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众文化兴起的原因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ome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众文化兴起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生活无可辩解的事实。它的出现如同突如其来的野马,成为打破过去文化领域过于沉闷、僵硬状况的现实力量之一。正因如此,大众文化已经成为学界的一个热点。本文就将尝试从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这一角度对大众文化兴起的原因作一定探讨。
  所谓的“大众文化”是一种在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市民文化,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和主体的,通过现代传媒传播的,集中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需求的文化形态。
  当今,大众文化已经开始大规模的侵占精英文化的领地,这一趋势已经得到很多人的重视,那么为什么往昔“煊赫一时”的精英文化如今要对大众文化“俯首称臣”呢?下面,本文将对其进行探讨。
  
  大众文化兴起的前提条件在于文化大众的审美期待视野的形成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代表人姚斯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文学接受活动(重点指阅读)中,读者原先各种理想、经验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的阅读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期待视野。何以言文化大众的审美期待视野的形成是大众文化兴起的前提条件呢?我认为原因有两个:第一,文化大众的审美期待视野决定它对大众文化这一阅读对象的选择。第二,审美期待视野决定了文化大众对大众文化的接受效果。因为只有读者拥有审美期待视野,才能够真正地理解作品的意义,正如文论家布尔特曼说得:“没有前理解,任何人都不能领会文学中的爱情和友谊,生与死……一句话,根本无法领会一般的人。”[1]
  
  大众文化兴起的原因在于大众文化产品有和大众审美期待视野一致的召唤结构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原伯在2001年第五期《文艺研究》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大众文化的兴起与纯文学神话的破灭》中说表明了自己对大众文化的观点,他认为:“大众文化的品质与其说是由文学品种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不如说是由外部的社会因素、经济体制,和科技水平所决定的”。对于他的这一观点,我实在不敢苟同,设想一下,如果大众文化的外部因素一一具全,而自身没有吸引接受者的阅读机制即召唤结构,那么它可能兴起吗?显然不可能。正如马克思所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的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2]
  那么到底是大众文化产品的哪一种召唤结构与大众的审美期待视野相契合呢?请看以下分析。
  大众文化产品的第一个召唤结构表现为主题型。所谓主题型是指大众文化是跨符号系统的,它并不严格遵守高雅文化所遵守的规范和界限(如文学是文学,音乐是音乐,电影是电影)而是打破了各种界线,围绕社会的热门话题和时髦话题而展开,这些话题同社会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这契合了大众追求现实性的审美期待视野。
  大众文化产品的第二个召唤结构是指娱乐性。生产和再生产快乐是大众文化舍此别无所求的价值目标和百战不殆的文化战略,所以大众文化生产和消费表现出向大众享乐动机的直接认同。正如丹尼尔·贝尔曾借麦克唐纳的话说:“大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就是尽一切办法让大伙高兴。”[3]
  
  大众文化兴起的原因还在于大众文化的生产者与大众两者的审美期待视野相契合
  
  作者面对着千差万别的读者,同时大众的期待视野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他们又是怎样对其作出预测的并生产出符合它的产品的?姚斯对这个核心的问题未做论述,对此西方许多学者指出了其弊端。如格林就认为“姚斯缺乏一个关于读者类型的定义;读者在社会学里处于什么位置?读者的文学基础知识如何?”[4]
  格林的质问是期待视野的必然归宿。但作者对能预测吗?这可能对于传统文化的作者而言只不过是一个天方夜潭,而对于大众文化而言,这却成为一个事实。因为一方面由于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开始流行,于是带有明显商业色彩的文化产业就变得开始出现,大众文化生产者在利润的促使下,愿意付出努力去探索大众的审美心理。另一方面。媒体的使用和大众文化生产自身的审美期待视野的变化使得他们能够对大众的期待视野做出预测并创作出符合读者期待视野的产品。首先,大众文化的生产者为了实现其目的往往在上市以前就利用大众传媒来影响大众的审美期待视野,而媒体的渲染也往往迎合大众的品味,比如说,在《废都》还没有写完之迹,媒体界就已吵得很火了,声称这是当代的《红楼梦》加《金瓶梅》。同时大众文化的生产者自身的审美期待视野也在发生改变,并在不断地向大众的期待视野靠近。比如说,当今流行的闲适文学的作者,他们大多出身于富裕阶层,没有缺衣少食的困扰,于是他们开始玩味日常情趣,刻画怀中的波澜,感叹无病的呻吟,创作出大量作品表达对岁月流失的感慨。总之,大众文化的生产者完全可能并做到预测读者的审美期待视野并创作出符合读者审美期待视野的作品。
  以上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了大众文化兴起的原因,可以看出,大众文化之所以兴起与发展的原因在于实践中遵循了接受美学的规律。通过写这篇文章,我希望那些对大众文化的兴起嗤之以鼻的精英文化的生产者能够正视大众文化的兴起并借鉴它的优势,以便于在社会中重新寻找到生存的位置。
  
其他文献
[摘要]教学评估是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估不仅包括终结性评价,也包括形成性评价。客观、全面、准确、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作者分析了终结性评价的欠缺及新形势下将两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的可行性,以期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客观公正。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 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可行性    引言    教学评估是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估不仅包括以标准化考试为
期刊
摘要:由上海东方卫视打造的《全家都来赛》作为一档以家庭为单位的大型选秀节目,因主打“家庭牌”、“亲情牌”而在众多秀场中独树一帜、声誉雀起。节目开播至今,备受关注,社会反响良好,在当前电视娱乐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的情况下,依然掀起不小的收视浪潮,并且大大降低了。东方卫视收视群的年龄出例,让人们再度领略了上海卫视“鲜”声夺人的气势。该节目的成功,不仅源于对娱乐节目接近性和趣味性的准确把握,也源于良好的节
期刊
摘要:古人创作诗词时强调炼字、炼句,往往巧用一字或一句,境界大出。古人炼字、炼句的技巧很多。正因为这样,古代诗词才显得灿烂多姿,含蓄隽永,成为宝贵的文学财富。这里简单谈谈几种常见的方法。  关键词:古诗词;炼字;炼句    巧用互文手法炼句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是古诗文中的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被称为“七绝能手”的唐代诗人王昌龄,他写过有名的《出塞》一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期刊
摘要:本文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探索。通过“互补式教学法”(jigsaw approach)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实践,阐明该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有助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实现。  关键词:互补式教学;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引 言     200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自《教学要求》实施以来,全国各
期刊
摘要:高校扩招后,英语教学班级的规模扩大,人数大增,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研究大班英语教学,应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科学运用多媒体教学媒介,对改进大班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班;英语教学;教学策略    由于近几年高校扩大招生规模,而高校英语师资、教室和经费相对短缺的原因,使得英语教学的班容量迅速扩大。大班教学是国内高校英语尤其是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的普遍现象,班容量在一百人以上的英语
期刊
摘要:“健康第一”的思想是各级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武术初级套路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如何运用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理健康、社会适应都得到健康发展是体育教师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课标》课程目标的要求。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践研究法,对武术初级套路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进行探讨,从而总结出适合青少年武术套路教学的新方法。更好-的为武术初级套路教学服务。  关
期刊
摘要:“文言文”作为研究中国古代思想、知识的重要工具,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而现实教学状况是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尤其是聋生更是感到无从下手。如何使聋生学好文言文呢?我认为应该从这几方面入手:提供语言刺激,激发学习兴趣,让聋生在说中积累词汇;重视诵读,领悟文本深层内涵;古今相用,架起学生与文本间的桥梁;针对聋生的特殊性采取独特的教学方法,激发聋生学习文言文积极性;激活文言文教学。
期刊
摘要:九十年代初韩剧进入中国,顿时在全中国掀起了一股“韩流”。以《蓝色生死恋》、《爱情是什么》为最初韩剧的代表,在国内引起了前所未有的收视狂潮,并引发中国观众热衷于一切具有韩国文化特色的东西,为韩国带来了不少经济效益。本文从电视剧的传播角度,分析这一现象,并总结其经验,结合国产电视剧的传播效应,对照比较,旨在为进一步提高国产电视剧的本土文化宣传提供借鉴。  关键词:韩剧;传播;文化输出    打开
期刊
摘要:教学幽默在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激发师生教与学的兴趣、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师生身。健康、提高学生创造力等四个方面对教学幽默功能进行论述。  关键词:教学幽默;功能    教学幽默作为一种特殊教学艺术,是在广大教师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以改善和优化教学效果为表征,通过教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运用巧妙的、诙谐的、机智有趣、出乎意料的语言,表情体态等手段,调动师生双方的情绪,使学生
期刊
新建本科院校是指由老牌高校的二级学院改制为独立学院或几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升格而来的院校。从1999至2007年,教育部先后批准建立了208所新建本科院校,占全国740所本科院校的28%。作为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的生力军和摇篮,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新建本科院校大多都定位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已经成为21世纪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主流趋势,可以说新建本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