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磨人,只为成长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nsen_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在参加全国“成长课堂”第二届小学数学课堂展示活动中执教“折线统计图”一课。在这次磨课过程中,笔者从本与末、材与序、无与有这三组关键词对知识本原、教学设计和教学艺术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也体悟到自我审视、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成长喜悦,磨出了成长的新高度!
  【关键词】磨课 磨人 成长
  上过公开课的教师往往会把执教公开课的体验称作“痛并快乐着”。这种“痛”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时之迷茫,是因江郎才尽时之懊悔……但与此同时也伴随着快乐:柳暗花明又一村时之惊喜、醍醐灌顶后之顿悟……课就是在不断地放下和上升中走向丰盈,生命因此不断走向圆满。的确如此,自参加金华市教坛新秀、浙江省教改之星评比后,十年未参与省级以上公开课的笔者有幸参加全国“成长课堂”第二届小学数学展示活动。这次“折线统计图”磨课之旅,让笔者体悟到自我审视、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成长喜悦,磨出成长的新高度!
  一、本与末——对知识本原的思索
  当确定上课内容为浙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一课后,笔者便认真研读了课程标准中关于统计的定位;查找同一内容的各家教案;搜寻适用的评价语言;寻思哪些环节得用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紧锣密鼓之后,满心期待地开始了第一次试讲。
  试讲结束后,导师俞正强的一席话:“本立而道生!这个内容的‘本’是什么,你要想明白……”让笔者找到症结所在。作为教师先要明白折线统计图的本质:什么是折线统计图、属于哪种知识类型,其他诸如教学方式、提问技巧、评价用语都是末。找到症结之后,笔者开始静下心来,摆正自我,潜心研读教材、分析学情,修改教案。在导师的指导下,笔者对折线统计图的“本”渐渐清晰:折线统计图反映的是数量增减变化的一种趋势,而条形统计图反映的是数量的多少。这个增减变化的趋势是折线统计图的“神”,图是它的“形”。认识折线统计图,教师应让学生“神”“形”兼备。其次,“折线统计图”是一节概念课。概念课要解决三个问题:什么是,怎么来,有什么用。这节课要解决:⑴什么是折线统计图?⑵怎么得到折线统计图?⑶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用?想明白课的本质,才能把课上好!第二次试讲有了质的飞跃。
  二、材与序——对教学设计的把握
  想明白知识的本原后,接着就是选材和立序。在这次磨课过程中,笔者对选材和立序有了新的体悟。在备课初期,序的确立和材的选择如表1。
  试教时,环节一用时比较多,学生一方面对空气质量指数的意义不太理解,需要花时间讲解,另一方面两份材料的不同从读懂到对比需要一个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高,课堂氛围比较沉闷。试教的不理想,让笔者陷入迷茫、焦虑之中。问题在哪里?原来是忽视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选择的素材也没有贴近学生的实际。在多次的讨论和思索后,笔者渐渐明晰了改进方向:其一,当教师明确知识的结构后,应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方式,合理立“序”,让学生较好地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神”与“形”。对于折线统计图的“形”,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见到过。对于“怎么得到折线统计图?”学生在画条形统计图时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其二,选择合适的“材”,即要贴近学生生活,又要突出知识本质。试教中所选的素材从空气质量指数到学生身高,由远及近,不便于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的本质。
  为此,笔者对不同学校的五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课前小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在生活中,你见过折线统计图吗?若见过,在哪里见到过?”调查结果如表2。
  通过调查发现,虽然新课还没开始,但绝大部分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已对折线统计图有了一定的了解。基于此,我们将序和材进行了调整,见表3。
  教学中,学生很多样,方法也很多样。但不管如何多样,知识的结构、人的认知方式是有定式的,这个定式就是我们所说的“序”。要循序渐进,首先要明确“序”,并将“序”立起来;至于“材”的选择,一定要简单、朴素,由近及远找素材,有利于呈现数学的本义,便于学生的理解,千万不要给材料附加太多的“行头”,从而将数学湮没在修饰之中。
  三、无与有——对教学艺术的探寻
  老子说:“有无相生。” “有”涵“无”,“无”涵“有”;“有”“无”既是相对,又是相成。这让笔者想起多年前在浙江省教改之星培训会执教的“轴对称图形”一课。当时教学四个环节比较丰满,而每个环节相对完整,都有材料阅读、信息讨论、重点突出、形成结论等步骤。因此上课要赶时间,但要减去一些又舍不得,因为都是教师花精力想出来的。现在回头看,是笔者没有想明白,有无相生,教师的“有”可能意味着学生的“无”,教师的“无”才能激发学生的“有”。
  這次执教“折线统计图”,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演绎,让笔者深刻体悟到“有无相生”的妙处。例如折线统计图“形”的引入,磨课时先后有两种不同的方案。方案一:复习条形统计图后,教师直接呈现折线统计图,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和教师讲解,理解折线统计图的外在结构和内在特点。方案二:基于已有经验,学生自主建构,尝试画图,通过自己描点、连线,理解折线统计图的外在结构和内在特点。正当笔者困惑时,省教研员斯苗儿老师抛出一个问题:“这两种方式,哪一种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体验会更加深刻?”答案显然是后者,这一点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印证。在自主画图中,学生不同经验的激活,不同层次的展示,在讨论、分享中相互启发、彼此完善,画图技巧、知识本质自然而然就掌握、理解了,学习走向共生共融。教师的“无为”才会有学生的“有为”。
  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给人便利,“无” 发挥了它的作用。教师写出的教案是“有”,它让教师更好地把握课的走向,教师实际用的是教案字里行间的“无”。
  一路成长,真诚感恩关爱、指导我的专家、师长和同行。我将不忘初心,继续成长,因为人世间最美好的事就是以自己的成长带动学生的成长!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学课堂中板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和数学学习方法。现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板书极少或板书随意现象屡见不鲜,笔者寻找成因并提出解决之道。教师在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做好预设并了解学生的学情,要精心设计简约而不简单的板书,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彰显板书的优势,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板书设计 寻找成因 有效策略  板书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浓缩,它在课堂上起着
【摘要】一个好的数学活动,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能为学生获得更多的活动经验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能充分体现数学的本质,使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交流。在一年级的教学中,教师都会遇到新授知识还没教,学生就已经会了的情况。既然数学教材中的题目学生都会做,那课堂上学生应该学习什么呢?教师若继续按部就班,就题讲题,定会扼杀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降低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有效的数学活动
【摘要】我们要关注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更要关注孩子们在课堂中经历的“语言运用”整个思维过程。有时候,我们会忽视一些小的细节,比如让孩子用笔去画一画、找一找,认为这些是非常简单的小操作。但是,正是这样的小操作,让孩子们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完成了整个语言思维的过程。从孩子接受信息到筛选信息,然后再输出信息,这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而我们有时候就比较着急,不愿意等待,甚至用自己的“劳动”代替学生的
何 锋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副书记,英语教研员、中学正高级教师、国家课标教材(译林版)中小学英语系列教材主编,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外语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扬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晓庄学院客座教授。  自2001年以来,主编6套国家课标英语教材和3套省编英语教材。其中,国家课标教材牛津英语(小学、初中、高中)2009年被評为中国“60年60本最具影响力英
摘 要:饲养条件不同会影响仔猪的长期健康和生产力。近期研究表明胃肠道共生细菌对宿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想。本文分别从微生物群的保护作用、早期环境、饲养方式以及免疫系统四个方面阐述了新生仔猪在生命初期接触细菌对其未来健康生长的好处。  关键词:新生仔猪;细菌菌落;免疫系统;T细胞  中图分类号:S82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4)12-0035-02  仔猪
【摘要】作为国学经典的重要一部,我们尝试把《诗经》中的部分篇目引入小学高年级的课堂,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中华民族几千年语言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在品读中,领略古人用语的精妙;在涵泳中,揣摩诗歌中的画面和意境。  【关键词】品读 《诗经》 课程研发  一、背景综述  有一种美,无须修饰,那是从心里流出来的长歌……《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
【摘 要】本文以借助评价的引领作用,教师实实在在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题,介绍区域内二十年来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测查过程以及积累的经验,目的是给教师提供借鉴,从而给学生提供真正的成长机会,实现学生对于数学学习认知以及学习行为的转变。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 评价 认知转变 成长机会  师:已经学习了几年数学,你们觉得数学有什么用?  生1:买东西时计算花了多少钱。  生2:买东西时用。  ……  在
内容摘要:在教学中要想富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改革教学方法,采取科学的手段促使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勤于提问、善于提问。只要我们教师紧扣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情景,处处激励提问,那么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不断增强,提问能力也会不断的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随之不断高涨。  关键字:课堂提问兴趣  一、课堂再现  今天,五年级语文上的是《黄山奇松》一课,正在讲
众所周知,在现阶段小学(特别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写字教学作为识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写字,从娃娃抓起是人们的共识。为了提高低年段学生写字的质量,不少学校都安排了专门的写字课。比如我们学校就安排了每周一节写字课。尽管这样练字,但学生们写的字并无长足的进步。翻开《习字册》,不少学生写的字仍然是歪歪倒倒的,有的甚至粘连在了一起。也有部分同学一开始字写得倒是不错,后来就越来越差。上述
【摘 要】本教学设计运用故事激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随文识字,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并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初步学会梳理和总结学习的方法。引领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对语文学习的情感。  【关键词】阅读 识字 感悟  【教材简解】  《树和喜鹊》是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伙伴”主题中的一篇课文。这篇童话图文并茂,为我们呈现了三个镜头:树和喜鹊都很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