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把课本中的数学知识同实际生活和一些简单科学技术知识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既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又初步培养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创设情境;自主探究;拓展创新;自主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5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抽象推理及正确判断等思维方法的训练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教师应尽可能地结合实际,呈现具有时代感的数学信息、富有生活气息的感性材料,创设更多现实性情境,强化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现实的生活材料,能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使之感受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数学问题,更多地关注社会、生活,成为有数学头脑的人。因此,“解决问题”教学应尽可能地结合现实生活,及时地将具有时代气息的数学信息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发展问题意识。在以往的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往往强调抽象的思维训练而忽视了数学生活化,在问题意识的培养方面缺乏“人文性”——几乎都是教师提供完整的应用题条件与问题,学生沦为解答抽象应用题的机器。“解决问题”教学必须注重为学生创造“问”的空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自主提问。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可通过小比赛、填空、口答、动手操作、讲故事、设疑等方法,创设恰当的有价值的数学情境。使学生触境生情、触境生思、触境生问,并能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有些数学问题是随着情境的出现而直接提出的。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数学问题来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来源于人们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活动。在现实生活中,任何“真实”的数学问题的呈现方式、条件和答案都不是唯一的,都无法直接依赖于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只有通过对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进行重新组合并生成新的策略和方法才能解决。我们认为在应用题素材的呈现方式上必须变静态的单一的呈现方式为动态的多样的呈现方式,并让学生多角度思考、多样化探索,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分基本需要、心理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三个层次。小学生也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当学生解决问题遇到障碍时,教师可用“期待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并用“点拨法”让学生逐步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行为。首先,引导学生正确地把握思维的起点的方向。遇到问题时不盲目動手,先对问题的条件、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审视,再根据条件和问题分析应从哪些方面入手,确定解决问题的途径。其次,引导学生自觉地对思维活动的策略进行监控,将采用的策略与目标进行对照,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在比较中选择最佳方案。第三,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心理、行为活动的结果进行评价,确定是否需要调整、改进。
三、拓展创新适时激励
“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当学生成功解决一个问题后,我们趁热打铁,将它拓展变化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或者让学生继续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挖掘并提供创新素材:设计有针对性、代表性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
应多给学生提供充分数学实践和交流的机会,不断地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自己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去体验成功。教师对其学习结果的评价,多采用鼓励的语言,不用挖苦讽刺的语言,使学生产生“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保持信心和高涨的情绪去探索、去研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自主反思自我评价
反思是指主体自学地对自身的认识活动进行回顾、思考、总结。反思能促进认知能力的提高。因此,让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养成反思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等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反思可以是对解决数学问题中局部过程的反思,也可以是对整体学习过程(一般指一节课以上)的反思。引导学生对一节课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可从学习内容入手,如:“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掌握了哪些知识?”可对学习策略进行反思,如:“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思考问题或实验操作的方法,其中哪些方法较合理?”还可引导学生从经验和教训方面进行反思,如:“你遇到数学问题,是独立思考,还是等待老师讲解?”“你有什么优点或缺点,哪些方面记忆最深刻?”反思,能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促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五、作业反馈矫正提高
这里的作业指课堂作业,课堂作业顾名思义课堂中完成、并得以反馈的作业,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的作业,能及时反馈教学质量,能及时让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情况。对课堂上的作业及时进行评价反馈,可以调动学生主动解决问题,主动探讨解题方法的积极性。
1、课堂作业设计要紧扣教材要求,难易适度,有一定覆盖面,形式要多样并要随时收集反馈信息。
2、作业成绩不高或提问不能回答时,要及时矫正。
3、一些比较基础的课堂上练习,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自我评价,再同桌互评互教互学;重点问题由教师讲评,针对重点问题进行讲评分析。
4、个别问题则对个别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帮扶,及时查漏补缺矫正提高。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组织形式。“解决问题”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注重创设适宜的情境以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载体,通过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主动探究、解决问题,并实践应用、归纳总结,感受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以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激励为支点,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强调情境的创设和学生的主动探究,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总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每一个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的问题。我们教师应依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精心安排,着眼于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数学;创设情境;自主探究;拓展创新;自主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5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抽象推理及正确判断等思维方法的训练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教师应尽可能地结合实际,呈现具有时代感的数学信息、富有生活气息的感性材料,创设更多现实性情境,强化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现实的生活材料,能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使之感受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数学问题,更多地关注社会、生活,成为有数学头脑的人。因此,“解决问题”教学应尽可能地结合现实生活,及时地将具有时代气息的数学信息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发展问题意识。在以往的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往往强调抽象的思维训练而忽视了数学生活化,在问题意识的培养方面缺乏“人文性”——几乎都是教师提供完整的应用题条件与问题,学生沦为解答抽象应用题的机器。“解决问题”教学必须注重为学生创造“问”的空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自主提问。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可通过小比赛、填空、口答、动手操作、讲故事、设疑等方法,创设恰当的有价值的数学情境。使学生触境生情、触境生思、触境生问,并能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有些数学问题是随着情境的出现而直接提出的。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数学问题来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来源于人们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活动。在现实生活中,任何“真实”的数学问题的呈现方式、条件和答案都不是唯一的,都无法直接依赖于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只有通过对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进行重新组合并生成新的策略和方法才能解决。我们认为在应用题素材的呈现方式上必须变静态的单一的呈现方式为动态的多样的呈现方式,并让学生多角度思考、多样化探索,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分基本需要、心理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三个层次。小学生也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当学生解决问题遇到障碍时,教师可用“期待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并用“点拨法”让学生逐步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行为。首先,引导学生正确地把握思维的起点的方向。遇到问题时不盲目動手,先对问题的条件、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审视,再根据条件和问题分析应从哪些方面入手,确定解决问题的途径。其次,引导学生自觉地对思维活动的策略进行监控,将采用的策略与目标进行对照,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在比较中选择最佳方案。第三,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心理、行为活动的结果进行评价,确定是否需要调整、改进。
三、拓展创新适时激励
“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当学生成功解决一个问题后,我们趁热打铁,将它拓展变化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或者让学生继续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挖掘并提供创新素材:设计有针对性、代表性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
应多给学生提供充分数学实践和交流的机会,不断地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自己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去体验成功。教师对其学习结果的评价,多采用鼓励的语言,不用挖苦讽刺的语言,使学生产生“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保持信心和高涨的情绪去探索、去研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自主反思自我评价
反思是指主体自学地对自身的认识活动进行回顾、思考、总结。反思能促进认知能力的提高。因此,让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养成反思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等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反思可以是对解决数学问题中局部过程的反思,也可以是对整体学习过程(一般指一节课以上)的反思。引导学生对一节课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可从学习内容入手,如:“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掌握了哪些知识?”可对学习策略进行反思,如:“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思考问题或实验操作的方法,其中哪些方法较合理?”还可引导学生从经验和教训方面进行反思,如:“你遇到数学问题,是独立思考,还是等待老师讲解?”“你有什么优点或缺点,哪些方面记忆最深刻?”反思,能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促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五、作业反馈矫正提高
这里的作业指课堂作业,课堂作业顾名思义课堂中完成、并得以反馈的作业,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的作业,能及时反馈教学质量,能及时让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情况。对课堂上的作业及时进行评价反馈,可以调动学生主动解决问题,主动探讨解题方法的积极性。
1、课堂作业设计要紧扣教材要求,难易适度,有一定覆盖面,形式要多样并要随时收集反馈信息。
2、作业成绩不高或提问不能回答时,要及时矫正。
3、一些比较基础的课堂上练习,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自我评价,再同桌互评互教互学;重点问题由教师讲评,针对重点问题进行讲评分析。
4、个别问题则对个别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帮扶,及时查漏补缺矫正提高。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组织形式。“解决问题”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注重创设适宜的情境以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载体,通过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主动探究、解决问题,并实践应用、归纳总结,感受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以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激励为支点,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强调情境的创设和学生的主动探究,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总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每一个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的问题。我们教师应依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精心安排,着眼于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