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震 漳州史上唯一状元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wjdb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漳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建郡1300多年。那么,漳州历史上究竟出过几个状元呢?答案只有一个,他就是明代时期的长泰人林震。关于林震的传说不少,而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他“一笔化三千”,最终喜中状元的故事。
  有“千年古县、状元故里”之称的长泰县,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漳州唯一的文状元林震,但林震的墓葬到底在哪里,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甚至连他的生卒年月都多有争议。不过,两位林震旁系后裔在一次拜访南靖林震兄弟后裔时得到的一本族谱,一下子就将这些争论了多年的谜解开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鼎鼎有名的漳州唯一文状元的墓葬原来只是在山坳的一个不怎么起眼的“土堆”。
  经过长泰县、南靖县两地林氏后裔的共同努力,林震墓已经得到初步修缮。记者从长泰县文管部门获悉,长泰县正着手调查相关的“状元文化”遗址,并拟规划、复建状元祠、状元书院,一股“状元文化”热正在掀起。
  无碑状元墓 族谱记载确定位置
  在长泰县文博馆馆长林春兴的带领下,记者在长泰武安镇官山村康林山北麓山坳见到了已经修葺一新的林震墓。墓旁竖起了两块石碑,一块刻有与林震同年同科殿试的莆田籍探花郎林文为他撰写的墓志铭,一块刻有林震的生平简介。
  “寻找林震墓颇费了一番工夫!”林春兴说,从明代至今,在漳州世代传颂着长泰状元林震事迹,几乎家喻户晓。然而林震的事迹在《漳州府志》《长泰县志》的正史中记载很简略,甚至连生卒年均无记载。
  关于林震墓的记载,此前只见之于清乾隆版《长泰县志·邱墓》中:“林震墓,葬钦化里官塘社。”钦化里官塘社就是现在的武安镇官山村官塘社,但这个记载很简单,还是很难确定林震墓的确切位置。
  四年前,长泰县积山村塘边社的林子钦、林倚文等几位林震旁系后裔,偶然听说林震兄弟的后裔有一支于明代迁居南靖县船场镇星光村、梧宅村,便前往拜访林姓宗亲。他们从南靖的宗亲那边得到了两份有关林震生平的资料,分别为有林震同科殿试探花林文所撰的《状元林公墓志铭》,还有林震第五世孙林有孚所写的《状元公行状》,两份史料均载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八月编写的《泰昌堂西河弘仕祖派族谱》中。林春兴说,林文与林震同科登第,同事相处,同为林姓,他们之间情况最为了解,因此资料最为可信。
  《状元公行状》记载,“林震葬于壬申年十二月十三日。墓在钦化里康林山之原,坐丙向壬”。长泰文体局、博物馆通过实地勘察,并走访当地群众和林氏后裔,终于在康林山(现为官山村漳州市机动车考试场)北麓山腰发现了一座墓穴,经罗盘测定,墓坐南朝北,与“坐丙向壬”等记载林震墓的史料相吻合,文史人员最终确认这里就是林震墓葬所在地。
  不过,状元墓葬隐匿在竹丛中,而且仅见墓堆封土,未见有墓碑和墓埕,看起来不怎么起眼甚至还有点荒凉。
  状元去世5年才下葬
  林震生母张氏的娘家在溪园社。根据传说,怀孕那年元宵节,张氏回到娘家来赏灯。当晚,祠堂里锣鼓喧天,灯火辉煌,热闹非凡。突然间,一阵风过,祠堂里的灯火都熄灭了,同时传来一阵婴儿的啼哭声,林震竟然出生在张姓祠堂里。幸好人声嘈杂,没有引起太多注意。这时林震的外祖父赶忙扶着女儿抱着外孙离开祠堂。因为如果让张姓族人知道了,就要掐死婴儿,以免好风水被外姓人带走。
  这个故事把溪园社张姓祠堂变成了长泰县的著名旅游景点。溪园人自己说是因为后来林震中了状元,溪园才改名为京元。可是,溪园社的人却长期说不出林震是哪一年的元宵节诞生的。
  长泰林氏后人从南靖带回的材料给出了确切答案。根据《泰昌堂西河弘仕祖派族谱》中的《状元林公墓志铭》和《状元公行状》所载,林震“状元公生于洪武君二十一年戊辰相龙之年七月初一日戌时。卒于正统君十三年戊辰相龙之年六月十一日巳时。寿至六十一岁而终”。换句话说,林震出生于1388年戊辰七月初一戌时,属龙,死于1448年六月十一日,活了61岁,“相比之下,出生日期以族谱记载最为准确可信”。
  不过,林震死后并没有立即下葬,而是5年后才出葬。根据《状元公行状》中“林震葬于壬申年十二月十三日”的记载,林震是到了1452年才入土为安的。不只他如此,他的继室夫人黄氏1476年去世后,也是相隔5年后才下葬的。也就是说,去世后遗体放入棺柩,五年后才拾遗出葬。
  林春兴说,民间传有“状元死,状元埋”的说法,即一位状元死后,要等待当地出一位新状元,老状元才能出葬,而如果未出新状元,就要等5年后才能下埋,“也许状元夫人也须如此”。
  开发状元公园 推动状元文化
  长泰县、南靖县两地林氏后裔共同出资,对状元墓葬进行修葺,并立碑撰文介绍。当地打算将状元墓周边区域开发成一个状元公园。
  “长泰也由此掀起了一股状元文化热。”林春兴介绍,目前长泰县境内纪念林震的文物主要有状元地、状元井、状元巷、状元继室“圣旨”,此外还有已废的状元坊、状元祠、状元碗筷等。长泰县打算开发状元文化,有望将与状元相关的文物点连起来,开辟状元文化旅游路线。
  记者来到了长泰县城中山北路,只见状元巷两边都是瓦房。林春兴介绍,巷其实不是巷,而是当时状元府的通道,巷道两边的瓦房,是状元府内部建筑。
  在状元巷的巷口,有一口圆形的井,水源旺盛,水质清冽甘美,大旱不枯竭。该井俗称巷头井,据《长泰县志》,明宣德五年(1430年)林震状元及第时,家中井鸣三日,“因与林震中状元有关,故民称为‘状元井’”。此井已有近600年历史。
  状元井仍是附近居民生活汲水的主要来源,已成为旅游观光的景点。1999年4月被列为长泰县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立于明天启二年的《袁爷断便民汲井功德碑》仍然立在古井边上。
  状元传说 “一笔化三千”
  林震,字敦声,号起龙,祖籍长泰县善化里产坑社(今长泰县枋洋镇科山村畚箕山),年幼时移居县城。其父希大,母张氏,生林震,早丧。父续娶肖氏,又生三个异母弟弟。林震为长子,孝顺继母,友爱其弟。
  长泰县志载:永乐十八年庚子(1420年),长泰有8名秀才赴省参加乡试,行至县东南的朝天岭时,其中1人被老虎咬死,后7人全部中举,林震名列第六。宣德五年(1430年),他赴京参加二月春闱会试,中试贡士第十五名。同年三月十五日,在奉天门(今太和门)参加宣宗皇帝亲自主持的百名中试贡士的殿试。十七日揭榜,一甲状元为长泰林震,榜眼为建安(今建瓯市)龚锜,第三名探花为莆田林文。福建省囊括榜首前3名,闽中一科三鼎甲,轰动京都,震撼八闽,至今传为佳话。
  说起林震在殿试中夺魁,长泰民间数百年来一直流传“一笔化三千”的故事。
  相传宣德五年二月,林震到北京参加春闱会试。主考官是左丞相杨士奇和右丞相杨荣。前者江西人,偏袒江西贡士沈文求;后者福建人,看重福建贡士林震。两位丞相争执不休,互不相让。
  双方后来同意在皇帝面前比试,由杨士奇出题,两位贡士比试谁能在最短时间内写完3000个字。杨士奇知道沈文求有绝技,能同时两手执笔快写,所以出此怪题。比试开始后,沈文求双手执笔疾书,林震和杨荣都惊呆了。后来杨荣用家乡话偷偷提醒林震。“上大人,孔乙己”。林震很快就想起年幼学写字时描红本上的语句:“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灵机一动,就写了“一笔化三千”五个字,抢先交了卷。最后皇帝判定,林震机智聪明,选为状元。沈文求一气之下,连榜眼也不要了。
  林春兴说,这个故事纯属民间传说。当年殿试的主考官是翰林院侍讲学士王英和侍读学士钱习礼,两人都是江西人,此外还有八名同考。发榜后,共有100人中试成为贡士,第一名是浙江青田人陈诏,林震名列第十五,沈文求并不在百人名单中。其实,沈文求只是小说《大明忠义传》中虚构的人物,在江西的历代进士、举人名单中都找不到。
其他文献
福州吉庇巷是宋丞相郑性之故里,旧名耆德魁辅坊,又称魁辅里。明弘治《八闽通志》称:郑性之尝登进士第一人,时呼其巷为“及第”,后因其音相近,转为“急避”。明嘉靖间,里人恶其名,改为“吉庇”,沿用至今。  忠心报国 言奏恳直  郑性之(公元1172年~公元1255年),字信之,号毅斋,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家世清寒,从小勤学;后来受学于朱熹,得到赏识,更加发愤苦读。  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郑性
期刊
在长乐岭南、马厝、沙京各乡,“马铎代驾郊天”的故事几乎是妇孺皆知。正史里虽无记载,但吴昌炽的《客窗闭话》,陈云程的《闽中摭闻》等记录体裁的小品文里都占有一定的篇幅,而且留传下来还有“代驾郊天图”的真迹和当时明永乐帝御赐的金字牌匾。  马铎(公元1366年~公元1423年),字彦声,号梅岩,长乐县岭前村人(即岭南村)。原名马乐,后避讳永乐,受御赐“铎”,改名为马铎。据邑志记载,“明永乐十年壬辰(公元
期刊
林鸿年(公元1804年~公元1886年),字勿村,侯官(今福州)人,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状元及第,是福建清朝时期的第一个状元。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被册封琉球国之正使,出使琉球。  林鸿年生于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从小就勤奋好学,喜欢与人互相切磋学问。25岁时中了举人,并于道光九年进京参加会试,可惜落第而回。不过这次的失败,并没有浇灭林鸿年一颗勇于进取之心,他在回家的路上赋诗
期刊
位于闽浙交界处的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西浦村是个有千年历史的村庄。这里山青水秀,风光旖旎,古时有18人中了进士,是远近闻名的“进士之乡”,南宋时“特赐状元”缪蟾也是从这里走出的。  出身乡野 才智过人  半恋家山半恋床,起来颠倒着衣裳。  钟声远和鸡声杂,竹影斜侵剑影光。  路崎岖兮凭竹杖,月朦胧处认梅香。  功名苦我双关足,踏破前桥几板霜。  这是南宋理宗绍定年间,西浦村青年缪蟾赴京赶考前所作一首《
期刊
在长乐历史上产生的11位状元中,地处偏僻的书院“明教堂”居然培养出了陈文龙、姚颖、姚勉三位状元,不能不令人惊奇。长在长乐后山的陈文龙是林则徐笔下与文天祥“隆名并峙”的民族英雄,在福州五区八县,光祭祀陈文龙的尚书庙就达18座之多。  古代选拔人才的科学制度,始于隋朝建立,到清朝末期废除,这其中经历了1400多年的历史。根据最新发现的史料记载,在这漫长的时间里,长乐一共出了11位状元。而地处偏僻的明教
期刊
杏仁古街位于德化县城西北部32公里的上涌镇,被称为“县域次中心”,漫长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积淀,灵鹫岩寺、杏仁古街、桃源堂、乡公所、明代古寨等一批文物和旅游景点错落有致。其中,杏仁古街还获评为泉州市“十佳古民居”。  杏仁街,又名杏仁坪,得名源于一棵千年老杏树。如今,人们看到的杏仁街之所以是百年古街而非千年古街,还得从它坎坷的“命运”谈起。  走在鹅卵石街面,两旁吊脚楼错落有致。宋朝,这里是
期刊
明嘉靖44年(1545年),莆田知县徐执策在今荔城区县巷南北两端分别建竖“海滨邹鲁”和“莆阳文献”两座木坊。明万历16年(1588年),知县孙继有又把两座木坊改名为“文献名邦”和“壶兰雄邑”。从此,莆田有了“文献名邦”之美誉。当时,莆田文化教育发达,读书之风日盛,“比屋业儒”,“邹鲁遗风”,人才辈出。文献名邦这项桂冠戴之无愧,并不过誉。  旧时的兴化军(即莆田)是福建出状元、进士最多的地方。从唐代
期刊
黄培松(公元1855年~公元1925年)又名尔琴,字贤礼,号菊三,是清末光绪朝武状元,也是清末民初的军政界闻人。他生于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祖籍南安。一说是安溪尚卿人。  魁星踢斗  黄培松少年习文,数次到泉州府参加考试都没有考到功名。天生身材壮实、膂力过人的黄培松因此放弃以文求仕的道路,转而弃文习武。  当时的青少年多从文学科考入仕,竞争激烈,考武举的人则相对少,竞争压力也相对小,黄培松别
期刊
宋乾道二年至八年(1166年~1172年),当时的福州府永福(今永泰)县曾三度轰动朝野,因为短短七年之间这个偏远小县接连出了三科状元——萧国梁、郑侨、黄定,对于这一全国罕见的文化殊荣,当时县令曾赋诗曰:“相去之间不百里,七年三度状元来。”如今,永泰县的塔山上还保留着联奎塔与三元祠,专门纪念宋代三状元。  中国人推崇学而优则仕,因此多少有点状元情结。一介平民,十载寒窗苦读,一朝得中,便能得高官厚禄,
期刊
在这颗蓝色星球上,海洋浩瀚无际,在面积上占绝对优势。人类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大陆上,对于黑暗的海底世界,人类的探索不过十之一二。勇敢的摄影师潜入海中,用瑰丽的画面记录了地球另一面的景象,激发了人们对海洋生态的好奇心。  海洋是我们的世界最漂亮的一部分,海洋美得让人窒息,它充满生机,色彩鲜艳,处处都是诱人的艺术。  绚烂的深海水,可爱的鱼,惊艳的珊瑚、软体动物,色彩鲜明的海洋动物吸引了无数热爱自然的人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