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自从开设以来,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同时也限于重视程度不够、设备设施不全等原因,专业性不强,普及率不高。本文在探究相关原因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专业与普及的互动路径。
【关键词】:高校 公共艺术教育 专业 普及
引言: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充满活力而又独特的教育形式,它对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感知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1]。为此,许多综合性大学纷纷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作为通识课程,以更好地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学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北京大学等重点大学开设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然而,除了专业艺术院校和少数几所大学外,大多数高校的藝术教育现状和学生的艺术素质都不尽如人意。到了九十年代,国家教委会发表了加强全国高校艺术教育的相关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其中的基本任务、管理体制和具体要求。艺术类课程,尤其是地方所进行的艺术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要体现出为当地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思想。然而,许多实施艺术教育的授课者不愿意教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他们认为这样的教学既费时又低效,对他们的专业成长没有什么意义。因此,他们不愿做好相关工作,由此也导致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停滞。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探析
(一)部分高校并未对艺术教育予以重视
虽然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地位,但长期以来,由于对艺术教育定位的认识偏差,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着这样的误区:一种观点认为艺术教育主要是偏向于理论研究和定位,它更多地是进行理论教育。因此,在教学中,受众的艺术水平往往被忽视,导致受众的艺术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应该达到的水平。第二种观点认为,艺术教育是对绘画、音乐、舞蹈等特殊个体能力的培养和塑造,将艺术和美育简化为艺术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因此,一些学校的艺术教育将目光集中在专业学生或少数艺术专家的水平,侧重于艺术团和个别项目的培训和指导。一些学校领导对艺术教育的功能、作用以及相关教育活动与娱乐活动之间的区别认识不足。他们把一般的娱乐活动和艺术教育混为一谈,将周末舞会、武术表演和广场娱乐作为艺术教育活动,认为艺术教育就只是歌舞、写作、绘画,并没有将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与艺术教育联系到一起。
(二)课程设置不到位,师资力量不足
在一些高校,艺术教育工作仍然存在间歇性、随意性和活动性,没有合理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来满足上课者的需要。课程的组织管理存在缺陷,学校提供的课程经常因学校而异,学校之间和个人之间的质量水平差异很大[2]。即使提供少量的选修课,每周所安排的课程数量却少得可怜。正常的上课时间不能占用,只能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安排在晚上或周末。此外,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条件也不理想。学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的投入方式是“喂食”,使得教学设备稀缺。它的突出表现是多媒体课堂和教材建设的缺失,钢琴、各种器乐、绘画工具等等都很难出现在公共艺术教育的课堂上。可以看出,有些学校没有将公共艺术教育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在硬件配置上,艺术教育教室、活动室不符合标准。这显然不符合长远发展规划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它影响着授课者和学生在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久而久之,质量也得不到提高。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专业与普及的互动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只有真正深入研究公共艺术教育,勤奋教学,运用深厚的专业技能促进艺术教育的普及,同时在艺术教育普及的过程中反过来促进授课者专业能力的提高,进行专业化与大众化的良性互动,才能使公共艺术教育得到双赢。
在综合性大学中,艺术系的授课者承担着公共艺术教育的任务。毫无疑问,这些授课者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但优秀的专业能力只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并不能保证公共艺术教育的良好效果。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并不理想。通过选修一门或多门课程,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可以学到一些基本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技能,但从总体情况来说影响不大。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目标的不明确,授课者的专业能力得不到发挥,造成双方人力资源的浪费。明确的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和规范的作用,是该过程成功的前提。不幸的是,许多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授课者要么过分强调专业技能的培训以吓唬学生,要么过分适应学生以使课程变得通俗无意义,他们对学生的宽容或者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态度并没有使公共艺术教育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那么,对于授课者以及非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进行公共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做到专业与普及的互动呢?一方面,接受公共艺术教育的学生应该放弃以好奇或者是跟风的态度来看待艺术教育;另一方面,公共艺术教育授课者应明确该过程中的目标,掌握主要核心知识,运用最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避免学生长期游离在艺术教育的大门外。以音乐教育为例,多年来,部分公共艺术教育的授课者尝试选取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古典音乐作品进行对比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欣赏古典名曲,让上课学生充分领略到了音乐的多元文化、古今艺术之美。而进入实际的歌唱和演奏阶段,授课者应适当提高专业要求,使他们能够充分理解和感知该艺术的相关特征。同时,授课者应让学生欣赏同一音乐作品,带领他们进行不同的解读,或者是进行比较分析,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演奏者,也可以让他们感受不同演奏者之间的区别。艺术教育的奥秘更多的是激发对艺术的热爱和尊重,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授课者的专业能力有发挥的空间,学生可以轻松地走进艺术的大门,从而真正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
三、结束语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特定群体的艺术素质,培养他们的能力、道德情操以及人文精神,发展他们的智力。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一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已成为学校的“名片”。通过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艺术知识,增强他们在该方面的素养。同时,通过艺术氛围的创造和相关实践活动,使他们真正领会到其中的艺术教育精神,锻炼个性,锻炼多才多艺的自信力。
【参考文献】
【1】 易璐.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J].戏剧之家,2016(4):204-204.
【2】 余宇.大学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科学导报,2016(1):77-78.
【3】 贾小飞.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戏剧之家,2016(3):163-163.
【关键词】:高校 公共艺术教育 专业 普及
引言: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充满活力而又独特的教育形式,它对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感知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1]。为此,许多综合性大学纷纷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作为通识课程,以更好地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学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北京大学等重点大学开设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然而,除了专业艺术院校和少数几所大学外,大多数高校的藝术教育现状和学生的艺术素质都不尽如人意。到了九十年代,国家教委会发表了加强全国高校艺术教育的相关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其中的基本任务、管理体制和具体要求。艺术类课程,尤其是地方所进行的艺术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要体现出为当地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思想。然而,许多实施艺术教育的授课者不愿意教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他们认为这样的教学既费时又低效,对他们的专业成长没有什么意义。因此,他们不愿做好相关工作,由此也导致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停滞。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探析
(一)部分高校并未对艺术教育予以重视
虽然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地位,但长期以来,由于对艺术教育定位的认识偏差,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着这样的误区:一种观点认为艺术教育主要是偏向于理论研究和定位,它更多地是进行理论教育。因此,在教学中,受众的艺术水平往往被忽视,导致受众的艺术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应该达到的水平。第二种观点认为,艺术教育是对绘画、音乐、舞蹈等特殊个体能力的培养和塑造,将艺术和美育简化为艺术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因此,一些学校的艺术教育将目光集中在专业学生或少数艺术专家的水平,侧重于艺术团和个别项目的培训和指导。一些学校领导对艺术教育的功能、作用以及相关教育活动与娱乐活动之间的区别认识不足。他们把一般的娱乐活动和艺术教育混为一谈,将周末舞会、武术表演和广场娱乐作为艺术教育活动,认为艺术教育就只是歌舞、写作、绘画,并没有将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与艺术教育联系到一起。
(二)课程设置不到位,师资力量不足
在一些高校,艺术教育工作仍然存在间歇性、随意性和活动性,没有合理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来满足上课者的需要。课程的组织管理存在缺陷,学校提供的课程经常因学校而异,学校之间和个人之间的质量水平差异很大[2]。即使提供少量的选修课,每周所安排的课程数量却少得可怜。正常的上课时间不能占用,只能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安排在晚上或周末。此外,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条件也不理想。学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的投入方式是“喂食”,使得教学设备稀缺。它的突出表现是多媒体课堂和教材建设的缺失,钢琴、各种器乐、绘画工具等等都很难出现在公共艺术教育的课堂上。可以看出,有些学校没有将公共艺术教育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在硬件配置上,艺术教育教室、活动室不符合标准。这显然不符合长远发展规划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它影响着授课者和学生在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久而久之,质量也得不到提高。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专业与普及的互动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只有真正深入研究公共艺术教育,勤奋教学,运用深厚的专业技能促进艺术教育的普及,同时在艺术教育普及的过程中反过来促进授课者专业能力的提高,进行专业化与大众化的良性互动,才能使公共艺术教育得到双赢。
在综合性大学中,艺术系的授课者承担着公共艺术教育的任务。毫无疑问,这些授课者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但优秀的专业能力只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并不能保证公共艺术教育的良好效果。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并不理想。通过选修一门或多门课程,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可以学到一些基本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技能,但从总体情况来说影响不大。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目标的不明确,授课者的专业能力得不到发挥,造成双方人力资源的浪费。明确的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和规范的作用,是该过程成功的前提。不幸的是,许多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授课者要么过分强调专业技能的培训以吓唬学生,要么过分适应学生以使课程变得通俗无意义,他们对学生的宽容或者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态度并没有使公共艺术教育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那么,对于授课者以及非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进行公共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做到专业与普及的互动呢?一方面,接受公共艺术教育的学生应该放弃以好奇或者是跟风的态度来看待艺术教育;另一方面,公共艺术教育授课者应明确该过程中的目标,掌握主要核心知识,运用最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避免学生长期游离在艺术教育的大门外。以音乐教育为例,多年来,部分公共艺术教育的授课者尝试选取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古典音乐作品进行对比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欣赏古典名曲,让上课学生充分领略到了音乐的多元文化、古今艺术之美。而进入实际的歌唱和演奏阶段,授课者应适当提高专业要求,使他们能够充分理解和感知该艺术的相关特征。同时,授课者应让学生欣赏同一音乐作品,带领他们进行不同的解读,或者是进行比较分析,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演奏者,也可以让他们感受不同演奏者之间的区别。艺术教育的奥秘更多的是激发对艺术的热爱和尊重,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授课者的专业能力有发挥的空间,学生可以轻松地走进艺术的大门,从而真正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
三、结束语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特定群体的艺术素质,培养他们的能力、道德情操以及人文精神,发展他们的智力。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一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已成为学校的“名片”。通过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艺术知识,增强他们在该方面的素养。同时,通过艺术氛围的创造和相关实践活动,使他们真正领会到其中的艺术教育精神,锻炼个性,锻炼多才多艺的自信力。
【参考文献】
【1】 易璐.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J].戏剧之家,2016(4):204-204.
【2】 余宇.大学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科学导报,2016(1):77-78.
【3】 贾小飞.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戏剧之家,2016(3):163-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