化”是前提
  所谓“磁化”,就是增加教学的吸引力。罗伯特•特拉费斯说过:“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与其它的表演艺术,这是由于教师与那些观看表演的人的关系所决定的。”体育课表演的技巧性、和谐性和美感愉悦性的特点,就是教师内在的人格显露。教师的表演同演员一样在声、神、行等方面具有艺术修养,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真实情感,只不过不象演员那样“自我”罢了。我认为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与其责怪学生,不如反问自己。要使体育教学有实效,第一要紧的是要把学生的心“磁化”过来,使学生乐学。这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便形成合力,产生“磁化”效应,从而产生师生间的情感共鸣。
   二、“变化”是关键
  所谓“变化”,就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变换教学方法,以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1、把猜谜、讲故事引进体育课
  目前,体育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讲解动作概念、要领,示范,然后学生随教师进行模仿练习,方法单调,吸引不住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如果采用提问式教学,可收到良好的效果。针对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猜谜语的特点,我在教《前滚翻》时,出了个谜语让学生猜:“两手用力撑,两脚迅速蹬,团身如球滚,展体似雄鹰。”谜语一出,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易学易记,从而达到了寓教于学的目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法,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常变常新,步步深入,始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想学、乐学的自觉行动。
   2、做一些集中注意力的练习
  由于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上课时往往是“人到课堂心未到”。例如学校是寄宿学校,学生一个星期才回家一次,每逢星期一上课,这种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就更加严重,甚至连队伍都排不好。针对这一情况,应根据教材内容,编一些韵律操,配上音乐或指挥学生做反口令练习、模仿动物动作等各种新颖、有趣的集中注意力的练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多采用小型竞赛
  低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热衷于小型竞赛,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如:当学生掌握快速跑动作后,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直线接力跑、十字接力跑;单脚跳可演变成跳进去拍人和斗鸡;投掷小垒球可组织学生打坦克、打飞机比赛,由于比赛激烈,学生就能较好地全身心投入。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新学期的体育课,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痴迷于体育课的无穷魅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创新使用体育教材
  由于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上进心和好胜性强的特点,学生对现行教材中那些单调、枯燥、重复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应根据体育课程的目标与内容,创新使用新教材,使教学内容体现游戏性、竞争性和适当的惊险性,尽可能采用游戏、测验、比赛等多种竞技形式,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小学四到六年级的教学内容均有400米耐久跑,在处理这一内容时,可采用配乐跑、图形跑、全程跑、结伴跑、追逐跑、越野跑、障碍跑、50米×8往返跑等方法,不变变换练习形式,适当增加辅助器材,增加练习的趣味性和新鲜感,给学生以充分选择的自由度。
  二、营造快乐和谐的课堂氛围
  要增强体育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力、营造快乐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关键。教师应努力将快乐教学、尝试教学的理念渗透于教学之中,多提供学生练习与表现的机会,尊重其基础和发展需要,增强他们参与意识和目标意识,针对体能差的学生,不能求全责备,而应本着“因材施教、激励为主”的原则,适当降低练习难度,当学生取得微小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其产生自信心。
  三、建立阳光少年体育成长档案袋
  建立并使用《阳光少年体育成长档案袋》,将国家体育锻炼达标手册、学生训练成绩、关于体育方面的奖状与书刊、学生自我评价、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等体现学生体育成长的资料装入袋中,使学生经常关注自身的健康成长,体味自信与快乐,从而真正实现“我锻炼、我健康、我自信、我快乐”的体育锻炼意识。
  四、有效指导课外体育活动
  随着阳光体育活动、大课间活动,课外活动的深入开展,学生有了充足的锻炼时间,学生渴望得到老师的悉心指导,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组建球队、武术队、排球队、田径队、象棋队等体育团队,引导学生在团结合作中训练体育技能;可以把课下体育活动作为课上教学内容的有效延伸,开展每周一主题的体育活动,可以对体育特长生进行个别辅导,以实现“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的育人目标。
  总之,通过又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让我进一步体会到:体育教师要用高尚的情操、广博的知识和健美的体魄、优美的示范,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直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信心、培养体育兴趣,使学生在外校这个桃李芬芳的家园里健康的成长。
其他文献
摘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巨大的付出,教育的效果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体现。   【关键词】行为习惯 改善自己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学校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职业学校实行的是注册入学,没有考试成绩的限制,来者不拒,学生良莠不齐,这就给职业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难题,给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根
作文历来是语文学科的“重头戏”,几乎占据了语文成绩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也受到了语文教师的格外重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激发写作兴趣”。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是提高作文能力的关键所在。  一做生活的有心人   写作兴趣的源头来源于生活,若学生生活丰富多彩,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阔,感受社会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我们采
摘要班集体是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地方。集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是社会影响学生个体,帮助学生进入社会的通道之一,它具有强大的功能。学生教育应强调学生学会关心,即跳出自己的圈子,关心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关心社会、国家,关心家庭、朋友和同行。通过集体生活,孩子们接触面扩大了。在集体中,教师的爱是集体成员积极上进的重要动力,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在集体生活中,模仿是指在集体的一定刺激的影响下而产生与他人相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着重于学生在数数目活动中的自我发展,其课程的特点突出体现其基础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所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要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具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活动中,要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设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促使学生人人取得成功,让每个学生
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他们鲜活的教育实践中来,从教育反思与研究中来,从教育良知与教育责任中来,从教育梦想与教育追求中来!而教育理念是人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对教育的理性认识。任何教育行为都必然以教育理念为指导,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当代世界教育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新的理念,这些教育理念对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当代新理念下,世界各
一堂课的效率是指学生在这堂课上学到的知识除以教师在这节课上所讲到的知识点。因此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让学生把教师在此节课上的知识点完全掌握,只要做到这一点就能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发挥到最大。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教师应当从当前的实际出发,做到以下几点。  一、首先是备课。  备好课是提升课堂有效性的前提,而备好课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抓住教材的重难点。备课必须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需要,设计课
在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滚滚浪潮中,探究式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是任何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代替的。但是,我们在探究式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一些的疑惑和问题,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呈现案例】  案例一:周老师上八年级的“因式分解”第一课时“提公因式法”这一节课时,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放手让学生合作解决两道题:(1)993-99能被1
随着新课标改革不断深入,核心素养成为学科教学的主要培养目标,在该视域下,运用情境教学已经是普遍的选择,但由于缺乏对教学情境的合理评价,致使教学效果鲜有提升,因此,本文
随着社会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国内外纷纷出台了发展老年教育的政策,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和经济压力。南昌市老年教育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成果,但
家校合作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功能日益凸显。社会参与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许多国家采取各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