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角度看《围城》英译本归化与异化策略的选择

来源 :校园英语·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ce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选择问题一直都是译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从目的论角度入手,通过对《围城》英译本中归化和异化策略的案例进行分析,得出在翻译策略选择时,应结合具体情况分析,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才能保证翻译的严密性。
  【关键词】归化;异化;《围城》;目的论
  【作者简介】刘璨(1995- ),女,汉族,河南濮阳人,西北大学,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随着翻译过程中“异”与“同”的深入,人们也开始探索归化与异化的问题。归化和异化,归根结底是以译者所选择的文化立场为根本立足点,出于不同的动机和目的,而进行选择的。本文基于目的论的角度,对《围城》英譯本进行个案分析,进而探索翻译时归化和异化的选择。
  一、归化与异化
  德国的著名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他的《论翻译的方法》中首先提出了归化和异化的概念,他认为翻译的方法只有两种:一种是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则相反。1995年,美籍意大利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在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中,将施莱尔马赫所描述的两种方法分别称之为 “异化法”和 “归化法”。从此异化和归化作为翻译术语出现在翻译策略之中。
  归化即以目的语为核心,将原文内容以目标语读者的思维方式还原。奈达是归化策略的代表人物,他的翻译理论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都是遵循了译入语国家的语言习惯和文化模式。奈达认为,翻译应以目标语读者为中心,原文中有任何阻碍读者理解的东西都应加以处理,以保证读者以最小的努力来理解译文。
  异化则以原语文化为参考,以原语读者习惯的方式表达原文。异化的代表人物是劳伦斯·韦努蒂。他曾提出“反对传统的归化,主张意译,要发展一种抵御以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以表现外国文本在语言和文化差异上的差异。”
  历史上对归化异化的争论从未停止过,笔者则认为不可单凭一个理论就决定策略好坏,这与翻译者要传达的信息以及目的是分不开的,所以译者的目的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翻译目的论
  德国学者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翻译目的论这一概念,其中汉斯·弗米尔提出了目的论,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这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此外,翻译还必须遵循“语内连贯法则”和“语际连贯法则”,即译文不仅要内部连贯,还应与原文保持连贯。
  根据此理论,我们得出以下结论:研究文本该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和该文本译者的翻译目的息息相关,译者究竟意图介绍原文化给译语读者深入了解学习还是迎合译语读者的阅读速度和兴趣决定了它采用异化还是归化翻译策略。
  三、《围城》英译本中的案例分析
  《围城》是钱钟书的一部鼎力之作。由于其语言造诣以及讽刺艺术享誉中外,也引发了许多外国译者对其进行翻译。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茅国权和珍妮·凯莉的译本,对于这个译本的评价有褒有贬。由于原文运用大量隐喻以及中国特色词汇,即使是这两位具有双语双文化能力的译者也是很有难度的。本文笔者就是在肯定其文化艺术价值的基础上,从目的论角度分析该译本的归化和异化的译法,从而达到学习借鉴的目的。
  1.异化的案例。结合目的论原则,译者为了保持原文的文化特色,体现原文风貌,将原文原汁原味呈现给读者,故在处理时多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采用直译、直译加注的方式保留原文内涵。
  例1你有种就出来,别像乌龟躲在洞里,我怕了你……
  (p. 165)
  译文:Don’t hide in a cave like a turtle. You think I’m afraid of you… (p. 171)
  在这个例子中,“乌龟”直译为“turtle”,虽然英语中乌龟没有胆小怕事的意思,也没有“缩头乌龟”的短语,但是外国读者可以通过语境理解乌龟在原文中的意思,起到了译者想中国文化向西方传递的作用。
  2.归化的案例。虽然在文化传递时异化的翻译策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保证翻译目的论的连贯性原则时,归化的译法也是不可或缺的。在《围城》中,它的翻译方式则多以意译、意译加注、替换、替换加注为主了。
  例2上海江河日下。(p. 321)
  译文:Shanghai was going steadily downhill. (p. 336)
  在这个例子中,“江河日下”在汉语里表示情况越来越糟,而英文却很难从字面上得到这个解释,所以为了达到可读性,译者就需要从目的语角度找到相应的替换词,即“downhill”。
  从目的论角度出发,我们不难发现,《围城》英译本的翻译策略很大程度是受译者的目的驱使的。
  四、结语
  归化和异化之争日益激烈,可能还会继续持续下去。结合《围城》英译本的分析,笔者认为脱离具体事例的理论之争是没有意义的。翻译策略的选择不仅受原文作者、译者、读者的影响,还要根据时代背景、社会、政治多方面的要求来选择。归化还是异化,我们还是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的看待这一选择,从而达到促进文化交流,实现不同文化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摘要】英语课堂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至关重要,而初中英语教师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宜结合学科特点,立足教学实际情况,打造思维性教学环节,切实有效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筆者试图围绕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学生思维品质培养提出相关策略,以供初中英语教师参考。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学生;思维品质;培养  【作者简介】李萌,徐州市撷秀初级中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当中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每
【摘要】充分依靠互联网,通过英语语法知识的学习,利用电子辞典、翻译软件,提高差生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翻译软件;大学英语  【作者简介】邱艳(1979- ),女,汉族,贵州金沙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公共英语教学。  一、研究现状  2017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到2020年,教育部要求毛入学率达到50%,意味着高等教育基本普及。在此背
【摘要】随着时代科技进步,全球化步伐加快,国际沟通越来越多,英语口译已成为克服沟通障碍的重要手段,其作用日益凸显。口译中出现的任何误译、漏译都可能导致沟通失败,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完整、准确的口译复述至关重要。本文针对英语口译准确性进行讨论,先阐述了口译准确性的前提条件,分析影响口译准确性的原因,最后指出提升口译准确性的有效策略,为口译学习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英语口译;准确性;策略  
【摘要】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社会各界对英语口语能力强的专业人才需求量也在急剧上升。在这种需求下,我国英语口语教学也应该受到社会和教育界的关注。然而,目前英语教育城乡差距很大,城里的学生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英语教育条件明显高于农村,城里出现各式各样的英语培训机构,在农村,除了传统的授课完成教学任务和升学率,更不用说去使用英语交流。据统计,农村初中学生与城里中学学生在
一、初三英语复习现状和存在问题  初三的英语复习课是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综合能力的最佳时机。现在的初三英语复习主要是按照三个步骤:单元知识点和句型复习——语法复习——综合知识运用。在英语第一阶段的单元知识点梳理复习中,我们大部分老师仍然采用“炒冷饭”的形式,带着学生按照单元的顺序,依次复习,课堂活动也只是默写单元中的短语和句子,和大量的做习题来巩固短语用法。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的接受,操练,没有思维的
【摘要】语法是英语学科的重要内容,在初中阶段,语法教学相对枯燥,而借助于情境化教学法,营造良好的语法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直观、生动地感受语法知识,增进语法的理解和应用,提高语法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情境化  【作者简介】王欢,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西岗中学。  英语中的语法知识,也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建构主义理论将情境化教学作为促进师生互动交流的有效途径,能够最大化地激发学
【摘要】随着英语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单纯的词汇、语法、句式的学习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复合型要求。教师在初中英语的教学中,在系统性教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通过具体的实践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从而整体提升初中英语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初中英语;发散思维;培养;实践  【作者简介】尹小丽,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学区。  发散思维,从字面意思理解,是学生基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传统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教学效果的差强人意引起了人们对英语教学方法的反思。鉴于目前自然拼读法在我国小学英语课堂中已有一定范围的实践,基于此本文希望通过对自然拼读法的内涵及它如何能够应用到小学英语教学中行介绍分析,为我国广大教育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以提升小学英语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自然拼读法;小学英语教学;应用  【作者简介】屈菲(1995- ),
【摘要】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概括为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方法技能、文化认知、情感道德、价值审美这五个方面去落实,全方位地提高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最终促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本文通过对农村学校英语课堂的研究,探索出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新理念下农村中学英语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  【关键词】农村中学英语;教学
【摘要】小称作为语言中的一个重要范畴,表达了人类的主观化情感。本文旨在对比英汉小称范畴的语法化进程,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出发,确定小称范畴语法化的来源,即汉语中的“Z变韵”其实是来自于“子”这个语素,特别是一些合口呼的字,在Z变韵时都加上了前高特征,这一特征应该是“-子”早期读音的反映和转化。从而证明汉语并不构成例外,和人类其他语言存在共性,非常符合语法化的特点。  【关键词】小称范畴;语法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