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一种宣扬万事虚无、与世无争和追去自我的“佛系”理念在青年群体内迅速传播开来。佛系青年作为一个亚群体,在网络的推动下迅速发展壮大。作为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主阵地的高校,要对这一现象保持警惕,正确认识“佛系现象”,并针对性地从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和活动开展等方面开展工作,避免青年思想阵地被其中的萎靡颓丧元素所侵蚀。
【关键词】 青年群体 佛系现象 教育 引导
“佛系现象”最早可以追溯到2014年日本某杂志提出的“佛系男子”概念,在日本社会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到了2017年末,随着网络元素的注入和部分商家的刻意推广,“佛系”之风迅速在中国壮大,一夜之间,“都行,可以,没关系”等“佛系”用语成为网络热词,在追求个性化的青年学生群体之中兴起了一股热衷于给自身贴上“佛系”标签的热潮。“佛系现象”开始在校园内产生巨大影响,高校工作者应当对“佛系现象”正确认识、合理对待,正确引导青年学生群体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一、“佛系”青年学生群体的基本特征
日本著名学者、思想家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会》一书中写到“当今的日本年轻人,已经呈现出没有欲望、没有梦想、没有干劲的状态……爱拼才会赢是上一代传唱的往事,胸无大志的时代已经到来。”[1]当前,青年学生群体通过“佛系”概念,来表达自身对于校园内外各项事物的“没关系、无所谓”的态度,向外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看似低欲望的生活状态。然而,若进一步分析这一亚群体,会发现大多数标榜佛系的青年学生呈现出的状态是与社会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他们更多倾向于始终保持一种简单化、单一化的生活节奏,在面临选择时倾向于不作为或者少作为,对待学习、对待生活都缺乏足够的热情和积极性。“他们对待生活没有欲望,失去了生活本应有的热情和趣味,感觉生活平淡无奇,不愿意尝试改变,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得过且过。”[2]
在校园内,以“佛系”作为自我标签的青年学生群体日益增多,这一游离于主流文化价值理念之外的群体,在思想、行为等方面表现出一些不同于传统的青年学生群体的特征。
思想上,“佛系”青年们主张以漠不关心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事物。当代青年学生群体在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和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时,一旦出现力不从心或烦恼厌倦的情况,就很容易接受“佛系”文化价值理念。在思想上表现为对身边事物的判断不再以实用价值、内涵意义作为标准,而是以个人的喜好、舒适度作为价值判断的依据,对待身边的事物往往呈现出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态度。
学业上,“佛系”青年们大都以无所谓的态度去面对成绩上的“得失”。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教育的考核形式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学习成绩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随之增加。青年学生群体在这样一种情形下,对于学习成绩的关注度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下降趋势,在成绩优秀时不会为此感到高兴,在成绩落后时也不会因此而感到难过。整体上呈现出一种“随缘、无所谓”的态度。
人际交往方面,“佛系”青年们保持绝对中立的立场,淡化自我意识,追求个体的宁静状态。人际交往是社会活动中非常核心的一个环节,然而,青年学生群体在网络推动下的多元文化价值理念的影响下,对于个体自由尤为看重,非常强调个体的独立、自由,无法从与人交往的复杂过程中获得足够的满足感、愉悦感。对于追求个体的自由和宁静的青年学生群体来说,人际交往中的情感付出、情感联系等必要要素成为了一种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因此,他们更强调在人际交往方面保持绝对中立的立场,没有任何倾向性,淡化自我意识,逃避所有可能的矛盾冲突,从而追求个体的宁静状态。
校园活动参与方面,“佛系”青年们采取不关注、不讨论、不参与的“三不”策略。校园活动是青年学生群体的集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线下活动转向线上,面对面交流转向屏幕前交流的当下,对于青年学生群体认识集体、融入集体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一方面校园活动受限于场地、资金、活动策划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缺乏足够的创新性,过于重复与枯燥,对于青年学生群体的吸引力大大下降,另一方面,青年学生群体当前的信息获取和活动参与渠道越发丰富,小众化的圈子文化具有更强的针对性、趣味性和吸引力。这就使得青年学生群体面对校园文化活动时,往往采取不关注、不讨论和不参与的“三不”策略。
二、“佛系”青年学生群体的成因及危害
“佛系”青年学生群体的形成,主要原因有两点。
从内因上来看,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青年学生群体在物质上享受到了充足的发展红利,造成青年学生群体普遍缺乏挫折教育和压力教育。当代青年学生群体在面对激烈的竞争和社会压力时,时常无法面对自身的能力不足和竞争失败的局面,从而倾向于选择逃避竞争和社会所给予的生活压力,选择过一种自我安慰的“佛系”生活;从外因上看,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也带来了不同文化和价值理念的交流融合,当代青年学生所受到的价值观教育的来源和内容都不再单一,而是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态势,“佛系”现象实质上就是一种在当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背景下,多元文化和价值理念碰撞后的新兴文化价值理念。而这种具备了“反传统、反常规、反竞争”的新兴文化价值理念,对于追求个性表达和脱离传统文化体系束缚的青年学生群体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佛系”青年学生群体的形成本身是一种特定的文化价值理念在校园生活中具象化的成果。“佛系”文化价值理念在调节情绪、舒缓压力等方面对于青年学生群体存在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对于当代青年学生群体来说,“佛系”文化本身固有的一些“先天不足”,对于青年学生群体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存在着较大的危害。
首先,“佛系”文化所倡导的“努力无用论”消解了当代青年学生群体的奋斗意识。青年学生群体的努力奋斗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力量源泉,而当前流行的“佛系”文化价值理念主张努力奋斗将会带来压力与痛苦,所以不努力的生活才是无须承受压力与痛苦的幸福生活。如此消极的奋斗观很容易获得正在承受较大的学业竞争压力和对即将到来的社会竞争压力充满畏惧感的青年学生群体的认同,造成青年学生群体在面对自己应该承担的学业任务和社会职责时,形成一种敷衍了事或者消极避世的行事风格,造成整个青年学生群体精神上的消极化。这种精神上的消极化过程,显然会让青年学生群体形成消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觀,不仅不利于其个人的成长发展,更不利于国家精神、社会风气和民族气节的塑造。 其次,“佛系”文化所倡导的“与我无关主义”破坏了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当前大学的主流校园文化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注重集体主义理念,强调和奉行“为大众服务”的奉献精神。然而,“佛系”文化价值理念倡导的“不主动、不关心、不参与”这一“与我无关主义”的行动理念,极大地消解了青年学生群体积极融入校园生活和主动服务奉献的热情,造成青年学生群体内的日趋冷漠化,加深个体间的隔离感与孤独感。既不利于青年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在校园内形成良性互动的人际关系网络,更无益于构筑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最后,“佛系”文化所蕴含的消极化的文化价值理念,对于主动积极的教学环境产生了破坏性作用。大学课堂是一个求真求实的学习场所,倡导营造一种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教学环境。对于立志于学的青年学生群体而言,主动的思考与探索,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必不可少的基本学习素养。然而,“佛系”文化價值理念所倡导的一切随缘和得过且过的生活态度,使得青年学生群体在面对逃课、挂科的不良现象和学习过程中的艰难局面时,不再是选择积极改正和勇于挑战的积极态度,而是形成“60分万岁”和应付式学习的消极态度。这样的风气传播,显然破坏了大学课堂主动积极的教学环境,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更无法培育出拥有真才实学和科学精神的优秀青年学生。
三、高校面对“佛系”现象的应对策略
“佛系”文化价值理念中的负面效应对于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如此之深,破坏性效应如此之大,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对这一挑战,有责任积极应对,引导、帮助、鼓励青年学生群体抵御“佛系”文化价值理念的侵蚀,形成积极向上、乐观阳光的文化价值理念。
首先,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崇高的人生目标。青年学生群体整体上在树立远大崇高的人生目标方面的缺陷,是“佛系”文化价值理念能够在大学校园里盛行的重要思想根基。在大学校园里的青年学生群体正处于完成学习积累而走向社会前的最后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青年学生往往处于一种从理想主义者向现实主义者的转变过程中,很多人对于未来的人生规划呈现出一种混乱迷茫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和谈心谈话工作中,有意识地积极引导青年学生群体,从自身实际出发,剖析自身的发展优势和所处的时代特征,重新认识自我奋斗的人生意义和时代价值,将青年学生群体个体为追求美好生活的努力奋斗与国家、社会和民族发展振兴的宏伟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树立起远大崇高的人生目标。
其次,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学生端正积极奋斗的生活态度。在互联网步入移动互联时代的当下,快手、抖音等娱乐主导型APP和淘宝、拼多多等消费主导型APP的火爆流行,进一步加深了当代青年学生群体受到来源多元、表达各异的网络文化的综合影响。在资本强大的逐利本性的推动下,超前消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不断侵蚀着青年学生群体的思想高地,并直接影响到了青年学生群体的生活态度。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对这一现象必须采取积极措施,通过建立针对性的成长帮扶机制、定期的研讨分享会、积极的校园文体活动和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激发青年学生群体自我成长和责任意识的觉醒,提升青年学生群体对于消极化生活态度危害性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端正积极奋斗的生活态度。
最后,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鼓励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由于青年学生群体本身的能力、眼界、经验等因素的限制,青年学生群体较容易对自身产生过高或过低的错误判断,对社会有着不切实际的期望,从而出现“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的现象。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内要通过设置比赛竞赛等方式鼓励青年学生群体准确认识自身能力,对外要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式鼓励青年学生群体走出校园,主动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一方面要鼓励青年学生群体准确认知自我,对于自身的个性特点、价值理念、现有的和潜在的资源优势等方面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要鼓励青年学生群体积极了解社会,不断主动获取新的职业、社会风气、政策形势等方面的讯息,掌握充足的外部信息。从而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为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日]大前研一.低欲望社会[M].台北:远见天下文化出版社,2017:39.
[2] 王琦,巩彦博,丁艳.试论“佛系”青年的基本特征与产生原因[J].青少年学刊.2018年第4期.
[3] 马骁.青年群体中非主流文化现象的理性思考[J].文化学刊.2018年第10期.
[4] 张琦.高校辅导员对“佛系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J].德育研究.2018年6月.
[5] 舒圣祥.“佛系青年”不过是新版“被垮掉的一代”[N],嘉兴日报,2017-12-25.
作者简介:严任舟(1991-),男,湖南怀化人,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团委书记、思政辅导员,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问题研究。(上海市 200237)
【关键词】 青年群体 佛系现象 教育 引导
“佛系现象”最早可以追溯到2014年日本某杂志提出的“佛系男子”概念,在日本社会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到了2017年末,随着网络元素的注入和部分商家的刻意推广,“佛系”之风迅速在中国壮大,一夜之间,“都行,可以,没关系”等“佛系”用语成为网络热词,在追求个性化的青年学生群体之中兴起了一股热衷于给自身贴上“佛系”标签的热潮。“佛系现象”开始在校园内产生巨大影响,高校工作者应当对“佛系现象”正确认识、合理对待,正确引导青年学生群体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一、“佛系”青年学生群体的基本特征
日本著名学者、思想家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会》一书中写到“当今的日本年轻人,已经呈现出没有欲望、没有梦想、没有干劲的状态……爱拼才会赢是上一代传唱的往事,胸无大志的时代已经到来。”[1]当前,青年学生群体通过“佛系”概念,来表达自身对于校园内外各项事物的“没关系、无所谓”的态度,向外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看似低欲望的生活状态。然而,若进一步分析这一亚群体,会发现大多数标榜佛系的青年学生呈现出的状态是与社会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他们更多倾向于始终保持一种简单化、单一化的生活节奏,在面临选择时倾向于不作为或者少作为,对待学习、对待生活都缺乏足够的热情和积极性。“他们对待生活没有欲望,失去了生活本应有的热情和趣味,感觉生活平淡无奇,不愿意尝试改变,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得过且过。”[2]
在校园内,以“佛系”作为自我标签的青年学生群体日益增多,这一游离于主流文化价值理念之外的群体,在思想、行为等方面表现出一些不同于传统的青年学生群体的特征。
思想上,“佛系”青年们主张以漠不关心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事物。当代青年学生群体在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和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时,一旦出现力不从心或烦恼厌倦的情况,就很容易接受“佛系”文化价值理念。在思想上表现为对身边事物的判断不再以实用价值、内涵意义作为标准,而是以个人的喜好、舒适度作为价值判断的依据,对待身边的事物往往呈现出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态度。
学业上,“佛系”青年们大都以无所谓的态度去面对成绩上的“得失”。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教育的考核形式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学习成绩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随之增加。青年学生群体在这样一种情形下,对于学习成绩的关注度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下降趋势,在成绩优秀时不会为此感到高兴,在成绩落后时也不会因此而感到难过。整体上呈现出一种“随缘、无所谓”的态度。
人际交往方面,“佛系”青年们保持绝对中立的立场,淡化自我意识,追求个体的宁静状态。人际交往是社会活动中非常核心的一个环节,然而,青年学生群体在网络推动下的多元文化价值理念的影响下,对于个体自由尤为看重,非常强调个体的独立、自由,无法从与人交往的复杂过程中获得足够的满足感、愉悦感。对于追求个体的自由和宁静的青年学生群体来说,人际交往中的情感付出、情感联系等必要要素成为了一种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因此,他们更强调在人际交往方面保持绝对中立的立场,没有任何倾向性,淡化自我意识,逃避所有可能的矛盾冲突,从而追求个体的宁静状态。
校园活动参与方面,“佛系”青年们采取不关注、不讨论、不参与的“三不”策略。校园活动是青年学生群体的集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线下活动转向线上,面对面交流转向屏幕前交流的当下,对于青年学生群体认识集体、融入集体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一方面校园活动受限于场地、资金、活动策划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缺乏足够的创新性,过于重复与枯燥,对于青年学生群体的吸引力大大下降,另一方面,青年学生群体当前的信息获取和活动参与渠道越发丰富,小众化的圈子文化具有更强的针对性、趣味性和吸引力。这就使得青年学生群体面对校园文化活动时,往往采取不关注、不讨论和不参与的“三不”策略。
二、“佛系”青年学生群体的成因及危害
“佛系”青年学生群体的形成,主要原因有两点。
从内因上来看,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青年学生群体在物质上享受到了充足的发展红利,造成青年学生群体普遍缺乏挫折教育和压力教育。当代青年学生群体在面对激烈的竞争和社会压力时,时常无法面对自身的能力不足和竞争失败的局面,从而倾向于选择逃避竞争和社会所给予的生活压力,选择过一种自我安慰的“佛系”生活;从外因上看,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也带来了不同文化和价值理念的交流融合,当代青年学生所受到的价值观教育的来源和内容都不再单一,而是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态势,“佛系”现象实质上就是一种在当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背景下,多元文化和价值理念碰撞后的新兴文化价值理念。而这种具备了“反传统、反常规、反竞争”的新兴文化价值理念,对于追求个性表达和脱离传统文化体系束缚的青年学生群体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佛系”青年学生群体的形成本身是一种特定的文化价值理念在校园生活中具象化的成果。“佛系”文化价值理念在调节情绪、舒缓压力等方面对于青年学生群体存在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对于当代青年学生群体来说,“佛系”文化本身固有的一些“先天不足”,对于青年学生群体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存在着较大的危害。
首先,“佛系”文化所倡导的“努力无用论”消解了当代青年学生群体的奋斗意识。青年学生群体的努力奋斗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力量源泉,而当前流行的“佛系”文化价值理念主张努力奋斗将会带来压力与痛苦,所以不努力的生活才是无须承受压力与痛苦的幸福生活。如此消极的奋斗观很容易获得正在承受较大的学业竞争压力和对即将到来的社会竞争压力充满畏惧感的青年学生群体的认同,造成青年学生群体在面对自己应该承担的学业任务和社会职责时,形成一种敷衍了事或者消极避世的行事风格,造成整个青年学生群体精神上的消极化。这种精神上的消极化过程,显然会让青年学生群体形成消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觀,不仅不利于其个人的成长发展,更不利于国家精神、社会风气和民族气节的塑造。 其次,“佛系”文化所倡导的“与我无关主义”破坏了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当前大学的主流校园文化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注重集体主义理念,强调和奉行“为大众服务”的奉献精神。然而,“佛系”文化价值理念倡导的“不主动、不关心、不参与”这一“与我无关主义”的行动理念,极大地消解了青年学生群体积极融入校园生活和主动服务奉献的热情,造成青年学生群体内的日趋冷漠化,加深个体间的隔离感与孤独感。既不利于青年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在校园内形成良性互动的人际关系网络,更无益于构筑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最后,“佛系”文化所蕴含的消极化的文化价值理念,对于主动积极的教学环境产生了破坏性作用。大学课堂是一个求真求实的学习场所,倡导营造一种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教学环境。对于立志于学的青年学生群体而言,主动的思考与探索,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必不可少的基本学习素养。然而,“佛系”文化價值理念所倡导的一切随缘和得过且过的生活态度,使得青年学生群体在面对逃课、挂科的不良现象和学习过程中的艰难局面时,不再是选择积极改正和勇于挑战的积极态度,而是形成“60分万岁”和应付式学习的消极态度。这样的风气传播,显然破坏了大学课堂主动积极的教学环境,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更无法培育出拥有真才实学和科学精神的优秀青年学生。
三、高校面对“佛系”现象的应对策略
“佛系”文化价值理念中的负面效应对于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如此之深,破坏性效应如此之大,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对这一挑战,有责任积极应对,引导、帮助、鼓励青年学生群体抵御“佛系”文化价值理念的侵蚀,形成积极向上、乐观阳光的文化价值理念。
首先,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崇高的人生目标。青年学生群体整体上在树立远大崇高的人生目标方面的缺陷,是“佛系”文化价值理念能够在大学校园里盛行的重要思想根基。在大学校园里的青年学生群体正处于完成学习积累而走向社会前的最后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青年学生往往处于一种从理想主义者向现实主义者的转变过程中,很多人对于未来的人生规划呈现出一种混乱迷茫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和谈心谈话工作中,有意识地积极引导青年学生群体,从自身实际出发,剖析自身的发展优势和所处的时代特征,重新认识自我奋斗的人生意义和时代价值,将青年学生群体个体为追求美好生活的努力奋斗与国家、社会和民族发展振兴的宏伟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树立起远大崇高的人生目标。
其次,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学生端正积极奋斗的生活态度。在互联网步入移动互联时代的当下,快手、抖音等娱乐主导型APP和淘宝、拼多多等消费主导型APP的火爆流行,进一步加深了当代青年学生群体受到来源多元、表达各异的网络文化的综合影响。在资本强大的逐利本性的推动下,超前消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不断侵蚀着青年学生群体的思想高地,并直接影响到了青年学生群体的生活态度。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对这一现象必须采取积极措施,通过建立针对性的成长帮扶机制、定期的研讨分享会、积极的校园文体活动和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激发青年学生群体自我成长和责任意识的觉醒,提升青年学生群体对于消极化生活态度危害性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端正积极奋斗的生活态度。
最后,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鼓励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由于青年学生群体本身的能力、眼界、经验等因素的限制,青年学生群体较容易对自身产生过高或过低的错误判断,对社会有着不切实际的期望,从而出现“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的现象。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内要通过设置比赛竞赛等方式鼓励青年学生群体准确认识自身能力,对外要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式鼓励青年学生群体走出校园,主动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一方面要鼓励青年学生群体准确认知自我,对于自身的个性特点、价值理念、现有的和潜在的资源优势等方面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要鼓励青年学生群体积极了解社会,不断主动获取新的职业、社会风气、政策形势等方面的讯息,掌握充足的外部信息。从而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为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日]大前研一.低欲望社会[M].台北:远见天下文化出版社,2017:39.
[2] 王琦,巩彦博,丁艳.试论“佛系”青年的基本特征与产生原因[J].青少年学刊.2018年第4期.
[3] 马骁.青年群体中非主流文化现象的理性思考[J].文化学刊.2018年第10期.
[4] 张琦.高校辅导员对“佛系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J].德育研究.2018年6月.
[5] 舒圣祥.“佛系青年”不过是新版“被垮掉的一代”[N],嘉兴日报,2017-12-25.
作者简介:严任舟(1991-),男,湖南怀化人,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团委书记、思政辅导员,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问题研究。(上海市 20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