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陕西作家陈忠实的“枕棺之作”——《白鹿原》自1993年出版以来受到了旷日持久的关注。本文意在通过《白鹿原》中具有特色的关中意象——祠堂,以静态的形式展现关中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祠堂这一十分具有地标性的意象,以它潜在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为人们认识关中、了解关中提供了一种可能,将浓郁的关中地域文化特征于无形中融入读者的阅读体验之中。
关键词:祠堂;白鹿原;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339-02
祠堂在中国历史悠久,在关中地区大的村落中更是十分普及。一般而言,一个村子聚居繁衍着一个姓氏或相连相关的家族,他们多供奉一个祖先,拜祭一个祠堂。祠堂作为族人祭祀祖先的场所,体现了中国浓重的家族观念。祠堂最早出现在汉代,当时的祠堂后面都建有墓室,祠堂与墓室前后相连;到了南宋以后,家庙也逐渐被称为祠堂,祠堂与墓室渐渐分开。祠堂除了具有崇宗祭祖的功能外,还是执行家法族规的场所。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许多祠堂还附设学堂,为族中子弟传道授业解惑。
祠堂在小说中多处提到,在此不仅仅镌刻着一个家族的历史,更铭记着一个村庄的历史。小说中写道:“祠堂和村庄的历史一样悠久,却没有任何竹册片纸的典籍保存下来。”由于祠堂的历史悠久,大家都搞不清祠堂建于何时,由何人建造而成。经过了洪水、流火等天灾,村庄和祠堂一次次被摧毁,又一次次得到了重建。后来,一位十分有思想的族长提议将原来的侯家村(有胡家村一说)改为白鹿村,为了得到神鹿的庇护,同时决定换姓。商定族长老大一支的人统归白姓,老二一支的人统归鹿姓;白鹿两姓合祭一个祠堂,同祖同宗。在白嘉轩继任族长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翻修祠堂。五间正厅里供奉着先人,整整占满了北面的一面墙壁。后来,由于白鹿两家周济李家寡妇,帮助寡妇度过难关。滋水县令感念其功德,命人凿刻“仁义白鹿村”石碑一块,并栽于祠堂前。这恰恰成为了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
作为族长,白嘉轩一生都在经营着祠堂。祠堂既是祭拜祖宗的神圣之地,也是公开裁决村中事件的重要场所,白鹿村但凡有重大事情,必将年满十六岁的成年男女集合于祠堂之中,围绕祠堂所描绘的关中地域文化和风俗也最为集中。祠堂就像一部历史的教科书,阅览祠堂,如同阅览一卷绵长的历史画轴。而其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既蕴涵着淳朴的传统内容,也埋藏着深厚的人文根基。它为读者打开了观察关中地域文化的一扇窗口,透过它,可以对关中地区封建宗法制家族有更为深切的了解。
一、崇宗祀祖,举行祭祀活动
源于祖宗崇拜,祠堂本为追思祭祖所设,所以祭祀是祠堂最根本的活动。作为族长,白嘉轩理所当然地主持祠堂里的祭祀活动,但是由于六娶六丧,没有子嗣,所以他的内心深处感到极为不安,以至于在主祭祀时,“心里发慌尻子发松”,但是,当他拥有了儿子后,他的身上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他变得底气十足了。祭祀还在清明节时进行,族人们先到自己的先人墓地去烧纸,之后都要聚集在祠堂里祭祀祖先。在白鹿村,新媳妇过门时,进祠堂祭拜祖宗也是婚礼中一项庄严而隆重的仪式。新媳妇进门只有先到祠堂祭祖才算被承认。由于黑娃引回了被族人们公认为“婊子”的田小娥,所以黑娃和田小娥进不得祠堂,拜不了祖宗;鹿兆鹏的婚礼则是鹿子霖的耳光把他煽到祠堂里去的;而白孝文的婚礼却举行的隆重热烈,首先要求白鹿两姓的已婚男女都要参加,由族长白嘉轩主持祭拜仪式,其次新婚夫妻叩拜列祖列宗和在场的诸位族人,需要活着的族人们接受并认可一对新人。同样是成婚祭拜祖先,但黑娃、鹿兆鹏、白孝文却是以不同的方式完成了他们人生中的大事,鹿三在对照了白鹿两家人为儿子办婚礼的过程之后,感慨道:白嘉轩教子有方,不愧为族人之楷模。而且得出“勺勺客毕竟祖德太浅太薄”的结论。在小说的结尾处,黑娃和白孝文都浪子回头,以回乡祭祖的方式完成了他们人生的轮回和精神的皈依。黑娃儿时在祠堂读书,婚姻不被族人认可,不能进祠堂,“风搅雪”时亲手砸碎了祠堂,表达了他内心对宗法制度的反抗和愤恨,但是最后他还是跪倒在了祠堂里。祠堂以一种无形的力量,起到了凝聚族人人心的作用,并且成为浪子精神回归之所。在黑娃完成认祖归宗的仪式,离开白鹿村后,白嘉轩感慨道:凡是白鹿村出生的人,迟早都要跪在祠堂里头。除了举行婚礼和祭祖,鹿兆海的葬礼也是在祠堂里举行的。还有大灾之后敬填族谱,以示告慰祖先和刚刚过世的人们等等。可以看到,在20世纪前50年中国农村天灾人祸不断,祠堂中的各种祭拜仪式,恰恰起到了对族人的心灵安抚作用,使他们能够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大体保持身心平衡,顺利度过那段苦难历程。
二、履行《乡约》,执行家法族规
祠堂是维护家族秩序的圣地。在白鹿村,《乡约》不仅仅被镶嵌在了石碑里,同时也作为族人的行为准则,被严格履行着,不容侵犯一丝一毫,否则必然遭到以族长为首的族人的惩罚,轻则遭受刺刷,重则逐出祠堂,乃至整个村子。遵照《乡约》,在祠堂中实行过三次家法。一次是惩罚赌徒。由于闹“交农”事件,族长白嘉轩对于村庄疏于管理,致使《乡约》成为了摆设,村中不但出现了赌窝,抽吸鸦片的人也越来越多,其中两个烟鬼甚至倾家荡产,他们的女人被迫带着孩子四处乞讨。鉴于此等严重事件的发生,白嘉轩敲响了大锣,召集村中所有男人集中到祠堂,先让徐先生领读了《乡约》,然后当众把八个赌徒绑在槐树上,用干枣刺抽打并把他们血淋淋的手插进滚水里。从此,白鹿村里又恢复了往日的祥和和宁静,再也没有人干冒天下之大不韪聚众赌博了,祠堂起到了真正惩戒的作用。
第二次执行家法是惩处一对“狗男女”狗蛋儿和田小娥。由于鹿子霖和田小娥在破窑洞偷欢被狗蛋儿发现,鹿子霖设计诬陷狗蛋儿,结果小娥与狗蛋儿被作为一对“狗男女”抓到祠堂接受惩罚,而真正的淫乱者鹿子霖却道貌岸然地成为了实施惩罚的人。他“接过刺刷轮圆胳膊,结结实实抽到小娥穿着夹裤的尻蛋上……抽到狗蛋的胸脯上,无数条鲜血的小溪从胸脯上流泄下来注进裤腰。”刺刷无情地抽打着这对狗男女,根本不问受刑者的颜面,也不问事件的真相。狗蛋儿面目全非地被拖回家,这个流浪汉最终在以“仁义”著称的白鹿村里含冤死去。宗法的无情和冷酷把人变得僵硬教条,失去了人性的本真和善良。更富于戏剧性的是,在行刑过程中,狗蛋儿揭发了鹿子霖与田小娥的勾当,而白嘉轩却替鹿子霖开脱,致使狗蛋儿又被加打了四十“刺刷”。对于鹿子霖的勾当,白嘉轩不可能没有耳闻。虽然心知肚明,但是为了维护鹿乡约的面子,他将事实的真相掩盖了下来,这充分体现出宗法社会中,上层统治者为了利益的平衡而牺牲小人物的无奈之举。 第三次执行家法也是惩罚一对“狗男女”,但是“刺刷”却戏剧般落到了曾经的执刑者白孝文身上。白孝文是族长继承人,被白嘉轩寄予了厚望。但是,白孝文终因抵不过女色的诱惑,走出了《乡约》的规范,触犯了强大的族规,被小娥拉下了水。当白嘉轩亲眼证实了谣言后,他并没有反思造成儿子走入迷途的真正原因,他的第一反应是必须采取最果断的措施,以洗刷白孝文给家族带来的耻辱。这时的白嘉轩为了维护族长的面子和祖宗的尊严,不顾家人反对和族人劝谏,决定对触犯戒律的儿子施刑。作为亲情的“人”消失了,作为审判者的“人”站了出来,白孝文被不可挽回地推进祠堂捆到槐树上接受刺刷。
三、聚众议事,商讨族中大事
族人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乡约》作为白鹿村人的精神食粮,白嘉轩无比重视,为了实施《乡约》方案,白嘉轩约请了鹿子霖和徐先生一起到祠堂议事,并召集所有年满十六岁以上的男族人在祠堂咏读背诵并践行。田小娥死后,瘟疫流行,民不聊生,人们想起了冤死的小娥,并认为这是小娥的冤魂在作祟,于是动议白嘉轩为其修庙,修庙是一种敬神的行为,白嘉轩将这等大事放在祠堂里来议,说明这已经关系到了全体族人的利益,需要大家认真商讨,最后,他决定为小娥造塔而非修庙,表明了白嘉轩对于小娥的态度。乌鸦兵到村里来的征粮,要求白嘉轩敲锣,召集人到祠堂门口,征粮仪式和射击表演都在祠堂门外进行。田福贤整农协分子也是在祠堂的戏楼里进行的。以管豹而窥一斑,祠堂作为家族的重要社交场所,发挥着凝神聚力的作用。
四、附设学堂,传道授业解惑
祠堂也是家族子孙接受传统儒家教育的地方,所以,祠堂里又附设学堂。白鹿村族长白嘉轩将祠堂翻修一新后,就把学堂设在祠堂里。为了让子孙得到良好的教育,白嘉轩和鹿子霖还特意找到了朱先生,让他推荐一位经纶满腹之人,教授子孙学业。朱先生听闻此事后,大为感动,称他们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此后,白孝文、白孝武、鹿兆鹏、鹿兆海、黑娃成了学堂里的第一批学生,接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并从这里开始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命运走向。
静观《白鹿原》,可以发现祠堂这一意象具有特定的地域文化符号意义,打上了深深的关中文化烙印。祠堂意象散发着相当丰富的地域文化韵味,颇具历史厚重之感。对于地域文化的自觉吸收和灵活运用,使得陈忠实的《白鹿原》为中国当代地域小说提供了成功的写作范例。
参考文献:
[1]王仲一,洪济龙.民俗文化幽探[M].陕西旅游出版社,2002.
[2]李继凯.秦地小说与三秦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294.
[3]郑万鹏.《白鹿原》与家族文化[J].东疆学刊,1997,(1).
关键词:祠堂;白鹿原;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339-02
祠堂在中国历史悠久,在关中地区大的村落中更是十分普及。一般而言,一个村子聚居繁衍着一个姓氏或相连相关的家族,他们多供奉一个祖先,拜祭一个祠堂。祠堂作为族人祭祀祖先的场所,体现了中国浓重的家族观念。祠堂最早出现在汉代,当时的祠堂后面都建有墓室,祠堂与墓室前后相连;到了南宋以后,家庙也逐渐被称为祠堂,祠堂与墓室渐渐分开。祠堂除了具有崇宗祭祖的功能外,还是执行家法族规的场所。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许多祠堂还附设学堂,为族中子弟传道授业解惑。
祠堂在小说中多处提到,在此不仅仅镌刻着一个家族的历史,更铭记着一个村庄的历史。小说中写道:“祠堂和村庄的历史一样悠久,却没有任何竹册片纸的典籍保存下来。”由于祠堂的历史悠久,大家都搞不清祠堂建于何时,由何人建造而成。经过了洪水、流火等天灾,村庄和祠堂一次次被摧毁,又一次次得到了重建。后来,一位十分有思想的族长提议将原来的侯家村(有胡家村一说)改为白鹿村,为了得到神鹿的庇护,同时决定换姓。商定族长老大一支的人统归白姓,老二一支的人统归鹿姓;白鹿两姓合祭一个祠堂,同祖同宗。在白嘉轩继任族长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翻修祠堂。五间正厅里供奉着先人,整整占满了北面的一面墙壁。后来,由于白鹿两家周济李家寡妇,帮助寡妇度过难关。滋水县令感念其功德,命人凿刻“仁义白鹿村”石碑一块,并栽于祠堂前。这恰恰成为了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
作为族长,白嘉轩一生都在经营着祠堂。祠堂既是祭拜祖宗的神圣之地,也是公开裁决村中事件的重要场所,白鹿村但凡有重大事情,必将年满十六岁的成年男女集合于祠堂之中,围绕祠堂所描绘的关中地域文化和风俗也最为集中。祠堂就像一部历史的教科书,阅览祠堂,如同阅览一卷绵长的历史画轴。而其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既蕴涵着淳朴的传统内容,也埋藏着深厚的人文根基。它为读者打开了观察关中地域文化的一扇窗口,透过它,可以对关中地区封建宗法制家族有更为深切的了解。
一、崇宗祀祖,举行祭祀活动
源于祖宗崇拜,祠堂本为追思祭祖所设,所以祭祀是祠堂最根本的活动。作为族长,白嘉轩理所当然地主持祠堂里的祭祀活动,但是由于六娶六丧,没有子嗣,所以他的内心深处感到极为不安,以至于在主祭祀时,“心里发慌尻子发松”,但是,当他拥有了儿子后,他的身上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他变得底气十足了。祭祀还在清明节时进行,族人们先到自己的先人墓地去烧纸,之后都要聚集在祠堂里祭祀祖先。在白鹿村,新媳妇过门时,进祠堂祭拜祖宗也是婚礼中一项庄严而隆重的仪式。新媳妇进门只有先到祠堂祭祖才算被承认。由于黑娃引回了被族人们公认为“婊子”的田小娥,所以黑娃和田小娥进不得祠堂,拜不了祖宗;鹿兆鹏的婚礼则是鹿子霖的耳光把他煽到祠堂里去的;而白孝文的婚礼却举行的隆重热烈,首先要求白鹿两姓的已婚男女都要参加,由族长白嘉轩主持祭拜仪式,其次新婚夫妻叩拜列祖列宗和在场的诸位族人,需要活着的族人们接受并认可一对新人。同样是成婚祭拜祖先,但黑娃、鹿兆鹏、白孝文却是以不同的方式完成了他们人生中的大事,鹿三在对照了白鹿两家人为儿子办婚礼的过程之后,感慨道:白嘉轩教子有方,不愧为族人之楷模。而且得出“勺勺客毕竟祖德太浅太薄”的结论。在小说的结尾处,黑娃和白孝文都浪子回头,以回乡祭祖的方式完成了他们人生的轮回和精神的皈依。黑娃儿时在祠堂读书,婚姻不被族人认可,不能进祠堂,“风搅雪”时亲手砸碎了祠堂,表达了他内心对宗法制度的反抗和愤恨,但是最后他还是跪倒在了祠堂里。祠堂以一种无形的力量,起到了凝聚族人人心的作用,并且成为浪子精神回归之所。在黑娃完成认祖归宗的仪式,离开白鹿村后,白嘉轩感慨道:凡是白鹿村出生的人,迟早都要跪在祠堂里头。除了举行婚礼和祭祖,鹿兆海的葬礼也是在祠堂里举行的。还有大灾之后敬填族谱,以示告慰祖先和刚刚过世的人们等等。可以看到,在20世纪前50年中国农村天灾人祸不断,祠堂中的各种祭拜仪式,恰恰起到了对族人的心灵安抚作用,使他们能够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大体保持身心平衡,顺利度过那段苦难历程。
二、履行《乡约》,执行家法族规
祠堂是维护家族秩序的圣地。在白鹿村,《乡约》不仅仅被镶嵌在了石碑里,同时也作为族人的行为准则,被严格履行着,不容侵犯一丝一毫,否则必然遭到以族长为首的族人的惩罚,轻则遭受刺刷,重则逐出祠堂,乃至整个村子。遵照《乡约》,在祠堂中实行过三次家法。一次是惩罚赌徒。由于闹“交农”事件,族长白嘉轩对于村庄疏于管理,致使《乡约》成为了摆设,村中不但出现了赌窝,抽吸鸦片的人也越来越多,其中两个烟鬼甚至倾家荡产,他们的女人被迫带着孩子四处乞讨。鉴于此等严重事件的发生,白嘉轩敲响了大锣,召集村中所有男人集中到祠堂,先让徐先生领读了《乡约》,然后当众把八个赌徒绑在槐树上,用干枣刺抽打并把他们血淋淋的手插进滚水里。从此,白鹿村里又恢复了往日的祥和和宁静,再也没有人干冒天下之大不韪聚众赌博了,祠堂起到了真正惩戒的作用。
第二次执行家法是惩处一对“狗男女”狗蛋儿和田小娥。由于鹿子霖和田小娥在破窑洞偷欢被狗蛋儿发现,鹿子霖设计诬陷狗蛋儿,结果小娥与狗蛋儿被作为一对“狗男女”抓到祠堂接受惩罚,而真正的淫乱者鹿子霖却道貌岸然地成为了实施惩罚的人。他“接过刺刷轮圆胳膊,结结实实抽到小娥穿着夹裤的尻蛋上……抽到狗蛋的胸脯上,无数条鲜血的小溪从胸脯上流泄下来注进裤腰。”刺刷无情地抽打着这对狗男女,根本不问受刑者的颜面,也不问事件的真相。狗蛋儿面目全非地被拖回家,这个流浪汉最终在以“仁义”著称的白鹿村里含冤死去。宗法的无情和冷酷把人变得僵硬教条,失去了人性的本真和善良。更富于戏剧性的是,在行刑过程中,狗蛋儿揭发了鹿子霖与田小娥的勾当,而白嘉轩却替鹿子霖开脱,致使狗蛋儿又被加打了四十“刺刷”。对于鹿子霖的勾当,白嘉轩不可能没有耳闻。虽然心知肚明,但是为了维护鹿乡约的面子,他将事实的真相掩盖了下来,这充分体现出宗法社会中,上层统治者为了利益的平衡而牺牲小人物的无奈之举。 第三次执行家法也是惩罚一对“狗男女”,但是“刺刷”却戏剧般落到了曾经的执刑者白孝文身上。白孝文是族长继承人,被白嘉轩寄予了厚望。但是,白孝文终因抵不过女色的诱惑,走出了《乡约》的规范,触犯了强大的族规,被小娥拉下了水。当白嘉轩亲眼证实了谣言后,他并没有反思造成儿子走入迷途的真正原因,他的第一反应是必须采取最果断的措施,以洗刷白孝文给家族带来的耻辱。这时的白嘉轩为了维护族长的面子和祖宗的尊严,不顾家人反对和族人劝谏,决定对触犯戒律的儿子施刑。作为亲情的“人”消失了,作为审判者的“人”站了出来,白孝文被不可挽回地推进祠堂捆到槐树上接受刺刷。
三、聚众议事,商讨族中大事
族人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乡约》作为白鹿村人的精神食粮,白嘉轩无比重视,为了实施《乡约》方案,白嘉轩约请了鹿子霖和徐先生一起到祠堂议事,并召集所有年满十六岁以上的男族人在祠堂咏读背诵并践行。田小娥死后,瘟疫流行,民不聊生,人们想起了冤死的小娥,并认为这是小娥的冤魂在作祟,于是动议白嘉轩为其修庙,修庙是一种敬神的行为,白嘉轩将这等大事放在祠堂里来议,说明这已经关系到了全体族人的利益,需要大家认真商讨,最后,他决定为小娥造塔而非修庙,表明了白嘉轩对于小娥的态度。乌鸦兵到村里来的征粮,要求白嘉轩敲锣,召集人到祠堂门口,征粮仪式和射击表演都在祠堂门外进行。田福贤整农协分子也是在祠堂的戏楼里进行的。以管豹而窥一斑,祠堂作为家族的重要社交场所,发挥着凝神聚力的作用。
四、附设学堂,传道授业解惑
祠堂也是家族子孙接受传统儒家教育的地方,所以,祠堂里又附设学堂。白鹿村族长白嘉轩将祠堂翻修一新后,就把学堂设在祠堂里。为了让子孙得到良好的教育,白嘉轩和鹿子霖还特意找到了朱先生,让他推荐一位经纶满腹之人,教授子孙学业。朱先生听闻此事后,大为感动,称他们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此后,白孝文、白孝武、鹿兆鹏、鹿兆海、黑娃成了学堂里的第一批学生,接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并从这里开始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命运走向。
静观《白鹿原》,可以发现祠堂这一意象具有特定的地域文化符号意义,打上了深深的关中文化烙印。祠堂意象散发着相当丰富的地域文化韵味,颇具历史厚重之感。对于地域文化的自觉吸收和灵活运用,使得陈忠实的《白鹿原》为中国当代地域小说提供了成功的写作范例。
参考文献:
[1]王仲一,洪济龙.民俗文化幽探[M].陕西旅游出版社,2002.
[2]李继凯.秦地小说与三秦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294.
[3]郑万鹏.《白鹿原》与家族文化[J].东疆学刊,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