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历史课不太讨人喜欢,因为伴随着历史课的名词不是枯燥就是乏味,或者就是空洞。如果我们的课堂能够让学生在学历史时感受到快乐,他们就能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成为“乐之者”。而且历史课的课时较少,任务相当艰巨,这就更要求老师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学史兴趣。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呢?
一、精心设计导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初中生无论从生理上还是从心理上都处于过渡时期,呈现半成熟状态,对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极强的求知欲。历史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的导语来导入新课,尽快缩短学生同教材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导语成为精彩的铺垫。
学生在学习《鸦片战争》中“林则徐虎门销烟”一节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看电影、电视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先让学生看《鸦片战争》录像中“虎门销烟”这一片段,并让学生简要复述情节,然后指出,这是林则徐率领广东军民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在虎门海滩销毁的生动场景,那么为什么要销毁鸦片呢?或者说,鸦片对中国有哪些危害?林则徐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收到了什么效果?虎门销烟的结果又是如何?这一系列的问题,可以扣住学生的心弦,驱动他们的好奇心。接下来进入新课,他们就能很容易接受,并且充满兴趣了。
教材内容的不同,导语也可以有很多种形式:可以利用谜语、成语导入,可以利用名人名言导入,可以利用诗词歌赋导入,可以利用乡土历史导入……总之,上课伊始,就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学。学生的好奇心、求知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二、将史实故事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初中历史课本中涉及到史实往往只是个梗概,教师切忌照本宣科。值得尝试的是,将历史知识揉进故事情节之中,把史实故事化,以曲折的情节,生动的形象,去吸引学生,学生有了听课的兴致,就容易接受课堂内容,对教材的理解也能得到加深。
在学习中国古代史中《大变革的时代》中“商鞅变法”这一章节时,为了突出秦国的商鞅变法是七国中最彻底、成效也最大的一次变法,我先在课堂上穿插进“商鞅舌战守旧群臣”的故事,表现了商鞅变法的决心,再穿插进“商鞅南门立木”和“商鞅将唆使太子犯法的两个师傅治罪”的故事,表现了商鞅取信于民、坚决实行新法的决心,也表现了他不畏权贵、同旧势力作斗争的可贵品质。这样,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意义,就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其实历史本身是一门富有故事性、内容丰富的学科。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个历史人物、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着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作为历史老师,要深入挖掘教材,补充必要的情节,以生动的故事,感人的形象,饶有风趣的语言,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景。
三、进行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的引言、插图、地图、材料等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使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达到有机结合。启发式教学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在上课时可以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方式。如在学习《昌盛的秦汉文化》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你知道秦汉时期有哪些领先世界的科技”?如在学习《北方民族大融合》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讲述“北朝时北方各族人民逐渐改变原来游牧生活,从事农业生产,很多汉族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各族差异模糊,难分彼此”。启发学生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和过程。除了探索答案式和事例引发式之外,常用的还有比较区别式等等,在学习新课时,教师可以把以前学过的与新课存在内在联系的知识点放在新课一起比较辨别,来启发学生思考。
四、融入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心
初中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正慢慢形成独立见解。历史教师在上课时若能进行情感引导,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情操,而且能使学生更热爱历史这门学科。比如,在讲解我国古代文化时,教师要带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激情洋溢的民族自豪感,这样,学生就能更加深切地了解到: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光耀千古的优秀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会使他们振奋起来,坚定地为中华崛起和腾飞读书。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好像是在爬山,老师一定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充分体验到“爬山”的乐趣,在轻松的氛围中得到充分的锻炼,个性得到发挥,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学生可以逐渐把学习历史当作一种愉快的求知增能活动,使他们终身受益。责任编辑 丁洪刚
一、精心设计导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初中生无论从生理上还是从心理上都处于过渡时期,呈现半成熟状态,对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极强的求知欲。历史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的导语来导入新课,尽快缩短学生同教材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导语成为精彩的铺垫。
学生在学习《鸦片战争》中“林则徐虎门销烟”一节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看电影、电视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先让学生看《鸦片战争》录像中“虎门销烟”这一片段,并让学生简要复述情节,然后指出,这是林则徐率领广东军民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在虎门海滩销毁的生动场景,那么为什么要销毁鸦片呢?或者说,鸦片对中国有哪些危害?林则徐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收到了什么效果?虎门销烟的结果又是如何?这一系列的问题,可以扣住学生的心弦,驱动他们的好奇心。接下来进入新课,他们就能很容易接受,并且充满兴趣了。
教材内容的不同,导语也可以有很多种形式:可以利用谜语、成语导入,可以利用名人名言导入,可以利用诗词歌赋导入,可以利用乡土历史导入……总之,上课伊始,就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学。学生的好奇心、求知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二、将史实故事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初中历史课本中涉及到史实往往只是个梗概,教师切忌照本宣科。值得尝试的是,将历史知识揉进故事情节之中,把史实故事化,以曲折的情节,生动的形象,去吸引学生,学生有了听课的兴致,就容易接受课堂内容,对教材的理解也能得到加深。
在学习中国古代史中《大变革的时代》中“商鞅变法”这一章节时,为了突出秦国的商鞅变法是七国中最彻底、成效也最大的一次变法,我先在课堂上穿插进“商鞅舌战守旧群臣”的故事,表现了商鞅变法的决心,再穿插进“商鞅南门立木”和“商鞅将唆使太子犯法的两个师傅治罪”的故事,表现了商鞅取信于民、坚决实行新法的决心,也表现了他不畏权贵、同旧势力作斗争的可贵品质。这样,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意义,就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其实历史本身是一门富有故事性、内容丰富的学科。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个历史人物、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着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作为历史老师,要深入挖掘教材,补充必要的情节,以生动的故事,感人的形象,饶有风趣的语言,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景。
三、进行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的引言、插图、地图、材料等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使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达到有机结合。启发式教学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在上课时可以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方式。如在学习《昌盛的秦汉文化》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你知道秦汉时期有哪些领先世界的科技”?如在学习《北方民族大融合》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讲述“北朝时北方各族人民逐渐改变原来游牧生活,从事农业生产,很多汉族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各族差异模糊,难分彼此”。启发学生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和过程。除了探索答案式和事例引发式之外,常用的还有比较区别式等等,在学习新课时,教师可以把以前学过的与新课存在内在联系的知识点放在新课一起比较辨别,来启发学生思考。
四、融入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心
初中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正慢慢形成独立见解。历史教师在上课时若能进行情感引导,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情操,而且能使学生更热爱历史这门学科。比如,在讲解我国古代文化时,教师要带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激情洋溢的民族自豪感,这样,学生就能更加深切地了解到: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光耀千古的优秀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会使他们振奋起来,坚定地为中华崛起和腾飞读书。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好像是在爬山,老师一定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充分体验到“爬山”的乐趣,在轻松的氛围中得到充分的锻炼,个性得到发挥,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学生可以逐渐把学习历史当作一种愉快的求知增能活动,使他们终身受益。责任编辑 丁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