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抗凝或者抗血小板药物导致患者出现消化道损伤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10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根据患者是否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将其分为药物组和对照组,之后将药物组分为抗凝组、抗血小板组、抗凝联合抗血小板组。对这10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结果: 药物组在性别、消化道出血史、严重消化道出血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不存在较大差异(P>0.05),药物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P<0.05)。 药物组和对照组消化系统损伤患者在出血形式方面并无明显的差别,主要表现均为大便隐血阳性、黑便、便血、呕血等。两组患者经胃镜检测,其主要表现为胃溃疡以及胃炎。两组消化系统损伤患者在胃溃疡的发生率方面不存在较大差异(P>0.05)。INR值是影响患者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会增加患者消化系统损伤的程度,药物种类、INR值、患者的年龄等均是消化系统损伤的重要影响因素。过长时间的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会导致患者的胃部粘膜受到损伤。
关键词: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消化系统损伤;因素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的老龄化日益严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的升高,这样使得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越来越多[1]。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其会对患者的肠胃功能产生一定的副作用[2]。因此,探究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致患者消化系统损伤的相关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消化系统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分析,探究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对消化系统损伤的相关因素,具体报告如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100例消化系统损伤患者,这100例消化系统损伤患者均经相关检查确诊,即患者伴有便血、黑便、大便隐血阳性、呕血等,排除肛裂、痔疮、炎症性肠病、结肠癌、食管癌、胃癌、静脉曲张破裂等所致消化道出血患者。根据是否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将患者分为药物组(60例)和对照组(40例)。
药物组患者年龄在59岁-8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7.56±5.69岁,其中男性患者占32例,女性患者占28例。药物组患者分为抗凝组(29例)、抗血小板组(21例)、抗凝联合抗血小板组(10例),抗凝组、抗血小板、抗凝联合抗血小板组在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方面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年龄在42岁-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25±12.03岁,其中男性患者占21例,女性患者占19例。
1.2 方法
对照组40例消化系统损伤患者无服药史。药物组中主要使用的药物为华法林(每天剂量小于5毫克)、氟茚儿酮(每天剂量小于20毫克)、氯吡格雷(每天剂量为75毫克)、阿司匹林(每天服用剂量在75毫克-325毫克之间)。对这100例消化系统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出血方式、出血程度、药物种类、INR值等。
1.3 观察指标
对这100例消化系统损伤患者的年龄、性别、有无出血史、INR、出血程度、药物种类、内镜下表现等进行观察[3]。
1.4 数据处理
将消化系统损伤患者的临床各项资料的研究数据,均根据具体的情况,准确录入到SPSS17.0软件中,进行统计数据处理,以数据上下浮动5%作为可信区间。计数资料的表示使用例数(%),对比方法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表示使用均数±标准差,对比方法使用t检验。当P<0.05时统计学具有意义。
2、结果
2.1 药物组在性别、消化道出血史、严重消化道出血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不存在较大差异(P>0.05),药物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2 药物组和对照组消化系统损伤患者在出血形式方面并无明显的差别,主要表现均为大便隐血阳性、黑便、便血、呕血等。两组患者经胃镜检测,其主要表现为胃溃疡以及胃炎。药物组胃溃疡的发生率为33.33%(20/60),对照组胃溃疡的发生率为25.00%(10/40)。药物组主要是胃窦溃疡,对照组主要是胃底溃疡和胃体溃疡。两组消化系统损伤患者在胃溃疡的发生率方面不存在较大差异(P>0.05)。
2.3 药物组消化系统损伤患者的出血表现主要为大便隐血阳性、黑便、便血、呕吐。其中抗血小板组出现严重消化道出血患者占19例(65.52%),其主要出血方式为呕血、便血,内镜下主要表现为溃疡。抗凝联合抗血小板组出现严重消化道出血患者占5例(50.00%),其主要出血方式为大便隐血阳性、黑便,内镜下主要表现为憩室。抗凝组出现严重消化道出血患者占9例(42.86%),其主要出血方式为呕血、便血,内镜下主要表现为溃疡。药物组中,INR值是影响患者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药物组中严重出血对比(X±s)
3、讨论
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是大量的文獻表明[4],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会对患者的消化系统造成一定的损伤,并增加患者消化道出血的严重程度。
阿司匹林可以对患者的血小板凝聚起到抑制的作用,破坏患者的胃肠道粘膜的保护作用[5]。氯吡格雷通过对患者血小板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进行抑制,以此减少患者血管的增生,使得患者的溃疡愈合的速度减缓,从而患者的消化道黏膜造成一定的损害。
患者的年龄是其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出现消化系统损伤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服用此类药物的患者多为老年群体,患者的肝、肾功能减退,造成患者对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的代谢速度减慢,这样药物的毒性就会在患者的体内不断的累积[6]。老年患者的血管弹性比较差,其出现消化系统损伤的发生率较高,其各项生理功能不断的减退,胃粘膜出现萎缩的情况,对患者的胃动力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得患者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消化系统损伤的发生率增加。 INR值是患者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藥物出现消化系统损伤的重要因素,患者出现消化系统损伤的程度与INR值的大小成正比。本文研究结果表明,INR值大于等于3的患者,其出现消化系统损伤几率明显小于INR值小于3的患者。因此,患者在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时,要严格控制自身的INR值,可通过医疗人员的正确指导来控制,以此减少严重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
抗凝药物与抗血小板凝聚药物的联合使用,会增加患者出现消化系统损伤的几率。相关文献表明[7],患者单独的使用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其出现消化系统损伤的机率明显低于联合使用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
综上所述,年龄、INR值是导致患者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出现消化系统损伤的重要因素,患者在服用此类药物时,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合理的使用药物,避免出现严重的消化系统损伤。
参考文献:
[1]崔凝,罗和生.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致消化系统损伤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20):1553-1558.
[2]张勇.药物不良反应评估和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6,26(29):154-155.
[3]韩娟,谢芸.药物不良反应243例报告分析[J].中国医药,2011,06(9):1119-1120.
[4]肖莉.2012年我院药物不良反应分析报告[J].医学信息,2012,25(7):316.
[5]杨德泉.450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评价,2013,30(5):291-294.
[6]Liliana Bordeianou.Synergic Effect of Bacterial Glycosidases and Digestive Proteases on Mucus Degradation and the Reduced Risk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like Gut Damage in Both Germ-free and Poor Hygiene Conditions[J].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2008,14(1):145-146.
[7]Bode, R.F.,Halitschke, R.,Kessler, A. et al.Herbivore damage-induced production and specific anti-digestive function of serine and cysteine protease inhibitors in tall goldenrod, Solidago altissima L. (Asteraceae)[J].Plant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Biology,2013,237(5):1287-1296.
关键词: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消化系统损伤;因素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的老龄化日益严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的升高,这样使得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越来越多[1]。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其会对患者的肠胃功能产生一定的副作用[2]。因此,探究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致患者消化系统损伤的相关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消化系统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分析,探究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对消化系统损伤的相关因素,具体报告如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100例消化系统损伤患者,这100例消化系统损伤患者均经相关检查确诊,即患者伴有便血、黑便、大便隐血阳性、呕血等,排除肛裂、痔疮、炎症性肠病、结肠癌、食管癌、胃癌、静脉曲张破裂等所致消化道出血患者。根据是否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将患者分为药物组(60例)和对照组(40例)。
药物组患者年龄在59岁-8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7.56±5.69岁,其中男性患者占32例,女性患者占28例。药物组患者分为抗凝组(29例)、抗血小板组(21例)、抗凝联合抗血小板组(10例),抗凝组、抗血小板、抗凝联合抗血小板组在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方面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年龄在42岁-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25±12.03岁,其中男性患者占21例,女性患者占19例。
1.2 方法
对照组40例消化系统损伤患者无服药史。药物组中主要使用的药物为华法林(每天剂量小于5毫克)、氟茚儿酮(每天剂量小于20毫克)、氯吡格雷(每天剂量为75毫克)、阿司匹林(每天服用剂量在75毫克-325毫克之间)。对这100例消化系统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出血方式、出血程度、药物种类、INR值等。
1.3 观察指标
对这100例消化系统损伤患者的年龄、性别、有无出血史、INR、出血程度、药物种类、内镜下表现等进行观察[3]。
1.4 数据处理
将消化系统损伤患者的临床各项资料的研究数据,均根据具体的情况,准确录入到SPSS17.0软件中,进行统计数据处理,以数据上下浮动5%作为可信区间。计数资料的表示使用例数(%),对比方法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表示使用均数±标准差,对比方法使用t检验。当P<0.05时统计学具有意义。
2、结果
2.1 药物组在性别、消化道出血史、严重消化道出血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不存在较大差异(P>0.05),药物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2 药物组和对照组消化系统损伤患者在出血形式方面并无明显的差别,主要表现均为大便隐血阳性、黑便、便血、呕血等。两组患者经胃镜检测,其主要表现为胃溃疡以及胃炎。药物组胃溃疡的发生率为33.33%(20/60),对照组胃溃疡的发生率为25.00%(10/40)。药物组主要是胃窦溃疡,对照组主要是胃底溃疡和胃体溃疡。两组消化系统损伤患者在胃溃疡的发生率方面不存在较大差异(P>0.05)。
2.3 药物组消化系统损伤患者的出血表现主要为大便隐血阳性、黑便、便血、呕吐。其中抗血小板组出现严重消化道出血患者占19例(65.52%),其主要出血方式为呕血、便血,内镜下主要表现为溃疡。抗凝联合抗血小板组出现严重消化道出血患者占5例(50.00%),其主要出血方式为大便隐血阳性、黑便,内镜下主要表现为憩室。抗凝组出现严重消化道出血患者占9例(42.86%),其主要出血方式为呕血、便血,内镜下主要表现为溃疡。药物组中,INR值是影响患者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药物组中严重出血对比(X±s)
3、讨论
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是大量的文獻表明[4],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会对患者的消化系统造成一定的损伤,并增加患者消化道出血的严重程度。
阿司匹林可以对患者的血小板凝聚起到抑制的作用,破坏患者的胃肠道粘膜的保护作用[5]。氯吡格雷通过对患者血小板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进行抑制,以此减少患者血管的增生,使得患者的溃疡愈合的速度减缓,从而患者的消化道黏膜造成一定的损害。
患者的年龄是其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出现消化系统损伤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服用此类药物的患者多为老年群体,患者的肝、肾功能减退,造成患者对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的代谢速度减慢,这样药物的毒性就会在患者的体内不断的累积[6]。老年患者的血管弹性比较差,其出现消化系统损伤的发生率较高,其各项生理功能不断的减退,胃粘膜出现萎缩的情况,对患者的胃动力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得患者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消化系统损伤的发生率增加。 INR值是患者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藥物出现消化系统损伤的重要因素,患者出现消化系统损伤的程度与INR值的大小成正比。本文研究结果表明,INR值大于等于3的患者,其出现消化系统损伤几率明显小于INR值小于3的患者。因此,患者在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时,要严格控制自身的INR值,可通过医疗人员的正确指导来控制,以此减少严重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
抗凝药物与抗血小板凝聚药物的联合使用,会增加患者出现消化系统损伤的几率。相关文献表明[7],患者单独的使用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其出现消化系统损伤的机率明显低于联合使用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
综上所述,年龄、INR值是导致患者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出现消化系统损伤的重要因素,患者在服用此类药物时,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合理的使用药物,避免出现严重的消化系统损伤。
参考文献:
[1]崔凝,罗和生.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致消化系统损伤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20):1553-1558.
[2]张勇.药物不良反应评估和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6,26(29):154-155.
[3]韩娟,谢芸.药物不良反应243例报告分析[J].中国医药,2011,06(9):1119-1120.
[4]肖莉.2012年我院药物不良反应分析报告[J].医学信息,2012,25(7):316.
[5]杨德泉.450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评价,2013,30(5):291-294.
[6]Liliana Bordeianou.Synergic Effect of Bacterial Glycosidases and Digestive Proteases on Mucus Degradation and the Reduced Risk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like Gut Damage in Both Germ-free and Poor Hygiene Conditions[J].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2008,14(1):145-146.
[7]Bode, R.F.,Halitschke, R.,Kessler, A. et al.Herbivore damage-induced production and specific anti-digestive function of serine and cysteine protease inhibitors in tall goldenrod, Solidago altissima L. (Asteraceae)[J].Plant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Biology,2013,237(5):1287-1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