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应思想是基本的数学思想之一,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尝试将数学中的对应思想迁移到教学教法中,如,设计对应的练习、将有关联的知识点同时教学等。本文从计算教学、概念教学、思维训练三个方面阐述了在小学数学中运用“对应教学法”的尝试过程。
【关键词】小学数学 “对应教学法”尝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A-0096-01
对应思想是数学中函数概念的起源,它是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自然界或社会上的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如果教师能够将对应思想运用于教学中,使用“对应”的教学方法将具有相似性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授课,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锻炼学生的分类、总结归纳能力。
一、在计算教学中运用“对应”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教学难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相似或者是相近的题目,学生难以区分,因而导致计算错误。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进“对应教学法”。
例如,在进行简便计算的教学时,为了尽量避免计算错误现象的产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设计一些对应的题目,让学生自己在练习中总结、归纳,更好地掌握相关的规律,最终掌握计算方法。教师可以出示如下例子:
加法交换律:
(1)35+73+25;35+25+73;
(2)23+48+22;48+22+23;
(3)33+53+27;33+27+53;
乘法交换律:
6×13×5;6×5×13
乘法结合律:
7×5+13×5;(7+13)×5
在计算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针对性的计算方法,还要让学生能够运用对应的关系将其和之前的知识进行有效结合,对易错点以及难点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二、在概念教学中运用“对应”
概念教学在小学教学中是最为困难的,但是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学生学习其他相关知识的基础。由于小学生本身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他们在区分概念时存在很多问题,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在学习时及时对比类似的概念,将相关以及相似的概念进行对应,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进行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时,这个部分的教学主要内容是需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大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公约数和公倍数的知识,但是将这些知识混合在一起就区分不清楚,导致概念混淆。对此,教师可以设计下面的题目:
1.请求出24和18的所有公约数。
2.写出1中所有的公约数之后,请比较它们的大小(让学生确定其中最大的,进而可以引出最大公约数的概念)。
3.你能写出6和8的所有公倍数吗?
4.写出3中这些公倍数之后,请确定其中最小的公倍数(以便引出最大公约数的概念)。
通过这样把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放到一起让学生学习,可以让学生将两者区别清楚,突破学习难点。可见,将对应融入到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使学生发现所学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而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概念的特点,且学习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三、“对应”教学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由于受到年龄方面的限制,學生在具体的问题中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数学情境中的实质,习惯于按照已有的模式进行思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这就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对应,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
例如,在进行应用题的解答和讲解时,我们很容易发现学生有“见少就减”“见多就加”的做题习惯。这是因为学生没有具体结合相关的情景进行具体的分析,教师可以设计有针对性的、相对应的练习来改变学生的这种思维定势,习题如下:
1.公园里的花开了,红花16朵,比黄花多5朵,黄花有几朵?
2.公园里的花开了,黄花比红花少5朵,黄花有11朵,红花有几朵?
首先,让学生自己进行运算。教师进行具体的讲解时,要让学生明白这个应用题的实际含义,避免出现“见少就减”“见多就加”的现象。最后还可以让学生对比这两个题目,发现其中的关键。
总而言之,在小学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数学中的对应思想迁移到教学方法中,活用“对应”可以帮助学生开启思维大门,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也为其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责编 刘小瑗)
【关键词】小学数学 “对应教学法”尝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A-0096-01
对应思想是数学中函数概念的起源,它是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自然界或社会上的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如果教师能够将对应思想运用于教学中,使用“对应”的教学方法将具有相似性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授课,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锻炼学生的分类、总结归纳能力。
一、在计算教学中运用“对应”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教学难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相似或者是相近的题目,学生难以区分,因而导致计算错误。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进“对应教学法”。
例如,在进行简便计算的教学时,为了尽量避免计算错误现象的产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设计一些对应的题目,让学生自己在练习中总结、归纳,更好地掌握相关的规律,最终掌握计算方法。教师可以出示如下例子:
加法交换律:
(1)35+73+25;35+25+73;
(2)23+48+22;48+22+23;
(3)33+53+27;33+27+53;
乘法交换律:
6×13×5;6×5×13
乘法结合律:
7×5+13×5;(7+13)×5
在计算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针对性的计算方法,还要让学生能够运用对应的关系将其和之前的知识进行有效结合,对易错点以及难点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二、在概念教学中运用“对应”
概念教学在小学教学中是最为困难的,但是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学生学习其他相关知识的基础。由于小学生本身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他们在区分概念时存在很多问题,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在学习时及时对比类似的概念,将相关以及相似的概念进行对应,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进行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时,这个部分的教学主要内容是需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大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公约数和公倍数的知识,但是将这些知识混合在一起就区分不清楚,导致概念混淆。对此,教师可以设计下面的题目:
1.请求出24和18的所有公约数。
2.写出1中所有的公约数之后,请比较它们的大小(让学生确定其中最大的,进而可以引出最大公约数的概念)。
3.你能写出6和8的所有公倍数吗?
4.写出3中这些公倍数之后,请确定其中最小的公倍数(以便引出最大公约数的概念)。
通过这样把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放到一起让学生学习,可以让学生将两者区别清楚,突破学习难点。可见,将对应融入到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使学生发现所学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而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概念的特点,且学习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三、“对应”教学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由于受到年龄方面的限制,學生在具体的问题中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数学情境中的实质,习惯于按照已有的模式进行思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这就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对应,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
例如,在进行应用题的解答和讲解时,我们很容易发现学生有“见少就减”“见多就加”的做题习惯。这是因为学生没有具体结合相关的情景进行具体的分析,教师可以设计有针对性的、相对应的练习来改变学生的这种思维定势,习题如下:
1.公园里的花开了,红花16朵,比黄花多5朵,黄花有几朵?
2.公园里的花开了,黄花比红花少5朵,黄花有11朵,红花有几朵?
首先,让学生自己进行运算。教师进行具体的讲解时,要让学生明白这个应用题的实际含义,避免出现“见少就减”“见多就加”的现象。最后还可以让学生对比这两个题目,发现其中的关键。
总而言之,在小学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数学中的对应思想迁移到教学方法中,活用“对应”可以帮助学生开启思维大门,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也为其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责编 刘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