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悉心呵护学生的创新萌芽,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培养学生 创新精神
时代呼唤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为建立当代中国教育的创新体系,使我们拥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从小抓起,重视和加强对小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对这位老师的课就会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我們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老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谁最聪明?”“谁最棒?”“谁的答案更好?”“谁能把老师问倒了……,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二、悉心呵护学生的创新萌芽
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对事物有新鲜的感受、独特的见解,就是学生的创新萌芽。尽管有时这种见解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不成熟的,我们还是要给予珍惜和爱护。怎样爱护、培育学生的创新萌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生疑、质疑。大胆质疑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充分体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头脑里产生疑问越多,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和新教材的兴趣就越高。在课堂上学习新教材之前就让学生积累疑问——这是教学论上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没有疑问的学习就像一潭平静的死水。设置疑问,唤起思维,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有的教师生怕学生质疑会打乱教学思路,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处理,所以不敢、不愿让学生质疑,这是没有摆正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的缘故。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掌握思考方法,主动地获得知识。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质疑时机。一般来说,质疑可分三个阶段:即课前、课中、课后。每次质疑的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根据课题发问,从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发问,从文章的重点、难点处发问,从文章写作特点方面发问等。教师还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选用恰当的诱导方式,并相机进行调控。初读前,可用“直入式”。开课后,直接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这时的质疑特别要注意关照差生,鼓励中等生,让他们勇于陈述自己的疑惑和见解。细读中,运用“诱导式”。如教学《赤壁之战》,在学生弄清了曹操和东吴的兵力对比后,问学生“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周瑜是怎样打败曹军的?”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去寻求答案,兴趣浓、效果好。精读后,可用“询问式”。如“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老师有哪些地方没讲清楚,请你告诉我。”以此让学生回顾教学的过程,进行信息反馈,进行学习的再创新,促使学生的“创新萌芽”快速成长。
三、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得到更充分地发展。那么,要开展哪些语文课外活动呢?
1、课外阅读。每一篇作品、名家名作,都是作者、名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都是作家创造之作。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能在阅读中吸取营养,学习作家如何创作,培养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创办图书角、剪贴材料、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报告会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2、个人活动。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教师应只有提供给学生个人活动的各种机会,如采访、出黑板报、自编手抄报、自编童话故事书等,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独立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实践能力。
3、兴趣小组活动。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尤其对于儿童,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如读报小组、读书小组、评论小组、创作小组等,通过对文艺作品的阅读评论,提高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通过学习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作能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培养学生 创新精神
时代呼唤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为建立当代中国教育的创新体系,使我们拥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从小抓起,重视和加强对小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对这位老师的课就会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我們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老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谁最聪明?”“谁最棒?”“谁的答案更好?”“谁能把老师问倒了……,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二、悉心呵护学生的创新萌芽
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对事物有新鲜的感受、独特的见解,就是学生的创新萌芽。尽管有时这种见解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不成熟的,我们还是要给予珍惜和爱护。怎样爱护、培育学生的创新萌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生疑、质疑。大胆质疑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充分体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头脑里产生疑问越多,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和新教材的兴趣就越高。在课堂上学习新教材之前就让学生积累疑问——这是教学论上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没有疑问的学习就像一潭平静的死水。设置疑问,唤起思维,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有的教师生怕学生质疑会打乱教学思路,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处理,所以不敢、不愿让学生质疑,这是没有摆正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的缘故。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掌握思考方法,主动地获得知识。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质疑时机。一般来说,质疑可分三个阶段:即课前、课中、课后。每次质疑的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根据课题发问,从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发问,从文章的重点、难点处发问,从文章写作特点方面发问等。教师还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选用恰当的诱导方式,并相机进行调控。初读前,可用“直入式”。开课后,直接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这时的质疑特别要注意关照差生,鼓励中等生,让他们勇于陈述自己的疑惑和见解。细读中,运用“诱导式”。如教学《赤壁之战》,在学生弄清了曹操和东吴的兵力对比后,问学生“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周瑜是怎样打败曹军的?”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去寻求答案,兴趣浓、效果好。精读后,可用“询问式”。如“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老师有哪些地方没讲清楚,请你告诉我。”以此让学生回顾教学的过程,进行信息反馈,进行学习的再创新,促使学生的“创新萌芽”快速成长。
三、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得到更充分地发展。那么,要开展哪些语文课外活动呢?
1、课外阅读。每一篇作品、名家名作,都是作者、名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都是作家创造之作。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能在阅读中吸取营养,学习作家如何创作,培养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创办图书角、剪贴材料、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报告会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2、个人活动。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教师应只有提供给学生个人活动的各种机会,如采访、出黑板报、自编手抄报、自编童话故事书等,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独立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实践能力。
3、兴趣小组活动。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尤其对于儿童,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如读报小组、读书小组、评论小组、创作小组等,通过对文艺作品的阅读评论,提高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通过学习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