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朗读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捷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佳渠道。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文章的理解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教学策略
朗读是将没有生命的文字转化为生动语言的过程,将无声变有声,是一种需要眼、耳、心、脑、口多部位的共同协作完成的“协奏曲”,为了更好地奏响朗读教学课堂之弦,教师要把握好手中的“指挥棒”,采用多样化、灵活性的教学手段,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技巧。本文从四个方面入手,对具体的朗读教学策略进行阐述,首先,要鼓励学生赏读,为学生创造朗读情境,发散思维,在朗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精琢细品,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其次,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高情感体验,激发情感共鸣;第三,组织学生演读,通过表演的形式加深对文章的感悟;第四,引导学生评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赏读,为学生创造朗读情境
文质兼美的文章往往在音韵和意蕴上都颇具赏析价值,这类美文最适合作为赏读的素材。教师在课堂中用抑扬顿挫、饱满的情感为学生朗读美文,为学生创设浓浓的教学氛围,唤醒学生的情感以及沉睡的审美意识,调动其学习兴趣。
例如,在朗读《草原》一文时,教师首先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草原风景的视频,在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中有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倒映着牛羊的身影,这些膘肥体壮的牛羊三五成群地吃着草或饮着水,好不惬意!远处传来马鸣声,成群的健壮的马儿在辽阔的原野上驰骋,仿佛还能够听见姑娘与小伙的对唱……学生在情景的渲染下,对这个草原充满了好奇和欣赏,于是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朗读,试着在脑海中勾勒画面,比如在读到: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眉骨画那样……这一段时,教师让学生欣赏几张草原的小丘和彩云,学生赞不绝口,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试着用饱满的情绪进行朗读。
二、引情,激发学生的想象与情感
美文无论是字词还是意境都极为优美,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就要适当的“引情”,激发学生的无限想象力,就像德国戏剧家席勒曾说过:“想象越是生动,越会引发心灵的活动,激起的情感也越强烈。”
例如,在朗读《我们爱你啊,中国》一文时,教师带领学生观看祖国河山的视频,视频中有波澜壮阔的黄河长江、温婉秀美的西湖美景、蜿蜒壮丽的长城、民族风情浓郁的傣家竹楼等,学生被祖国的美丽所震撼,接着教师让学生与同桌分享一下自己家乡的美景和特色小吃等,再随机选几名学生向全班分享自己的家乡,随后,教师问:“我们的祖国这么美丽,大家爱不爱我们的祖国呢?”学生:“爱!”教师:“这些美丽的景色只是冰山的一角,请翻开课本看看文中描写了哪些地方吧!老师在读的过程中,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这些画面!”于是教師为学生范读,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根据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勾勒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三、演读,增强学生感悟与体验
故事性的文章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朗读兴趣,也更适合对学生进行认知教育,教师利用这些具有故事情节的文章,带领学生演绎剧情,通过体会人物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对文章的感悟力,提高朗读能力。
例如,教师让学生根据《负荆请罪》这篇文章排练话剧,以小组为单位各自分工,首先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也可以发散思维添加一些剧情和对话,使剧情更加紧凑完善,这时教师走到学生中间,适当地为学生进行指导,比如学生在设计廉颇的对话时,引导学生结合廉颇的人物性格进行设计,教师:“廉颇的脾气暴躁、性格有些自负,因为武将出身,所以在言行举止上比较粗俗,但为人还是比较正直,是一个敢做敢当的男子汉,所以在设计语言时要参照……”每个人物都带领学生分析之后,学生的剧本基本完成,接下来开始排练,学生要注意人物的性格以及当时的心理活动,将自己代入剧情中,与剧中人物共情,方能朗读出最具感染力的文章来。
四、评读,促进学生朗读的发展
评价对学生来说相当于航海中的“灯塔”,为学生指引方向避免走向误区。教师在朗读教学中需要适当的评价,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例如,在朗读《最后的姿势》一文时,学生读到: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这一段时,学生的紧张情绪并没有很好地诠释出来,教师说道:“你在这一段的处理上情绪不够饱满,在朗读一些情景时,你的脑海中可以浮现这样的情景,试着将自己融入情景中,遇到这样的情景,应该是一种怎样的情绪?试着用惊恐、紧张、慌乱的情感朗读,语速要快、语调要比平时提高、重音要落在动词上,请再试一遍吧!相信你可以的,加油!”
综上所述,朗读不仅帮助学生提高语感,更能够提高理解能力,因此朗读教学的作用不容小觑。教师在朗读教学中除了引导赏读、引导情感、组织演读和引导评读,还需要组织一些实践或比赛等活动,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日常的朗读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提高其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艳芳.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朗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31):141.
[2]罗丽.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8(29):63.
编辑 李沂蓉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教学策略
朗读是将没有生命的文字转化为生动语言的过程,将无声变有声,是一种需要眼、耳、心、脑、口多部位的共同协作完成的“协奏曲”,为了更好地奏响朗读教学课堂之弦,教师要把握好手中的“指挥棒”,采用多样化、灵活性的教学手段,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技巧。本文从四个方面入手,对具体的朗读教学策略进行阐述,首先,要鼓励学生赏读,为学生创造朗读情境,发散思维,在朗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精琢细品,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其次,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高情感体验,激发情感共鸣;第三,组织学生演读,通过表演的形式加深对文章的感悟;第四,引导学生评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赏读,为学生创造朗读情境
文质兼美的文章往往在音韵和意蕴上都颇具赏析价值,这类美文最适合作为赏读的素材。教师在课堂中用抑扬顿挫、饱满的情感为学生朗读美文,为学生创设浓浓的教学氛围,唤醒学生的情感以及沉睡的审美意识,调动其学习兴趣。
例如,在朗读《草原》一文时,教师首先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草原风景的视频,在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中有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倒映着牛羊的身影,这些膘肥体壮的牛羊三五成群地吃着草或饮着水,好不惬意!远处传来马鸣声,成群的健壮的马儿在辽阔的原野上驰骋,仿佛还能够听见姑娘与小伙的对唱……学生在情景的渲染下,对这个草原充满了好奇和欣赏,于是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朗读,试着在脑海中勾勒画面,比如在读到: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眉骨画那样……这一段时,教师让学生欣赏几张草原的小丘和彩云,学生赞不绝口,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试着用饱满的情绪进行朗读。
二、引情,激发学生的想象与情感
美文无论是字词还是意境都极为优美,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就要适当的“引情”,激发学生的无限想象力,就像德国戏剧家席勒曾说过:“想象越是生动,越会引发心灵的活动,激起的情感也越强烈。”
例如,在朗读《我们爱你啊,中国》一文时,教师带领学生观看祖国河山的视频,视频中有波澜壮阔的黄河长江、温婉秀美的西湖美景、蜿蜒壮丽的长城、民族风情浓郁的傣家竹楼等,学生被祖国的美丽所震撼,接着教师让学生与同桌分享一下自己家乡的美景和特色小吃等,再随机选几名学生向全班分享自己的家乡,随后,教师问:“我们的祖国这么美丽,大家爱不爱我们的祖国呢?”学生:“爱!”教师:“这些美丽的景色只是冰山的一角,请翻开课本看看文中描写了哪些地方吧!老师在读的过程中,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这些画面!”于是教師为学生范读,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根据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勾勒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三、演读,增强学生感悟与体验
故事性的文章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朗读兴趣,也更适合对学生进行认知教育,教师利用这些具有故事情节的文章,带领学生演绎剧情,通过体会人物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对文章的感悟力,提高朗读能力。
例如,教师让学生根据《负荆请罪》这篇文章排练话剧,以小组为单位各自分工,首先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也可以发散思维添加一些剧情和对话,使剧情更加紧凑完善,这时教师走到学生中间,适当地为学生进行指导,比如学生在设计廉颇的对话时,引导学生结合廉颇的人物性格进行设计,教师:“廉颇的脾气暴躁、性格有些自负,因为武将出身,所以在言行举止上比较粗俗,但为人还是比较正直,是一个敢做敢当的男子汉,所以在设计语言时要参照……”每个人物都带领学生分析之后,学生的剧本基本完成,接下来开始排练,学生要注意人物的性格以及当时的心理活动,将自己代入剧情中,与剧中人物共情,方能朗读出最具感染力的文章来。
四、评读,促进学生朗读的发展
评价对学生来说相当于航海中的“灯塔”,为学生指引方向避免走向误区。教师在朗读教学中需要适当的评价,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例如,在朗读《最后的姿势》一文时,学生读到: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这一段时,学生的紧张情绪并没有很好地诠释出来,教师说道:“你在这一段的处理上情绪不够饱满,在朗读一些情景时,你的脑海中可以浮现这样的情景,试着将自己融入情景中,遇到这样的情景,应该是一种怎样的情绪?试着用惊恐、紧张、慌乱的情感朗读,语速要快、语调要比平时提高、重音要落在动词上,请再试一遍吧!相信你可以的,加油!”
综上所述,朗读不仅帮助学生提高语感,更能够提高理解能力,因此朗读教学的作用不容小觑。教师在朗读教学中除了引导赏读、引导情感、组织演读和引导评读,还需要组织一些实践或比赛等活动,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日常的朗读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提高其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艳芳.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朗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31):141.
[2]罗丽.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8(29):63.
编辑 李沂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