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春晚上演的小品《不差钱》,令几亿人捧腹大笑,一夜之间小沈阳火了,那句经典台词“人生最痛苦的事”更是深入人心。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作文教学,很多学生怕写作文,把作文当作“人生最痛苦的事”。究其原因,一是对作文没兴趣(不肯花钱);二是无话可说(无钱可花);三是有话要说但不知道从何说起(有钱不会花)。作文成了语文教学中的金融危机,习作市场成了教师的“剃头挑子”一头热。怎么办呢?我“拉動内需”的方法是三大法宝:减税、补贴、送红包。
减税:“每日一忆”让学生“花钱”无后顾之忧
为了积累素材,我要求每位学生每周写日记三篇以上,但我发现学生多是为完成任务,很少追究日记的质量,半学期不到,其弊端暴露无疑:篇幅越来越短,质量越来越差,许多同学日记的开头千篇一律,都是“今天在家闲着没事干,于是……“。许多同学写得并不出色,却是自己的所见所感,倒也无可厚非。有一位同学则抄了一则很美的落日图,提到了落日倒映在海中的美景,可本市离大海路途遥远,何以观海上落日呢?
一日,翻看《小学语文教师》,一篇《一种轻型武器:日忆》让我拨云见日,我决定给学生“减税”——将日记改成“日忆”。当我宣布这一消息的时候,同学们欢呼起来。
我告诉学生,以后不必一日一篇日记,但必须一日一忆。《新华字典》对“忆”字的解释是“回想、记得”的意思,我对学生日忆的要求即在于此:入睡前,把一天中经历的事情在脑海里演一遍电影—这是回想;把有意义的事情挑选出来,拿出笔用三、五句话记录在本子上(“每日一忆”本)——“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是为了记得。
“忆”什么呢?就从每天都干了些什么开始。从早到晚,林林总总、琐琐碎碎的事情太多,一下回忆,难免摸不着头绪。怎么办呢?“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每日一忆”让学生在生活中为作文找到了 “源头活水”。降低了门槛,不作字数方面的要求,解除了后顾之忧。
补贴:“听我韶韶” 让学生“钱包”再鼓一点
然而,人都有惰性,何况是孩子。为了带动全班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每日一忆”,我必须给予他们一些“补贴”。于是我在班上开展了“听我韶韶”活动。组织比赛,看谁能说出来的有趣的事儿多、花样多。然比赛前,我也是以身作则,每日记下“一忆”,然后跟学生一起参赛,说一说我前一天有哪些事可以写成作文。尽管场面如此热烈,仍然有一部分学生羞于表达,原因是他们忆的事除了上课就是吃饭睡觉之类。我就启发他们:早晨你吃的什么早餐呀?上学路上安全吗?唠着唠着他们就想起事来了,赶紧记下。如果他仍脑袋不开窍,我便从他的回答里帮助他捕捉有用之材。
每天课堂上留给学生五分钟,只要你想说,无论说的内容好坏,时间长短,都可以韶。刚开始,学生说的还局限于每天自己做了什么,如同流水帐,但只要思路清晰,我都加以鼓励。还有许多同学错误地认为,只有“有意义”的事才能拿来说,而且对“有意义”的理解又很狭隘,必须是重大的、轰轰烈烈的事,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学生对生活缺乏体验,缺少对生活真切的感受,他们还需要一些打开思路的“补贴”。
渐渐的,他们的“钱包鼓起来了”,班级的好人好事、不良现象、社会新闻、电影电视、甚至老师的课堂教学等等都成为了同学们评说的素材。这样韶一韶,评一评,学生不仅不觉得是负担,反而热心于此。
送红包:“因果周记”让学生领到了“代金券”
“每日一忆”“听我韶韶”让学生找到了作文素材的“米”,为了让“生米煮成熟饭”,我布置学生利用周末整理自己的“每日一忆”,选取最感兴趣的一个话题,还原当时的情景,写成一篇周记。然而,我遇到了新问题:大多数学生虽然有了很好的题材,却一样写不出生动的习作,干巴巴的,全然没有了他当日在晨会课上韶的激情。
有一次让一个很淘气的同学甘霖同学读她的周记《刘备走进了澡堂》。这是一篇说真话,吐真情,富有童真童趣的周记:《刘备走进了澡堂》:“上课喽!”同学们有说有笑地进了教室,这节课学的是《三顾茅庐》,我们对刘备、诸葛亮敬佩得五体投地,因此听得格外认真。
“陈齐越,你来读这一段。”
陈齐越读得抑扬顿挫,越读越起劲,后来竟有些忘乎所以了。“哈哈哈……”我们一阵爆笑,原来陈齐越把“刘备快步走进草堂,与诸葛亮见面”中的“草堂”读成了“澡堂”,这可是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呀!教室里早已炸开了锅——有的捧着肚子笑;有的捂着嘴笑,一副忍俊不禁的样子;更有甚者竟然装腔作势地读着:“刘备快步走进澡堂,与诸葛亮一起洗澡。”读完后还拍着桌子大笑不止……
陈齐越呢,大概自己也觉得好笑,却又笑不出来,只是一会儿搓搓手,一会儿搔搔头,脸上更是一阵红,一阵白,手足无措,似乎站在教室里很是多余。可这丝毫不能抑制住同学们的兴奋,我们笑啊,叫啊,跳啊,连平惜笑如金的语文老师也禁不住陈齐越的“逗”,虽然用书挡着嘴,可是那眼角的笑意和抖动的身体却怎么也掩藏不了。我呢——因为近水楼台(坐在陈齐越后排),便不失时机地来了一句:“陈先生,您今天的表演实在是太精彩了!”
让学生有表达心灵的自由,有倾吐真情的心理安全感,敢于写自己想说的话。我采用文道暂时分离的策略,决定将思想教育放在后一步,以后再有目的有准备地召开《课堂上,当同学发言错误时》的主题班会。为
减税:“每日一忆”让学生“花钱”无后顾之忧
为了积累素材,我要求每位学生每周写日记三篇以上,但我发现学生多是为完成任务,很少追究日记的质量,半学期不到,其弊端暴露无疑:篇幅越来越短,质量越来越差,许多同学日记的开头千篇一律,都是“今天在家闲着没事干,于是……“。许多同学写得并不出色,却是自己的所见所感,倒也无可厚非。有一位同学则抄了一则很美的落日图,提到了落日倒映在海中的美景,可本市离大海路途遥远,何以观海上落日呢?
一日,翻看《小学语文教师》,一篇《一种轻型武器:日忆》让我拨云见日,我决定给学生“减税”——将日记改成“日忆”。当我宣布这一消息的时候,同学们欢呼起来。
我告诉学生,以后不必一日一篇日记,但必须一日一忆。《新华字典》对“忆”字的解释是“回想、记得”的意思,我对学生日忆的要求即在于此:入睡前,把一天中经历的事情在脑海里演一遍电影—这是回想;把有意义的事情挑选出来,拿出笔用三、五句话记录在本子上(“每日一忆”本)——“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是为了记得。
“忆”什么呢?就从每天都干了些什么开始。从早到晚,林林总总、琐琐碎碎的事情太多,一下回忆,难免摸不着头绪。怎么办呢?“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每日一忆”让学生在生活中为作文找到了 “源头活水”。降低了门槛,不作字数方面的要求,解除了后顾之忧。
补贴:“听我韶韶” 让学生“钱包”再鼓一点
然而,人都有惰性,何况是孩子。为了带动全班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每日一忆”,我必须给予他们一些“补贴”。于是我在班上开展了“听我韶韶”活动。组织比赛,看谁能说出来的有趣的事儿多、花样多。然比赛前,我也是以身作则,每日记下“一忆”,然后跟学生一起参赛,说一说我前一天有哪些事可以写成作文。尽管场面如此热烈,仍然有一部分学生羞于表达,原因是他们忆的事除了上课就是吃饭睡觉之类。我就启发他们:早晨你吃的什么早餐呀?上学路上安全吗?唠着唠着他们就想起事来了,赶紧记下。如果他仍脑袋不开窍,我便从他的回答里帮助他捕捉有用之材。
每天课堂上留给学生五分钟,只要你想说,无论说的内容好坏,时间长短,都可以韶。刚开始,学生说的还局限于每天自己做了什么,如同流水帐,但只要思路清晰,我都加以鼓励。还有许多同学错误地认为,只有“有意义”的事才能拿来说,而且对“有意义”的理解又很狭隘,必须是重大的、轰轰烈烈的事,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学生对生活缺乏体验,缺少对生活真切的感受,他们还需要一些打开思路的“补贴”。
渐渐的,他们的“钱包鼓起来了”,班级的好人好事、不良现象、社会新闻、电影电视、甚至老师的课堂教学等等都成为了同学们评说的素材。这样韶一韶,评一评,学生不仅不觉得是负担,反而热心于此。
送红包:“因果周记”让学生领到了“代金券”
“每日一忆”“听我韶韶”让学生找到了作文素材的“米”,为了让“生米煮成熟饭”,我布置学生利用周末整理自己的“每日一忆”,选取最感兴趣的一个话题,还原当时的情景,写成一篇周记。然而,我遇到了新问题:大多数学生虽然有了很好的题材,却一样写不出生动的习作,干巴巴的,全然没有了他当日在晨会课上韶的激情。
有一次让一个很淘气的同学甘霖同学读她的周记《刘备走进了澡堂》。这是一篇说真话,吐真情,富有童真童趣的周记:《刘备走进了澡堂》:“上课喽!”同学们有说有笑地进了教室,这节课学的是《三顾茅庐》,我们对刘备、诸葛亮敬佩得五体投地,因此听得格外认真。
“陈齐越,你来读这一段。”
陈齐越读得抑扬顿挫,越读越起劲,后来竟有些忘乎所以了。“哈哈哈……”我们一阵爆笑,原来陈齐越把“刘备快步走进草堂,与诸葛亮见面”中的“草堂”读成了“澡堂”,这可是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呀!教室里早已炸开了锅——有的捧着肚子笑;有的捂着嘴笑,一副忍俊不禁的样子;更有甚者竟然装腔作势地读着:“刘备快步走进澡堂,与诸葛亮一起洗澡。”读完后还拍着桌子大笑不止……
陈齐越呢,大概自己也觉得好笑,却又笑不出来,只是一会儿搓搓手,一会儿搔搔头,脸上更是一阵红,一阵白,手足无措,似乎站在教室里很是多余。可这丝毫不能抑制住同学们的兴奋,我们笑啊,叫啊,跳啊,连平惜笑如金的语文老师也禁不住陈齐越的“逗”,虽然用书挡着嘴,可是那眼角的笑意和抖动的身体却怎么也掩藏不了。我呢——因为近水楼台(坐在陈齐越后排),便不失时机地来了一句:“陈先生,您今天的表演实在是太精彩了!”
让学生有表达心灵的自由,有倾吐真情的心理安全感,敢于写自己想说的话。我采用文道暂时分离的策略,决定将思想教育放在后一步,以后再有目的有准备地召开《课堂上,当同学发言错误时》的主题班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