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择北欧,可以说是环保人的一种缘分。那里是人与自然最合适的地方,是人类寻找回归的美丽世界。一位环保局长眼中的北欧,和常人眼中的北欧有什么不同?
二百多年前的法国哲学家提出了“回归自然”的口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在感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也开始厌倦了奢侈的生活,尤其是深受环境污染之苦的人们,更加体会到新鲜空气和洁净的饮水以及野外大自然对人体和精神的裨益,于是,“回归自然”,成为现代人的追求和向往。
不久前,我有幸赴北欧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生态考察活动,北欧的山山水水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给我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
山水有缘,选择北欧
选择北欧,可以说是环保人的一种缘分。那里是人与自然最合适的地方,是人类寻找回归的美丽世界。
天上看云,心驰蓝天
蓝蓝的天,雪白的云,已是久远的记忆了。
如今看云只有在天上。
从上海到伦敦,要坐11个小时飞机,因时差关系,我们在飞机上全是白天,我的座位又正好临窗,因此,天上看云有的是时间。
金秋时节,按说是天高云淡,但地上看天,天却是灰蒙蒙的。
飞机离开跑道,缓缓升空,穿过气流,颤抖着机翼,在紧迫着灰蒙蒙的云。云“跑”不过飞机,只好渐渐后退。
抵达万米高空,飞机定位,速度与蓝天凝固成一块,这时只见蓝天,不见云彩,飞机被笼罩在巨大的蓝色玻璃体之中,无边无际,看也看不透。我只好鸟瞰大地,透过淡淡的云层,山水、森林、楼房、公路变成了小小的火柴盒。
人创造了飞机,但从高空飞机上看人,人却如蚂蚁般渺小,甚至连人的影子都有找不到。人自以为伟大,常常争“你大我小,你高我低”。其实,在浩瀚的宇宙中,人实在是渺小。
不知不觉就到了俄罗斯上空,飞机荧屏显示,这是在俄罗斯境内的西伯利亚一带。其间白云飘逸,丝丝缕缕,如烟如雾,时而像弹棉花的匠人不小心把棉花散落天际;时而如洁白的雪地毯,直铺大地,延绵不尽;时而像一群牧归的白羊,消融在苍穹的“白堤”之中。抬头看天,天蓝如洗,仰望天际,如荧光闪耀,心灵为之净化。
约9个小时飞行,芬兰到了。
从芬兰湾上空看芬兰湾,不知是海还是地,整个海面已凝固成墨绿色状态,只有当飞机接近地面时,才发现有水纹的波动,在柔和的阳光下银光闪烁。
飞机低空越过芬兰湾,无论是俯瞰大地,还是抬头看天,芬兰就如一个天然大盆景,湖中有水,水中有林,林中有屋,除了庄稼就没有裸露的地方了,满眼尽是湖光山色,天也特别的蓝,朵朵白云,点缀期间,整个大地似一幅游动的山水画。
下了飞机,我们终于看见了久违的蓝天和白云。
飞机低达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机场是芬兰时间下午3时许,与北京时差5小时。在芬兰做短暂休息,我们从芬兰转空中客车321小型飞机至伦敦。飞机电视屏上显示:芬兰至伦敦1848公里。飞机缓缓起飞,芬兰的湖光山色通过飞机上的摄像镜头尽收眼底。 两小时的快速飞行,时近黄昏,我们到了伦敦的上空。天上看伦敦,这时的伦敦已被深浓的白色云团所笼罩,堆积如山的巨大云团如黄山的云海,飞机如入仙境,我真想跳入如棉絮般的云团,弹起来玩一次“棒棒极”。
可是,下了飞机,仰望伦敦的天空,天空却一片灰蒙不到蓝天和白云。
我们又从飘渺的仙境中,回到了现实的尘埃世界。
“双休状态”,看伦敦
在英国两天,正好是双休日,按原考察计划安排,伦敦我们有个环保公务活动,但因碰上双休日,公务活动难以开展,我们只好调整计划。于是,我们有机会体验伦敦国际大都市的“双休状态”。
“双休状态”之一:伦敦的夜晚静悄悄
11小时的天上飞行感受的都是白天,但一到了伦敦正好是夜幕降临。
公路上人流、车流似归巢的鸟儿,向家奔去,只有老牌子出租车在不慌不忙的行使。进入伦敦市区,街上少有行人,只有车辆穿行。车上的“嬉皮士”扭动着身子不停的朝我们作怪脸。
我们住的是伦敦市区戴安娜王妃居住过的一条小巷。环境优雅,人车稀少,显得安静。在我的想象中,像伦敦这样的国际老牌大都市的夜晚,一定是灯火通明,歌舞升平,人欢马嘶。可是到了伦敦一切却显得静悄悄。
第二天夜里,我们去街上看看,天下起小雨,气温下降,街上行人稀少,店门紧闭,包括咖啡厅也不营业。好容易见一群行人往门厅里钻,原以为是超市,进去一瞧,方知是地铁站。
没趣。一看表才晚上八点钟。国际大都市的夜这样的宁静,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并且有几分不解。老外说,这是周末。我们只好回到旅店休息。
静悄悄的,整个夜晚没有车鸣、人喧的烦扰,别说是国际大都市,就是国内的一些乡村也难有这么宁静。不仅人在“双休”,整个城市也似乎在“双休”。
或许是旅途疲劳,或许是这里的夜特别安静,一觉醒来已到北京时间中午十二点,不过,这里才凌晨五点。
“双休状态”之二:平民玩,女皇也在“玩”
“双休状态”,白天的伦敦大街,依然没有十分拥挤的人流,大大小小的经营商店几乎都关着门,即使偶有开门的商店也是做摆设,门开了也没人进,邮局、政府机关就更不用说了,一律不办公。
只有皇家女警察,骑着高头大马在皇家大道上来回巡查,皇家骑兵营的换岗仪式也还举行,也算是在履行公务吧。两对骑兵,挺身歪脖,哇哇直叫,甚是新奇,游客围的里三层外三层。不过,我想骑兵营换岗仪式的目的,大概更多是为了吸引游客吧。除了他们,没有人会上班,因为双休是法定的,没有人因不休息而“违法”。
沿街公寓两旁,停放的私家车密密麻麻,却不见人的影子。大街、小巷,公园旷野,车总是比人多,尤其在公园、在公寓的旁边看到的尽是停泊的各式小车。我曾打趣的问,英国人房前屋后只见车不见人,他们呆在家干什么?导游笑答:“他们想干他们自己干的事呗!”。在家里我们不知他们会不会像我们一样无聊地打牌,但在野外,我们却看到他们亲近自然的一面。
晨练者开着车,载着自行车到郊外的皇家公园,卸下自行车开始锻炼;中年人开着轿车带着小孩到野外草地上放飞风筝和心情;老年人闲坐在鸽子广场,或在街旁咖啡屋,闲看街头市景。更多的人是开着私家车走出家门,老少出动,去野外,去海边体验大自然的生活,把心交给大自然。
平民玩,女皇也在“玩”。但女皇的“玩”处不在金碧辉煌的皇宫,而是在野外郊区温莎镇,绿荫如盖的郊外皇家公园。温莎镇原是古代边关,因环境优美成了女皇休假佳地。有皇家火车站,供女皇休假时往返,街上有维多利亚女皇的塑像。因为女皇常来这里居住,温莎镇也成了旅游的胜地。不同肤色的人也都聚集在这里,感受这里优美独特的自然环境,寻找和体验女皇休假的感觉。
女皇也会休假,忙,对他们人来说不知道是个什么概念。天 大的事,遇上法定休息日没有人想到去工作,去加班。休息日属于自己,平民玩,女皇也在玩。只有学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学会放松,学会融人大自然,从中汲取力量才更有精力工作。
我不知我们一天到晚忙碌些什么。
“双休状态”之三:凝重的历史,自然的心态
我们在英国逗留的两天时间里,因为是法定的双休日,休息就是休息。当地人不会上街凑热闹,特拉法尔加广场、西敏寺大教堂、大本钟、国会大厦、皇家骑兵营、白金汉宫、格林威治天文台、唐人街、大英博物馆、泰晤土河、伦敦塔桥、10号首相府等这些都是外地人游览的风景,野外才是他们的双休的天堂。
老牌伦敦,因为是“双休状态”,我们的考察显得轻松和自然,面对凝重的历史,我们表现的却是一种自然的心态。
进入伦敦大英博物馆,就进入了一个历史的迷宫。
进馆参观,导游给我们锁定的时间是半小时,只看古埃及馆和中国馆。不然;若大的展馆,细看几天也看不完。我因一时掉队,索性一人在内乱窜,也不知跑了几个国家的展馆,只对古埃及展馆最古老的木城门和金字塔法老的雕像有所印象,其它展馆只能一览而过。但在中国馆我却伫立难前,面对着唐三彩、山西石佛头像、河北的壁画,心里莫名涌动着一种复杂的感情,尤其是壁画切割的伤痕,仿佛在汩汩流血。
来不及看,我只好拿起录像机一个劲扫,却没有在意有关规定和管理人员朝我投来友好的提示。有的地方是不能录像和用闪光灯照相的,我违规了,但他们没有因此而处罚我或扣押我的机子。
之后,我们同样被另一座知识的殿堂所迷恋。参观伦敦市景,原以为两天时间很紧张,结果一天走马观花下来,就玩得差不多,第二天只好补加了一个点:参观牛津大学。
走进牛津,如同走进了一座厚重的历史古城。面对一幢幢厚重的古建筑群,我们连牛津大学的正门都没找着,只能在外周围看看。转悠了半天,心里总有一点不甘,我们溜进一间古老陈旧木门,发现是一所学院的庭院,大家赶紧照相留念,像一个个小偷,生怕被人阻止。这时来了个年长英国人,或许是教授、或许是门卫,他善意地朝我笑笑,于是,我便请他帮我录影,绿悠悠的草坪,古老的学院,都在我的镜头中留存下珍贵的资料。
随后,我们去参观一个古教堂,据说电影《哈姆雷特》的好多镜头都是在这里拍摄的,自然增强了几分新鲜感和神秘感。
历史的古城也喜欢用自然做点缀,电杆上、窗台上,鲜艳的花草,沿窗台垂挂,分外好看。历史的厚重和自然的环境一旦融合,带给人类的自然是愉悦和轻松。
“双休状态”之四:感受环保,把心交给大自然
英国的天说变就变,一天之内可感受四季。早起凉风习习,一会就热浪当顶,一会又风起雨至。抬头,棉絮般的白云,“擦洗”着蓝天。这时我惊喜发现,伦敦的天空也很蓝。
伦敦,两天的旅程,感受颇深,但最深的是环保印象。导游告诉我们,泰晤士河以前污染很严重,通过巨额投入治理,水质变好,现在能见游鱼了,这就是标志。在公园,松鼠与人和谐相处,与小孩逗玩,成群的野鸟在广场、公园,对人毫无陌生感,野鸭在公园草坪上食草,悠闲散步,河中鸭子戏水,国内难见的乌鸦,这里却与野鸭结队而行,不仅穿梭的游人对它们没有影响,就连威严的皇家骑兵浩浩荡荡经过,鸟儿们也毫不惊慌。
据导游介绍,英国人对动物很宠爱,专门有个动物协会,如有人虐待动物就有人投诉,就连自己养的狗也不能虐待。牛马猪可食,但杀身不见血。在去牛津市的路上,村庄的一只猫蹿了出来,司机忙刹车让行。尽管猫因野性太足,不受法律保护范围,但保护动物的意识已深入人心。在女皇宫,哨兵头上毛绒绒的黑色筒形帽子格外引人注目。有人说,以前皇家卫兵的帽子是熊皮制作的,因为动物协会的阻止,一度改成人造革制作,不过因容易变形又只得改回用熊皮了。
巧的是,在英国大街我们遇上一群数百辆摩托车的游行队伍,警车开道。游行队伍中有个人身装扮成黑熊模样,骑着摩托车,憨态可掬。一问方知,这是动物协会组织的有关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活动。
最近英国颁布了…条禁捕麻雀的法律。据说过去英国麻雀很多曾被列为害鸟而大量抹杀,现在禁捕麻雀是为了生态平衡。
保护生态环境,既是为了野生动物,更是为了人类自己。走进自然,我们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佳境。我想,只有把心交给大自然,大自然才会把我们当朋友。只有珍惜大自然,大自然才会赐予人类美好的天堂。
“双休状态”之五:感受老牌子里的生态理念
“打点生活、打点历史和打点自然”是余秋雨先生对欧洲的概括。我想,这对伦敦更具有典型性。伦敦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拥有世界一流的博物馆、美术馆和和著名建筑。但这个国际大都市,却比我们想象的要小许多。
说其小是因为宾馆的空间小,伦敦的街道也小。
我们所住的四星级宾馆,其实是一家老式著名旅店,最多也是国内的二级宾馆那类。这家宾馆已建成于上百年,是典型的英式老式建筑,红墙尖顶,显得很老。说其老,是因为宾馆的一条老电梯一次最多载四人,多一人就不动。说其著名,是因其位于王妃戴安娜旧居地,亦是黄金地段。说其小是因为,客房的整个空间只有十平方米左右,卫生间就占了三分之一,两张单人小床一搭几乎就没有空间,个高的人腿都难伸直。不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衣柜、小书桌、小电视、小水壶、小香皂,就连中式充电插座这里也有。小巧的空间布局合理,整洁清爽。
房间小,伦敦的街道也不宽,只有三辆车道,并且两边都可停车,只能一辆车单行。堂堂的国际大都市,街道却如此小,这些都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我在想,这正是英国人对老牌资源利用的精明之处。
从机场出来,所见多是老式建筑,红砖房,红尖顶,除了窗架为白色,多为红色,大专院校、古民宅、小别墅群,少许灰色。有一排老宅,烟囱如故,但不准烧火取暖污染环境,留住烟囱只作历史回味,就像之后我们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看到,旧铁轨仍保留街中,只作为一种历史的记忆。
作为一个国际大都有市,拓市建街,大兴土木不会没有理由,但他们没有去撤撤建建,老的保持老样,只是修缮而已,尽量保持原状态,修古复古,保持本色。
有报道说,设在日内瓦大名鼎鼎的联合国欧洲总部,也只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四五层建筑,周围连个院落都没有,比起我们国内城市的一些现代建筑,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可是,它们却偏偏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占着重要位置。
我想,对老牌利用也是一种成熟的生态理念,至少来说不会有更多的重复建设,不会更多的资源消耗,不会有更多的新增垃圾。英国街道不宽,也没有要拓宽的意思,但车子、行人,井然有序。
历史就是历史,自然就是自然。历史的经典精心呵护,自然的天堂精心打造,他们似乎对城市的建筑用地都很吝啬,包括整个北欧,我们所到之处,没有看到繁忙的建筑工地和工地上发出的刺耳噪声,无论是城市还是郊区,但对休闲用地却很大方。这种沉稳的发展心态,是一种良好的生态理念。
其实,人真正需要的不是在人为建筑的笼子里生活,而是应该让心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飞翔。
(作者系浙江省开化市环保局长,未完待续)
(责编:李珂)
二百多年前的法国哲学家提出了“回归自然”的口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在感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也开始厌倦了奢侈的生活,尤其是深受环境污染之苦的人们,更加体会到新鲜空气和洁净的饮水以及野外大自然对人体和精神的裨益,于是,“回归自然”,成为现代人的追求和向往。
不久前,我有幸赴北欧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生态考察活动,北欧的山山水水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给我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
山水有缘,选择北欧
选择北欧,可以说是环保人的一种缘分。那里是人与自然最合适的地方,是人类寻找回归的美丽世界。
天上看云,心驰蓝天
蓝蓝的天,雪白的云,已是久远的记忆了。
如今看云只有在天上。
从上海到伦敦,要坐11个小时飞机,因时差关系,我们在飞机上全是白天,我的座位又正好临窗,因此,天上看云有的是时间。
金秋时节,按说是天高云淡,但地上看天,天却是灰蒙蒙的。
飞机离开跑道,缓缓升空,穿过气流,颤抖着机翼,在紧迫着灰蒙蒙的云。云“跑”不过飞机,只好渐渐后退。
抵达万米高空,飞机定位,速度与蓝天凝固成一块,这时只见蓝天,不见云彩,飞机被笼罩在巨大的蓝色玻璃体之中,无边无际,看也看不透。我只好鸟瞰大地,透过淡淡的云层,山水、森林、楼房、公路变成了小小的火柴盒。
人创造了飞机,但从高空飞机上看人,人却如蚂蚁般渺小,甚至连人的影子都有找不到。人自以为伟大,常常争“你大我小,你高我低”。其实,在浩瀚的宇宙中,人实在是渺小。
不知不觉就到了俄罗斯上空,飞机荧屏显示,这是在俄罗斯境内的西伯利亚一带。其间白云飘逸,丝丝缕缕,如烟如雾,时而像弹棉花的匠人不小心把棉花散落天际;时而如洁白的雪地毯,直铺大地,延绵不尽;时而像一群牧归的白羊,消融在苍穹的“白堤”之中。抬头看天,天蓝如洗,仰望天际,如荧光闪耀,心灵为之净化。
约9个小时飞行,芬兰到了。
从芬兰湾上空看芬兰湾,不知是海还是地,整个海面已凝固成墨绿色状态,只有当飞机接近地面时,才发现有水纹的波动,在柔和的阳光下银光闪烁。
飞机低空越过芬兰湾,无论是俯瞰大地,还是抬头看天,芬兰就如一个天然大盆景,湖中有水,水中有林,林中有屋,除了庄稼就没有裸露的地方了,满眼尽是湖光山色,天也特别的蓝,朵朵白云,点缀期间,整个大地似一幅游动的山水画。
下了飞机,我们终于看见了久违的蓝天和白云。
飞机低达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机场是芬兰时间下午3时许,与北京时差5小时。在芬兰做短暂休息,我们从芬兰转空中客车321小型飞机至伦敦。飞机电视屏上显示:芬兰至伦敦1848公里。飞机缓缓起飞,芬兰的湖光山色通过飞机上的摄像镜头尽收眼底。 两小时的快速飞行,时近黄昏,我们到了伦敦的上空。天上看伦敦,这时的伦敦已被深浓的白色云团所笼罩,堆积如山的巨大云团如黄山的云海,飞机如入仙境,我真想跳入如棉絮般的云团,弹起来玩一次“棒棒极”。
可是,下了飞机,仰望伦敦的天空,天空却一片灰蒙不到蓝天和白云。
我们又从飘渺的仙境中,回到了现实的尘埃世界。
“双休状态”,看伦敦
在英国两天,正好是双休日,按原考察计划安排,伦敦我们有个环保公务活动,但因碰上双休日,公务活动难以开展,我们只好调整计划。于是,我们有机会体验伦敦国际大都市的“双休状态”。
“双休状态”之一:伦敦的夜晚静悄悄
11小时的天上飞行感受的都是白天,但一到了伦敦正好是夜幕降临。
公路上人流、车流似归巢的鸟儿,向家奔去,只有老牌子出租车在不慌不忙的行使。进入伦敦市区,街上少有行人,只有车辆穿行。车上的“嬉皮士”扭动着身子不停的朝我们作怪脸。
我们住的是伦敦市区戴安娜王妃居住过的一条小巷。环境优雅,人车稀少,显得安静。在我的想象中,像伦敦这样的国际老牌大都市的夜晚,一定是灯火通明,歌舞升平,人欢马嘶。可是到了伦敦一切却显得静悄悄。
第二天夜里,我们去街上看看,天下起小雨,气温下降,街上行人稀少,店门紧闭,包括咖啡厅也不营业。好容易见一群行人往门厅里钻,原以为是超市,进去一瞧,方知是地铁站。
没趣。一看表才晚上八点钟。国际大都市的夜这样的宁静,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并且有几分不解。老外说,这是周末。我们只好回到旅店休息。
静悄悄的,整个夜晚没有车鸣、人喧的烦扰,别说是国际大都市,就是国内的一些乡村也难有这么宁静。不仅人在“双休”,整个城市也似乎在“双休”。
或许是旅途疲劳,或许是这里的夜特别安静,一觉醒来已到北京时间中午十二点,不过,这里才凌晨五点。
“双休状态”之二:平民玩,女皇也在“玩”
“双休状态”,白天的伦敦大街,依然没有十分拥挤的人流,大大小小的经营商店几乎都关着门,即使偶有开门的商店也是做摆设,门开了也没人进,邮局、政府机关就更不用说了,一律不办公。
只有皇家女警察,骑着高头大马在皇家大道上来回巡查,皇家骑兵营的换岗仪式也还举行,也算是在履行公务吧。两对骑兵,挺身歪脖,哇哇直叫,甚是新奇,游客围的里三层外三层。不过,我想骑兵营换岗仪式的目的,大概更多是为了吸引游客吧。除了他们,没有人会上班,因为双休是法定的,没有人因不休息而“违法”。
沿街公寓两旁,停放的私家车密密麻麻,却不见人的影子。大街、小巷,公园旷野,车总是比人多,尤其在公园、在公寓的旁边看到的尽是停泊的各式小车。我曾打趣的问,英国人房前屋后只见车不见人,他们呆在家干什么?导游笑答:“他们想干他们自己干的事呗!”。在家里我们不知他们会不会像我们一样无聊地打牌,但在野外,我们却看到他们亲近自然的一面。
晨练者开着车,载着自行车到郊外的皇家公园,卸下自行车开始锻炼;中年人开着轿车带着小孩到野外草地上放飞风筝和心情;老年人闲坐在鸽子广场,或在街旁咖啡屋,闲看街头市景。更多的人是开着私家车走出家门,老少出动,去野外,去海边体验大自然的生活,把心交给大自然。
平民玩,女皇也在“玩”。但女皇的“玩”处不在金碧辉煌的皇宫,而是在野外郊区温莎镇,绿荫如盖的郊外皇家公园。温莎镇原是古代边关,因环境优美成了女皇休假佳地。有皇家火车站,供女皇休假时往返,街上有维多利亚女皇的塑像。因为女皇常来这里居住,温莎镇也成了旅游的胜地。不同肤色的人也都聚集在这里,感受这里优美独特的自然环境,寻找和体验女皇休假的感觉。
女皇也会休假,忙,对他们人来说不知道是个什么概念。天 大的事,遇上法定休息日没有人想到去工作,去加班。休息日属于自己,平民玩,女皇也在玩。只有学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学会放松,学会融人大自然,从中汲取力量才更有精力工作。
我不知我们一天到晚忙碌些什么。
“双休状态”之三:凝重的历史,自然的心态
我们在英国逗留的两天时间里,因为是法定的双休日,休息就是休息。当地人不会上街凑热闹,特拉法尔加广场、西敏寺大教堂、大本钟、国会大厦、皇家骑兵营、白金汉宫、格林威治天文台、唐人街、大英博物馆、泰晤土河、伦敦塔桥、10号首相府等这些都是外地人游览的风景,野外才是他们的双休的天堂。
老牌伦敦,因为是“双休状态”,我们的考察显得轻松和自然,面对凝重的历史,我们表现的却是一种自然的心态。
进入伦敦大英博物馆,就进入了一个历史的迷宫。
进馆参观,导游给我们锁定的时间是半小时,只看古埃及馆和中国馆。不然;若大的展馆,细看几天也看不完。我因一时掉队,索性一人在内乱窜,也不知跑了几个国家的展馆,只对古埃及展馆最古老的木城门和金字塔法老的雕像有所印象,其它展馆只能一览而过。但在中国馆我却伫立难前,面对着唐三彩、山西石佛头像、河北的壁画,心里莫名涌动着一种复杂的感情,尤其是壁画切割的伤痕,仿佛在汩汩流血。
来不及看,我只好拿起录像机一个劲扫,却没有在意有关规定和管理人员朝我投来友好的提示。有的地方是不能录像和用闪光灯照相的,我违规了,但他们没有因此而处罚我或扣押我的机子。
之后,我们同样被另一座知识的殿堂所迷恋。参观伦敦市景,原以为两天时间很紧张,结果一天走马观花下来,就玩得差不多,第二天只好补加了一个点:参观牛津大学。
走进牛津,如同走进了一座厚重的历史古城。面对一幢幢厚重的古建筑群,我们连牛津大学的正门都没找着,只能在外周围看看。转悠了半天,心里总有一点不甘,我们溜进一间古老陈旧木门,发现是一所学院的庭院,大家赶紧照相留念,像一个个小偷,生怕被人阻止。这时来了个年长英国人,或许是教授、或许是门卫,他善意地朝我笑笑,于是,我便请他帮我录影,绿悠悠的草坪,古老的学院,都在我的镜头中留存下珍贵的资料。
随后,我们去参观一个古教堂,据说电影《哈姆雷特》的好多镜头都是在这里拍摄的,自然增强了几分新鲜感和神秘感。
历史的古城也喜欢用自然做点缀,电杆上、窗台上,鲜艳的花草,沿窗台垂挂,分外好看。历史的厚重和自然的环境一旦融合,带给人类的自然是愉悦和轻松。
“双休状态”之四:感受环保,把心交给大自然
英国的天说变就变,一天之内可感受四季。早起凉风习习,一会就热浪当顶,一会又风起雨至。抬头,棉絮般的白云,“擦洗”着蓝天。这时我惊喜发现,伦敦的天空也很蓝。
伦敦,两天的旅程,感受颇深,但最深的是环保印象。导游告诉我们,泰晤士河以前污染很严重,通过巨额投入治理,水质变好,现在能见游鱼了,这就是标志。在公园,松鼠与人和谐相处,与小孩逗玩,成群的野鸟在广场、公园,对人毫无陌生感,野鸭在公园草坪上食草,悠闲散步,河中鸭子戏水,国内难见的乌鸦,这里却与野鸭结队而行,不仅穿梭的游人对它们没有影响,就连威严的皇家骑兵浩浩荡荡经过,鸟儿们也毫不惊慌。
据导游介绍,英国人对动物很宠爱,专门有个动物协会,如有人虐待动物就有人投诉,就连自己养的狗也不能虐待。牛马猪可食,但杀身不见血。在去牛津市的路上,村庄的一只猫蹿了出来,司机忙刹车让行。尽管猫因野性太足,不受法律保护范围,但保护动物的意识已深入人心。在女皇宫,哨兵头上毛绒绒的黑色筒形帽子格外引人注目。有人说,以前皇家卫兵的帽子是熊皮制作的,因为动物协会的阻止,一度改成人造革制作,不过因容易变形又只得改回用熊皮了。
巧的是,在英国大街我们遇上一群数百辆摩托车的游行队伍,警车开道。游行队伍中有个人身装扮成黑熊模样,骑着摩托车,憨态可掬。一问方知,这是动物协会组织的有关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活动。
最近英国颁布了…条禁捕麻雀的法律。据说过去英国麻雀很多曾被列为害鸟而大量抹杀,现在禁捕麻雀是为了生态平衡。
保护生态环境,既是为了野生动物,更是为了人类自己。走进自然,我们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佳境。我想,只有把心交给大自然,大自然才会把我们当朋友。只有珍惜大自然,大自然才会赐予人类美好的天堂。
“双休状态”之五:感受老牌子里的生态理念
“打点生活、打点历史和打点自然”是余秋雨先生对欧洲的概括。我想,这对伦敦更具有典型性。伦敦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拥有世界一流的博物馆、美术馆和和著名建筑。但这个国际大都市,却比我们想象的要小许多。
说其小是因为宾馆的空间小,伦敦的街道也小。
我们所住的四星级宾馆,其实是一家老式著名旅店,最多也是国内的二级宾馆那类。这家宾馆已建成于上百年,是典型的英式老式建筑,红墙尖顶,显得很老。说其老,是因为宾馆的一条老电梯一次最多载四人,多一人就不动。说其著名,是因其位于王妃戴安娜旧居地,亦是黄金地段。说其小是因为,客房的整个空间只有十平方米左右,卫生间就占了三分之一,两张单人小床一搭几乎就没有空间,个高的人腿都难伸直。不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衣柜、小书桌、小电视、小水壶、小香皂,就连中式充电插座这里也有。小巧的空间布局合理,整洁清爽。
房间小,伦敦的街道也不宽,只有三辆车道,并且两边都可停车,只能一辆车单行。堂堂的国际大都市,街道却如此小,这些都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我在想,这正是英国人对老牌资源利用的精明之处。
从机场出来,所见多是老式建筑,红砖房,红尖顶,除了窗架为白色,多为红色,大专院校、古民宅、小别墅群,少许灰色。有一排老宅,烟囱如故,但不准烧火取暖污染环境,留住烟囱只作历史回味,就像之后我们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看到,旧铁轨仍保留街中,只作为一种历史的记忆。
作为一个国际大都有市,拓市建街,大兴土木不会没有理由,但他们没有去撤撤建建,老的保持老样,只是修缮而已,尽量保持原状态,修古复古,保持本色。
有报道说,设在日内瓦大名鼎鼎的联合国欧洲总部,也只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四五层建筑,周围连个院落都没有,比起我们国内城市的一些现代建筑,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可是,它们却偏偏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占着重要位置。
我想,对老牌利用也是一种成熟的生态理念,至少来说不会有更多的重复建设,不会更多的资源消耗,不会有更多的新增垃圾。英国街道不宽,也没有要拓宽的意思,但车子、行人,井然有序。
历史就是历史,自然就是自然。历史的经典精心呵护,自然的天堂精心打造,他们似乎对城市的建筑用地都很吝啬,包括整个北欧,我们所到之处,没有看到繁忙的建筑工地和工地上发出的刺耳噪声,无论是城市还是郊区,但对休闲用地却很大方。这种沉稳的发展心态,是一种良好的生态理念。
其实,人真正需要的不是在人为建筑的笼子里生活,而是应该让心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飞翔。
(作者系浙江省开化市环保局长,未完待续)
(责编:李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