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哭

来源 :焦点·风土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mafool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哭墙。千百年来,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从未忘记过耶路撒冷的这堵墙垣。他们中的许多人每年都会历尽艰险回来朝圣,当他们面对这堵残墙,都会忍不住潸然泪下,甚至失声痛哭,所以这堵残墙便被世人称为哭墙了。
  在以色列耶路撒冷的哭墙处,人们像往常一样前来祈祷。
  突然,在哭墙男士朝圣区的右边,也就是接近女士朝圣区分界线的地方,从一块巨大石砖的缝隙处流出了水滴。人们发现,在墙上居然留下了一块长30厘米,宽10厘米的明显水渍。这使在场的所有人目瞪口呆——那堵被称作哭墙的墙,竟然真的哭了起来!
  尽管圣殿山的管理官员解释说,那些水滴可能是从装设的一条水管流出的。但一位专家指出,若是正常滴水,应该是会蒸发,不可能扩散。
  一些犹太教的神秘教派指出,在他们的典籍中预言,若哭墙流泪的话,世界末日就会来临。另一位犹太教拉比佛洛曼更大胆预言:“人人皆知的预言说,当墙壁的石头冒出水来,是弥赛亚降临的前兆。”
  哭墙哭泣一事甚至被列入世界十大神秘事件之一。
  为什么哭墙会哭?而真相又到底是什么……
  一座圣地的千年之谜
  如果世界有十分美丽,那么九分在耶路撒冷--《塔木德经》
  要解开哭墙之谜,首先得从哭墙所在地--耶路撒冷说起。耶路撒冷在希伯来语中的意思为“和平之都”。但和平对于耶路撒冷来说似乎很遥远。3000多年来的耶路撒冷,伴随着的尽是战争、杀戮、争端、毁灭与重建,使得耶路撒冷充满了谜一样的历史。
  公元前10世纪左右,以色列王大卫打败了迦南人,定都耶路撒冷。此时,一件影响耶路撒冷的历史事件发生了。大卫占领耶城后,下令将象征着神的“约柜”从示罗城迎来此地。从那一刻开始,耶路撒冷踏上了它崇高地位的第一步。
  那只是序曲。大卫王的儿子所罗门继位后,一心要寻找另一种荣耀超越自己不凡的父亲。他修建起了一座圣殿,将与神同在的象征“约柜”放置其中(传说约柜里装有上帝亲手书写的“十诫”,隐藏着上帝与人类的终极链接)。于是这座圣殿成为希伯来世界的精神中心。
  所罗门圣殿的建立,使所有的眼睛都转向耶路撒冷,它出现于人们的祈祷中,朝圣者甘冒路途的危险在每年重大节日之际登上它的阶梯。耶路撒冷被称为“上帝脚掌所踏之地”。耶路撒冷确立起了神圣的地位,圣地初现光明。
  公元3世纪,君士坦丁一世的母亲希拉娜太后巡游耶路撒冷,命令在耶稣的墓地上修建了一座复活教堂,又称圣墓教堂。此后的岁月,基督受难的遗物:十字架、钉子、荆棘冠、海绵、笞鞭被一一发现。耶路撒冷圣地的宿命不可改变。
  公元7世纪初,传说先知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传教,在麦加城受到当地贵族的反对。一天夜里,他从梦中被唤醒,骑着由天使送来的一匹有女人头的银灰色牝马,从麦加来到耶路撒冷,在这里踩在一块圣石上,登上了七重天,在直接受到上天启示后,当夜又返回麦加城。由于这夜游神话,耶路撒冷也就成了伊斯兰教的圣地。
  至此,耶路撒冷成为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共同的“圣地”,它接受着来自全世界亿万教徒的顶礼膜拜。但三大教的信徒对圣城的狂热,让残酷的征战在几千年里持续不断……谜一样的宿命笼罩着这座城市。
  哭墙:一半是圣地,一半是战场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今伊拉克)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陷耶路撒冷,入侵者点燃王宫与圣殿,大卫及所罗门之国陷入了痛苦与黑暗之中。
  然而,有时灾难总是与辉煌并存。公元前63年,罗马攻占耶路撒冷时,他们驱逐了城内的犹太人。罗马人在巴勒斯坦对犹太人的暴政,引发了4次大规模的起义,罗马人进行了血腥镇压,屠杀了100多万犹太人,大批犹太人被掠往欧洲,沦为奴隶。劫后余生的犹太人纷纷外逃,拉开了犹太人长达近2000年悲惨流散生活的序幕。
  而罗马任命的希律王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在所罗门圣殿的遗址上,又修建了新的圣殿,也是后来所称的第二圣殿。建筑的成就让人惊奇。一位仰慕者说:“未曾见识过辉煌的耶路撒冷之辈,即未见识过美丽的城市,未曾见识完整的圣殿之徒则一生未见识过一座壮丽的建筑。”从耶路撒冷的每个居所望去,必然能看到圣殿辉煌的轮廓。
  不想毁灭来得如此急切。不久后,罗马帝国把这座巨形的建筑杰作变成了一堆废墟。罗马将军提度斯再次攻陷耶路撒冷,拆毁圣殿,实现了耶稣“将来这里,没有一块石头可以留在一块石头上而不被拆毁”的著名预言。西面的残垣颓壁,成了圣殿遗留的血渍。圣地被野蛮的践踏,令犹太人悲哭呼号,惨痛凄怆。在苦难中挣扎的犹太人一刻也不会忘记自己所经受的痛苦,家园支离破碎,流浪的命运时有发生。不少犹太人在圣殿的遗迹西墙,祈祷和平和悲思旧国,“哭墙”之名,从此不胫而走。
  犹太民族企盼和平的悲声也自此连绵不断,惨痛的故事总是持续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希特勒疯狂屠杀犹太人,失去自我家园,流浪在外的犹太人仍然没躲过灾难。象征犹太民族心灵寄托的圣墙下,悲愤的犹太人聚集哭泣,犹太民族的2000年流离苦难的悲歌,愈加显得沉重、悲凉。随后的1948-1967年间,哭墙又落入约旦手中,不容许犹太人到哭墙祷告,整整19年,哭墙听不到犹太人的哭泣。直到1967年六日战争中,犹太人自约旦手中收得哭墙,犹太人涌到哭墙喜极而泣。
  哭墙在犹太民族的心中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圣物,更是犹太民族灾难史的总集和象征犹太民族自强不息的标志。
  


  天使眼泪凝成的一堵墙
  现在的哭墙,前来朝觐和献祭的教徒总是络绎不绝,已是犹太人每逢宗教节日举行仪式、诵经、祈祷和哭泣的所在。经过常年流浪,现在的犹太人出现了许多分化,不仅所讲的语言不同,甚至连肤色人种都有诸多的差异,即使看见有黑色皮肤的犹太人也不足怪。但他们心中,仍然从先辈那里烙印下了深深的标记,无论有何差别,都记得自己是那个千年前辉煌民族的后人,即使走到世界何处,都不曾忘记自己是犹太人,不曾忘记这个民族的千年悲欢离合,不曾忘记心中的圣地耶路撒冷,更不曾忘记那堵沉默哭墙。犹太人的后裔们,一生中总是渴望有一个机会来到哭墙下,在此虔诚地缅怀先人,追忆千百年来犹太民族所遭受的苦难,寄托他们对故国的哀思。
  在犹太人心中关于哭墙的记忆,也伴随着许多动人的传说。而传说有时会比历史更容易深入人心。
  当哭墙哭泣的事件发生后,让人们又不由联想到一段《圣经》的记载:犹太人在逃离埃及法老的残暴统治后,在先知摩西的带领下在西奈沙漠里颠沛流离了4 0年。就在他们没有水、即将渴死的时候,摩西遵照耶和华的旨意,敲击一块石头,清泉立刻从石头里流出,犹太人因此得以存活下来。
  而传说中哭墙最让人伤感作痛的是,圣殿被毁后,有6位天使从空中飞临下来,坐在圣殿一段残墙上彻夜痛哭。而泪水逐渐渗入石缝,天使泪水的力量使墙变得坚固无比,永世不倒,这就是哭墙。
  那一堵残墙如一卷羊皮书,忠实的记录了一个民族千年悲歌,我们有理由相信,那是犹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建立的一座永不被毁灭的精神之墙。
  通往天国的邮局
  以色列的犹太人相信这面墙是他们的精神媒体,透过它可以同上帝进行交流。祷告的地方分隔成男女两部分,男左女右。男士进入哭墙,必须戴帽,没有帽的旅客可于入口处自行取纸制圆形小帽戴上,在离开前交还。祈祷者可靠近墙身,摸着石头向神祷告,可用任何语言大声祷告,小声祷告或默祷,更可以用任何文字写祷文于纸条上塞进石缝中,纸条上的愿望是寄给上帝的密信,而哭墙则是通达精神天国的邮局。
  如今的哭墙不仅仅是犹太人哀思的场所。电影《她比烟花更寂寞》人物的原形之一,英籍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雷,与同时也是钢琴家兼指挥家的丹尼尔?巴伦伯英,两人在1967年相识并一见钟情,于同年6月在哭墙边举行婚礼,共同为哭墙书写了一段美丽传奇。
  哭墙还成为犹太人少年举行成年礼的地方,此时充满了欢愉的气氛,所以又有人把她称之为“欢乐之墙”。成年礼时,少年在父亲陪同下颂讲经文柜里的经文,表明成年,以后将自由选择自己的道路。高兴的母亲在栏外往男性区域抛进糖果,表示祝贺。
  祷告讲经时还要蒙上祷告的头巾,代表谦卑受教,额上及臂上缠住经文盒子,表示遵行经训:“你们要将我这话存在心内,会在意中,记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额上为经文”。手工精细的经文盒子,里面的手写经文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非常昂贵,价值由数千至一万元,是父亲给刚成年儿子的礼物。
  


  


  这是ECCE HOMO拱门,苦路第二站。苦路在耶路撒冷的老城区,指的是当年耶稣在临刑前,背着十字架,游街示众,受尽凌辱,最后走过的一段苦难之路。这段路,狭窄、陈旧、潮湿,弯弯曲曲地在老城中穿行,历尽了千百年的变迁,散发着凄凉的沧桑感。依照圣经的叙说,这条苦路从耶稣受审的地方开始到圣墓教堂终结,共分为14个站点,每一个站点都发生过悲惨的故事。
  


  出人意料的真相
  哭墙真的会哭吗?
  随着谣言和猜测不断地漫延,“哭泣的哭墙”在犹太人心中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事情的真相似乎要变成一个谜团。身在漩涡中心的以色列当局不能沉默了,决定还事情以真相。各方的专家开始寻找答案。
  事情变得慢慢清晰。哭墙出现水渍并不是最近才有的,而是一种经常出现的自然现象。这种现象在一年半前就出现过,当时查明,原因是哭墙另外一侧用于滴灌的水管发生渗漏,而渗漏的速度和蒸发的速度正好相抵,所以水渍能够长时间既不消失也不扩大。
  以色列文物局会同有关地质和文物专家也对哭墙水渍现象进行了调查分析,最后专家们得出的意见也证实“哭墙之泪”其实并不神秘。以色列文物局在发布的调查结论中说,这一现象虽然不像一年半前那样,是由于渗水形成的,但也属自然现象,是由于一种长在石头中间的植物腐烂后引起的。
  “哭墙之泪”虽然被证明纯属自然现象,但人们仍旧希望,总有一天,和平会降临这片土地。那时,人们将不再互相杀戮,而哭墙也会恢复它本来的称呼——西墙,到那时,哭墙将不再流泪!
其他文献
海滨先锋之城广州,竟有如此古色古香的经典书院--陈家祠。  初春,白玉兰花开季,我专程寻它而去。去陈家祠路线,是我十几年闺中密友康静(广东省地图出版社副社长)专门为我划定的。真不愧是地图专家,按她所示,我从深圳的家,坐和谐号列车到广州火车东站,转乘地铁1号线直达陈家祠。未走一点点弯路,全程一个半小时,快且舒适。  心中还印有一张清光绪14年时编制的广州城全图(陈氏书院地图),寻觅这地图上去陈家祠的
期刊
每年一届的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如期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国际馆馆外,人较少,风比较大。我收紧了下衣领,南国的冬天还是有点冷,风吹得整个人直哆嗦。而馆内,却与外面大不一样,里面人潮涌动,在各家画展的走廊道里穿梭,感觉气候温暖如春。    第十六届艺博会以“拥抱世界的色彩”为主题,来参加的老牌国外展商不少,如俄罗斯嘉兰德画廊、俄罗斯华胜艺术、维亚欧佛莉亚、加拿大万石堂、法国维多利亚画廊等,这
期刊
左图:莎士比亚故居。图中正在演出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情的一幕。莎士比亚于1564年在亨利街的一座房子中出生。  欧洲文化大师中,出生的屋子最狭小的,一是贝多芬,二是莎士比亚。好像上帝故意要把房间、楼梯、门窗一一缩小、压低,然后让未来的大师哗啦一声破墙而出,腾身而去。两人是在同样的年岁离去的:52岁。  贝多芬的出生地在波恩,前西德首都,一座不小的城市,当然不可能太隆重地来供奉这所老房子,只
期刊
以色列的博物馆传承和展现了犹太人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以色列的每个城镇几乎都有自己的地方考古博物馆、艺术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更不用提耶路撒冷城内的博物馆了。  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历代是全国的文化、经济中心。城内遍布与该城历史相关的艺术博物馆和考古博物馆。喜欢户外展览更甚于室内展览的人会惊喜地发现,耶路撒冷也在她独特美丽的大街小巷中时时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如在犹太法中说的一样:“天赋予世界
期刊
19世纪初的欧洲风景画坛是属于英国的,在这里一时出现了两位世界级重量的画家--康斯泰布尔和透纳。前者是描绘美丽的自然风光,恬静的乡村生活的妙手,而后者却在表现瑰玮宏奇的自然威力面前发散了他无与伦比的创作才能。在他悠长的一生里,不断地在英伦三岛和欧洲漫游,进行观察和写生;无论高山《远景》和大海《暴风雨》、村落和城市《雾中的伦敦》、古堡《港湾》和废墟《燃烧的古堡》的风光,都携取来作为创作的素材。  美
期刊
五羊石像是广州的标志。  石像建于1960年4月,由尹积昌、陈本宗、孔繁纬创作。雕像高11米,用130块花岗石雕刻而成。以4只形态各异的小羊簇着1只口衔稻穗的高大母羊流连造型,再现了羊化为石、把稻穗赠给广州人民的传说。  走进越秀公园,登上木壳岗,便可看到作为羊城城徽的、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作品--五羊石像。自石像落成后,就被视为广州的城标,石像所在之处成为一个著名的游览景点。1999年7月,被公布
期刊
最近看到陈丹青的《退步集》,提到国内美术馆与西方美术馆的差距,说得我心有戚戚然。从英国回来虽然已经一年多了,但对于那里的美术馆和曾经经历过的个人艺术体验,仍然念兹在兹。在英国,凡是艺术品的展所均称为美术馆gallery,有时也会有雕像、摄影、装置等等;而由私人收藏性质的美术馆也会称为collection;当然,藏品丰富、归类困难如大英博物馆者,那种museum里也有相当多的艺术品。  伦敦:古典之
期刊
今天,我如愿来到了耶稣的出生地与他的魂归之所--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在城内外四下转一圈,随时都能感到厚重的历史气息迎面扑来;或宽或窄的巷子,石块垒砌成的房子,你触摸其中一块石砖,一不小心就能碰到一段古老的宗教故事。  我的耶路撒冷之行起于伯利恒城。伯利恒距离耶路撒冷老城大约十多公里,是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的所在地。在伯利恒城,有着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教堂--圣诞教堂,也就是
期刊
毕加索艺术作品的主要特点是“新奇”。在我这些年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感受最深的也是这一点。我像很多同龄人一样,从小就被灌输了毕加索是20世纪里最了不起、最举世瞩目、最新颖独创、最多才多艺、最有影响力、最吸引人,当然也是最偶像化的艺术家。1980年格兰宫的毕加索巡回展之后的一天,我在巴黎的街道上四处漫游,仿佛这样才能汲取画展上近千幅作品中的能量,这些作品中既有油画,也有素描,既有雕塑,也有版画和陶艺。毕
期刊
每天,每个城市,几乎都有这样的建筑工地在运转,但并不是每天都有一段传奇,会在现代化的声浪中,悄然出现。  当第一缕阳光穿透沉沉的黑暗,照亮这深埋于地下的古墓,南越国,一个2000年前,由中原将领在秦汉帝国的边缘建立起来的王国,岭南第一个封建制国家,显露真容。  南越国从创立到灭亡,历时93年。这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在岭南地区的历史上,却是最重要的一环,过去,历史学家对南越国的认识,很多是来自于文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