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提问倡导的是浅与深、近与远的结合,即问题应该有趣味性、挑战性、探究性和延展性的特点。有效提问的目的是能较好地处理教与学两者的关系,让课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一种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能力。所以提问的方式非常重要,提问的内容角度也应以正确、深度适中为宜。从不同的角度提问能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解读知识,能把他们的思维空间拓宽,使他们的思维方向发散开来。 我们可以从周益民老师所教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片段中得到启示。
师:大家想一想,诗人把大自然说成是绿色,原因是什么?
生:大自然里有很多的绿树、绿草、青山。
生:可是那么多的红花、蓝天,这些不是绿色的啊。
师:后面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可是诗人为什么一定要说成是绿色的呢?嗯,绿色是不是有另外的含义?
生:可能绿色代表了生命,代表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师:说得太对了,“生命之树常青”就是从这里来的。
生:老师,我在电视上看到沙漠里的绿洲,那就是生命的希望。
生:绿色代表了活力,像一个小学生朝气蓬勃,天真有热情。
生:老师,我还会背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绿被我们传诵下来了。
生:老师,我们还看到超市里有绿色食品,绿是环保的意思。
师:是的,同学们,我们现在在一个什么样的课堂里?
生:绿色。
生:我就不同意这个观点,其他颜色同样也可以代表大自然的色彩!
师:那你能不能说一下大自然还可以是什么颜色的呢?
生:大自然可以是红色的。红花、红色的果实,其代表了丰收的景象。
师:红色的大自然。好!让我们感觉到了大自然的火热,给我们以力量。我们还学了很多有关“红”的诗句,比如说——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人面桃花相映红。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老师,大自然还可以是白色的。冬天有白雪,在白雪的装点之下世界是那样的圣洁。
师:不错,由这位同学说的我想到了“瑞雪兆丰年”。
生:我觉得大自然不是单色的,而是彩色的,“五彩斑
斓”“五颜六色”就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写照。
师:大家说得太棒了。老师就想了,我们同是生活在一个大自然中,可我们为什么对大自然有不同的看法呢?
生:是因为每个人的爱好都有区别。
生:因为每个人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大自然。
师:太好了!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让我想到了苏东坡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是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原因。刚才我们讨论的内容是不是我们心中的自然与现实的自然之间的关系呢?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与他一起体会他心目中绿色的大自然吧。
以上的教学片断非常精彩,由教师的一句 “诗人为什么一定要说大自然是绿色的”展开了讨论。学生把生活的实际与诗文联系在了一起,于是,课堂就变得有话可说了。有的学生从所见所闻出发,看到大自然有绿树、绿草、青山,所以大自然是绿色的;有的学生从自己的感受想到,因为绿色象征生命与活力,所以大自然是绿色的;还有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大自然是红色的、白色的;更有一位学生想到了大自然是彩色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再看到学生的被动与冷漠,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眼里快乐的“火花”——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浮想联翩、妙不可言、心灵共鸣。
学生的知识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而应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再在教师的引导下把这些知识运用到课外,把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这才是知识的价值所在。如学习《赶海》一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你们的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事,你能说来听听吗?学习了《微笑着承受一切》后,可让学生思考:你还知道哪些人也像桑兰一样坚强?你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学习了《荷花》一课,可让学生在欣赏荷花的美的基础上,又补充出示大自然中其他美好事物的图片让他们欣赏,并告诉他们:大自然是神奇美妙的,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感受,就会发现更多更美的事物。你能把你眼中的美好事物写出来吗?这几个发散思维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更“深”,想得更“广”,把“问”与阅读、写作等联系了起来,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纵向、横向发展。
综上所述,问题的有效设计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具有一定的技巧和策略。问题的设计也是灵活的、动态的、开放的,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策略,设计出适宜的、有效的提问。
(责编 刘宇帆)
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一种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能力。所以提问的方式非常重要,提问的内容角度也应以正确、深度适中为宜。从不同的角度提问能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解读知识,能把他们的思维空间拓宽,使他们的思维方向发散开来。 我们可以从周益民老师所教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片段中得到启示。
师:大家想一想,诗人把大自然说成是绿色,原因是什么?
生:大自然里有很多的绿树、绿草、青山。
生:可是那么多的红花、蓝天,这些不是绿色的啊。
师:后面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可是诗人为什么一定要说成是绿色的呢?嗯,绿色是不是有另外的含义?
生:可能绿色代表了生命,代表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师:说得太对了,“生命之树常青”就是从这里来的。
生:老师,我在电视上看到沙漠里的绿洲,那就是生命的希望。
生:绿色代表了活力,像一个小学生朝气蓬勃,天真有热情。
生:老师,我还会背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绿被我们传诵下来了。
生:老师,我们还看到超市里有绿色食品,绿是环保的意思。
师:是的,同学们,我们现在在一个什么样的课堂里?
生:绿色。
生:我就不同意这个观点,其他颜色同样也可以代表大自然的色彩!
师:那你能不能说一下大自然还可以是什么颜色的呢?
生:大自然可以是红色的。红花、红色的果实,其代表了丰收的景象。
师:红色的大自然。好!让我们感觉到了大自然的火热,给我们以力量。我们还学了很多有关“红”的诗句,比如说——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人面桃花相映红。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老师,大自然还可以是白色的。冬天有白雪,在白雪的装点之下世界是那样的圣洁。
师:不错,由这位同学说的我想到了“瑞雪兆丰年”。
生:我觉得大自然不是单色的,而是彩色的,“五彩斑
斓”“五颜六色”就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写照。
师:大家说得太棒了。老师就想了,我们同是生活在一个大自然中,可我们为什么对大自然有不同的看法呢?
生:是因为每个人的爱好都有区别。
生:因为每个人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大自然。
师:太好了!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让我想到了苏东坡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是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原因。刚才我们讨论的内容是不是我们心中的自然与现实的自然之间的关系呢?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与他一起体会他心目中绿色的大自然吧。
以上的教学片断非常精彩,由教师的一句 “诗人为什么一定要说大自然是绿色的”展开了讨论。学生把生活的实际与诗文联系在了一起,于是,课堂就变得有话可说了。有的学生从所见所闻出发,看到大自然有绿树、绿草、青山,所以大自然是绿色的;有的学生从自己的感受想到,因为绿色象征生命与活力,所以大自然是绿色的;还有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大自然是红色的、白色的;更有一位学生想到了大自然是彩色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再看到学生的被动与冷漠,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眼里快乐的“火花”——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浮想联翩、妙不可言、心灵共鸣。
学生的知识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而应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再在教师的引导下把这些知识运用到课外,把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这才是知识的价值所在。如学习《赶海》一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你们的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事,你能说来听听吗?学习了《微笑着承受一切》后,可让学生思考:你还知道哪些人也像桑兰一样坚强?你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学习了《荷花》一课,可让学生在欣赏荷花的美的基础上,又补充出示大自然中其他美好事物的图片让他们欣赏,并告诉他们:大自然是神奇美妙的,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感受,就会发现更多更美的事物。你能把你眼中的美好事物写出来吗?这几个发散思维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更“深”,想得更“广”,把“问”与阅读、写作等联系了起来,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纵向、横向发展。
综上所述,问题的有效设计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具有一定的技巧和策略。问题的设计也是灵活的、动态的、开放的,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策略,设计出适宜的、有效的提问。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