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样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和教学对象的不同特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是教科书与学生学习之间的桥梁。多样化教学方式是教学上灵活性、多样性和变化性的表现,它有助于教师保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和气氛,调动和维持学生的积极性,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教室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不同教学方式,让学生保持对体育学科新鲜感的同时也让学生对于体育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探讨多样教学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作用和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多样教学;小学体育;鼓励合作;组织比赛;加强互动
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最重要的阶段,学生的身体健康关系到学生上课的学习状态、国家的未来。体育教学是让学生在锻炼中运用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方法和技能,激励学生主动锻炼,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体育学科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学生学习场地在操场,对于学生的要求与在教室中的要求完全不一样。操场中有太多吸引学生目光的物品,学生很容易走神,导致没有重视教师强调的重点或者准备活动没有做到位,会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教师在体育课堂中采用多样教学,每一节体育课都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惊喜,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一、鼓励学生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中学生的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体育中有很多运动是需要学生之间相互配合,教师可以多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小组之间的成员能相互监督,而且小组与小组之间存在一种竞争关系,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胜负欲,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也能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的关系。这种教学方式很好的体现学生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内在潜能,从而自己对体育学科产生更大的兴趣。
例如,教师在教授“小球类和球类游戏”这一部分的内容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小球类和球类游戏的教学,学习球类运动简单的基础知识,知道球类活动的常用的术语,初步掌握所学球类项目的技能。教师在教授完足球比赛的基本规则、运球和射球等知识点后,可以让学生自由组队,每一小组只需要5个人,教师给每一小组10分钟的练习时间,分配每一个成员在那個位置,用什么战术去对付对手。学生进行抽签,两两对抗,胜利方准备下一场比赛。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关爱弱者,尊重对手的优良品质,树立优良的体育道德作风。
二、组织课堂趣味比赛
体育课堂的场地在室外,很多课堂的教学方式无法在体育学科中进行实施,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比较好动、自制力较差等特点,教师在采用多样教学的时候,应该把课堂设计的更加有趣,多组织一些课堂的趣味比赛。教师设计教学流程时应注重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自主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教师可以在比赛中穿插一些体育方面的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在面对一件新事物时,怎么灵活运用教师教授的方法。趣味比赛是一种更符合当代小学生的获取知识的形式,使课堂变的更加的活跃,集中学生的学习精力,学习到更多有用的知识。
例如,教师在教授“田径”这一部分的内容时,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跑、跳跃和投掷的方法,培养运动时身体的正确姿势,学会跑、跳跃和投掷的基本技能。教师教授完短跑的正确姿势和技巧后,可以把学生分了两个小组,尽量人数与男女比例相同,组织一场有趣的50米接力比赛。在比赛之前,教师应该带学生做好准备活动,并且询问学生是否有身体异常等特殊情况。教师作为裁判计时,保证比赛的公平性,随时观察学生的安全。教师在组织课堂趣味比赛,虽然要准备很多道具,但是学生在比赛中学到很多的运动技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三、加强师生课堂互动
体育学科不是一门必修课,学生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像其他学科那么高,学生对于体育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教学效率。学生一周最多上体育课二到三次,而且一个体育教师要教授几个班级,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很陌生。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互动可以像朋友之间开玩笑的那种也可以教师纠正学生不正确的体育动作。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可以多样性一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课堂互动,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教学氛围。
例如,教师在教授“基础体操”这一部分的内容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基本的体操练习活动,使学生学会一些简单的队列与队形练习、徒手操和轻器械体操的动作与方法。教师可以先给学生示范一遍正确的动作,并且强调重点,选择两名动作比较规范的学生,站在队伍的前面进行示范,教师就观察哪些学生动作有错误,帮助学生改正它。体操有利于促进身体协调匀称发展,增进健康水平。在课堂上,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多种互动消除对体育学科的厌恶感。
总而言之,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作为战斗于一线的小学体育教师,多样教学是很重要的,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灵活选择一种或者多种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的轻松和愉快。
参考文献:
[1]王友发.小学体育合作游戏教学浅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6,6(33)
[2]茹海亮.小学体育合作学习中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的思考[J].亚太教育,2016(10)
关键词:多样教学;小学体育;鼓励合作;组织比赛;加强互动
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最重要的阶段,学生的身体健康关系到学生上课的学习状态、国家的未来。体育教学是让学生在锻炼中运用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方法和技能,激励学生主动锻炼,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体育学科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学生学习场地在操场,对于学生的要求与在教室中的要求完全不一样。操场中有太多吸引学生目光的物品,学生很容易走神,导致没有重视教师强调的重点或者准备活动没有做到位,会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教师在体育课堂中采用多样教学,每一节体育课都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惊喜,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一、鼓励学生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中学生的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体育中有很多运动是需要学生之间相互配合,教师可以多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小组之间的成员能相互监督,而且小组与小组之间存在一种竞争关系,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胜负欲,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也能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的关系。这种教学方式很好的体现学生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内在潜能,从而自己对体育学科产生更大的兴趣。
例如,教师在教授“小球类和球类游戏”这一部分的内容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小球类和球类游戏的教学,学习球类运动简单的基础知识,知道球类活动的常用的术语,初步掌握所学球类项目的技能。教师在教授完足球比赛的基本规则、运球和射球等知识点后,可以让学生自由组队,每一小组只需要5个人,教师给每一小组10分钟的练习时间,分配每一个成员在那個位置,用什么战术去对付对手。学生进行抽签,两两对抗,胜利方准备下一场比赛。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关爱弱者,尊重对手的优良品质,树立优良的体育道德作风。
二、组织课堂趣味比赛
体育课堂的场地在室外,很多课堂的教学方式无法在体育学科中进行实施,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比较好动、自制力较差等特点,教师在采用多样教学的时候,应该把课堂设计的更加有趣,多组织一些课堂的趣味比赛。教师设计教学流程时应注重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自主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教师可以在比赛中穿插一些体育方面的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在面对一件新事物时,怎么灵活运用教师教授的方法。趣味比赛是一种更符合当代小学生的获取知识的形式,使课堂变的更加的活跃,集中学生的学习精力,学习到更多有用的知识。
例如,教师在教授“田径”这一部分的内容时,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跑、跳跃和投掷的方法,培养运动时身体的正确姿势,学会跑、跳跃和投掷的基本技能。教师教授完短跑的正确姿势和技巧后,可以把学生分了两个小组,尽量人数与男女比例相同,组织一场有趣的50米接力比赛。在比赛之前,教师应该带学生做好准备活动,并且询问学生是否有身体异常等特殊情况。教师作为裁判计时,保证比赛的公平性,随时观察学生的安全。教师在组织课堂趣味比赛,虽然要准备很多道具,但是学生在比赛中学到很多的运动技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三、加强师生课堂互动
体育学科不是一门必修课,学生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像其他学科那么高,学生对于体育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教学效率。学生一周最多上体育课二到三次,而且一个体育教师要教授几个班级,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很陌生。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互动可以像朋友之间开玩笑的那种也可以教师纠正学生不正确的体育动作。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可以多样性一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课堂互动,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教学氛围。
例如,教师在教授“基础体操”这一部分的内容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基本的体操练习活动,使学生学会一些简单的队列与队形练习、徒手操和轻器械体操的动作与方法。教师可以先给学生示范一遍正确的动作,并且强调重点,选择两名动作比较规范的学生,站在队伍的前面进行示范,教师就观察哪些学生动作有错误,帮助学生改正它。体操有利于促进身体协调匀称发展,增进健康水平。在课堂上,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多种互动消除对体育学科的厌恶感。
总而言之,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作为战斗于一线的小学体育教师,多样教学是很重要的,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灵活选择一种或者多种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的轻松和愉快。
参考文献:
[1]王友发.小学体育合作游戏教学浅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6,6(33)
[2]茹海亮.小学体育合作学习中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的思考[J].亚太教育,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