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倡导写真事、抒真情。可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写作文时总是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提起笔来抓耳挠腮,一副愁容满面的样子。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小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力,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差所致,导致学生写作时感觉无所适从,下笔不知所言。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精心做好作文课前的指导
为使小学作文课收到实校,教师可把课前指导纳入作文指导范围,力求在课前让学生备好材料、备好语言、备好写法。可以根据学生选材能力欠缺的实际,在课前引导他们回忆生活,梳理材料,并通过剖析、比较、筛选等环节,让学生定好写作材料。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材料的比较和权衡,进而选出合适的材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了材料,还需要通过思维加工,将思维画面转移成语言文字,这个过程,学生即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在引导学生选择材料的同时,让其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可以根据习作要求确定阅读的范围,保证学生能精力集中地阅读,边读边摘记好词佳句,确保阅读的效果。教材上作文和阅读是同步的,为使读写有机结合,使材料中的读写知识点得以落实,教师要在引导确定材料、学好语言的同时,教给学生写作有方法,使其语言得到丰富积累,并内化为能力。
二、选择重点进行点化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的作文指导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依据作文具体要求,择重点,抓难点,重在点化,以使作文课堂指导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在作文指导中,情感的诱发很重要。对于学生已作好材料选择的作文题目,教师可设导语,利用生活中的典型材料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形成“不吐不快、非吐不可”的动态心境,产生写作的欲望。为使读写有机结合,强化读写效果,教师要在课前引导中定好材料,指导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相关写作要求,待学生略感困难时引导复习范文,迁移写法,进而写作。对学生缺乏某一方面素材的作文题目,教师在课前可不作材料定向,在课堂指导时,要先提出习作要求,让学生根据文题自选材料作文。待他们无米之炊使再开展活动,引导观察,从而唤起注意,暗示其仔细观察,以提高观察效果,强化观察感受。每篇作文,学生总会遇到难以掌握的写作知识点,根据以往经验,准确把握其难点,通过指导,超前控制,点化难点,帮助突破,可有效地提高作文指导效果。为提高作文指导的针对性,课前可让学生根据习作要求试作,教师综合初稿情况,找出共性问题,从而有的放矢,点化弱点,以评代导,评导结合,以强化效果。对要求较高、结构复杂的作文,可将大作文分解成为几篇小作文,让学生课前写好片段,课上引导根据大作文要求缀成篇,作好整体点化。
三、写作后存在问题的矫正
由于小学生水平能力有限,特别是作文能力参差不齐,每次作文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为保证作文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用浏览、批阅、批读等方法及时反馈,全面了解学生习作情况,准确把握习作问题,从而进行矫正和补偿,使每次作文训练到位,力求每个学生都达标。
每次作文后,如果有三五个学生写作得不理想,这是正常的,为对每个学生负责,教师必须指导其认真修改,以致复作。一般来说,如果这三五个学生是差生,他们对作文不喜欢或厌恶,如果教师以作文不佳为借口对其进行批评,会增加他们写作的心理负担。教师可以以激发兴趣为出发点,对他们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进行习作后的辅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要给予赞扬,让其享受乐趣,激发其写作兴趣和积极性。如果全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习作达不到要求,则应采取集体评导法进行辅导。要根据习作要求和学生习作情况,找出共性问题,探究其原因,制定评定计划。选择一篇优秀习作加以润饰,再设计一篇劣作,引导学生进行优劣对比,探究其原因,寻求写法,探究改法,并共同修改劣作,最后让学生修改或复作。如果学生的习作中只是一两个片段存在共性问题,可进行片段评导,不用全文参与。矫正补偿可以因学生作文的实际而临时确定,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超前控制,对习作要求较高较多的作文,可分步提出要求,通过几次矫正而达到写作目的。
小学生的作文实质是用笔来说话,是一种由内到外的自由倾吐。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只要把握了课前指导、重点点化、习作后矫正这几个环节,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学程序,激发小学生写作的兴趣,使他们乐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毫无拘束地写下来,从而形成一种写作主体,写自己的所得所见,抒自己的所感所想,用自己的自由之笔,写自己的自在之趣的思想境界,这样就从心底里排除了作文难写的心理障碍,有利于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效果。
一、精心做好作文课前的指导
为使小学作文课收到实校,教师可把课前指导纳入作文指导范围,力求在课前让学生备好材料、备好语言、备好写法。可以根据学生选材能力欠缺的实际,在课前引导他们回忆生活,梳理材料,并通过剖析、比较、筛选等环节,让学生定好写作材料。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材料的比较和权衡,进而选出合适的材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了材料,还需要通过思维加工,将思维画面转移成语言文字,这个过程,学生即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在引导学生选择材料的同时,让其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可以根据习作要求确定阅读的范围,保证学生能精力集中地阅读,边读边摘记好词佳句,确保阅读的效果。教材上作文和阅读是同步的,为使读写有机结合,使材料中的读写知识点得以落实,教师要在引导确定材料、学好语言的同时,教给学生写作有方法,使其语言得到丰富积累,并内化为能力。
二、选择重点进行点化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的作文指导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依据作文具体要求,择重点,抓难点,重在点化,以使作文课堂指导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在作文指导中,情感的诱发很重要。对于学生已作好材料选择的作文题目,教师可设导语,利用生活中的典型材料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形成“不吐不快、非吐不可”的动态心境,产生写作的欲望。为使读写有机结合,强化读写效果,教师要在课前引导中定好材料,指导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相关写作要求,待学生略感困难时引导复习范文,迁移写法,进而写作。对学生缺乏某一方面素材的作文题目,教师在课前可不作材料定向,在课堂指导时,要先提出习作要求,让学生根据文题自选材料作文。待他们无米之炊使再开展活动,引导观察,从而唤起注意,暗示其仔细观察,以提高观察效果,强化观察感受。每篇作文,学生总会遇到难以掌握的写作知识点,根据以往经验,准确把握其难点,通过指导,超前控制,点化难点,帮助突破,可有效地提高作文指导效果。为提高作文指导的针对性,课前可让学生根据习作要求试作,教师综合初稿情况,找出共性问题,从而有的放矢,点化弱点,以评代导,评导结合,以强化效果。对要求较高、结构复杂的作文,可将大作文分解成为几篇小作文,让学生课前写好片段,课上引导根据大作文要求缀成篇,作好整体点化。
三、写作后存在问题的矫正
由于小学生水平能力有限,特别是作文能力参差不齐,每次作文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为保证作文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用浏览、批阅、批读等方法及时反馈,全面了解学生习作情况,准确把握习作问题,从而进行矫正和补偿,使每次作文训练到位,力求每个学生都达标。
每次作文后,如果有三五个学生写作得不理想,这是正常的,为对每个学生负责,教师必须指导其认真修改,以致复作。一般来说,如果这三五个学生是差生,他们对作文不喜欢或厌恶,如果教师以作文不佳为借口对其进行批评,会增加他们写作的心理负担。教师可以以激发兴趣为出发点,对他们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进行习作后的辅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要给予赞扬,让其享受乐趣,激发其写作兴趣和积极性。如果全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习作达不到要求,则应采取集体评导法进行辅导。要根据习作要求和学生习作情况,找出共性问题,探究其原因,制定评定计划。选择一篇优秀习作加以润饰,再设计一篇劣作,引导学生进行优劣对比,探究其原因,寻求写法,探究改法,并共同修改劣作,最后让学生修改或复作。如果学生的习作中只是一两个片段存在共性问题,可进行片段评导,不用全文参与。矫正补偿可以因学生作文的实际而临时确定,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超前控制,对习作要求较高较多的作文,可分步提出要求,通过几次矫正而达到写作目的。
小学生的作文实质是用笔来说话,是一种由内到外的自由倾吐。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只要把握了课前指导、重点点化、习作后矫正这几个环节,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学程序,激发小学生写作的兴趣,使他们乐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毫无拘束地写下来,从而形成一种写作主体,写自己的所得所见,抒自己的所感所想,用自己的自由之笔,写自己的自在之趣的思想境界,这样就从心底里排除了作文难写的心理障碍,有利于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