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华兆 壮族,1977年出生于广西防城港市,广西艺术学院水彩研究生班毕业。广西壮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一级美术师,第十二屆全国青联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IMWA国际水彩大师协会主席团成员,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广西水彩画家协会主席,中国徐悲鸿画院北京油画院副院长,广西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副主席。曾在中国美术馆、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及河北、山东、法国等地举办个人画展,曾在日本、俄罗斯、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挪威、巴基斯坦、土耳其、越南、泰国等国家展出作品并应邀讲学。多幅作品由国内外艺术机构、美术馆及私人收藏家收藏。水彩画、油画作品三十余次入选由中国文化旅游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油画学会主办的全国性画展。曾获首批国家艺术基金个人项目立项,第九届全国水彩·粉画展“中国美术奖提名作品”(本届最高奖),第十届全国水彩·粉画展“中国美术奖提名作品”(本届最高奖),第二届全国小幅水彩画展“优秀作品奖”(本届最高奖),中国文化部、陕西省政府主办的今日丝绸之路艺术节国际美术作品邀请展二等奖,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作品”以及多次国际水彩画比赛大奖。
不知不觉从事水彩绘画已近30载,而民族人物题材几乎由始至终都贯穿其中,成为我艺术创作的重要部分。回首多年来的艺术历程,感触良多。有付出,有收获;有过迷茫,也有过憧憬。因为喜欢,所以执着……
也许因为自己是少数民族,所以一直以来对各民族的风土人情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听民歌民谣,喜欢看民俗展演,喜欢收集民族服饰,也喜欢画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接下来我想就民族题材人物水彩画创作谈谈我的一些感想和体会。
扎根民族 放眼世界
鲁迅先生在其《且介亭杂文集》中写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强调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也道出大千世界中各个区域的文明“美美与共、各美其美”的和谐愿景。但这句简洁的文字如何解读和在现实社会中如何运用就大有学问了,它涉及的是与民族相关联的文化、经济、政治、宗教等多元领域。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它既是一个整体,又包含多元个体,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经历了数千年岁月所积淀下来的民族特性,如何在传承中发展,每一个局部节点都面临考验。在当代生活方式与科技文明迅速发展的环境下,民间传统手工艺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如果顺其自然,有可能由于机械代替手工的趋势而产生不可逆转的断层、流失甚至消亡,如果过多干预,又有可能会急于求成、囫囵吞枣,派生宗源不正的“伪传承”。总之,民族文化既是静态、有形的,也是动态、无形的,需要一些真正了解民族文化、研究民族文化的有识之士和学者甘做“传道士”和“苦行僧”,或者另辟蹊径。
艺术对民族文化的涉及和介入可以说大大地丰富了它的传播渠道。尽管艺术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但通过各种艺术形式的表现和升华,民族文化艺术创作正在日趋融入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使民族文化的原始趣味产生了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崭新魅力。尤其是在当下数字电子文化和网络媒体盛行的“国际化”的新时代,与时俱进地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这既是不可流失的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多年来以民族人物为题材进行水彩画创作,一直在探索民族文化如何与国际接轨的艺术实践。水彩画是西方的绘画种类,光影和色彩是其表现的造型手段,由于其在用笔用纸,以及用水用色等材质方面的特性与中国的传统水墨画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因此,在制作层面较为容易适应并与中国传统绘画进行融合。当然,水彩艺术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其材质的性能只是一个普遍的审美特征,想在艺术上达到更高的要求,便要在作品的人文思考和技艺探索上有所建树,要有独到之处。因此,东西方美学融合便成为我研究的一个切入点。东方绘画讲究意境和气韵。“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虚”“空”“混沌”“苍茫”等美学理念表达的都是东方人的哲学和思考——人与天地、与宇宙的相处方式,并将感悟以写意的方式作为东方绘画美学最典型的表现手段,追求在艺术中融入哲学和思考。我把属于西方的水彩绘画在创作中运用东方“写”的笔趣去描绘物象的光影、体积和色彩,同时连接对“气韵贯通”的美学理解,呈现出“融合中西”的新式视觉观感,得到了很好的创作经验。
在绘画题材的选择上,我以广西、云南、贵州、甘肃等地区的壮、苗、傣、瑶、藏等少数民族人物作为绘画内容,多次下乡采风收集素材,梳理了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服装服饰、人物性格、风土人情等元素来进行绘画创作。同时有意选择具象造型手法进行创作,立意在于以写实的方式保留民族服饰上的图式纹样,因为这是在少数民族女性手中一针一线的文化传递方式,它记载了一个民族的神灵意识、迁徙足迹、农耕文化和信仰图腾等审美信息,是穿在身上的民族史诗。通过人物形象结合民族服饰图案,让绘画作品成为民族文明的窗口、 民族精神的形象和民族制度的表征,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乡土美学价值,这就是我想要的绘画表达方式。力求在艺术升华的同时再现各具特色的民族风貌,弘扬中华民族所共有的善良、勇敢、勤劳、虔诚的民族特质,展现人类所向往的真、善、美的普世价值。
总而言之,从题材的选择和绘画语言的探索上,民族本体始终是我的根基,民族文化的弘扬是我的目标,我将自己的艺术实践成果,在世界不同国家展览,让多姿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践行了民族文化国际化的探索之路。正是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以自身独有的文化特质作为万花丛中娇艳的一簇,才构成了人类文明共有的美丽花园,也如同夜空中无数闪烁的星光才汇就了如此璀璨的星河。
循光而至 行者无疆
在艺术创作的探索上,除了之前所提到的“融合中西”之外,“循光而至”也可以说是我个人艺术的追求。
首先,水彩画是“光”的艺术,重在表现物象的光影,与东方绘画以“线”作为造型手段有很大的区别,中国传统的书法和绘画都是在“线条”上表现出韵律和美感的,通过线条的粗细、力量的强弱、用笔的枯泽和笔锋的韵味表现大千世界的变化和宇宙洪荒的意象。而水彩画则通过对光线在物象表面上所产生的体积、空间进行塑造,是以具象为基础手段的色彩艺术。来自早、中、晚的光线温度变化带来色调的丰富性,同时在艺术作品的色彩和谐上寻求或微妙或强烈的色温调性。我所创作的作品通常选择自然光作为光源,受光部往往为冷色调,而暗面自然依据西方传统美学的规律由暖色作为主控,因此画中人物肖像便产生一种日光下自然恬静的艺术形象。从画面构成的层面来看,通过对光线的设计和归纳,可以很好地解决画面的气韵关系。结合光线与造型,以光源为主导,用亮光对暗面,暗光对比亮面,画面同时保留一部分光线与物体明度接近的部分,以形成画面中“虚”的过渡。这样一来画面就有了至少三个光线对比度的层次变化。因此,主观能动地去设计光线尤为重要,也是一个画家成熟的标志之一。可以说,西方绘画把握了光线,就掌控了画面。 其次,所言之“光”,也是经典之光。水彩画属于西方画种,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百余年前由传教士将技法带入我国。在西方,如果说油画是“皇帝”,那水彩画便是“皇后”,有着高贵的“艺术血统”,往往是西方贵族在休闲之时的雅兴之作,类似于中国的文人画,具有独特的审美高度和艺术情趣。在将堪培拉绘画分离成油画和水彩画的那一刻起,欧洲水彩就走上了一条独立的审美之路。透明隽永、高贵典雅是水彩画的代名词和主要的特征。画风可以深入写实、精细入微,也可以灵动洒脱、酣畅淋漓。在西方美术史上,欧洲各国水彩画佳作连连、大师辈出。英国一度是世界上也是历史上将水彩画推动至前所未有高度的国家,尤其是维多利亚时期的作品至今仍是水彩史上的巅峰,可谓水彩画的“文艺复兴”时期!因此,寻源问道,要得到“真经”就必须亲身到达这些国家,在大师的作品中感受历史的气息,让经典融入身心,融入创作。在此缘由的推动下,多年来,我已访问意大利、法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土耳其等国家,在各大博物馆、美术馆中寻找水彩的光辉历程和内心深处的艺术光芒。
我所提及的“循光而至”之中的另一种“光”,是我认为最为重要的也是我的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便是人性光辉。如果说自然光影、经典之光都能从学习和观察中体悟得到,那艺术创作的灵魂之光便是任何一本书、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轻易寻找到的,它是画家心灵深处的回响,是灵感涌现的源泉,是艺术作品之魂,它与天地同脉,与精神共鸣,是画面由内而外涌出的光芒,引导观者踏入真善美的天堂之梯。在我的民族人物题材创作中,也许没有太多喜悲的表情,也许没有豪迈的行为动作,甚至只是安详平静的一个肖像,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人物的形象背后品读到除了民族文化信息之外的格调,这是人物之格,也是艺术之格,更是人性之格。我的人物水彩作品想表现的不仅仅是各个民族不同的独特个性,还有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勤劳、善良、勇敢、真诚的普遍共性,这也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人性光辉,而这种“光”才真真正正是我所追求的艺术灵魂。
艺术创作讲究的是技巧和天赋,天赋乃天生对艺术的灵性和感悟能力,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潜意识地让灵感结合画家的生活感悟,涌现出的带有机动性的创作思维并取得特殊的创作效果,这一点因人而异,也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来提高艺术的技巧和感知的敏锐性,从而服务艺术创作。绘画是作者将内心想传达的艺术理念通过作品的图像表现出来,借物抒情、格物致知,它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写意的,甚至是抽象的。选择哪一种表达形式,取决于画家的创作需求和对艺术的理解方式,而这种需求与理解方式往往决定了艺术家的风格形式和艺术面貌。换一句话说,这取决于艺术家的知识结构和技巧表达方式,这一切从哪里来?——修行!这种艺术的修行乃是指艺术综合修养的积累,它是艺术家知识结构、技巧能力、阅历感悟、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所有的这一切都会融入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之中,什么样的人就会画出什么样的画,所谓的“画品即人品”便是这个意思,这种修行之路便是艺术的探索之路和人生的体悟之路。
自小便独自闯荡香港多年的我曾做过装修工人、搬家工人甚至搬运垃圾的工人,为了生活吃了很多苦,后来又担任过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艺术研究生导师、环艺设计师、杂志编辑、群文干部等,一路走来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才有了今天艺术上的成长。而我所走过的路就是我人生的财富,它教会了我要懂得善良与感恩,对待艺术要执着与虔诚,让我的艺术创作增加了生活的温度和厚度,也让我今后的路走得更加从容。
在艺术语言的探索上,我追求兼容中西,融会贯通。自幼学习书法和素描、色彩基础,1992年开始专业学习水彩画、油画。生活中热衷旅行和艺术交流,曾在法、澳、加、意、日、泰、俄、土等20余国展览艺术作品和游历讲学,造访各大博物馆、美術馆,在西方艺术大师的水彩画、油画作品中寻找经典的气息并将其融入创作。因此,我的作品往往既保留了水彩画透明灵动、酣畅淋漓的固有性能,又结合了油画的厚实粗犷、庄重典雅的风格特征,在色彩的运用上以书法的灵活用笔来表达物象,在画面构成上具有点线面强烈的设计意识,让每一幅作品都能将阴与阳、黑与白、动与静、虚与实、显与藏、巧与拙等矛盾概念和谐统一在画面之中。这种无疆无域的超限表达正是基于个人的阅历所致,是诗书画印的师承浸染,是游历多国的视野胸怀,是中西文化的交融实践,是生活百态的品味感悟。我是身心合一的行者!
总而言之,艺术是一条无止境的探索之路,我将一直走在这条叩问内心、感恩际遇的无疆大道上,融入我的一切悲喜与苦乐,继续前行……
不知不觉从事水彩绘画已近30载,而民族人物题材几乎由始至终都贯穿其中,成为我艺术创作的重要部分。回首多年来的艺术历程,感触良多。有付出,有收获;有过迷茫,也有过憧憬。因为喜欢,所以执着……
也许因为自己是少数民族,所以一直以来对各民族的风土人情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听民歌民谣,喜欢看民俗展演,喜欢收集民族服饰,也喜欢画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接下来我想就民族题材人物水彩画创作谈谈我的一些感想和体会。
扎根民族 放眼世界
鲁迅先生在其《且介亭杂文集》中写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强调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也道出大千世界中各个区域的文明“美美与共、各美其美”的和谐愿景。但这句简洁的文字如何解读和在现实社会中如何运用就大有学问了,它涉及的是与民族相关联的文化、经济、政治、宗教等多元领域。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它既是一个整体,又包含多元个体,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经历了数千年岁月所积淀下来的民族特性,如何在传承中发展,每一个局部节点都面临考验。在当代生活方式与科技文明迅速发展的环境下,民间传统手工艺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如果顺其自然,有可能由于机械代替手工的趋势而产生不可逆转的断层、流失甚至消亡,如果过多干预,又有可能会急于求成、囫囵吞枣,派生宗源不正的“伪传承”。总之,民族文化既是静态、有形的,也是动态、无形的,需要一些真正了解民族文化、研究民族文化的有识之士和学者甘做“传道士”和“苦行僧”,或者另辟蹊径。
艺术对民族文化的涉及和介入可以说大大地丰富了它的传播渠道。尽管艺术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但通过各种艺术形式的表现和升华,民族文化艺术创作正在日趋融入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使民族文化的原始趣味产生了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崭新魅力。尤其是在当下数字电子文化和网络媒体盛行的“国际化”的新时代,与时俱进地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这既是不可流失的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多年来以民族人物为题材进行水彩画创作,一直在探索民族文化如何与国际接轨的艺术实践。水彩画是西方的绘画种类,光影和色彩是其表现的造型手段,由于其在用笔用纸,以及用水用色等材质方面的特性与中国的传统水墨画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因此,在制作层面较为容易适应并与中国传统绘画进行融合。当然,水彩艺术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其材质的性能只是一个普遍的审美特征,想在艺术上达到更高的要求,便要在作品的人文思考和技艺探索上有所建树,要有独到之处。因此,东西方美学融合便成为我研究的一个切入点。东方绘画讲究意境和气韵。“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虚”“空”“混沌”“苍茫”等美学理念表达的都是东方人的哲学和思考——人与天地、与宇宙的相处方式,并将感悟以写意的方式作为东方绘画美学最典型的表现手段,追求在艺术中融入哲学和思考。我把属于西方的水彩绘画在创作中运用东方“写”的笔趣去描绘物象的光影、体积和色彩,同时连接对“气韵贯通”的美学理解,呈现出“融合中西”的新式视觉观感,得到了很好的创作经验。
在绘画题材的选择上,我以广西、云南、贵州、甘肃等地区的壮、苗、傣、瑶、藏等少数民族人物作为绘画内容,多次下乡采风收集素材,梳理了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服装服饰、人物性格、风土人情等元素来进行绘画创作。同时有意选择具象造型手法进行创作,立意在于以写实的方式保留民族服饰上的图式纹样,因为这是在少数民族女性手中一针一线的文化传递方式,它记载了一个民族的神灵意识、迁徙足迹、农耕文化和信仰图腾等审美信息,是穿在身上的民族史诗。通过人物形象结合民族服饰图案,让绘画作品成为民族文明的窗口、 民族精神的形象和民族制度的表征,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乡土美学价值,这就是我想要的绘画表达方式。力求在艺术升华的同时再现各具特色的民族风貌,弘扬中华民族所共有的善良、勇敢、勤劳、虔诚的民族特质,展现人类所向往的真、善、美的普世价值。
总而言之,从题材的选择和绘画语言的探索上,民族本体始终是我的根基,民族文化的弘扬是我的目标,我将自己的艺术实践成果,在世界不同国家展览,让多姿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践行了民族文化国际化的探索之路。正是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以自身独有的文化特质作为万花丛中娇艳的一簇,才构成了人类文明共有的美丽花园,也如同夜空中无数闪烁的星光才汇就了如此璀璨的星河。
循光而至 行者无疆
在艺术创作的探索上,除了之前所提到的“融合中西”之外,“循光而至”也可以说是我个人艺术的追求。
首先,水彩画是“光”的艺术,重在表现物象的光影,与东方绘画以“线”作为造型手段有很大的区别,中国传统的书法和绘画都是在“线条”上表现出韵律和美感的,通过线条的粗细、力量的强弱、用笔的枯泽和笔锋的韵味表现大千世界的变化和宇宙洪荒的意象。而水彩画则通过对光线在物象表面上所产生的体积、空间进行塑造,是以具象为基础手段的色彩艺术。来自早、中、晚的光线温度变化带来色调的丰富性,同时在艺术作品的色彩和谐上寻求或微妙或强烈的色温调性。我所创作的作品通常选择自然光作为光源,受光部往往为冷色调,而暗面自然依据西方传统美学的规律由暖色作为主控,因此画中人物肖像便产生一种日光下自然恬静的艺术形象。从画面构成的层面来看,通过对光线的设计和归纳,可以很好地解决画面的气韵关系。结合光线与造型,以光源为主导,用亮光对暗面,暗光对比亮面,画面同时保留一部分光线与物体明度接近的部分,以形成画面中“虚”的过渡。这样一来画面就有了至少三个光线对比度的层次变化。因此,主观能动地去设计光线尤为重要,也是一个画家成熟的标志之一。可以说,西方绘画把握了光线,就掌控了画面。 其次,所言之“光”,也是经典之光。水彩画属于西方画种,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百余年前由传教士将技法带入我国。在西方,如果说油画是“皇帝”,那水彩画便是“皇后”,有着高贵的“艺术血统”,往往是西方贵族在休闲之时的雅兴之作,类似于中国的文人画,具有独特的审美高度和艺术情趣。在将堪培拉绘画分离成油画和水彩画的那一刻起,欧洲水彩就走上了一条独立的审美之路。透明隽永、高贵典雅是水彩画的代名词和主要的特征。画风可以深入写实、精细入微,也可以灵动洒脱、酣畅淋漓。在西方美术史上,欧洲各国水彩画佳作连连、大师辈出。英国一度是世界上也是历史上将水彩画推动至前所未有高度的国家,尤其是维多利亚时期的作品至今仍是水彩史上的巅峰,可谓水彩画的“文艺复兴”时期!因此,寻源问道,要得到“真经”就必须亲身到达这些国家,在大师的作品中感受历史的气息,让经典融入身心,融入创作。在此缘由的推动下,多年来,我已访问意大利、法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土耳其等国家,在各大博物馆、美术馆中寻找水彩的光辉历程和内心深处的艺术光芒。
我所提及的“循光而至”之中的另一种“光”,是我认为最为重要的也是我的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便是人性光辉。如果说自然光影、经典之光都能从学习和观察中体悟得到,那艺术创作的灵魂之光便是任何一本书、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轻易寻找到的,它是画家心灵深处的回响,是灵感涌现的源泉,是艺术作品之魂,它与天地同脉,与精神共鸣,是画面由内而外涌出的光芒,引导观者踏入真善美的天堂之梯。在我的民族人物题材创作中,也许没有太多喜悲的表情,也许没有豪迈的行为动作,甚至只是安详平静的一个肖像,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人物的形象背后品读到除了民族文化信息之外的格调,这是人物之格,也是艺术之格,更是人性之格。我的人物水彩作品想表现的不仅仅是各个民族不同的独特个性,还有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勤劳、善良、勇敢、真诚的普遍共性,这也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人性光辉,而这种“光”才真真正正是我所追求的艺术灵魂。
艺术创作讲究的是技巧和天赋,天赋乃天生对艺术的灵性和感悟能力,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潜意识地让灵感结合画家的生活感悟,涌现出的带有机动性的创作思维并取得特殊的创作效果,这一点因人而异,也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来提高艺术的技巧和感知的敏锐性,从而服务艺术创作。绘画是作者将内心想传达的艺术理念通过作品的图像表现出来,借物抒情、格物致知,它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写意的,甚至是抽象的。选择哪一种表达形式,取决于画家的创作需求和对艺术的理解方式,而这种需求与理解方式往往决定了艺术家的风格形式和艺术面貌。换一句话说,这取决于艺术家的知识结构和技巧表达方式,这一切从哪里来?——修行!这种艺术的修行乃是指艺术综合修养的积累,它是艺术家知识结构、技巧能力、阅历感悟、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所有的这一切都会融入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之中,什么样的人就会画出什么样的画,所谓的“画品即人品”便是这个意思,这种修行之路便是艺术的探索之路和人生的体悟之路。
自小便独自闯荡香港多年的我曾做过装修工人、搬家工人甚至搬运垃圾的工人,为了生活吃了很多苦,后来又担任过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艺术研究生导师、环艺设计师、杂志编辑、群文干部等,一路走来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才有了今天艺术上的成长。而我所走过的路就是我人生的财富,它教会了我要懂得善良与感恩,对待艺术要执着与虔诚,让我的艺术创作增加了生活的温度和厚度,也让我今后的路走得更加从容。
在艺术语言的探索上,我追求兼容中西,融会贯通。自幼学习书法和素描、色彩基础,1992年开始专业学习水彩画、油画。生活中热衷旅行和艺术交流,曾在法、澳、加、意、日、泰、俄、土等20余国展览艺术作品和游历讲学,造访各大博物馆、美術馆,在西方艺术大师的水彩画、油画作品中寻找经典的气息并将其融入创作。因此,我的作品往往既保留了水彩画透明灵动、酣畅淋漓的固有性能,又结合了油画的厚实粗犷、庄重典雅的风格特征,在色彩的运用上以书法的灵活用笔来表达物象,在画面构成上具有点线面强烈的设计意识,让每一幅作品都能将阴与阳、黑与白、动与静、虚与实、显与藏、巧与拙等矛盾概念和谐统一在画面之中。这种无疆无域的超限表达正是基于个人的阅历所致,是诗书画印的师承浸染,是游历多国的视野胸怀,是中西文化的交融实践,是生活百态的品味感悟。我是身心合一的行者!
总而言之,艺术是一条无止境的探索之路,我将一直走在这条叩问内心、感恩际遇的无疆大道上,融入我的一切悲喜与苦乐,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