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IT设备测试现状及其环境构建策略

来源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l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高职院校大力引入教育类IT设备构建现代信息化教学应用场景,但前期需求调研不足、设备测试不充分等导致正式运行时功能不符、故障率高,影响了IT设备利用效益以及教育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IT设备测试现状的分析,从明确测试目标、选定搭建模式、规避测试风险和挖掘测试效能等四个方面提出了IT设备测试环境构建策略,并从定制测试标准、关注测试效率和控制测试成本等三个方面重点阐述了有效提高IT测试资源利用效益和降低测试风险的关键举措,以确保教育类IT设备正式上线后满足高职师生的需求与体验,并最终进入采购、部署和应用等阶段.
其他文献
大学是活态的社会组织,师生是维系教育运转的生命体,不同时代有不一样的群体生活样貌.随着高等教育的变迁发展,无论是从个体心理的演化,还是从群体所呈现出来的社会学征兆上看,当代大学师生的情绪表征、情感表达、情意诉求乃至于情志指向,均呈现出一系列值得关注的问题和动向.通过对真相的剖析发现,大学 与社会和光同尘,教育理想主义渐行渐远,大学师生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被动语态下的生命存在.往后,觉醒机缘尚在,突围生机并存,务须反思教育生发的动力,激发师生主体的活力,化被动为主动:一方面,要广纳东西方智慧,以内生觉悟;另一
为适应时代发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本文对高职《物理化学》课程从课前、课中、课后、拓展四个方面进行了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实施,结合已建好的《物理化学》优慕课网络教学平台,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结合使用,并适时引入课程思政,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了教师的主导地位,“线上”与“线下”双管教学,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可为同样奋斗于教学一线的高职高专教师提供信息化课程设计参考.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机遇,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予以高度重视,本文主要总结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通过优化师资队伍、健全课程体系、搭建实操平台实现全方位育人,专业对接双创,提升实践创新能力,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育人共同体路径.
坚持五育并举,强化劳动育人,补齐教育短板,是高职院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举措.“双高计划”背景下,劳动教育已被纳入党的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立体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其常态化实施的必然路径.目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在课程设置、师资保障、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破解现实困境必须强化课程体系建设,通过理论教学和劳动实践的“4+5”教学模式、壮大师资力量、建立考核评价办法等,提升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实效.
职业适应不仅直接影响着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认同和专业成长,更会影响到学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对G市22593名幼儿园教师的调查发现,幼儿园教师职业适应整体水平较高,教师职业心理适应、职业关系适应、专业知识适应、专业能力适应、职业环境适应之间相互影响,教师职业适应在年龄、教龄、初始学历、岗位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办园性质、不同评估等级、不同规模幼儿园教师职业适应存在显著差异.为此,要完善幼儿园教师待遇保障体系,合力构建良好职业环境;强化分类指导与培训,有针对性地提高各类幼儿园教师群体职业适应水平;关注园际差
美国一流大学招生管理崇尚大学自治、注重程序规范,在社会变迁中逐步完善,最终形成了追求公义的招生管理法制体系.从宏观角度看,美国一流大学招生管理法制体系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大学的自主决策机制、司法审查机制和司法诉讼机制.借鉴相关经验,在中国大力统筹“双一流”建设、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大学招生管理应当坚持科学立法原则,提高招生管理立法完善的总体效果;全面提升法律位阶,统一制定招生管理相关法律规范;完善监督保障机制,切实保障考生受教育权益.
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意见中明确提出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的总体要求、任务内容以及保障措施.“双高计划”的实施对高职院校来说意义非凡.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言而喻,而在这当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主导因素就是档案管理人才,他们的专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校的综合实力,因此,必须要注重档案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使其具备高素质和高能力,更好服务“双高计划”,为高职
我国历史上,春秋前有“道”有“师”,春秋战国时期各“道”各“师”,但先秦时期并无“师道”合称.汉朝开始出现“师道”,其意多为学问上的师承关系.魏晋南北朝至盛唐时期,“师道”不兴.中唐时期韩愈强调的“师道”是指“师”与“道”的合一,“师”代表“道”,“师”要“传道”,即儒家学说中尧、舜以来至孔、孟的圣人之道.由韩愈倡导的“师道”之说兴盛于宋朝.元、明、清时期,“师道”沉浮.晚清时期,“师”与“道”渐分,民国时期“师”与“道”彻底分离.新中国成立后,“师道”含义变得多元.“师道”流变体现了中国政治变迁中的“治
杜威是哲学家,亦是教育哲学家,本身也是教师,是有高度理论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教师.杜威的教育理论是对其教育教学实践切身体悟的结晶,可以说是其个人教育哲学的表达.既有高度的教育理论素养又有教育实践智慧和教育理想追求是杜威对好教师形象的表达.从教育理论素养上讲,好教师应形成个人的教育哲学;从教育实践智慧上讲,好教师应能激发和维持学生的理智兴趣;从教育理想追求上讲,好教师应努力培养有价值的社会成员.
在一个推崇效率的加速社会,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有关判断的普遍危机,它源于我们对一个学者应该发表多少东西的不合理期待.《慢教授》一书描述了大学的公司化破坏了学术生活,拨快了校园的时钟,带来了学术职业的异化.公司化的大学“酷爱”一切可以量化的东西,借助量化评估的技术手段制造了全景场域的规训形式:无边界的时间规训、“非升即走”的制度规训、公司化运营的资本规训、“重新男权化”的性别规训.教师从时间管理到被时间管理、从学术共同体到竞争的敌人、从以学术为志业到学术锦标赛、从有闲阶级到学术劳工,经历了结构性的职业异化.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