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3
【摘要】通过2005年4月-2014年11月我院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CT影像学诊断,分析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的临床表现、CT特征、影像学出现的时间、发病原因、分型、分期、疾病转归与鉴别要点,为该病的诊治提供临床资料。
【关键词】 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CT;诊断
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TSE)通常是在颅脑损伤后,由于脑组织在颅腔内剧烈位移,导致蛛网膜撕裂,脑脊液通过撕裂的空隙流到硬脑膜下隙,从而形成的液体潴留。TSE占所有颅脑外伤的0.5%-1%[1]。多发生于患者的一侧和(或)两侧额颞部,常合并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出血、不同程度的脑挫裂伤等其他的颅脑损伤。本文通过回顾2005年4月-2014年11月TSE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CT影像学诊断,现分析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53例TSE患者,年龄分布在43-76岁之间,平均年龄58.6岁。其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0例,多有不同程度的脑外伤史,其中颞部伤27,额部伤15例,枕部伤6例,顶部伤5例。受伤原因车祸伤31例,打击伤18例,坠落伤4例。
1.2TSE的临床表现
患者的起始症状多轻微,伴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患者的积液量增多,患者可出现头晕、头痛、视物模糊、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症状,其中9例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或体征,头痛、头晕病例19例,恶心、呕吐17例,视物模糊病例8例,意识障碍病例11例,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病例6例,抽搐病例3例,精神症状1例,以上表现多在TSE症状基础之上出现进行性加重,部分经过保守治疗的病例在症状消失或者好转之后再次出现以上症状,还有一部分病人出现新的症状。
1.3方法
所有患者均运用德国西门子64排螺旋CT,以OM作为基线,做颅脑的轴位序列平扫,层厚5-10mm,层距10mm,窗宽80,窗位40。首次CT检查应在患者外伤后的12小时以内。每位患者检查3-10次不等。患者复查间隔时间为1-150天不等。所有患者均需在14天内有CT的复查。
2结果
2.1TSE的CT表现
TSE的出现部位:通过CT可以显示患者额部、颞部、额颞部、枕部、额颞顶部甚至额颞顶枕部的骨内板和脑表面之间出现弧形、新月形低密度或者等密度的接近脑脊液密度的影像,CT值0-15Hu,。其中单侧额部病例9例,双侧额部病例2例,单侧颞部病例18例,双侧颞部病例6例,单侧额颞部病例7例,双侧额颞部病例1例,单侧枕部病例7例,双侧枕部病例0例,额颞顶部病例2例,额颞顶枕部病例1例。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脑沟聚拢、脑叶受压的影像学表现。其中23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脑挫裂伤和(或)血肿。
2.2TSE患者影像学出现的时间
患者外伤后24小时内行头部CT检查有26例患者出现TSE影像学表现,其中有11例患者在发病后6小时内出现影像学表现。另有17位患者在外伤后24-72小时出现影像学表现。有10例患者在受伤72小时后出现影像学表现。
3讨论
3.1TSE的CT特征
TSE好发于额颞部,多在伤后数小时到数周内出现影像学表现,CT表现为在额颞部的颅骨内板下形成新月状或者带状的低密度或等密度影像,可以跨越颅缝但是多不跨越中线处。其影像CT值在0-15Hu,平均值8Hu。需要指出大脑镰的前上部位也是TSE的好发部位之一,多表现为在一侧大脑镰旁出现带状的脑脊液密度影,少数表现为半凸透镜形的脑脊液密度影,以上影像学表现连续出现≥3个层面以上则可以诊断。在天幕区是TSE极少出现的部位,文献少有报道,影像学表现为在天幕旁的带状脑脊液密度影[2]。
3.2TSE的发病原因
TSE多在颞骨骨折、脑萎缩、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容易发生,TSE的发病原因可能为[3]:(1)在颅脑受到外伤后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者脑萎缩导致的蛛网膜下腔间隙增大,都容易导致脑脊液积聚于硬膜下隙,形成积液;(2)在脑外伤后正常的血脑屏障作用受到破坏,血管的通透性增强,血浆渗出物积聚于蛛网膜下腔;(3)在外伤导致颅骨骨折后,引起小的蛛网膜撕裂或者损伤,形成了活瓣系统,使得脑脊液在流至硬膜下腔后无法形成回流;(4)在临床治疗中,不合理的使用脱水剂会增加积液的出现。
3.3TSE的分型、分期、积液的出现时间与疾病转归
TSE一般可以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类型,急性型多发生在伤后3天内,积液无包膜形成;慢性型多发生在受伤后的数月出现,积液伴有包膜形成[4]。TSE大体可以分为进展期、演变期、消退期三个时期[5],CT提示积液进行性增多提示TSE处于进展期;当积液量相对稳定,不再增多时提示疾病处于演变期;当积液量逐渐减少提示疾病处于消退期。部分病例不经过演变期直接进入消退期。积液出现的时间多在外伤后的1周内,数月后出现积液并不多见。TSE的转归,一部分硬膜下积液可以完全吸收,一部分则可以演变为脑脊液[6]。
综上所述,对于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患者,临床的动态观察很重要。定期对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患者复查颅脑CT可以为临床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切实可靠的临床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48-550.
[2]邵荣福.外伤性硬膜下积液30例CT诊断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0,21:86-87.
[3]何剛.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20例CT诊断分析[J].新疆医学,2014,01:91-92.
[4]李伟,朱岁军,单华.成人创伤性硬膜下积液的临床分析[J].浙江实用医学,2014,06:413-414+456.
[5]王辉,吴涛,丁志斌,许刚柱,盛旭东,张俊峰.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临床观察及治疗方法探讨[J]. 当代医学,2013,04:122-124.
[6]李瑞斌.创伤性硬膜下积液与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诊疗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14,05:525-526.
【摘要】通过2005年4月-2014年11月我院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CT影像学诊断,分析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的临床表现、CT特征、影像学出现的时间、发病原因、分型、分期、疾病转归与鉴别要点,为该病的诊治提供临床资料。
【关键词】 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CT;诊断
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TSE)通常是在颅脑损伤后,由于脑组织在颅腔内剧烈位移,导致蛛网膜撕裂,脑脊液通过撕裂的空隙流到硬脑膜下隙,从而形成的液体潴留。TSE占所有颅脑外伤的0.5%-1%[1]。多发生于患者的一侧和(或)两侧额颞部,常合并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出血、不同程度的脑挫裂伤等其他的颅脑损伤。本文通过回顾2005年4月-2014年11月TSE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CT影像学诊断,现分析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53例TSE患者,年龄分布在43-76岁之间,平均年龄58.6岁。其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0例,多有不同程度的脑外伤史,其中颞部伤27,额部伤15例,枕部伤6例,顶部伤5例。受伤原因车祸伤31例,打击伤18例,坠落伤4例。
1.2TSE的临床表现
患者的起始症状多轻微,伴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患者的积液量增多,患者可出现头晕、头痛、视物模糊、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症状,其中9例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或体征,头痛、头晕病例19例,恶心、呕吐17例,视物模糊病例8例,意识障碍病例11例,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病例6例,抽搐病例3例,精神症状1例,以上表现多在TSE症状基础之上出现进行性加重,部分经过保守治疗的病例在症状消失或者好转之后再次出现以上症状,还有一部分病人出现新的症状。
1.3方法
所有患者均运用德国西门子64排螺旋CT,以OM作为基线,做颅脑的轴位序列平扫,层厚5-10mm,层距10mm,窗宽80,窗位40。首次CT检查应在患者外伤后的12小时以内。每位患者检查3-10次不等。患者复查间隔时间为1-150天不等。所有患者均需在14天内有CT的复查。
2结果
2.1TSE的CT表现
TSE的出现部位:通过CT可以显示患者额部、颞部、额颞部、枕部、额颞顶部甚至额颞顶枕部的骨内板和脑表面之间出现弧形、新月形低密度或者等密度的接近脑脊液密度的影像,CT值0-15Hu,。其中单侧额部病例9例,双侧额部病例2例,单侧颞部病例18例,双侧颞部病例6例,单侧额颞部病例7例,双侧额颞部病例1例,单侧枕部病例7例,双侧枕部病例0例,额颞顶部病例2例,额颞顶枕部病例1例。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脑沟聚拢、脑叶受压的影像学表现。其中23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脑挫裂伤和(或)血肿。
2.2TSE患者影像学出现的时间
患者外伤后24小时内行头部CT检查有26例患者出现TSE影像学表现,其中有11例患者在发病后6小时内出现影像学表现。另有17位患者在外伤后24-72小时出现影像学表现。有10例患者在受伤72小时后出现影像学表现。
3讨论
3.1TSE的CT特征
TSE好发于额颞部,多在伤后数小时到数周内出现影像学表现,CT表现为在额颞部的颅骨内板下形成新月状或者带状的低密度或等密度影像,可以跨越颅缝但是多不跨越中线处。其影像CT值在0-15Hu,平均值8Hu。需要指出大脑镰的前上部位也是TSE的好发部位之一,多表现为在一侧大脑镰旁出现带状的脑脊液密度影,少数表现为半凸透镜形的脑脊液密度影,以上影像学表现连续出现≥3个层面以上则可以诊断。在天幕区是TSE极少出现的部位,文献少有报道,影像学表现为在天幕旁的带状脑脊液密度影[2]。
3.2TSE的发病原因
TSE多在颞骨骨折、脑萎缩、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容易发生,TSE的发病原因可能为[3]:(1)在颅脑受到外伤后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者脑萎缩导致的蛛网膜下腔间隙增大,都容易导致脑脊液积聚于硬膜下隙,形成积液;(2)在脑外伤后正常的血脑屏障作用受到破坏,血管的通透性增强,血浆渗出物积聚于蛛网膜下腔;(3)在外伤导致颅骨骨折后,引起小的蛛网膜撕裂或者损伤,形成了活瓣系统,使得脑脊液在流至硬膜下腔后无法形成回流;(4)在临床治疗中,不合理的使用脱水剂会增加积液的出现。
3.3TSE的分型、分期、积液的出现时间与疾病转归
TSE一般可以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类型,急性型多发生在伤后3天内,积液无包膜形成;慢性型多发生在受伤后的数月出现,积液伴有包膜形成[4]。TSE大体可以分为进展期、演变期、消退期三个时期[5],CT提示积液进行性增多提示TSE处于进展期;当积液量相对稳定,不再增多时提示疾病处于演变期;当积液量逐渐减少提示疾病处于消退期。部分病例不经过演变期直接进入消退期。积液出现的时间多在外伤后的1周内,数月后出现积液并不多见。TSE的转归,一部分硬膜下积液可以完全吸收,一部分则可以演变为脑脊液[6]。
综上所述,对于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患者,临床的动态观察很重要。定期对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患者复查颅脑CT可以为临床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切实可靠的临床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48-550.
[2]邵荣福.外伤性硬膜下积液30例CT诊断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0,21:86-87.
[3]何剛.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20例CT诊断分析[J].新疆医学,2014,01:91-92.
[4]李伟,朱岁军,单华.成人创伤性硬膜下积液的临床分析[J].浙江实用医学,2014,06:413-414+456.
[5]王辉,吴涛,丁志斌,许刚柱,盛旭东,张俊峰.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临床观察及治疗方法探讨[J]. 当代医学,2013,04:122-124.
[6]李瑞斌.创伤性硬膜下积液与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诊疗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14,05:525-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