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课文之上的给予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ai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材正如教材编写者所说:无非是个例子。用教材教给学生的是语言习得的方法,是对语言领悟的能力,是对母语承载文化的认识和积累的途径。课文本身是单薄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局限的,但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却不是教好这篇课文而已,我们要毅然地完成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完成的教学使命和文化使命,就必定要站在课文之上,站在教材之上研究我们的课堂。课堂给予学生的容量究竟有多大?
  我们用文本启发文本的阅读,用文字对文字的涵育进行了——
  
  豪华的启蒙
  “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子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了动听的歌谣……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
  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
  教过这篇课文的老师一眼就能看出这是把教材《月光启蒙》进行了重新的组合。是的,这是两课时教学结束后,我的学生们对教材的重组,他们把握了文章的一个主题中的两面——“爱”与“启蒙”。
  如此梳理后,就这两个主题,我们开展了系列阅读活动。为此,我阅读了30篇“母爱”主题的文本,从中选择了《母爱如水》《母亲的生日》等五篇文章推荐给学生并进行了阅读的指导;而为了让学生深切地理解民歌民谣对“我”,对“文学”启蒙的意义,我整整用了一周的课余时间去阅读民歌民谣本身,阅读民歌民谣的文学评论,阅读民歌民谣的美学意义。那段时间里,新课仍然在继续,对“月光启蒙”的追问也在继续,同事们笑说:“你的播撒真够繁华的!”其实他们也和我一起繁华地播种着。
  听着他们的笑谈,我想起了张晓风的那篇文章中的话——
  那是一个夏天的长得不能再长的下午,在印第安纳州的一个湖边。我起先是不经意地坐着看书,忽然发现湖边有几棵树正在飘散一些白色的纤维,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有些飘到草地上,有些飘到湖水里。我当时没有十分注意,只当是偶然风起所带来的。
  可是渐渐地,我发现情况简直令人吃惊。好几个小时过去了,那些树仍旧浑然不觉地,在飘送那些小型的云朵,倒好像是一座无限的云库似的。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漫地都是那种东西。第二天情形完全一样,我感到诧异和震撼。
  ……
  想起这篇文章,是因为有一颗种子已在我的心中蔚然成荫,师者,当做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这样豪华的启蒙收获的是什么,若干年后我们会看到。
  语言是艺术,是对其他艺术门类进行阐释的艺术,同时她包含着音乐、美术等各种形象艺术,轻轻地叩开它们虚掩的门,融通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就有了美妙的——
  
  书韵读白鹭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这是苏教版教材《白鹭》一文中的首尾几句话。
  一种普普通通的鸟,经过郭沫若这位大作家寥寥数笔的描摹,就显得那么动人,那么栩栩如生。这篇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虽没有华丽迷人的词藻,也没有浓妆艳抹的渲染,显得那么朴素无华。但是,它正是运用了如白鹭一般朴素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平常事物中蕴含的美!作者仅仅对白鹭寥寥数笔的描绘,就揭示了它平常的美。先是同白鹤、朱鹭和苍鹭作比照,彰显了白鹭“全身的流线型结构”,这就突出了白鹭一种无与伦比的独特的美,颇有点儿“百鸟之中我为首”的意思了。不是吗?白鹭“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文末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白鹭是诗”,这一不寻常的比喻,特别是结尾具体化为“散文诗”,突出了白鹭的平凡而美好、朴素而高洁的特点,赞颂了白鹭的美。
  读着是美,品着是诗;读着是歌,品着是画。我不知道用怎样的语言去传达给我的学生了,我却又多么迫切地急于把平常而又深邃、简单却韵味无穷的美捧起来,放在学生的心田里,然后等待种子发芽。
  怎样让学生体会白鹭实在是一首诗呢?
  我产生了大胆而热烈的尝试欲望。我充分地进行着我的教学准备,音乐、诗歌、文本的精彩解读,层层精心的引导、铺垫后,我想要一幅字,一幅漂亮的书法作品,我只要一个字——诗。淡淡墨痕,净化的线条,就够了。我要让她和文章的结尾一起书写在学生的心头,让他们自己去读这“诗”,读字中的诗,感字中的白鹭,读白鹭如诗。
  我一直都记得,那个下着蒙蒙细雨的清晨,我拎着两个包子和一杯热腾腾的豆浆,站在朋友的门前,向他求一个“诗”字。
  那堂课,我没有给学生说诗、说字,我没有说得清的功底,也无法对十一二岁的孩子说清,但我肯定且欣慰的是,孩子发亮的眼睛,动情的朗读告诉我,他们已有模糊却也生动的感受。
  也许是因为我懂得作为线的艺术的书法,她像音乐从声音世界里提炼抽取出乐音来,依据自身的规律构造出丰富多样的纸上的音乐和舞蹈,又如诗歌一样抒情和表意,帮助我完成了无法用诗歌来展现的白鹭的诗韵,因为只有书法是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的灵魂。
  在一个国家的文明体系中,文化以两种形态存贮。一则掩映于博物馆藏之中,潜行于历史的河流,流淌于我们的血脉。一则繁茂于学校教育,化民成俗,赋予智慧和美德,积蓄社会进步的力量。当今天的人们用深邃的目光激活尘封的历史时,两种文化便交融在了一起,文化的教育内涵便被深刻地挖掘出来。所以我们应该去做——
  
  记忆的唤醒
  人类对于自身的起源总在不断地探求,不断地寻觅,这种热情和执著一代又一代从未熄灭。那里有某种神秘的呼唤,某种与血脉相连的情愫。
  于是《莫高窟》写进了教材。那是历史在某一个瞬间遗留在丝绸之路上的一颗华夏文明的璀璨明珠。那彩塑、那壁画,无不凝聚祖先血液中某种殷红的期盼,那飞天的舞姿如此神奇,那美丽而迷离的眼神永远闪烁在那个混沌的、只有浪漫的想象的岁月,那是祖先对人类文明的理解、渴求,还是某种含糊的解释;那微笑的神灵呀,只有我们——华夏民族的后裔才能在烟尘中读懂,因理解而膜拜。于是才有了今天演绎的敦煌舞曲,才有了一本又一本读来让你性灵澄明的敦煌故事。那里有向往有抗争,有血有泪有叹息,但也有微笑!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有效的补充完全可以缩短他们仰望历史的距离。可以展示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特别是美轮美奂的飞天,并配以优美的音乐,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享受,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可以收集大量的资料,如彩塑、壁画丰富的图片和《藏经洞发现与敦煌遗书流散》等补充阅读材料,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课堂教学的流畅,学生眼中的激动,与我诉说的眼神交汇,我的心满满地、满满地被填充着。但始终感觉意犹未尽,总觉得还有什么没有告诉我的学生,好像总还欠了他们一些什么。孩子们明亮的目光还可看到更远更远……
  让他们再写写阅读的感受,再补充一些历史文化的文本阅读。这些都做过后,心里仍然不够踏实。走在濠河桥畔,侧目望去——眼前呈现的,是南通博物馆群落。
  她真实记录着南通悠久的历史文化,生动展现着南通建设的丰硕成果;堪称融人文和科学于一体的故乡史诗,集气质与风韵于一身的城市画卷;是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是积淀丰厚的教育资源,更是广阔生动的文化课堂。
  家乡的记忆!和丝路花雨一样的记忆!
  当学生真正走进博物馆时,似乎已经熟睡的历史文化顷刻间在学生凝视的目光中激动地醒来,在这鲜活的阅读方式中,城市的记忆一次又一次被打开,并得以如此明亮地被继承和延续,这样,记忆就不仅仅只是记忆了。一旦静默的建筑和凝滞的文明碎片被温柔地触摸和理解时,历史的血脉和现代乃至未来便被畅快地联结起来。
  俯察家乡热土,沉淀历史记忆,接受文化熏陶。孩子们在凝望、触摸、捡拾、体验中继承着优秀的历史文明,在浸润和濡染中培养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使命感,这是教育的责任,也是语文的责任。
  (责编钟岚)
其他文献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总喜欢借助多媒体,通过看、听、赏等过程,渲染与文本相匹配的教学情境。这无疑是一种进步的教学手段,尤其进入课改后,多媒体课件更是成为公开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但是,是不是有了多媒体的加入,学生就能进入一种情境,就能深入文本感悟文本呢?请看《一棵紫丁香》教学片断。    【教学案例】  ……  师:绿叶沙沙像什么?  生(齐):绿叶沙沙像在唱歌。  师:是谁给谁唱歌呢?  生:是
口语交际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全新要求,是以口头语言为主要中介手段而进行的交际双方互动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听、说双方运用口头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感情。然而,目前小学生口语教学并不尽如人意。在教学中,我深切感受到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欠缺,存在的不足可以归纳为:(1)胆子小,害怕交际;(2)声音轻,态度拘谨;(3)口齿不清,发音不准;(4)缺乏条理,词不达意;(5)人云亦云,没有主见;(6)随
设计理念  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语言以及描写海鸥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8个生字,重点指导“塑、抑”的字形,随文理解“抑扬顿挫、亲昵”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批注法,抓住老人的言行、神态以及
前段时间,我市举办了一次语文课堂教学评比活动,5位年轻教师执教了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麋鹿》一课,展示了各自的风采,其认真的态度、良好的素养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评比活动总体上是成功的。但就这五节课而言,也留下了诸多遗憾,尤其是群体患上“失语症”的现象引起了我深深的忧虑。    1.教学目标迷失  以《麋鹿》一课为例。5位授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设定的教学目标基本相同,包括了四方面的内容:正确、流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对语文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指明了方向。我们依据小学生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以“语文综合性学习”为切入点,开展了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一、以课堂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文本内容,更要注重言语形式,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都蕴藏在具体的文字中。  一、精读教材是关键  教材是作者思想的载体,同时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对话的媒介。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决定阅读教学的深度。言为心声,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作者常常会精心选择和采用恰当的表达形式。因此,解读文本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读进去,感悟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的诵读领悟,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激发学生尊师爱师的情感。  3.在欣赏诗歌中,培养鉴赏能力,提高品读词句的内涵。    课前准备  1.《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乐曲伴奏。  2.回忆一件老师关心爱护自己的事。    教学策略  一、切入举隅,启动情感  1.伴随着轻柔的音乐,教师轻轻吟唱《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  2.(出示课文中
教师要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就一定要充分利用课堂内有限的巡视时间,促使学生一课一得,甚至多得,尽可能地给学生释疑解惑。鉴于此,教师务必在课堂巡视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教师应当从哪几个方面关注课堂间的巡视呢?    一、点、横、竖、撇、捺——“塑身正”蕴其美学    教师在识字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课堂巡视,并且在巡视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师有效的巡视不仅能规范学生正确书写
当前,农村小学阅读教学课堂上充斥着繁琐的课文内容分析,而对于文章表情达意的形式几乎无暇关注。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截然分离,仅靠每周两节作文课,很难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目标”中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平时教学中,我认真研读教材,以课文为习作的突破口,及时地把习作训练有机地融进阅读教学中,学以致用,实现读写结合。
都说“创业难,守业更难”。细细品味,“守”本身就包含了“创”,要守住业就必须不断创业。有道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社会的一切都在进步。就电脑来说,换代之快,让人应接不暇。如果创下电脑事业的企业只守着生产386,那么不管他的电脑造型如何美观,包装如何精美、豪华,相信现在的你要买电脑亦不会去抱回一台386。如此,可以想见该企业的发展方向——淘汰。唯有创新,继而生产486、586……才能守住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