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到上海松江探望油画家张华清先生,临离上海,张老建议我们去离松江最近的旅游地——朱家角古镇转上一转。
朱家角很美。未入旅游区之前,满眼都是市井生活。一户人家在阳台上晾了被子,浅蓝色的,被头与被尾都变了色。时间已是正午,阳光却不强烈,慢慢地细细地浸染出一床暄腾的被子来。
游客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听说我下午要赶火车,建议了这样一条线路:银杏广场、童天和药号、大清邮局、城隍庙、圆津禅院、课植园……我们按照这个线路,在古镇中穿梭。
古镇的巷子很窄,两边是各种商店,售卖的大都是当地特产。印象最深的是阿婆粽子,大大的粽子盘踞在锅中,柜台上是一排又一排的猪脚,酱红色的,颇为肥硕。古镇既是水乡,桥自然多,一座又一座,连接起漕港河两岸的生活。王昶纪念馆在河的西岸,大门紧闭着,一位白发阿婆便在门前放了柴炉,身旁是熙来攘往的人群,但阿婆并不抬头,只是静静地添柴、烧水。这一幕令人莫名感动。朱家角,于阿婆只是日子,于我们则是风景。我想,幸好还有如许的平常光景,如果全成了叫卖,诗意便少了许多。
踩覆着前人的脚印,在朱家角的街道上前行。这些前人,都有名姓,陆士谔便是其中之一。1878年,陆士谔生于朱家角,早年跟随名医唐纯斋学医,因医术精良,被人誉为“沪上名医”。陆士谔是一个奇才,他一边行医一边写小说。《云间珠溪陆氏谱牒》陆士谔小传中说他:“精于医,负文名,著有《医学指南》《加评温病条辨》等医书十余种,《清史》《剑侠》等说部百余种,《蕉窗雨话》等笔记二三种行世。”
陆士谔一生创作的百余部小说中,《新中国》最为神奇,因成功预言“100年后万国博览会在浦东召开”为人瞩目。银杏广场上,有一座陆士谔先生的铜像,脚下竟然镌刻着这一预言。我没读过这部小说,但百度查看似乎并非如此,有人特意撰文以示质疑:
“小说主人公陆云翔在好友李友琴的导游下,观览了1951年的上海,他来到人民广场的新上海舞台看新剧,在南京路坐地铁,到了外滩,忽惊见黄浦江上跨着一架大铁桥,他便问导游:‘这大铁桥几时建造的?’女士道:‘足有二十年光景了,宣统二十年(按,1928年),开办内国博览会,因为上海没处可以建筑会场,特在浦东辟地造屋,那时上海人因往来不便,才提议建造这桥的,现在浦东地方已兴旺得与上海差不多了。’”
“白纸黑字,怎么就成了‘陆士谔百年前精准预言上海2010办世博会’了呢?时间不对,一为1928年,一为2010年;性质也不对,一为‘内国博览会’,一为‘世界博览会’……”
行笔至此,仿佛看到说话的人一声拍案,停滞片刻,转身又回了书宅。“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已成潮流,千年古镇也难免俗呵!
圆津禅院已有六百年的历史,是导游图上标识的第三处景点。禅院不大,《圆津禅寺小志序》中也说:“吾庵地不过数弓,室不过数橼,非有琳宮绀塔之观,非有开堂聚讲之盛,精庐容膝,在震旦中不过一微尘耳。”圆津禅园有“词翰名四方”的美誉,从第三代住持语石禅师起,几任住持都能诗善画,常有文人士大夫来往流连,吟诵聚会,但众人前来只为诗词文章吗?恐怕不是。
登上清华阁,水乡古镇尽收眼底。碧波中是房的倒影,桥的倒影,常有小舟缓摇而来,波中又有了舟的倒影,人的倒影。偶有一艘汽艇犁过水面,波碎复又平。
走出禅院时,先到检票处取了我的手提箱——刚才的游览,一直或拎或抬或拖行,唯独在这里,将箱子交给陌生人代为保管。同行的徐老师说:“搁这儿好,放心。”检票的大姐粲然一笑,将箱子往身边又移了一下。我放下一颗心,她也放下一颗心。
若游朱家角,课植园一定要去。它本为清末商人马文卿的私家庄园,园内有陋石假山,有亭台碑廊,还有一条小溪蜿蜒和诸多的花草斗妍。因着此,我时时感叹和畅想,生活于斯,若不大开门庭,都对不起这绝佳的风景。据说,马文卿到了晚年就是如此。他将戏台开放,让街坊四邻前来观看。这秀美的山水之中,因而平添了几多人情。
当然最让人欣喜的是,园里竟有一座藏书楼和一片硕大的打谷场。闲时读书,忙时耕田,这曾是多少人追求的理想生活,马文卿将之变成了现实。“课经书学千悟万,植稻麦耕九余三。”课植园正厅中挂的这副对联,似能表达主人的深意,而这也是课植园一名的由来。
此时已近四点,我要赶火车回石,徐老师则要返回松江。他说以后要将这些景点重游一番。我问他,哪个尚留遗憾呢?他想了一想,说:“课植园。”
我虽不能回转头,但还是窃想了一下:若重游,我会选择哪个景点呢?也许,我会在漕港河边的某一处石凳上坐下,看来往的人吧!繁华、寂寞抑或古老、新颖,人世中的徘徊,彼此都是风景。
朱家角很美。未入旅游区之前,满眼都是市井生活。一户人家在阳台上晾了被子,浅蓝色的,被头与被尾都变了色。时间已是正午,阳光却不强烈,慢慢地细细地浸染出一床暄腾的被子来。
游客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听说我下午要赶火车,建议了这样一条线路:银杏广场、童天和药号、大清邮局、城隍庙、圆津禅院、课植园……我们按照这个线路,在古镇中穿梭。
古镇的巷子很窄,两边是各种商店,售卖的大都是当地特产。印象最深的是阿婆粽子,大大的粽子盘踞在锅中,柜台上是一排又一排的猪脚,酱红色的,颇为肥硕。古镇既是水乡,桥自然多,一座又一座,连接起漕港河两岸的生活。王昶纪念馆在河的西岸,大门紧闭着,一位白发阿婆便在门前放了柴炉,身旁是熙来攘往的人群,但阿婆并不抬头,只是静静地添柴、烧水。这一幕令人莫名感动。朱家角,于阿婆只是日子,于我们则是风景。我想,幸好还有如许的平常光景,如果全成了叫卖,诗意便少了许多。
踩覆着前人的脚印,在朱家角的街道上前行。这些前人,都有名姓,陆士谔便是其中之一。1878年,陆士谔生于朱家角,早年跟随名医唐纯斋学医,因医术精良,被人誉为“沪上名医”。陆士谔是一个奇才,他一边行医一边写小说。《云间珠溪陆氏谱牒》陆士谔小传中说他:“精于医,负文名,著有《医学指南》《加评温病条辨》等医书十余种,《清史》《剑侠》等说部百余种,《蕉窗雨话》等笔记二三种行世。”
陆士谔一生创作的百余部小说中,《新中国》最为神奇,因成功预言“100年后万国博览会在浦东召开”为人瞩目。银杏广场上,有一座陆士谔先生的铜像,脚下竟然镌刻着这一预言。我没读过这部小说,但百度查看似乎并非如此,有人特意撰文以示质疑:
“小说主人公陆云翔在好友李友琴的导游下,观览了1951年的上海,他来到人民广场的新上海舞台看新剧,在南京路坐地铁,到了外滩,忽惊见黄浦江上跨着一架大铁桥,他便问导游:‘这大铁桥几时建造的?’女士道:‘足有二十年光景了,宣统二十年(按,1928年),开办内国博览会,因为上海没处可以建筑会场,特在浦东辟地造屋,那时上海人因往来不便,才提议建造这桥的,现在浦东地方已兴旺得与上海差不多了。’”
“白纸黑字,怎么就成了‘陆士谔百年前精准预言上海2010办世博会’了呢?时间不对,一为1928年,一为2010年;性质也不对,一为‘内国博览会’,一为‘世界博览会’……”
行笔至此,仿佛看到说话的人一声拍案,停滞片刻,转身又回了书宅。“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已成潮流,千年古镇也难免俗呵!
圆津禅院已有六百年的历史,是导游图上标识的第三处景点。禅院不大,《圆津禅寺小志序》中也说:“吾庵地不过数弓,室不过数橼,非有琳宮绀塔之观,非有开堂聚讲之盛,精庐容膝,在震旦中不过一微尘耳。”圆津禅园有“词翰名四方”的美誉,从第三代住持语石禅师起,几任住持都能诗善画,常有文人士大夫来往流连,吟诵聚会,但众人前来只为诗词文章吗?恐怕不是。
登上清华阁,水乡古镇尽收眼底。碧波中是房的倒影,桥的倒影,常有小舟缓摇而来,波中又有了舟的倒影,人的倒影。偶有一艘汽艇犁过水面,波碎复又平。
走出禅院时,先到检票处取了我的手提箱——刚才的游览,一直或拎或抬或拖行,唯独在这里,将箱子交给陌生人代为保管。同行的徐老师说:“搁这儿好,放心。”检票的大姐粲然一笑,将箱子往身边又移了一下。我放下一颗心,她也放下一颗心。
若游朱家角,课植园一定要去。它本为清末商人马文卿的私家庄园,园内有陋石假山,有亭台碑廊,还有一条小溪蜿蜒和诸多的花草斗妍。因着此,我时时感叹和畅想,生活于斯,若不大开门庭,都对不起这绝佳的风景。据说,马文卿到了晚年就是如此。他将戏台开放,让街坊四邻前来观看。这秀美的山水之中,因而平添了几多人情。
当然最让人欣喜的是,园里竟有一座藏书楼和一片硕大的打谷场。闲时读书,忙时耕田,这曾是多少人追求的理想生活,马文卿将之变成了现实。“课经书学千悟万,植稻麦耕九余三。”课植园正厅中挂的这副对联,似能表达主人的深意,而这也是课植园一名的由来。
此时已近四点,我要赶火车回石,徐老师则要返回松江。他说以后要将这些景点重游一番。我问他,哪个尚留遗憾呢?他想了一想,说:“课植园。”
我虽不能回转头,但还是窃想了一下:若重游,我会选择哪个景点呢?也许,我会在漕港河边的某一处石凳上坐下,看来往的人吧!繁华、寂寞抑或古老、新颖,人世中的徘徊,彼此都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