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对实现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长沙立足现实,通过采用加大学校硬件建设、规范教师津补贴、县域内教师定期流动、城乡教师交流、城乡学校对口支援和改善农村教师福利待遇等措施,促进师资队伍合理配置,整体提升师资水平,加大了城乡学校均衡发展。
关键词:教师资源;配置管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近年来,长沙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关注民生、维护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坚持撤弱并强、优化整体布局,加大投入,促进办学条件均衡;改革招生政策,保障学生平等入学,促进生源质量均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升薄弱学校,促进学校发展均衡;特别是着力加强师资配置管理,强化政策导向,逐步实现区域内教师配置均衡,构建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长效机制。
一、抓基础,搭建教师均衡配置平台
(1)加大学校硬件投入统筹力度,促进办学条件基本均衡。改造薄弱学校是地区内教师合理配置的根本措施。[1]近年来,长沙市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近70亿,占全市教育财政投入的60%,大力实施“四项工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实现办学条件均衡。一是校舍改造工程。全市改造中小学危房13万平方米,新建校舍20万平方米;实施农村中小学校改水、改厕、改厨等“三改”工程,完成712个项目改造任务,基本消除了中小学危房。二是合格学校建设工程。全市不到四年共建义务教育合格学校1100所,义务教育合格学校比例达到96.7%。三是学校装备建设城乡统筹工程。学校体育器材、音乐设备、美术材料、实验仪器设备和学校建设同步到位。四是学校信息化普及工程。全市中小学校人机比达到12.7∶1,城乡学校“班班通”比例达到90%。通过改善办学条件,让每一位教师感受到城乡学校只有交通的远近之分,没有条件的好坏之别,为教师的均衡配置,提供了基础条件。
(2)规范教师津补贴,统筹城乡教师待遇。在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严格按国家、省市标准足额发放并保持与公务员待遇同步增长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学校津补贴的政策,消除不同学校之间不合理津补贴待遇,使区域内学校在职教职工年人均津补贴一致,使农村教师、城市教师的收入水平、福利待遇大体相当。
(3)推进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将周转房建设纳入农村教育发展整体规划并强力推进,着力解决教师交流带来的居住、生活等不方便的问题,为教师交流创造条件。
二、抓重点,整体推进教师队伍配置均衡
(1)完善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由于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在现有教师资源的分布上存在显著的差距,因此建立教师交流和支教制度成为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必要条件。为此我们制定了《长沙市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暂行办法》,充分运用每年调整的100名编制,将在农村学校服务一年以上的经历纳入评聘中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条件,并对在农村边远学校支教的城镇教师每月给予300~500元的生活交通补助,确保市直学校每年有100名以上的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
(2)实施名优教师“百千万工程”。名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优秀群体,他们高尚的师德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以名人效应为纽带, 共建教师资源共享的联合体, 让名师在更加广阔的空间中发挥其作用, 以保证教师资源配置的效能、效益的最佳化。为此,我们组建名教师、名校长工作团队,打造一支以名师为龙头、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中坚、农村骨干教师为后盾的名优教师梯队。到2012年底,名优教师工程将培养市级名师和学科带头人100名、市级骨干教师1000名、县(区)级和校级骨干教师10000名。同时,充分发挥长沙市特级教师工作专业委员会和名师工作室的作用,以特级教师、名校长、市级骨干教师为主体建立名师讲师团,根据学校师资配置情况,定期开展“志愿支教、送教下乡”活动,到县(区)农村中小学校义务巡回讲学,弥补薄弱学校名优教师配置的不足。
(3)启动城乡学校对口支援工程。进一步完善对口支援工作,扩大对口支援面,启动城乡学校对口支援。通过干部调配、教师调配、资源共享等措施,采取受援学校选派教师顶岗挂职、跟岗培训、进修访学等形式和途径,实施支援学校教师与受援教师一对一的传帮带,将优质教师资源辐射到农村,大力提高受援学校教师队伍水平,着力解决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形成城乡一体、共同发展的局面。
(4)改善农村教师福利待遇。列宁说过,提高教师地位,“最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资生活水平”[2]。可见教师待遇的改善和提高是稳定教师队伍特别是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的基础。我们在逐步改善农村教师的住房、工作条件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和经费统筹的力度,着力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对在县城以外工作6年以上的农村教师采取奖励工资、额外晋级等方式给予鼓励,单独对农村优秀教师设立20名“友谊奖”,建立农村教师岗位津贴,逐步使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和城市教师持平,甚至高于城市教师的水平,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同时在评优评先方面优先考虑农村和薄弱学校教师,积极鼓励优秀的年轻教师扎根农村,在岗位设置、职称评定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不断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5)整体推介长沙市芙蓉区教师配置经验。长沙市芙蓉区按照“全体起立、指标到校、重新评选、均衡配置、动态管理”的原则,对名师、骨干教师进行重新评选和认定,每个学校按照教师人数的5%配置名师或骨干教师,这些教师享受每年8000~10000元的岗位津贴,引导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和条件相对薄弱的学校合理流动。全区骨干教师覆盖率由原来的47%上升至82%。我们将该区树立为典型,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介,力求以点带面、推动全局。
三、抓突破,建立教师均衡配置长效机制
(1)制定政策,实行县域内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化。规定教师在一个学校连续服务6年,必须由本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定期在本区域的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之间交流。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用人机制,强化学校教师交流的制度性和周期性。通过政策导向,打破教师在一所学校工作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变的历史。
(2)完善奖惩机制,教师均衡配置纳入绩效考核和两项制度督评。争取县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将合理配置教师,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努力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教师差距,维护教育的公正公平,促进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纳入对县级人民政府绩效考核和两项制度督评的重要内容,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谐发展等。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教师的均衡。结合长沙市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通过教师均衡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领导重视是保障,深入调研是前提,广泛宣传是基础,稳步推进是关键。教师的流动不在于量有多大,而在于质的提升。教师的均衡配置涉及面广,还需要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特别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切实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改进方法,从而推进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毕正宇.论教师资源合理配置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关系[J].天中学刊,2004(6):95—97.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58.
关键词:教师资源;配置管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近年来,长沙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关注民生、维护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坚持撤弱并强、优化整体布局,加大投入,促进办学条件均衡;改革招生政策,保障学生平等入学,促进生源质量均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升薄弱学校,促进学校发展均衡;特别是着力加强师资配置管理,强化政策导向,逐步实现区域内教师配置均衡,构建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长效机制。
一、抓基础,搭建教师均衡配置平台
(1)加大学校硬件投入统筹力度,促进办学条件基本均衡。改造薄弱学校是地区内教师合理配置的根本措施。[1]近年来,长沙市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近70亿,占全市教育财政投入的60%,大力实施“四项工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实现办学条件均衡。一是校舍改造工程。全市改造中小学危房13万平方米,新建校舍20万平方米;实施农村中小学校改水、改厕、改厨等“三改”工程,完成712个项目改造任务,基本消除了中小学危房。二是合格学校建设工程。全市不到四年共建义务教育合格学校1100所,义务教育合格学校比例达到96.7%。三是学校装备建设城乡统筹工程。学校体育器材、音乐设备、美术材料、实验仪器设备和学校建设同步到位。四是学校信息化普及工程。全市中小学校人机比达到12.7∶1,城乡学校“班班通”比例达到90%。通过改善办学条件,让每一位教师感受到城乡学校只有交通的远近之分,没有条件的好坏之别,为教师的均衡配置,提供了基础条件。
(2)规范教师津补贴,统筹城乡教师待遇。在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严格按国家、省市标准足额发放并保持与公务员待遇同步增长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学校津补贴的政策,消除不同学校之间不合理津补贴待遇,使区域内学校在职教职工年人均津补贴一致,使农村教师、城市教师的收入水平、福利待遇大体相当。
(3)推进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将周转房建设纳入农村教育发展整体规划并强力推进,着力解决教师交流带来的居住、生活等不方便的问题,为教师交流创造条件。
二、抓重点,整体推进教师队伍配置均衡
(1)完善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由于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在现有教师资源的分布上存在显著的差距,因此建立教师交流和支教制度成为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必要条件。为此我们制定了《长沙市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暂行办法》,充分运用每年调整的100名编制,将在农村学校服务一年以上的经历纳入评聘中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条件,并对在农村边远学校支教的城镇教师每月给予300~500元的生活交通补助,确保市直学校每年有100名以上的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
(2)实施名优教师“百千万工程”。名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优秀群体,他们高尚的师德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以名人效应为纽带, 共建教师资源共享的联合体, 让名师在更加广阔的空间中发挥其作用, 以保证教师资源配置的效能、效益的最佳化。为此,我们组建名教师、名校长工作团队,打造一支以名师为龙头、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中坚、农村骨干教师为后盾的名优教师梯队。到2012年底,名优教师工程将培养市级名师和学科带头人100名、市级骨干教师1000名、县(区)级和校级骨干教师10000名。同时,充分发挥长沙市特级教师工作专业委员会和名师工作室的作用,以特级教师、名校长、市级骨干教师为主体建立名师讲师团,根据学校师资配置情况,定期开展“志愿支教、送教下乡”活动,到县(区)农村中小学校义务巡回讲学,弥补薄弱学校名优教师配置的不足。
(3)启动城乡学校对口支援工程。进一步完善对口支援工作,扩大对口支援面,启动城乡学校对口支援。通过干部调配、教师调配、资源共享等措施,采取受援学校选派教师顶岗挂职、跟岗培训、进修访学等形式和途径,实施支援学校教师与受援教师一对一的传帮带,将优质教师资源辐射到农村,大力提高受援学校教师队伍水平,着力解决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形成城乡一体、共同发展的局面。
(4)改善农村教师福利待遇。列宁说过,提高教师地位,“最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资生活水平”[2]。可见教师待遇的改善和提高是稳定教师队伍特别是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的基础。我们在逐步改善农村教师的住房、工作条件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和经费统筹的力度,着力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对在县城以外工作6年以上的农村教师采取奖励工资、额外晋级等方式给予鼓励,单独对农村优秀教师设立20名“友谊奖”,建立农村教师岗位津贴,逐步使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和城市教师持平,甚至高于城市教师的水平,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同时在评优评先方面优先考虑农村和薄弱学校教师,积极鼓励优秀的年轻教师扎根农村,在岗位设置、职称评定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不断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5)整体推介长沙市芙蓉区教师配置经验。长沙市芙蓉区按照“全体起立、指标到校、重新评选、均衡配置、动态管理”的原则,对名师、骨干教师进行重新评选和认定,每个学校按照教师人数的5%配置名师或骨干教师,这些教师享受每年8000~10000元的岗位津贴,引导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和条件相对薄弱的学校合理流动。全区骨干教师覆盖率由原来的47%上升至82%。我们将该区树立为典型,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介,力求以点带面、推动全局。
三、抓突破,建立教师均衡配置长效机制
(1)制定政策,实行县域内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化。规定教师在一个学校连续服务6年,必须由本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定期在本区域的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之间交流。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用人机制,强化学校教师交流的制度性和周期性。通过政策导向,打破教师在一所学校工作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变的历史。
(2)完善奖惩机制,教师均衡配置纳入绩效考核和两项制度督评。争取县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将合理配置教师,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努力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教师差距,维护教育的公正公平,促进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纳入对县级人民政府绩效考核和两项制度督评的重要内容,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谐发展等。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教师的均衡。结合长沙市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通过教师均衡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领导重视是保障,深入调研是前提,广泛宣传是基础,稳步推进是关键。教师的流动不在于量有多大,而在于质的提升。教师的均衡配置涉及面广,还需要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特别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切实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改进方法,从而推进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毕正宇.论教师资源合理配置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关系[J].天中学刊,2004(6):95—97.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