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珍珠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mpf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古至今,珍珠都被人视为无价之宝。形态各异、如丝绢般光泽的珍珠,一直都是纯洁、高贵的象征。珍珠不同于其他宝石,她来自肉体,是唯一与生命相连的珠宝。原生态的本质使得她在整个宝石界独一无二,显得天生高贵而又华丽。这是自然的本质、生命的本质。人类似乎与生俱来就有对珍珠着迷的性情,这种性情或许早已融入到了骨血中,世世代代流淌、传延……
  -1-
  珠胎蚌母,含英孕华。珍珠的出生,是蚌母经历痛苦孕育而来,通过不断的包容、裹覆,最终成就珍珠浑圆的形状和晶莹的光泽。也许是因为无法想象,生活在泥沼中的贝壳竟能生出如此灿烂滑润的珍珠,所以,千百年来,围绕着珍珠的来历,人们赋予了它无数浪漫而美好的。
  神话和——传说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玉暖玉生烟。”每每读到李商隐《锦瑟》中的这一句,我们都会被字词间透出的美丽传说所感动。传说是这样的,在很久很久以前,在南海之外的大海中生活着一种鲛人,虽然她们的外形与人一样,但鲛人在悲伤哭泣时,滚落的眼泪却是美丽的珍珠。鲛人泣泪,颗颗成珠。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
  据《圣经》开篇《创世纪》记载,珍珠是上帝用来点缀伊甸园的,从伊甸园流出的比逊河里就有珍珠和玛瑙。在波斯神话中,珍珠是由诸神的眼泪变成的,代表光明和希望。在古印度人的想象中,珍珠是由诸神用晨曦的露水幻化而成,用以迷惑世人。
  罗马人则不改浪漫的本性,将珍珠的诞生与女神维纳斯紧紧联系在一起,文艺复兴时期的名画《维纳斯诞生》,就描绘了珍珠形成的神话故事:维纳斯出生于贝壳中,当维纳斯随着一扇张开的巨贝从水底缓缓而出时,身上滑落的水珠,就凝结成了颗颗洁白无瑕、光彩照人的珍珠。在丹麦,更有一则妇孺皆知的童话故事:美人鱼因见不到心爱的人,每天在礁石上临风而泣,泪滴落到海里,被心生怜爱的母蚌轻轻接住,天使之泪遂成珍珠。
  当然,这些都只是传说。我们都知道,珍珠是蚌贝在水中生长时,偶然有沙粒或气泡进入贝壳,贝壳中的软体受刺激,不断分泌珍珠质,一层层地包裹外来物而形成的。
  每一颗珍珠都是一滴眼泪,每一颗珍珠都是一滴有生命的露珠。握在手中,会让你感觉到她温润的灵魂,那是来自于大海的生命。
  -2-
  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人们一直视珍珠为宝物。在过去的数个世纪里,珍珠一直被广泛地用于手工艺品、个人装饰以及王室服饰。从现存的某些从传世之作中,我们就能大致地勾勒出一段关于珍珠的。
  关于珍珠的——历史
  人类认识和开发利用珍珠的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久远。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4000年),当茹毛饮血的原始人沿着海岸和河流寻找食物时,就发现了珍珠。从此,珍珠一直受到人类的青睐。
  珍珠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传统珠宝之一。中国的珍珠史可以追溯到大禹时代。《尚书·禹贡》载云:“厥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蠙珠暨鱼。”其中的蠙,即蚌之别名。此后的一千余年中,有关珍珠的记载更是不绝于经传,留传后世的《诗经》《山海经》《尔雅》《管子》《周易》等,都有对珍珠的描述。
  中国人开始用珍珠作装饰的有记载历史可远溯至周朝,据《格致镜原·妆台记》记载,周文王曾用珍珠装饰发髻。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我们祖先已开始将珍珠作为珍贵礼品互送往来,同时还出现了以贩卖珍珠为业的商人。秦汉以后有关珍珠的传说、典故的文字记载更是比比皆是。据考证,汉代的海南已盛产珍珠,有“珠崖郡”之说。
  汉武帝时期的宠臣董偃,幼年时家境贫寒,就靠与母亲贩卖珍珠为生。13岁时,董偃成为馆陶公主的家臣,后来,就凭借掌识珍珠的本领而受到汉武帝的重用。到了宋代,手工业的空前发达促成了人工养殖珍珠的出现,人工养殖珍珠的技术,甚至漂洋过海传到了日本。宋代对珍珠的使用使珍珠的不同凡响表现到了极致,如在苏州发现的北宋珍珠舍利宝幢高达1.22米,其中镶嵌的珍珠灯饰达到了惊人的32000颗。而到了明朝的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中国珍珠的年产量最高达到2.8万两(相当于437.5万克拉),不仅可以供皇室及国内达官贵人、富豪享用,甚至开始进入国际市场。
  和中国历史很多贵重物品一样,中国历史上的珍珠主要是官采官用,对百姓采珠用珠有着严格的控制。清朝时期,官府对珍珠的开发和使用控制得更加严苛,甚至采用了高价收购的方式限制珍珠在民间的流转。从现存的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清朝的后、妃的冠、帽、头簪等都喜欢缀满大量的珍珠。
  -3-
  自古以来,珍珠一直是珠宝首饰中的佼佼者,她总能给人以健康、豁达、纯洁、幸福和长寿的精神寄托。珍珠与玛瑙、水晶、玉石一起并称我国古代传统“四宝”。在国际上,珍珠与钻石、红蓝宝石、金绿宝石、祖母绿、翡翠一起被誉为“五皇一后”。因此,千百年来,珍珠的光辉一直闪烁在帝王的皇冠、贵妇的装饰、佛像的宝座上,成为东西方身份、权力、高贵和财富的。
  高贵和财富的——象征
  中国历代王朝视珍珠为国宝,是皇家独享之宝。要说中国历史上对珍珠狂热的第一人,首推老佛爷——慈禧太后,在诸多珠宝玉石之中她对珍珠另眼相待,身上常常挂满珍珠。其女官德龄在《清宫二年记·宫中的第一天》中这样写道:“……珠宝挂满了太后的冕,两旁各有珠花,左边有一串珠络,中间有一只最纯粹的美玉制成的凤。绣袍外面是披肩,我从来没有看到过比这更华丽更珍贵的东西。这是一个鱼网形的披肩,由三千五百粒珍珠做成。粒粒如鸟卵般大,又圆又光而且都是一样的颜色和大小。”
  慈禧对珍珠的喜爱,甚至可以说达到了贪得无厌的程度,这一点从其死后所陪葬珍珠的数量也可见一斑。据《爱月轩笔记》记载,慈禧棺内铺垫的金丝锦褥上镶嵌的珍珠就有12604颗,遗体盖的丝褥上铺有一钱重的珍珠2400颗,价值132万两白银。遗体头戴的珍珠凤冠顶上镶嵌的一颗珍珠重达4两,大如鸡卵,价值2000万两白银,而棺中铺垫的珍珠尚有几千颗,仅遗体上的一张珍珠网被就有珍珠6000颗。另外,她口中含有一颗硕大无比的珍珠。
  -4-
  后来,东方的珍珠开始在欧洲大陆流传开来。在以后几个世纪中,皇爵、贵妇等上流社会人士无不慷慨地将珍珠用作个人装饰品以荣耀自己。统治者相互之间竞相奢侈地使用珍珠,甚至立法禁止大多数平民佩戴珍珠首饰。16世纪中叶,欧洲许多国家纷纷立法规定人们按地位、等级来使用珍珠。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就是珍珠的狂热爱好者。据说,为了获得“汉诺威珍珠”(她是由16排又圆又大的珍珠和25颗呈梨形的大珍珠组成的项链,曾是欧洲最好的珠宝),伊丽莎白一世不惜处死了政敌苏格兰斯图亚特王族女王玛丽。伊丽莎白一世对珍珠的喜爱,从英国皇室的肖像上也可以看出来,她的衣着和首饰上都镶满了晶莹圆润的珍珠,而在英国王室的权杖和皇冠上也都装饰着作为帝王标志的珍珠。
  珍珠向来与玉并称于世,被人们称为“珠宝皇后”。圆美,丰盈,莹润,流转,这些由珍珠的形态而获得的独特审美感悟,成为了沿袭至今的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和美学追求,乃至文化传承的载体。
  珍珠有大美,大音希声,大美却有形。
其他文献
中国有句名言——“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说的是世上无完人,人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葛拉西安《智慧书》也说:“世人都不免有某种道德污点或性格缺陷……即使最完美者,也有缺陷。”缺点为人人所有,一个人有缺点、弱点,不用忧心忡忡。   大约是造物主的微妙安排,人的缺点可能与其才智有某种不可思议的关系:缺点多的人,其才智的潜能可能更大,精神病患者而为大哲学家、大文学家、大艺术家的例子不胜枚举。岂但人,物甚
期刊
丝绸之路,一个美丽而充满遐想的名字。  张骞凿空西域,丝路就此兴盛,这本就是一次前无古人的重要开拓。  自此之后,无数人怀着不同的梦想,在这条路上行走和追求。  1400年前,隋炀帝在甘肃张掖举办了万国博览会,再次彰显了丝绸之路的辉煌。  600年前,明郑和七下西洋,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带来了中外交往的空前发展。  丝绸之路作为欧亚之间贸易、文化的交流带,  是世界人民友好往来之路,是不断延伸发展
期刊
一提起郑和下西洋,人们首先想到的常常是“四海宾服”和“厚往薄来”。时至今日,国内对郑和下西洋的主流定性也大多停留在“入不敷出的政治宣传”上。但实际上,郑和下西洋并非没有经济上的算计,其最终“入不敷出”,不能一应归罪于对政治的让步,明政府对经济规律本身的无知和漠视,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  郑和下西洋起于明成祖的永乐朝,终于明宣宗的宣德朝。在永乐年间,明政府五征沙漠,四征交趾,疏通运河,大修北京城
期刊
在时下热播的很多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太监宣读圣旨的镜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听得令人匪夷所思。因为在明代以前,圣旨的“开场白”根本没有这八个字,此乃十足的“戏说”和“穿越”!   在中国古代,帝令并不都称为“圣旨”。据《中国圣旨大观》一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帝王之令分别称作“命”、“令”、“政”,直到宋代才开始通称帝令为“圣旨”。   圣旨的开头语也不全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期刊
最近大家都在讨论“有钱,就是任性”。但其实任性并非有钱人的专利,历史上任性的人比比皆是。比如孔子,周游列国,大道不行,累累如丧家之犬,还要一路向北,追寻梦想,还不够任性吗?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说的就是孔老夫子这种人。   历史上,最悲凉的任性莫过于忠臣的死谏了。常言道,“文死谏,武死战”,很多文臣便死在这句话上。三国时,刘备入川,刘璋欲出迎,黄权、李恢先后谏言不可,皆被斥退。刘璋出城
期刊
●人到了一定年龄:不和社会较真,因为较不起;不和小人较真,因为不值得;  不和朋友较真,因为不能弃;不和自己较真,因为伤身体;  不和亲人较真,因为伤和气;不和往事较真,因为没价值;  不和现实较真,因为要继续。  人生下好自己的棋,演好自己的角色,健康地活着,平淡地过着,真实地爱着,乐此不疲地忙着,就是一种完美,就是一种财富,就是一种快乐,就是一种幸福!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有些人,似荷,只能
期刊
中国历史上文人的幸福感哪家强?   有人会说是唐,李白写个诗,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这种待遇,幸不幸福?   有人会说是宋,柳永搞个读者见面会,朝底下喊:大家都说说在什么地方能听到我的词呀?底下喊成一片:有井水的地方,就有柳词。这种一呼百应,幸不幸福?   还有人会说是晋,大家见面就喝喝酒吹吹箫磕磕五石散,磕嗨了就赤身裸体地跑出去:这天地都是我的房子,这房子都是我的衣服,你
期刊
一   回来的飞机上看书,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我愣了一会儿,我不认识这个人,只是觉得很少见到这样恬静沉毅的脸,真好看。   看完才知道,我们这些知道李政道、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的人,原本都应该知道他——他是他们的老师。   李政道大二的时候,是他破格选送去美国,当时李政道才19岁,穿着短裤去办护照,办公的人员都不相信“怎么会是个儿童?”李政道后来说“他决定了我的命运”。   华罗庚是
期刊
“秋江一望泪潸潸,怕向那孤篷看也。这别离中生出一种苦难言。”   昆剧《玉簪记》里,《秋江》一折是经典,亦是剧情发展的高潮。潘必正被姑姑遣去赴考,不及向情人陈妙常道别,便登上了飘飘摇摇的小舟,萧然而去。   妙常追至江边,眼前是浩浩难以逾越的江水,内心纠缠着猜疑与焦虑,身后有道姑们的蜚短流长。而她还是决定雇渔舟追逐情郎。二人终于在江心会面,潘唱出了上段伤感的【小桃红】,接下来的【醉归迟】更是缠
期刊
如风的心事,穿越江南的烟雨,静静地等待一份闲愁。撑一把雨伞,走在黄昏细雨里,怀揣着一种企盼,寻觅一场令我魂牵梦绕的际遇。   依然还记得,青色的石阶路上,有你的脚步,撩醒我沉睡的帘。那空闲的日子,我坐在岸边,看见柔柔的风里,有你淡淡的眉,忧伤的眼,和花一样娇艳的脸,似诗词里的世界——朦胧,娇媚,可人。  -1-   我知晓,屋檐下,轻掩着,不是门,是高高的楼,茭白的梦。我看见晃悠悠的小舟,独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