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经济全球化成为疫情牺牲品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yzhaol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迄今为止,全球新冠病毒(COVID-19)已在114个国家和地区的确诊病例累计超过11.8万例,死亡病例达到4291例。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疫情已具备“大流行”特征。
  人们目前尚不清楚这场“大流行”将持续多久,但它对公共卫生和经济活动的影响已不证自明:供应链中断、贸易锐减和需求疲软正在使全球市场陷入混乱,投资者们纷纷逃离各大资本市场,寻找新的资金避风港。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受疫情影响,“不论出现哪种情景”,2020年的全球增长率都将低于2019年的2.9%。
  需要引起警惕的是,这场大流行不仅传播了病毒和疾病,还加剧了经济孤立主义和“脱钩”行为。因为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全球经济上的高度关联性有其脆弱的一面,正是它帶来了眼下的经济冲击,所以缩减全球运营和生产规模才是最佳解决方案。
  但是,尽管医学隔离的确能有效控制病毒,在经济上的隔离却往往收效甚微。特别是在当下,这种病毒已经在全球大范围蔓延,简单地将工厂转移到其他地方可能效果只能适得其反。
  病毒无国界。事实上,新冠病毒的大流行恰恰对逆全球化敲响了警钟,在疫情蔓延下,所有地区都必须比以往更紧密地合作在一起。鉴于新冠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只要仍有一个地区受感染,全世界就无法高枕无忧。
  同样,没有一个经济体能对随之而来的全球震荡免疫。当今世界的经济体之间已太过相互依赖,转移业务或投资到他处不仅毫无助益,还可能最终导致巨大损失。
  迄今为止,经济全球化已走过了一段很长的道路。在生产力提高和技术进步的驱动下,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济全球化通过推动货物和资本的流动,科学、技术和文化交流以及人际互动,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增长。
  要解决经济全球化的脆弱性问题,根本方法还在于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一体化进程,建设包容性开放世界经济,这需要所有国家进行政策上的协调和多边治理合作。
  从积极的一面来看,眼下的新冠肺炎大流行也可能恰好会成为全球拥抱技术进步的机会,从而推动解决长期困扰全球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提供新的增长动力。
  中国在抗击疫情间发生的事情也许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此期间,包括5G、大数据和无接触经济在内的新技术和新业态得到了广泛运用。这些也将成为中国恢复经济活动后发力的方向,有望为未来中国经济结构升级提供巨大的助力。
  当前,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这场斗争正处于关键阶段,取得胜利需要全人类的团结与合作。同样地,疫情带来的经济冲击绝不应成为滋生孤立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土壤,而应是进一步全球化的有力推手。
其他文献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给世界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巨大挑战。疫情面前,“没有哪个人或哪个国家是一座孤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唯有团结协作、携手应对,国际社会才能战胜疫情。”①在付出巨大代价控制住国内疫情蔓延、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抗疫信息共享和合作援助,充分展现出负
期刊
近期以来,从企业家座谈会到中央政治局会议,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再到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中国谋划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引发广泛讨论。海内外媒体争相报道,各路智库机构纷纷解读,显示出海外舆论和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政策领域的高度关注。在全球经济面临自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大衰退风险的当下,一些舆论解读显露出明显的担忧与怀疑:国内大循环是否意味着中国要“闭门造车
期刊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前所未有。然而,国际社会面对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既有鼓掌与喝彩,亦有误读误解、甚至故意抹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近年来,专家学者探讨了政府、媒体、企业等在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传播效
期刊
2018年7月3日,人文清华讲坛就中美贸易战采访了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他说:“如果从贸易领域扩散到其他经济领域,带来的是经济危机。如果从经济领域向安全领域扩散,带来的是军事冲突,但是一旦蔓延到意识形态领域,带来的是全方位的对抗,所谓的冷战就发生了。”并且强调:“我们要特别防止中美之间的贸易冲突扩散到意识形态领域。”①两年过去了,随着一系列中外所关注的事件的发生,阎学通昔日的担忧在今天
期刊
开展博物馆国际合作,是促进跨文化身份在国际维度构建与传播的有效策略。当今时代,策展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博物馆秩序与知识的不确定性、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人类的普遍性与个体性”。①博物馆国际合作可以整合多元力量建立更全面的解读来协调上述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
期刊
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近年来在中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已逐渐成为国际舆论焦点。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的国际传播,对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好中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重点外宣媒体对外报道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说明,在新媒体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的国际传播具有更强权威性、更快时效性、内宣外宣相统一的新要求,在这一背景下,需要在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渠道等方面探索切实可行的策略和实际有效的方法。  一、外宣媒
期刊
公共危机处理是对政府管理能力和治理效能的一大检验,也是政府形象对外塑造和修复的重要契机。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梳理疫情的相关舆情,探讨公共危机中政府形象对外传播面临的困境,并在深入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形象修复对策。  一、公共危机与政府国际形象  考察公共危机中政府形象对外传播问题,应弄清公共危机处理同政府形象对外传播二者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公共危机处理为政府国际形象塑造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时空
期刊
2020年新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是我国近年来最为严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疫情防控工作全面开展、及时有效。在传统对外传播视阈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容易引发国际舆情,对国际传播工作、国家形象建设等方面形成挑战。但从危机管理的角度来说,突发事件也蕴含着对外传播的机遇和机会。突发事件为对外传播提供了一个高关注度、高曝光度的国际
期刊
讨论人:  张毓强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何国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姬德强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黄典林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刘 朋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传统意义上,在国际场域的发言权是话语权形成的一个重要基础。也就是说声音的在场与传出,是传播能够产生预想效果的一个前提。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迭代更新,在一个所谓“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全球化时代,这
期刊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历史罕见态势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挑战人类抗疫能力。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肺炎为全球性大流行病(Pandemic)。为了应对这样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媒体、企业、个人等多元主体都在不同程度地行动,而各主体的行动主要借助媒体向世界广泛传播,其中,具有全球覆盖力的媒体在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传播中发挥关键作用。  中央广播电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