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德育、新教法、新理念,其中体验式主题班会活动通过小活动达成大德育的目标,依据“活动—体验—感悟—升华”的模式,最终实现“知情意行”相统一,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德育的实效。这一理念使得班主任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期待,班会课课堂教学也因此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经过一段教学实践后,我们仍然听到不少班主任的埋怨:经常开展活动,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等,本文笔者就几点常见误区,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体验式 主题班会 误区 策略
体验式主题班会活动经过一段教学实践后,我们仍然听到不少班主任这样或那样的埋怨:①经常开展活动,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②班主任在班会课上如何引导而不会占据主要角色;③活动构思难,活动素材不够;④……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我觉着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不能正确地对待“秘诀”,受了偏见思维的影响,不能对新事物、新现象进行有针对性、有效的分析,不能及时的发现新“秘诀”,而机械地进行套用的缘故。
那么反思我们日常在主题班会的开展实践中,有没有出现“有笼必有鸟”的现象呢?回答是肯定的。下面笔者就列举分析我们在德育教学中出现几种最常见的误区,以供参考。
◆误区之一:“课题要大” 、“目标要高”
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随着广播影视、网络媒体的普及,学校德育工作面临重大挑战,价值多元化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甚大。特别在普通高中之中,学生升学压力大、学习时间紧、德育时间得不到保证等问题突出的情况下,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大化的德育效果,学校主题班会存在课题内容高大上,苍白空洞;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青春期特点等问题。通过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学会遵守所有的行为规范,养成礼貌、创新、诚信的优良品质,学生正确处理与父母,老师,同学的人际关系等等一生的课题,确实是为难了学生也为难了教师自己。相对应的,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出现过“大”、过“空”的现象。如何能够在一堂40分钟的主题班会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效果,我想必然需要明确主题,主题要小但应该有提升,不停留在物质的表象,应趋向学生的价值观。
支一招:树立目标科学观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功能。按照现代教学理论,教学目标要求用学生通过教学后所表现出来的可见性行为来描述。可见教学目标是可操作的、具体的、可检测的。对于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不同专家有不同的说法,其中最具代表的应该是马杰于1962年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提出行为目标(行为目标有时也称为作业目标,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目标)的理论与技术。马杰提出,写得好的行为目标应具有三个要素:一是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或说什么);二是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三是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
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期望达到的目标”。“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动目标”是体验式主题班会三种目标。“三个目标”是内在的统一,是有机整体,是交融互进的。正所谓认知和情感相伴相生、相辅相成,认知过程同时必有情感参与,情感过程必有认知作为基础,而认知与情感都是在同一个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制定目标时一定要遵循道德成长规律的要求。道德知识的学习和学科知识的学习不同,道德的成长必须经过情感的体悟。没有内化的道德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外在的,没有意义的。完整的德育过程是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内化和道德实践活动的结合。比如,真正理解交往要双方互动,将心比心是在学生通过体验活动感受到如果沟通是单向的就很容易会产生一些误会和沟通的障碍。在主题班会中通过体验来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是其内在规律的要求。科学合理教学目标的应该成为设计优化的教学过程,实现最佳的教学效益的方法、手段和策略。我们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精心设计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把握教学过程的生成性目标,提高目标的终点效应。以目标导学为载体,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误区之一:“体验即做活动”
以往的主題班会课,大多数是以老师说教,学生听的形式完成,后来情况有所改变,老师不再一人发言,也开始会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当主持人,课堂上提问学生的感受。但学生参与人数少,兴趣不高,自然收获不多。如何改变?自然是采用学生更感兴趣的活动式教学即体验式主题班会模式了,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活动成为课堂根本,教师教即为钻研活动内容、传递活动信息的过程,而学生的学也只是围绕着参与活动而展开。教学仅仅从活动出发,课堂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活动课,实则是片面的用活动代替说教,学生空有热闹却没有实际收获。
◎支一招:树立德育活动课程观
活动是德育教学的策略,但不是唯一的策略。从课程的高度来认识主题班会,一方面可以拓展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把新课改的科学、全面育人理念运用到主题班会的设计和组织实施中。使主题班会的育人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王逢贤教授认为“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应该是体验者的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与践行活动的结合”。我们应该把活动看作是引导学生的认知、情感、意识的一种范例,它不是学生纯粹的参与,而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因此,我们应该强调活动是学生发展的“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活动的目的不是记住“话题”本身,而是通过“话题”这一中介进行交流,获得发展。
◆其他常见误区及思考
当然,我们在日常体验式主题教学中还存在后续提升,后续跟踪等方面的不足。在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们提倡改变旧观念、思维、方法,突出新课程理念、新教材特点,并不代表着我们全盘否定或抛弃过去的所有观念、思维、方法,对于那些优良的观念、思维、方法,我们还是要给予继承和发扬的。体验式主题班会教学如何避免“有笼必有鸟”这种现象,摆脱教学中常遇误区,使得课堂教学更为有效、高效,作为教学的一线德育工作者,还要不断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张华,体验课程论---一种整体主义的课程观.教学理论与实践.1999(10-12)
[2]李笑非.高中主题班会课活动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0
[3]李季,梁刚慧,贾高见.小活动 大德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24-60
[4]韩东才等,班主任基本功----班级管理的基本技能.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5]吕务科,普通高中体验式主题班会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关键词: 体验式 主题班会 误区 策略
体验式主题班会活动经过一段教学实践后,我们仍然听到不少班主任这样或那样的埋怨:①经常开展活动,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②班主任在班会课上如何引导而不会占据主要角色;③活动构思难,活动素材不够;④……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我觉着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不能正确地对待“秘诀”,受了偏见思维的影响,不能对新事物、新现象进行有针对性、有效的分析,不能及时的发现新“秘诀”,而机械地进行套用的缘故。
那么反思我们日常在主题班会的开展实践中,有没有出现“有笼必有鸟”的现象呢?回答是肯定的。下面笔者就列举分析我们在德育教学中出现几种最常见的误区,以供参考。
◆误区之一:“课题要大” 、“目标要高”
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随着广播影视、网络媒体的普及,学校德育工作面临重大挑战,价值多元化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甚大。特别在普通高中之中,学生升学压力大、学习时间紧、德育时间得不到保证等问题突出的情况下,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大化的德育效果,学校主题班会存在课题内容高大上,苍白空洞;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青春期特点等问题。通过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学会遵守所有的行为规范,养成礼貌、创新、诚信的优良品质,学生正确处理与父母,老师,同学的人际关系等等一生的课题,确实是为难了学生也为难了教师自己。相对应的,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出现过“大”、过“空”的现象。如何能够在一堂40分钟的主题班会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效果,我想必然需要明确主题,主题要小但应该有提升,不停留在物质的表象,应趋向学生的价值观。
支一招:树立目标科学观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功能。按照现代教学理论,教学目标要求用学生通过教学后所表现出来的可见性行为来描述。可见教学目标是可操作的、具体的、可检测的。对于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不同专家有不同的说法,其中最具代表的应该是马杰于1962年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提出行为目标(行为目标有时也称为作业目标,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目标)的理论与技术。马杰提出,写得好的行为目标应具有三个要素:一是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或说什么);二是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三是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
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期望达到的目标”。“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动目标”是体验式主题班会三种目标。“三个目标”是内在的统一,是有机整体,是交融互进的。正所谓认知和情感相伴相生、相辅相成,认知过程同时必有情感参与,情感过程必有认知作为基础,而认知与情感都是在同一个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制定目标时一定要遵循道德成长规律的要求。道德知识的学习和学科知识的学习不同,道德的成长必须经过情感的体悟。没有内化的道德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外在的,没有意义的。完整的德育过程是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内化和道德实践活动的结合。比如,真正理解交往要双方互动,将心比心是在学生通过体验活动感受到如果沟通是单向的就很容易会产生一些误会和沟通的障碍。在主题班会中通过体验来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是其内在规律的要求。科学合理教学目标的应该成为设计优化的教学过程,实现最佳的教学效益的方法、手段和策略。我们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精心设计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把握教学过程的生成性目标,提高目标的终点效应。以目标导学为载体,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误区之一:“体验即做活动”
以往的主題班会课,大多数是以老师说教,学生听的形式完成,后来情况有所改变,老师不再一人发言,也开始会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当主持人,课堂上提问学生的感受。但学生参与人数少,兴趣不高,自然收获不多。如何改变?自然是采用学生更感兴趣的活动式教学即体验式主题班会模式了,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活动成为课堂根本,教师教即为钻研活动内容、传递活动信息的过程,而学生的学也只是围绕着参与活动而展开。教学仅仅从活动出发,课堂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活动课,实则是片面的用活动代替说教,学生空有热闹却没有实际收获。
◎支一招:树立德育活动课程观
活动是德育教学的策略,但不是唯一的策略。从课程的高度来认识主题班会,一方面可以拓展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把新课改的科学、全面育人理念运用到主题班会的设计和组织实施中。使主题班会的育人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王逢贤教授认为“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应该是体验者的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与践行活动的结合”。我们应该把活动看作是引导学生的认知、情感、意识的一种范例,它不是学生纯粹的参与,而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因此,我们应该强调活动是学生发展的“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活动的目的不是记住“话题”本身,而是通过“话题”这一中介进行交流,获得发展。
◆其他常见误区及思考
当然,我们在日常体验式主题教学中还存在后续提升,后续跟踪等方面的不足。在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们提倡改变旧观念、思维、方法,突出新课程理念、新教材特点,并不代表着我们全盘否定或抛弃过去的所有观念、思维、方法,对于那些优良的观念、思维、方法,我们还是要给予继承和发扬的。体验式主题班会教学如何避免“有笼必有鸟”这种现象,摆脱教学中常遇误区,使得课堂教学更为有效、高效,作为教学的一线德育工作者,还要不断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张华,体验课程论---一种整体主义的课程观.教学理论与实践.1999(10-12)
[2]李笑非.高中主题班会课活动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0
[3]李季,梁刚慧,贾高见.小活动 大德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24-60
[4]韩东才等,班主任基本功----班级管理的基本技能.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5]吕务科,普通高中体验式主题班会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