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大量实测资料和研究,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一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正逐步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一个重要的温室气体来源,同时又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影响。据估计,2015年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将比1994年增加48%。畜牧业CH,排放和农田N,O排放是主要的贡献因素,其分别比1994年增加73%和53%。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气候变化对农业的不利影响,是当今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命题。此外,农业作为具有自我调节机制的生物系统,也应为温室气体减排和固碳增汇作出贡献。
实践业已证明,发展循环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循环农业通过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优化设计与管理,实现了农业系统光热等自然资源和可再生资源的高效利用,最大程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农业应对节能减排和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种低碳循环农业模式
目前,各地农村也涌现出诸多循环农业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四种模式。
资源节约型复合生态系统的生产模式。该模式立足于适量投入、立体种养、高效利用、固碳减排。以稻田复合种养生态农业模式为例,通过稻田养鸭能显著减少甲烷排放,降低增温潜势,其减缓综合温室效应的潜力是常规淹水稻田的1.6倍左右。
环境友好型循环利用系统的生产模式。该模式立足于优化环节、合理循环、减少废弃、防控污染。以秸秆资源化循环利用模式为例。该模式以循环农业的理论为指导,以南方特色食用菌产业为核心,通过循环利用秸秆资源、充分利用废弃物,形成多途径开发模式。其有效链接可实现每亩栽培草生菌可增产增收100元,同时减少稻草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通过产业链延伸效益,生产茵渣有机肥每吨利润60元。农作物栽培中菌渣有机肥替代化肥量30%,减少了化肥投入。
固碳增汇型优化调控系统的生产模式。该模式立足于农林复合、农牧配套、合理调控、促碳中和。以林下经济模式为例,林下发展草菇,原料成本低,可以循环利用,种草菇后的培养基废料可做林地肥料,促进林木生长和增加森林碳汇。
生态文明型统筹协调系统的生产模式。该模式立足于发挥功能、优势互补、统筹集成、和谐发展。以绿色家园建设为例,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促进农业增效增收。已有研究表明,建造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年可节柴2000千克以上,相当于3.5亩薪炭林或6亩林地的年产林木蓄积累。截~2008年底,全国农村户用沼气已累计发展到3050万户,年产沼气113亿立方米。
发展现代循环农业,要树立新的消费观。从事现代循环农业的区域主要在广大乡村,而从事现代循环农业的人员主要是广大农民,他们既是生产者,又是人口众多的消费者,为此要提倡绿色消费,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这无疑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
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创立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适度消费的观念。
与此同时,要提高公众低碳意识,推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强化政府激励引导,加速农业产业升级;改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制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加强农业碳汇研究,加快低碳技术应用步伐;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抓好农业节能减排,开展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试点,全面并有序地推动现代循环农业的跨越发展。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一个重要的温室气体来源,同时又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影响。据估计,2015年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将比1994年增加48%。畜牧业CH,排放和农田N,O排放是主要的贡献因素,其分别比1994年增加73%和53%。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气候变化对农业的不利影响,是当今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命题。此外,农业作为具有自我调节机制的生物系统,也应为温室气体减排和固碳增汇作出贡献。
实践业已证明,发展循环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循环农业通过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优化设计与管理,实现了农业系统光热等自然资源和可再生资源的高效利用,最大程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农业应对节能减排和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种低碳循环农业模式
目前,各地农村也涌现出诸多循环农业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四种模式。
资源节约型复合生态系统的生产模式。该模式立足于适量投入、立体种养、高效利用、固碳减排。以稻田复合种养生态农业模式为例,通过稻田养鸭能显著减少甲烷排放,降低增温潜势,其减缓综合温室效应的潜力是常规淹水稻田的1.6倍左右。
环境友好型循环利用系统的生产模式。该模式立足于优化环节、合理循环、减少废弃、防控污染。以秸秆资源化循环利用模式为例。该模式以循环农业的理论为指导,以南方特色食用菌产业为核心,通过循环利用秸秆资源、充分利用废弃物,形成多途径开发模式。其有效链接可实现每亩栽培草生菌可增产增收100元,同时减少稻草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通过产业链延伸效益,生产茵渣有机肥每吨利润60元。农作物栽培中菌渣有机肥替代化肥量30%,减少了化肥投入。
固碳增汇型优化调控系统的生产模式。该模式立足于农林复合、农牧配套、合理调控、促碳中和。以林下经济模式为例,林下发展草菇,原料成本低,可以循环利用,种草菇后的培养基废料可做林地肥料,促进林木生长和增加森林碳汇。
生态文明型统筹协调系统的生产模式。该模式立足于发挥功能、优势互补、统筹集成、和谐发展。以绿色家园建设为例,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促进农业增效增收。已有研究表明,建造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年可节柴2000千克以上,相当于3.5亩薪炭林或6亩林地的年产林木蓄积累。截~2008年底,全国农村户用沼气已累计发展到3050万户,年产沼气113亿立方米。
发展现代循环农业,要树立新的消费观。从事现代循环农业的区域主要在广大乡村,而从事现代循环农业的人员主要是广大农民,他们既是生产者,又是人口众多的消费者,为此要提倡绿色消费,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这无疑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
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创立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适度消费的观念。
与此同时,要提高公众低碳意识,推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强化政府激励引导,加速农业产业升级;改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制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加强农业碳汇研究,加快低碳技术应用步伐;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抓好农业节能减排,开展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试点,全面并有序地推动现代循环农业的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