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kinwal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提问倡导的是浅与深、近与远的结合,即问题应该有趣味性、挑战性、探究性和延展性的特点。有效提问的目的是能较好地处理教与学两者的关系,让课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一种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能力。所以提问的方式非常重要,提问的内容角度也应以正确、深度适中为宜。从不同的角度提问能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解读知识,能把他们的思维空间拓宽,使他们的思维方向发散开来。 我们可以从周益民老师所教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片段中得到启示。
  师:大家想一想,诗人把大自然说成是绿色,原因是什么?
  生:大自然里有很多的绿树、绿草、青山。
  生:可是那么多的红花、蓝天,这些不是绿色的啊。
  师:后面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可是诗人为什么一定要说成是绿色的呢?嗯,绿色是不是有另外的含义?
  生:可能绿色代表了生命,代表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师:说得太对了,“生命之树常青”就是从这里来的。
  生:老师,我在电视上看到沙漠里的绿洲,那就是生命的希望。
  生:绿色代表了活力,像一个小学生朝气蓬勃,天真有热情。
  生:老师,我还会背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绿被我们传诵下来了。
  生:老师,我们还看到超市里有绿色食品,绿是环保的意思。
  师:是的,同学们,我们现在在一个什么样的课堂里?
  生:绿色。
  生:我就不同意这个观点,其他颜色同样也可以代表大自然的色彩!
  师:那你能不能说一下大自然还可以是什么颜色的呢?
  生:大自然可以是红色的。红花、红色的果实,其代表了丰收的景象。
  师:红色的大自然。好!让我们感觉到了大自然的火热,给我们以力量。我们还学了很多有关“红”的诗句,比如说——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人面桃花相映红。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老师,大自然还可以是白色的。冬天有白雪,在白雪的装点之下世界是那样的圣洁。
  师:不错,由这位同学说的我想到了“瑞雪兆丰年”。
  生:我觉得大自然不是单色的,而是彩色的,“五彩斑
  斓”“五颜六色”就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写照。
  师:大家说得太棒了。老师就想了,我们同是生活在一个大自然中,可我们为什么对大自然有不同的看法呢?
  生:是因为每个人的爱好都有区别。
  生:因为每个人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大自然。
  师:太好了!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让我想到了苏东坡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是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原因。刚才我们讨论的内容是不是我们心中的自然与现实的自然之间的关系呢?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与他一起体会他心目中绿色的大自然吧。
  以上的教学片断非常精彩,由教师的一句 “诗人为什么一定要说大自然是绿色的”展开了讨论。学生把生活的实际与诗文联系在了一起,于是,课堂就变得有话可说了。有的学生从所见所闻出发,看到大自然有绿树、绿草、青山,所以大自然是绿色的;有的学生从自己的感受想到,因为绿色象征生命与活力,所以大自然是绿色的;还有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大自然是红色的、白色的;更有一位学生想到了大自然是彩色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再看到学生的被动与冷漠,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眼里快乐的“火花”——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浮想联翩、妙不可言、心灵共鸣。
  学生的知识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而应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再在教师的引导下把这些知识运用到课外,把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这才是知识的价值所在。如学习《赶海》一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你们的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事,你能说来听听吗?学习了《微笑着承受一切》后,可让学生思考:你还知道哪些人也像桑兰一样坚强?你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学习了《荷花》一课,可让学生在欣赏荷花的美的基础上,又补充出示大自然中其他美好事物的图片让他们欣赏,并告诉他们:大自然是神奇美妙的,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感受,就会发现更多更美的事物。你能把你眼中的美好事物写出来吗?这几个发散思维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更“深”,想得更“广”,把“问”与阅读、写作等联系了起来,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纵向、横向发展。
  综上所述,问题的有效设计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具有一定的技巧和策略。问题的设计也是灵活的、动态的、开放的,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策略,设计出适宜的、有效的提问。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课堂的重头戏,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涵养语文情怀的重要手段。纵观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我失望地发现:尽管教师使尽浑身解数地鼓励、敦促、“诱惑”学生走进文本,还是有一些学生对阅读有抵触情绪,留给教师“归来倚杖自叹息”的尴尬和无奈。  低年级的学生,简单得似一张白纸,如何让阅读走进他们
“问题学生”指的是学习成绩差,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开小差,作业不及时交,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每当教师谈论起这类学生,有的就摇头叹息,有的是满腹牢骚。于是,不少教师失去了耐心,选择了放弃。  另一方面,在这些学生的内心深处也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好的学生,成为教师喜欢的好孩子。他们自己也曾经一次又一次地下决心,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奋斗,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成绩总是上不去,于是就讨厌学习。当然,问题学生也并不是什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各种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语文素质。同时,作业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我们去关注,而不能只是机械式的操作。那么,如何提高作业的有效性,体现以人为本呢?  一、丰富多彩——趣味性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学习的兴趣,作业将不再是一种精神负担,而是乐趣。丰富多彩的作业,会提高学生完成的积极性。但这样的作业,还应该从
阅读是一个生命的底色,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最直接的方法和途径。然而,阅读有其自身的规律,它也有一个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没有阅读的量的积累,就没有阅读的质的飞跃。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积极拓展课外阅读,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目前,课外阅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阅读停留在布置作业的层面上,没能恰当地找准课内外阅读的切入点。我们应努力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有效融合课内外阅读的方法与策略,让书香浸
无痕式读写链接法,指在教学时,教师抓住文本带领学生通过品词品句、引读等方法体会到课文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的精妙之处,通过日积月累的训练,让学生自己感悟、积累文章的语言和它们的表达方式。  这是一种“不教而教”的无痕教学手段,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的“无为而教”的教育境界。这使我想起了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两句诗: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一、识字教学,无痕处采撷
近年来,为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学校管理引入了竞争机制,制定了绩效方案,实施了奖惩措施……这一系列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益。可在这成绩背后,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系列的措施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让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发生巨大转变,进而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要知道,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既承载着人类文化传承的使命,又肩负着塑造社会发展所需要各种人才的任务。在这一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一个人知识的建构是基于它原有的生活积累在头脑中形成的认知图式,通过不断的“同化”与“顺应”,从而将新知识纳入他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笔者以为,对于当前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在生活世界所经历的一些人和事,以及通过课堂获得的一些知识是他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期准备,我们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就要建立在学生社会生活与经验积累的基础之上。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国,其中的节日文化反映了
“小组合作学习,构建一个个小小学习共同体”是科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如今,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缺的不是热热闹闹的教学气氛,也不是表面的小组合作形式,而是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合作学习理论和策略。为此,我们就一节科学课,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课堂观察。  课的内容:《点亮小灯泡》  课堂中安排的小组合作活动场景:  第一次,老师要求学生利用所提供的材料:导线、电池、
在信息化社会的大前提下,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均离不开输入文字这一基本技能。在不久前的一次信息技术与作文课程整合的公开课上,学生按照上课老师的要求,于规定时间内在留言板上发表一段文字。他们欲欲跃试,但是键盘操作的不熟练让他们陷入了窘境,难以发挥自己真实的写作水平。可见,我们的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这项技能,更没能将它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为了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键盘操作的基本技能,笔者在教学中
合作学习是新课改提倡的学习方式之一。但在课堂教学中,进入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时,教师往往只是把学生分成小组而已,并没有对学生的合作探究进行指导,表面上学生讨论得非常热闹,有时却根本不是在讨论问题,而纯粹是在开展小组 “会议”。那么,我们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建构更加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打造高效的美术课堂呢?  一、合作学习内容优化策略  1.教材的教学内容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方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