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重商主义者用财富精心包装生活的时候,在功利主义者为豢养者引吭高歌的时候,在理想主义者逐渐成为犬儒主义者的时候,刘亚明却用画笔描绘了一幅迷惘、沉痛、悲悯的现实世界,以理性与批判的目光为时代作证,为人性的审判拉开了序幕。
在地球最大的生命共同体经历了最为惨烈的变革之后,史无前例地拥有了膨胀无度的财富,这并非是体现了现代自由,民主,人权,宪政以及文明范式的综合作用,反倒刺激了人们欲望的膨胀无度与民众的精神沦落。在权力拜物教左右的社会中,压倒性的力量呈现着权力、金钱,欲望对精神、道德,理想的全盘胜利,剩下的只有世俗的迷乱和动物般的沉默。人们都在投机与商业的角斗中自废品行,投机、炒作,迎合权贵之作泛滥成灾,悲天悯人,忧国,院民变得那么不合时宜。人们处于十字路口的迷惘与彷徨,无不在刘亚明创作的《通向众冥的自由之路》巨型画作中集中呈现,刘亚明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与坚守不仅未受到时代潮流的裹挟,反而在这个道德沦丧的社会中死守善道,以真诚担当着时代的先锋。
积极的悲愤
在大型画作《通向众冥的自由之路》中,人们可以看到其中激荡着强烈的忧患,绝望的愤怒,难以言表的痛心疾首,启示录般的恐怖笼罩,呈现出强烈的悲剧意识。在画作中可以看到他对人性与现实的思考,而画中呈现的悲剧意识正是他所经历的人间冷暖和社会疾苦的艺术再现,体现着现实主义的悲悯情怀。纵观历史,二次世界大战人类的互相残杀、奥斯维辛的大屠杀、苏联的肃杀运动、中国的“文革十年”等等,这都是打着“国家主义”、“民族精神”,“革命运动”、“进步”,“解放”等等被神化和绝对精神化了的概念之下所出现的人类浩劫。而目前国内连续不断的自然灾害,更让他感受到这不仅仅是天灾,更多的是一种人祸。在工业革命、科技发展的浪潮下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巨大灾难——人类将在对自然的无限掠夺中自掘坟墓!他在画中呼唤一种超越的精神和某种救赎的力量,这种救赎就是对自身文明的深刻反思和对欲望泛滥的理性批判。
现在他又画一个系列组画叫《此岸》,就是关注当下人信仰缺失造成的迷茫和恐慌,心里没有归皈感和家园感的状态,他从画中呼唤人们找到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摆脱恐惧和不安全感。“这跟我国当前的社会积弊息息相关,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人们的生活不会有安全感,另外,体制,教育、医疗、住房,生活成本,有毒食品等,都象无数座大山一样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因此造成了社会的急功近利和尔虞我诈,归根结底是社会造成的,人们不可能放弃功利,安安静静地享受生活,因此会使道德沦丧,人与人关系变得冷漠无情,而在欧洲一些发达国家,人们却可以很安静地在做一件事。比如一个修鞋匠,他会很有安全感地每天在修鞋,可能没想到要一夜暴富,只这样做下去就很幸福了,也不用担心将来的保障,人与人的关系也不会那么功利主义。因此画中体现的内容更关注现实,关注人的心理,表现了人们需要克服心理荒芜的恐惧感,需要在反省中完成一次再生。”
扭曲的世界
刘亚明对现实和人性的关注来源于曾经的种种痛苦经历,他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文革时期度过的,他的父亲是报社的主编,被划为走资派,经常被人拉到广场上批斗,而有些不怀好意的人让他去广场上看他父亲的批斗会,同时也有一些好心人,尽力去保护他免受伤害。在文革后期,他父亲平反后在书店当书记,在这期间家里经常会来一些人,不知道在干什么,也经常会有人将电影票和戏票送给他们,但是父亲退休之后,所有的人都不来了,电影票和戏票也都没了,当时虽然他只有十六岁但对这种成人世界的世态炎凉看得非常清楚。他在电影院工作的时候也是十五、六岁过早地接触了成人社会,并感觉到成人世界的斗争更为惨烈,这都在他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
成人世界的复杂,使他寄情山水,从山清水秀中寻找创作灵感,如今的家乡却因污染而成为癌症高发区,八十年代初他到北京时,看到的是蓝天白云,而今则成为了“看不清的城市”。他认为由于竞争唤醒了人的贪欲,人性中的善良便衰亡了,明知是恶,但为了利益,宁肯作恶,商业之风已污染了偏远的小镇,垃圾、汽车废气,烧烤的油烟、摇滚乐的喧闹……像一股股热浪扑面而来,城市的浮躁,喧嚣已无处不在,他还讲起一家人去放生,而湖边坐满了垂钓的人,你把鱼放入水中,已毫无行善的释然之感,于是他的作品中便渐渐形成警示性的构思,人们四处奔逃(其实已无处可逃),人造的神像已倒下,这时真的神便会降临。古典绘画是理性文明的结晶,而今天的灾祸同样生发于理性。文艺复兴唤醒了理性,创出古典绘画,建立科学体系,形成理性社会。当初,人们认定,依此前行,人定成为主宰,便会将世界带入理想之国。而今,世界则全面显现出理性的灾难。
“人们痛苦的经历一生都少不了,但现在觉得精神上的痛苦比肉体的痛苦更厉害,现在回想起八十年代是很幸福的,当时没有贫富对比,虽然物质贫乏,但人们心理却很平和,人最可怕的就是攀比之心,那种一夜暴富的欲望十分可怕,人们可以为了利益泯灭良知,杀人越货。”据说现在中国有一亿多人有着各种的精神疾病,他认为数字远不止这些,不管穷人富人活得都不快乐。“现在的孩子画画就为了去卖,我们过去画画还很纯粹,也没想到要卖钱,只要能活下去就行。现在很多画作被炒到了几千万,有的学生还在为学费奔波,发愁,他能象我们过去画几天几夜不出门吗?所以这个社会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我国的艺术市场到处充满丁浮躁的风气,在国外展览中感触最深的是欧洲有着浓厚的艺术土壤,那里的人能感同身受,能发自内心的热爱艺术,他们的热爱能表达得特别质朴,直接,好多画家买过他的画,还有博物馆的讲解员买他的画。他在比利时,有个画家竟然还给他跪下,说要买这张画,当时那张画他是不想卖的,后来还是卖给了那个人。过了一段时间,那人还专程从比利时来拜访过他,这些人都非常性情,很懂艺术,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而我国的艺术土壤却是虚假的泡沫,人们把艺术品当作股票去炒作,“我喜欢真诚的东西,在绘画和生活当中都要呈现出真的东西来,痛苦就是痛苦,愉悦就是愉悦,只有真诚的东西才有生命力,才有价值。”
觉醒的后时代
记得小时在内江老家的时候,社会还非常封闭,外国的新思想和绘画作品根本就见不到。改革开放后,他见到了一张蒙娜丽莎的印刷品,印得非常粗劣,但这也让他感觉非常喜欢,后来他跟几个美院的人画人体素描,正遇到打击精神污染的运动,还被警察关在楼上审了一个礼拜,发现没有与色情有关,就把他放了。 85新潮对他的冲击更是非常强烈,他如饥似渴地吸收外来的文化,开始了解世界各派的大师,时间发觉根本就不够用,到处看画展,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最精典的内容学到手。后来条件好了,开始去欧洲,看到了大师们的原作,用了十年时间跑了世界各国著名的博物馆,基本把世界上各大师的名画看了个遍,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当他第一次到美国芝加哥博物馆看大师作品时,他竟然在一张伦勃朗的《戴金链子的上尉》前看了一天,陪他去的人实在待不住了,就跟看馆的人开玩笑说,要不把他存在这里,我明天再来取好了。看馆的人说他见过这么多人,还从来没有见到一千人对一张画如此痴迷。在华盛顿国家美术馆时,里面也有很多大师作品,刘亚明沉浸在里面时间太久,累得在椅子上打了一下盹,他马上给了自己一个耳光,并对自己说,过去几十年都没有看到的东西。今天这么好的时机,竟敢在大师面前打盹。他把自己抽醒后继续看,这时的他就象一只困兽,被困饿了很久,突然在面前放了一屋的美食,他就象一只饕餮,恨不得把自己吃死,当时就是这种久旱逢甘霖般地饿补一顿。还有一次是在九十年代初,欧洲有一个画派叫弗兰德斯画派,进行大师的画作巡回展,他被鲁本斯的大型画作震憾了,竟然反问自己,这么大的场面是人做出来的吗?中国没有这样的画,象这种生动、深刻的宏大场面更是没有,这为自己后来大型组画的创作埋下了种子,那个时候觉得自己做不到,但就是有这样的创作冲动。那时,他的奶奶去世了,他在料理完后事后回到北京,突发灵感,迫不及待地找了一个别墅,开始画大型组画,等画完后才发现,这个画太大了,根本没法拿出门外,只好又把画框拆了,把画布卷起来送出窗外。当时就是急成这样,就象饿得一蹋糊涂,见到吃的就吃了再说,不管质量好不好。
寻找伊甸园
在画过一些悲剧性的组画之后,他开始寻找人类的精神伊甸园,并到各地寻找灵感。前阵,他曾去过四川兴隆县下面的一个拉曰玛草原,在藏语中的意思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那里非常远,坐车从兴隆县还要走几个小时,路非常难走,没有向导根本进不去,那里已经两年没有外人进去了,完全是一个神圣的伊甸园。当地人信藏传佛教,生活特别简单,他进去的时候带着一个照相机,当地人很少见过他这样打扮的人,更以为那个大镜头是一个枪,就象看到侵略者一样不安。在那里的几天时间,刘亚明认识了一个眼睛不太好的老奶奶,她一个脚穿胶鞋,一个脚是光着的,那个光着的脚趾长期被泥土粘着,她每天都要去寺庙里去拜佛,回来的路上再捡几根柴禾,回去熬奶茶,再吃点青稞,这就是她一天的生活。
在小河边,那些二十多岁的喇嘛全部裸体在水里面游泳,流过的是清澈见底的河水,到了高山上的寺庙里。有三个人在里面做功,两个藏族老妇人,一个灯司,她们在寺庙里生活,还养了几只羊,供应她们羊奶暍,再吃一些青稞,这就是他们的全部,在这么美丽,仿如天堂的环境里,他们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只知道人与神的世界,内心非常幸福。那里的阳光透亮,环境非常洁净,完全是大自然的本真色彩,没有任何烟尘的污染,植物和蓝天的色彩非常纯。这让他感受到,人们都说欧洲的印象派画家色彩画得好,而在那里大自然呈现出的色彩更伟大。”我在城市中画的画,有人问为什么都是灰色的,这是因为城市里本来就是灰色的,人们的内心也是灰色的,这就是我总爱画灰色的原因。”
“我在拉曰玛草原感觉内心非常安静,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去拉曰玛草原的时候无意中破坏了那里的和谐环境。因为我曾经在骑马时遇到一个小孩儿,小孩问我的衣服要多少钱,我说是两百块钱,小孩说他的衣服就十块钱,小孩对这个数字非常惊讶并一直念叨着,当时我在想,现在城里的孩子买个耐克鞋就要一千多块钱,可这里的孩子却觉得两百块钱太多了,一直在念叨。我很后悔跟孩子说这个事,这对孩子肯定会有影响,后来再去一次,情况就变了,当人们在那拍照片时,小孩开始跟人要钱了。”
刘亚明在创作了一系列的现实主义作品后,接下来想要创作的就是以心中美好的伊甸园为主题的作品,现在所要寻找的就是这种美好的境界,但内容还不够,冲动还不够大,还要到世界各地转一转,去人类最幸福的地方,比如说芬兰,不丹、丹麦、这些人类幸福指数最高的地方去看看。现在在丹麦这种国家做生意是不用签合同的,他们至少有一个游戏规则建立得很完善,我们现在有很多问题造成了人们赶紧捞利益,否则过了这个村没这个店。最重要的是内心没有一个伟大,令人敬畏的信仰,对神都没有敬畏了,对人更没敬畏,可以乱来,这个现状很让人担忧。他计划在六十来岁的时候再画个死亡篇,人跟生命、跟死亡的关系,要真正对死亡有所感悟的时候才能去画。
他在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同时,还有一个看家本领,将独立的创作与商业化结合得比较好,所以这几年他生活得还是不错。他的看家本领就是给权贵们画肖像,从国家高层领导人到各省的省长,再到房地产商和电影投资人,各行各业的名人他都画过。这就是他用自己的绘画技能寻找艺术与生活的结合点。虽然是为了生活,迎合订单需求去画肖像画。但每张画还是渗透着自己对人物和人生的感悟和理解。他会结合每个人的身份和性格把人物内心的情绪和状态表现出来,在遇到某些某些奸商时,他甚至把老板的奸诈画在眼睛里面,但他们还觉得挺好,根本看不出来。
刘亚明作品表现的是心理学和人性学的精神观照,以悲剧精神和酒神精神整合出新的生命力量,在这种生命精神下,人的力量和尊严能够得到重新审视并真正地得到表达。作品中蕴涵着带有力量的悲观主义,以悲观为基础的救赎的智慧,他的这种担当寓意着拯救与重生,以及对民族、社会深切的忧虑与思考,构成了一个罗丹式“思想者”的精神苦难。
在地球最大的生命共同体经历了最为惨烈的变革之后,史无前例地拥有了膨胀无度的财富,这并非是体现了现代自由,民主,人权,宪政以及文明范式的综合作用,反倒刺激了人们欲望的膨胀无度与民众的精神沦落。在权力拜物教左右的社会中,压倒性的力量呈现着权力、金钱,欲望对精神、道德,理想的全盘胜利,剩下的只有世俗的迷乱和动物般的沉默。人们都在投机与商业的角斗中自废品行,投机、炒作,迎合权贵之作泛滥成灾,悲天悯人,忧国,院民变得那么不合时宜。人们处于十字路口的迷惘与彷徨,无不在刘亚明创作的《通向众冥的自由之路》巨型画作中集中呈现,刘亚明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与坚守不仅未受到时代潮流的裹挟,反而在这个道德沦丧的社会中死守善道,以真诚担当着时代的先锋。
积极的悲愤
在大型画作《通向众冥的自由之路》中,人们可以看到其中激荡着强烈的忧患,绝望的愤怒,难以言表的痛心疾首,启示录般的恐怖笼罩,呈现出强烈的悲剧意识。在画作中可以看到他对人性与现实的思考,而画中呈现的悲剧意识正是他所经历的人间冷暖和社会疾苦的艺术再现,体现着现实主义的悲悯情怀。纵观历史,二次世界大战人类的互相残杀、奥斯维辛的大屠杀、苏联的肃杀运动、中国的“文革十年”等等,这都是打着“国家主义”、“民族精神”,“革命运动”、“进步”,“解放”等等被神化和绝对精神化了的概念之下所出现的人类浩劫。而目前国内连续不断的自然灾害,更让他感受到这不仅仅是天灾,更多的是一种人祸。在工业革命、科技发展的浪潮下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巨大灾难——人类将在对自然的无限掠夺中自掘坟墓!他在画中呼唤一种超越的精神和某种救赎的力量,这种救赎就是对自身文明的深刻反思和对欲望泛滥的理性批判。
现在他又画一个系列组画叫《此岸》,就是关注当下人信仰缺失造成的迷茫和恐慌,心里没有归皈感和家园感的状态,他从画中呼唤人们找到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摆脱恐惧和不安全感。“这跟我国当前的社会积弊息息相关,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人们的生活不会有安全感,另外,体制,教育、医疗、住房,生活成本,有毒食品等,都象无数座大山一样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因此造成了社会的急功近利和尔虞我诈,归根结底是社会造成的,人们不可能放弃功利,安安静静地享受生活,因此会使道德沦丧,人与人关系变得冷漠无情,而在欧洲一些发达国家,人们却可以很安静地在做一件事。比如一个修鞋匠,他会很有安全感地每天在修鞋,可能没想到要一夜暴富,只这样做下去就很幸福了,也不用担心将来的保障,人与人的关系也不会那么功利主义。因此画中体现的内容更关注现实,关注人的心理,表现了人们需要克服心理荒芜的恐惧感,需要在反省中完成一次再生。”
扭曲的世界
刘亚明对现实和人性的关注来源于曾经的种种痛苦经历,他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文革时期度过的,他的父亲是报社的主编,被划为走资派,经常被人拉到广场上批斗,而有些不怀好意的人让他去广场上看他父亲的批斗会,同时也有一些好心人,尽力去保护他免受伤害。在文革后期,他父亲平反后在书店当书记,在这期间家里经常会来一些人,不知道在干什么,也经常会有人将电影票和戏票送给他们,但是父亲退休之后,所有的人都不来了,电影票和戏票也都没了,当时虽然他只有十六岁但对这种成人世界的世态炎凉看得非常清楚。他在电影院工作的时候也是十五、六岁过早地接触了成人社会,并感觉到成人世界的斗争更为惨烈,这都在他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
成人世界的复杂,使他寄情山水,从山清水秀中寻找创作灵感,如今的家乡却因污染而成为癌症高发区,八十年代初他到北京时,看到的是蓝天白云,而今则成为了“看不清的城市”。他认为由于竞争唤醒了人的贪欲,人性中的善良便衰亡了,明知是恶,但为了利益,宁肯作恶,商业之风已污染了偏远的小镇,垃圾、汽车废气,烧烤的油烟、摇滚乐的喧闹……像一股股热浪扑面而来,城市的浮躁,喧嚣已无处不在,他还讲起一家人去放生,而湖边坐满了垂钓的人,你把鱼放入水中,已毫无行善的释然之感,于是他的作品中便渐渐形成警示性的构思,人们四处奔逃(其实已无处可逃),人造的神像已倒下,这时真的神便会降临。古典绘画是理性文明的结晶,而今天的灾祸同样生发于理性。文艺复兴唤醒了理性,创出古典绘画,建立科学体系,形成理性社会。当初,人们认定,依此前行,人定成为主宰,便会将世界带入理想之国。而今,世界则全面显现出理性的灾难。
“人们痛苦的经历一生都少不了,但现在觉得精神上的痛苦比肉体的痛苦更厉害,现在回想起八十年代是很幸福的,当时没有贫富对比,虽然物质贫乏,但人们心理却很平和,人最可怕的就是攀比之心,那种一夜暴富的欲望十分可怕,人们可以为了利益泯灭良知,杀人越货。”据说现在中国有一亿多人有着各种的精神疾病,他认为数字远不止这些,不管穷人富人活得都不快乐。“现在的孩子画画就为了去卖,我们过去画画还很纯粹,也没想到要卖钱,只要能活下去就行。现在很多画作被炒到了几千万,有的学生还在为学费奔波,发愁,他能象我们过去画几天几夜不出门吗?所以这个社会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我国的艺术市场到处充满丁浮躁的风气,在国外展览中感触最深的是欧洲有着浓厚的艺术土壤,那里的人能感同身受,能发自内心的热爱艺术,他们的热爱能表达得特别质朴,直接,好多画家买过他的画,还有博物馆的讲解员买他的画。他在比利时,有个画家竟然还给他跪下,说要买这张画,当时那张画他是不想卖的,后来还是卖给了那个人。过了一段时间,那人还专程从比利时来拜访过他,这些人都非常性情,很懂艺术,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而我国的艺术土壤却是虚假的泡沫,人们把艺术品当作股票去炒作,“我喜欢真诚的东西,在绘画和生活当中都要呈现出真的东西来,痛苦就是痛苦,愉悦就是愉悦,只有真诚的东西才有生命力,才有价值。”
觉醒的后时代
记得小时在内江老家的时候,社会还非常封闭,外国的新思想和绘画作品根本就见不到。改革开放后,他见到了一张蒙娜丽莎的印刷品,印得非常粗劣,但这也让他感觉非常喜欢,后来他跟几个美院的人画人体素描,正遇到打击精神污染的运动,还被警察关在楼上审了一个礼拜,发现没有与色情有关,就把他放了。 85新潮对他的冲击更是非常强烈,他如饥似渴地吸收外来的文化,开始了解世界各派的大师,时间发觉根本就不够用,到处看画展,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最精典的内容学到手。后来条件好了,开始去欧洲,看到了大师们的原作,用了十年时间跑了世界各国著名的博物馆,基本把世界上各大师的名画看了个遍,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当他第一次到美国芝加哥博物馆看大师作品时,他竟然在一张伦勃朗的《戴金链子的上尉》前看了一天,陪他去的人实在待不住了,就跟看馆的人开玩笑说,要不把他存在这里,我明天再来取好了。看馆的人说他见过这么多人,还从来没有见到一千人对一张画如此痴迷。在华盛顿国家美术馆时,里面也有很多大师作品,刘亚明沉浸在里面时间太久,累得在椅子上打了一下盹,他马上给了自己一个耳光,并对自己说,过去几十年都没有看到的东西。今天这么好的时机,竟敢在大师面前打盹。他把自己抽醒后继续看,这时的他就象一只困兽,被困饿了很久,突然在面前放了一屋的美食,他就象一只饕餮,恨不得把自己吃死,当时就是这种久旱逢甘霖般地饿补一顿。还有一次是在九十年代初,欧洲有一个画派叫弗兰德斯画派,进行大师的画作巡回展,他被鲁本斯的大型画作震憾了,竟然反问自己,这么大的场面是人做出来的吗?中国没有这样的画,象这种生动、深刻的宏大场面更是没有,这为自己后来大型组画的创作埋下了种子,那个时候觉得自己做不到,但就是有这样的创作冲动。那时,他的奶奶去世了,他在料理完后事后回到北京,突发灵感,迫不及待地找了一个别墅,开始画大型组画,等画完后才发现,这个画太大了,根本没法拿出门外,只好又把画框拆了,把画布卷起来送出窗外。当时就是急成这样,就象饿得一蹋糊涂,见到吃的就吃了再说,不管质量好不好。
寻找伊甸园
在画过一些悲剧性的组画之后,他开始寻找人类的精神伊甸园,并到各地寻找灵感。前阵,他曾去过四川兴隆县下面的一个拉曰玛草原,在藏语中的意思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那里非常远,坐车从兴隆县还要走几个小时,路非常难走,没有向导根本进不去,那里已经两年没有外人进去了,完全是一个神圣的伊甸园。当地人信藏传佛教,生活特别简单,他进去的时候带着一个照相机,当地人很少见过他这样打扮的人,更以为那个大镜头是一个枪,就象看到侵略者一样不安。在那里的几天时间,刘亚明认识了一个眼睛不太好的老奶奶,她一个脚穿胶鞋,一个脚是光着的,那个光着的脚趾长期被泥土粘着,她每天都要去寺庙里去拜佛,回来的路上再捡几根柴禾,回去熬奶茶,再吃点青稞,这就是她一天的生活。
在小河边,那些二十多岁的喇嘛全部裸体在水里面游泳,流过的是清澈见底的河水,到了高山上的寺庙里。有三个人在里面做功,两个藏族老妇人,一个灯司,她们在寺庙里生活,还养了几只羊,供应她们羊奶暍,再吃一些青稞,这就是他们的全部,在这么美丽,仿如天堂的环境里,他们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只知道人与神的世界,内心非常幸福。那里的阳光透亮,环境非常洁净,完全是大自然的本真色彩,没有任何烟尘的污染,植物和蓝天的色彩非常纯。这让他感受到,人们都说欧洲的印象派画家色彩画得好,而在那里大自然呈现出的色彩更伟大。”我在城市中画的画,有人问为什么都是灰色的,这是因为城市里本来就是灰色的,人们的内心也是灰色的,这就是我总爱画灰色的原因。”
“我在拉曰玛草原感觉内心非常安静,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去拉曰玛草原的时候无意中破坏了那里的和谐环境。因为我曾经在骑马时遇到一个小孩儿,小孩问我的衣服要多少钱,我说是两百块钱,小孩说他的衣服就十块钱,小孩对这个数字非常惊讶并一直念叨着,当时我在想,现在城里的孩子买个耐克鞋就要一千多块钱,可这里的孩子却觉得两百块钱太多了,一直在念叨。我很后悔跟孩子说这个事,这对孩子肯定会有影响,后来再去一次,情况就变了,当人们在那拍照片时,小孩开始跟人要钱了。”
刘亚明在创作了一系列的现实主义作品后,接下来想要创作的就是以心中美好的伊甸园为主题的作品,现在所要寻找的就是这种美好的境界,但内容还不够,冲动还不够大,还要到世界各地转一转,去人类最幸福的地方,比如说芬兰,不丹、丹麦、这些人类幸福指数最高的地方去看看。现在在丹麦这种国家做生意是不用签合同的,他们至少有一个游戏规则建立得很完善,我们现在有很多问题造成了人们赶紧捞利益,否则过了这个村没这个店。最重要的是内心没有一个伟大,令人敬畏的信仰,对神都没有敬畏了,对人更没敬畏,可以乱来,这个现状很让人担忧。他计划在六十来岁的时候再画个死亡篇,人跟生命、跟死亡的关系,要真正对死亡有所感悟的时候才能去画。
他在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同时,还有一个看家本领,将独立的创作与商业化结合得比较好,所以这几年他生活得还是不错。他的看家本领就是给权贵们画肖像,从国家高层领导人到各省的省长,再到房地产商和电影投资人,各行各业的名人他都画过。这就是他用自己的绘画技能寻找艺术与生活的结合点。虽然是为了生活,迎合订单需求去画肖像画。但每张画还是渗透着自己对人物和人生的感悟和理解。他会结合每个人的身份和性格把人物内心的情绪和状态表现出来,在遇到某些某些奸商时,他甚至把老板的奸诈画在眼睛里面,但他们还觉得挺好,根本看不出来。
刘亚明作品表现的是心理学和人性学的精神观照,以悲剧精神和酒神精神整合出新的生命力量,在这种生命精神下,人的力量和尊严能够得到重新审视并真正地得到表达。作品中蕴涵着带有力量的悲观主义,以悲观为基础的救赎的智慧,他的这种担当寓意着拯救与重生,以及对民族、社会深切的忧虑与思考,构成了一个罗丹式“思想者”的精神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