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基层团支部作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共青团各项工作的显示终端。当前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团员意识淡薄、基层团组织缺乏凝聚力战斗力,团干部综合素质不高等方面。为此,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解决对策,以期切实加强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
【关键词】:高校 基层团支部 建设
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是党联系青年的重要桥梁与纽带。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聚集了大量的青年团员。因此,高校共青团工作一直是党中央历来重视的一项基础性战略工作。基层团支部是高校共青团开展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影响团组织最终战斗力与生命力的关键因素。为此,必须高度重视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工作。
一、当前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存在的不足
(一)大学生团员意识淡薄
团员意识是指团员对自己团员身份的认同,具体来讲包括对团组织的归属感与团事业的认同感。进入高校的学生基本都是团员,团员的先锋作用难以体现,也直接削弱了大学生的团员意识,甚至有些不是团员的学生也参与团支部工作。这给基层团建工作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基层团组织作用被弱化。
(二)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有所下降
在高校绝大多数基层团组织都是以班级为单位成立的,使得很多团支部工作都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这让不少青年团员认为班长职务大于团支部书记职务。而团支部干部的工作基本就是代收团费,团支部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团支部的地位。
(三)团干部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部分高校在基层团干部教育培训方面尚未形成健全的机制,使得基层团干部的综合素质高低不一,集中表现为团务理论知识不足,工作能力欠缺、专业素养偏低等方面。此外,团支部学生干部流动性较大,加之缺乏有效的培训指导,导致少數团干部工作随意性大,不规范,工作效率低。
二、加强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作用
(一)进一步完善基层团组织的工作机制
加强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确保高校共青团活力得到进一步增强。高校团总支应结合本校团建工作实际,从团员教育、团支部组织建设、阵地建设、团内管理制度等方面去完善工作机制,出台相关制度与规范,让基层团支部明确职责,激发基层团支部的组织活力。同时,对基层团组织的设置方式进行创新,顺应时代潮流,以大学生喜欢的交流方式创新组织设置方式,如采用社团建团、公寓建团、新媒体建团等方式,进一步拓宽基层团组织的有效覆盖面。激发青年学生的潜在活力,优化与规范入党推优活动的流程,以吸引更多优秀的青年学生向党组织靠拢。
(二)丰富团支部活动内容,狠抓团员意识教育
基层团支部应经常组织各种主题鲜明、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团日活动。比如,在五四、七一、一二·九等节日举办主题鲜明的团日活动,培养青年团员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同时,可结合专业特色,组织富有学科特色的团日活动,在活动中交流技术技能。对于大型主题团日活动可实行项目化管理模式,通过计划申报、立项论证、过程监督、绩效评估等环节确保团日活动取得预期效果[3]。此外,可经常开展学习座谈、交流研讨、社团理论学习等多种活动,开辟基层团组织的网上阵地,建立官方微博、微信,大力宣传先进理念,培养学生的团员意识。鼓励并引导团员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创业就业活动,志愿者服务等,增强团支部的吸引力,促进团员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完善团内荣誉机制,定期选树优秀团员,并大力宣传,以增强青年团员的先进性意识。
(三)重视团干部队伍的建设,提高团支部工作水平
团干部是开展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基本力量,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团干部队伍是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这需要从选拔、培养、考核三方面抓起。第一,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选拔标准,简而言之就是“德才兼备”,必须将“德”放在首位,挑选品德高尚的学生团员担任团干部。第二,在选好团干部后应建立长期的培养机制,高校应设有团校,以团校为平台对团干部特别是新上任的团干部进行系统的培训,向他们传授共青团管理的基本理论、工作方法等,并加强政治理论知识、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第三,完善考核机制,着力构建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这需要从四方面加以完善:团干部日常管理制度、考评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
(四)从青年学生需求出发,打造“服务型”基层团组织
高校团组织的一项基本职能就是服务广大青年学生,因此,应以青年学生的需求为导向提升团组织的服务水平。首先,基层团组织应积极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服务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心态与姿态。心态是对内而言。基层团组织应把服务作为自身的工作价值观,在日常团务工作中努力寻找组织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有效契合点,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姿态则是对外而言。无论是行为方式还是工作态度,基层团组织都应体现出服务意识。只有认真转变心态,走进团员个体,为他们服务才会获得团员的信任[4]。因此,基层团组织应与时俱进,根据团员的多元化需求,积极拓宽服务渠道,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比如,在高校内部青年团员的任务主要是学习与实践,为此,基层团组织可从团员的学习成才、技术技能、身心健康、课余生活、创新创业等方面进行尝试,成为青年学生最信任最依赖的组织。
三、结语
总之,在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更需要我们辅导员队伍高度重视,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针对当前团建工作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思考对策,创新团建工作的方式方法,丰富团建内容,使基层团组织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更好地将广大青年学生紧密团结到团组织周围,为党组织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团员,开创性推动高校共青团工作。
【参考文献】
【1】张艳伟.浅谈如何加强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9(3):145-146.
【2】杨红燕.加强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路径探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2):7-8.
【3】张 冲,王松峰.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探析[J].学理论,2014,35(30):97-98.
【4】刘庆言,马慧琴,曹人龙,等.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几点创新[J].南昌高专学报,2011,26(3):1-2.
【关键词】:高校 基层团支部 建设
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是党联系青年的重要桥梁与纽带。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聚集了大量的青年团员。因此,高校共青团工作一直是党中央历来重视的一项基础性战略工作。基层团支部是高校共青团开展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影响团组织最终战斗力与生命力的关键因素。为此,必须高度重视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工作。
一、当前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存在的不足
(一)大学生团员意识淡薄
团员意识是指团员对自己团员身份的认同,具体来讲包括对团组织的归属感与团事业的认同感。进入高校的学生基本都是团员,团员的先锋作用难以体现,也直接削弱了大学生的团员意识,甚至有些不是团员的学生也参与团支部工作。这给基层团建工作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基层团组织作用被弱化。
(二)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有所下降
在高校绝大多数基层团组织都是以班级为单位成立的,使得很多团支部工作都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这让不少青年团员认为班长职务大于团支部书记职务。而团支部干部的工作基本就是代收团费,团支部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团支部的地位。
(三)团干部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部分高校在基层团干部教育培训方面尚未形成健全的机制,使得基层团干部的综合素质高低不一,集中表现为团务理论知识不足,工作能力欠缺、专业素养偏低等方面。此外,团支部学生干部流动性较大,加之缺乏有效的培训指导,导致少數团干部工作随意性大,不规范,工作效率低。
二、加强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作用
(一)进一步完善基层团组织的工作机制
加强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确保高校共青团活力得到进一步增强。高校团总支应结合本校团建工作实际,从团员教育、团支部组织建设、阵地建设、团内管理制度等方面去完善工作机制,出台相关制度与规范,让基层团支部明确职责,激发基层团支部的组织活力。同时,对基层团组织的设置方式进行创新,顺应时代潮流,以大学生喜欢的交流方式创新组织设置方式,如采用社团建团、公寓建团、新媒体建团等方式,进一步拓宽基层团组织的有效覆盖面。激发青年学生的潜在活力,优化与规范入党推优活动的流程,以吸引更多优秀的青年学生向党组织靠拢。
(二)丰富团支部活动内容,狠抓团员意识教育
基层团支部应经常组织各种主题鲜明、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团日活动。比如,在五四、七一、一二·九等节日举办主题鲜明的团日活动,培养青年团员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同时,可结合专业特色,组织富有学科特色的团日活动,在活动中交流技术技能。对于大型主题团日活动可实行项目化管理模式,通过计划申报、立项论证、过程监督、绩效评估等环节确保团日活动取得预期效果[3]。此外,可经常开展学习座谈、交流研讨、社团理论学习等多种活动,开辟基层团组织的网上阵地,建立官方微博、微信,大力宣传先进理念,培养学生的团员意识。鼓励并引导团员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创业就业活动,志愿者服务等,增强团支部的吸引力,促进团员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完善团内荣誉机制,定期选树优秀团员,并大力宣传,以增强青年团员的先进性意识。
(三)重视团干部队伍的建设,提高团支部工作水平
团干部是开展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基本力量,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团干部队伍是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这需要从选拔、培养、考核三方面抓起。第一,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选拔标准,简而言之就是“德才兼备”,必须将“德”放在首位,挑选品德高尚的学生团员担任团干部。第二,在选好团干部后应建立长期的培养机制,高校应设有团校,以团校为平台对团干部特别是新上任的团干部进行系统的培训,向他们传授共青团管理的基本理论、工作方法等,并加强政治理论知识、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第三,完善考核机制,着力构建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这需要从四方面加以完善:团干部日常管理制度、考评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
(四)从青年学生需求出发,打造“服务型”基层团组织
高校团组织的一项基本职能就是服务广大青年学生,因此,应以青年学生的需求为导向提升团组织的服务水平。首先,基层团组织应积极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服务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心态与姿态。心态是对内而言。基层团组织应把服务作为自身的工作价值观,在日常团务工作中努力寻找组织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有效契合点,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姿态则是对外而言。无论是行为方式还是工作态度,基层团组织都应体现出服务意识。只有认真转变心态,走进团员个体,为他们服务才会获得团员的信任[4]。因此,基层团组织应与时俱进,根据团员的多元化需求,积极拓宽服务渠道,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比如,在高校内部青年团员的任务主要是学习与实践,为此,基层团组织可从团员的学习成才、技术技能、身心健康、课余生活、创新创业等方面进行尝试,成为青年学生最信任最依赖的组织。
三、结语
总之,在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更需要我们辅导员队伍高度重视,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针对当前团建工作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思考对策,创新团建工作的方式方法,丰富团建内容,使基层团组织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更好地将广大青年学生紧密团结到团组织周围,为党组织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团员,开创性推动高校共青团工作。
【参考文献】
【1】张艳伟.浅谈如何加强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9(3):145-146.
【2】杨红燕.加强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路径探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2):7-8.
【3】张 冲,王松峰.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探析[J].学理论,2014,35(30):97-98.
【4】刘庆言,马慧琴,曹人龙,等.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几点创新[J].南昌高专学报,2011,2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