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草书是中国书法字体的一种,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草书字体既有严格的内在规定性又有恣意挥洒的自由成分。约定俗成在草书体的形成阶段起到重要作用,发展到后来,因为草书家的参与,书法艺术在东汉走向自觉,以书家为代表的草书传统就此形成。草书的源流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关键词】:草书;源流;发展
一、草书的形成和发展
草書,分为章草和今草。章草,是篆书演进到隶书阶段相应派生出来的一种书体。它属于草书由胚胎时期逐渐走向规范化过程中的一种体段。唐朝张怀瓘称之为“既隶书之捷”是由隶书的简捷写法发展演变而成的,是隶书草化或兼隶、草于一体的一种书体,也可以说章草是草书中带有隶书笔意的一种书体。
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章草是早期限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横势。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今草,是章草去尽波挑而演变成的,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
章草绝非一时一人所创造,它是从秦代的草隶中演化出来的,经过长期流行通用,继而约定俗成,章草大致形成于西汉宣、元之间,兴盛于东汉、三国及西晋,成为一种成熟完善的书体,代表了西汉至东晋时期四百多年间草书艺术的面貌。至东晋,作为今文字新体的行书、楷书、草书全面成熟,隶书及其俗体——章草逐被取代。
“章草”这种字体最初只称为“草书”,后“今草”出现后,为示区别,改称得“章”名。东晋新体草书形成后,由于旧体草书法度严谨,逐称“章草”,新体草书则称“今草”。
二、如今的章草
到了今天,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俗体的章草,即通常所谓的原始状态,用笔源自篆隶,虽然在字法上已渐趋规范,但笔画意趣上仍处于不成熟的初创阶段,如汉简《神乌传》,陆机《平复帖》。其最根本的用笔方法基本延续了篆隶书的平铺直叙,运笔过程中体现出拖和绞转的特点,注意点画线条的迟涩感,结字灵动和变化,纵横交错、常有奇趣,左向右背的弧线条用得较多,整体上有浑朴烂漫的色彩。还有一个是严格意义上已经规范化了的章草,字势基本取横势,且每字中有明显的波折特征,虽被认为是隶书的草化。我们只能从其明显而夸张的波折来认同它与隶书的亲缘关系,这类作品有皇象《急就章》,索靖《月仪帖》。后世书家习章草者,宋克、赵子昂等多以此法为宗。宋克为吴门书派的始祖,而全盛时期的领袖则非祝、文莫属。元末明初,吴门宋克的书法冠绝一时。
三、草书的演变与成熟
汉代的草书书法最初从隶书的便捷快速书写中产生出来,带有明显的隶书痕迹,后人称之为“章草”。
汉代著名草书家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字伯英,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颇深。
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代表作品有《秋凉平善帖》《终年帖》等。
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崇尚老庄玄学,注重生命体验,追求个性在生活内容中的表达,因此书法就成为他们施展才华、表现个性的最好方式。东晋政权南渡以后,书法在士大夫之间格外盛行。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代表人物就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后人把他们和成称为“二王”。
王羲之书法在草书方面最显著的成就,就是将今草的技巧推向完善,通过自己成熟而精妙的风格实现了章草向今草的转变。王羲之的草书,点画流动飘逸,用笔富有提按虚实的节奏变化,字形则灵活多样,俯仰顾盼的姿态变化非常生动。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兰亭集序》、等。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继承家学的同时,又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特点。在王羲之死后,王献之的书风曾享誉一时,甚至超过了自己对父亲,因此获得了与其父并称“二王”的荣耀。
草书发展到唐代,出现了草书名家孙过庭。不仅是孙过庭,在唐朝,草书成为一种书法艺术,因此演变成为“狂草”,作为传递信息工具的功能已经减弱,成为一种艺术作品,讲究间架、纸的黑白布置。也就是这个时期出现的张旭、怀素。
张旭(675年~约750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开元、天宝时在世,曾任常熟县尉,金吾长史。以草书著名,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称为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书法与怀素齐名。张旭性好酒,据《旧唐书》的记载,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时称张颠。实也说明他对艺术爱好热狂度,被后世尊称为“草圣”。张旭书法师从其堂舅陆彦远,上承陆柬之、虞世南,取二王法。他在二王传统草书的基础上创造出笔势连绵回绕、纵势的狂草,开拓出草书的新形式。
传为张旭的草书作品《古诗四帖》。此帖字势纵长,用紧密的小空间与疏松的大空间作强烈的群组对比。用笔上,夸张二王侧锋绞转的笔法,增强字结构的大开大合。《肚痛帖》现存石刻本,内容为琐事书牍,亦行笔劲健多变,酣畅淋漓。将诸多矛盾不可思议地合而为一,表现出如此的和谐一致,展现出一幅气韵生动、生机勃勃、波澜壮阔的艺术画卷。
怀素,是继张旭以后的狂草名家。本姓钱,长沙人,幼年出家,因贫穷无钱买纸,乃种芭蕉以叶代纸,又在漆盘木板上练字,甚至板盘皆被穿透,可见学习之勤奋。后来他云游各地,得以向名家请教并有机会观摩名家手迹,艺事大进。他常在酒酣兴发时即挥笔作书,行笔之势飞动,矫健有力,能与张旭相伯仲。怀素代表作品,《自叙帖》,《小草千字文》墨迹以及《圣母帖》《藏真帖》《律公帖》等刻本传世。
《自叙帖》为怀素狂草中之代表作,书于唐大历十二年,共126行,开始6行缺佚,由北宋苏舜钦补书全卷,行笔圆劲奔放,人谓之有“惊蛇走虺,骤雨旋风”之势。
四、结语
经过了最鼎盛的唐朝,后来最善草书者,为明末清初书法家傅山和王铎。在继承二王的基础上发扬光大,不仅在当时,在现代也是我们临习书法的重要范本。这些草书书法家和草书作品,都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们应该有一份责任感,好好的在繼承传统的基础上,让草书在当代释放新的光芒。
参考书目:
1、朱关田 《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2009年
2、华人德 《中国书法史两汉卷》 2009年
【关键词】:草书;源流;发展
一、草书的形成和发展
草書,分为章草和今草。章草,是篆书演进到隶书阶段相应派生出来的一种书体。它属于草书由胚胎时期逐渐走向规范化过程中的一种体段。唐朝张怀瓘称之为“既隶书之捷”是由隶书的简捷写法发展演变而成的,是隶书草化或兼隶、草于一体的一种书体,也可以说章草是草书中带有隶书笔意的一种书体。
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章草是早期限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横势。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今草,是章草去尽波挑而演变成的,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
章草绝非一时一人所创造,它是从秦代的草隶中演化出来的,经过长期流行通用,继而约定俗成,章草大致形成于西汉宣、元之间,兴盛于东汉、三国及西晋,成为一种成熟完善的书体,代表了西汉至东晋时期四百多年间草书艺术的面貌。至东晋,作为今文字新体的行书、楷书、草书全面成熟,隶书及其俗体——章草逐被取代。
“章草”这种字体最初只称为“草书”,后“今草”出现后,为示区别,改称得“章”名。东晋新体草书形成后,由于旧体草书法度严谨,逐称“章草”,新体草书则称“今草”。
二、如今的章草
到了今天,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俗体的章草,即通常所谓的原始状态,用笔源自篆隶,虽然在字法上已渐趋规范,但笔画意趣上仍处于不成熟的初创阶段,如汉简《神乌传》,陆机《平复帖》。其最根本的用笔方法基本延续了篆隶书的平铺直叙,运笔过程中体现出拖和绞转的特点,注意点画线条的迟涩感,结字灵动和变化,纵横交错、常有奇趣,左向右背的弧线条用得较多,整体上有浑朴烂漫的色彩。还有一个是严格意义上已经规范化了的章草,字势基本取横势,且每字中有明显的波折特征,虽被认为是隶书的草化。我们只能从其明显而夸张的波折来认同它与隶书的亲缘关系,这类作品有皇象《急就章》,索靖《月仪帖》。后世书家习章草者,宋克、赵子昂等多以此法为宗。宋克为吴门书派的始祖,而全盛时期的领袖则非祝、文莫属。元末明初,吴门宋克的书法冠绝一时。
三、草书的演变与成熟
汉代的草书书法最初从隶书的便捷快速书写中产生出来,带有明显的隶书痕迹,后人称之为“章草”。
汉代著名草书家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字伯英,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颇深。
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代表作品有《秋凉平善帖》《终年帖》等。
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崇尚老庄玄学,注重生命体验,追求个性在生活内容中的表达,因此书法就成为他们施展才华、表现个性的最好方式。东晋政权南渡以后,书法在士大夫之间格外盛行。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代表人物就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后人把他们和成称为“二王”。
王羲之书法在草书方面最显著的成就,就是将今草的技巧推向完善,通过自己成熟而精妙的风格实现了章草向今草的转变。王羲之的草书,点画流动飘逸,用笔富有提按虚实的节奏变化,字形则灵活多样,俯仰顾盼的姿态变化非常生动。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兰亭集序》、等。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继承家学的同时,又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特点。在王羲之死后,王献之的书风曾享誉一时,甚至超过了自己对父亲,因此获得了与其父并称“二王”的荣耀。
草书发展到唐代,出现了草书名家孙过庭。不仅是孙过庭,在唐朝,草书成为一种书法艺术,因此演变成为“狂草”,作为传递信息工具的功能已经减弱,成为一种艺术作品,讲究间架、纸的黑白布置。也就是这个时期出现的张旭、怀素。
张旭(675年~约750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开元、天宝时在世,曾任常熟县尉,金吾长史。以草书著名,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称为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书法与怀素齐名。张旭性好酒,据《旧唐书》的记载,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时称张颠。实也说明他对艺术爱好热狂度,被后世尊称为“草圣”。张旭书法师从其堂舅陆彦远,上承陆柬之、虞世南,取二王法。他在二王传统草书的基础上创造出笔势连绵回绕、纵势的狂草,开拓出草书的新形式。
传为张旭的草书作品《古诗四帖》。此帖字势纵长,用紧密的小空间与疏松的大空间作强烈的群组对比。用笔上,夸张二王侧锋绞转的笔法,增强字结构的大开大合。《肚痛帖》现存石刻本,内容为琐事书牍,亦行笔劲健多变,酣畅淋漓。将诸多矛盾不可思议地合而为一,表现出如此的和谐一致,展现出一幅气韵生动、生机勃勃、波澜壮阔的艺术画卷。
怀素,是继张旭以后的狂草名家。本姓钱,长沙人,幼年出家,因贫穷无钱买纸,乃种芭蕉以叶代纸,又在漆盘木板上练字,甚至板盘皆被穿透,可见学习之勤奋。后来他云游各地,得以向名家请教并有机会观摩名家手迹,艺事大进。他常在酒酣兴发时即挥笔作书,行笔之势飞动,矫健有力,能与张旭相伯仲。怀素代表作品,《自叙帖》,《小草千字文》墨迹以及《圣母帖》《藏真帖》《律公帖》等刻本传世。
《自叙帖》为怀素狂草中之代表作,书于唐大历十二年,共126行,开始6行缺佚,由北宋苏舜钦补书全卷,行笔圆劲奔放,人谓之有“惊蛇走虺,骤雨旋风”之势。
四、结语
经过了最鼎盛的唐朝,后来最善草书者,为明末清初书法家傅山和王铎。在继承二王的基础上发扬光大,不仅在当时,在现代也是我们临习书法的重要范本。这些草书书法家和草书作品,都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们应该有一份责任感,好好的在繼承传统的基础上,让草书在当代释放新的光芒。
参考书目:
1、朱关田 《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2009年
2、华人德 《中国书法史两汉卷》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