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苟”姓村民改姓谈起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unisrun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青年报》2005年9月5日有这样一则报道:河南登封市一批姓“苟”的农民,集体要求恢复一千年前的本姓“敬”。公安机关经过仔细查证后,尊重群众意愿,为他们办理了集体改姓的手续。
  俗话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这种因历史原因造成的集体改姓,国内罕见。“苟”姓村民缘何改姓?
  五代十国时期,有个皇帝叫石敬瑭,朝内有个大臣姓“敬”,冲了皇帝的名讳,再加上这位“敬”姓大臣得罪了皇帝的近臣,于是朝廷下令改“敬”为“苟”,否则杀无赦。为免遭杀戮,“敬”姓大臣含泪召集族人,忍痛改姓为“苟”,并连夜驱散家人逃亡各地,其中一部分人辗转流落到了登封市唐庄乡的玉台村。现在,河南荥阳、巩义、新密等地,有不少人的“苟”姓也都开始更正,恢复原来的“敬”姓。
  其实,“苟”姓村民改姓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来自玉台村的这些“苟”姓村民说,在汉语中,“苟”的发音与“狗”完全相同,因此在公共场合,熟人向别人介绍他们时说:“这是老苟,这是小苟”,不知内情的人以为是在开玩笑骂人,弄得他们十分尴尬;有时买东西开发票,很容易被写成“狗”姓,这让他们非常气愤。
  在汉语中,以“狗”来描述的词语不是骂人就是贬人,很少有垒落斯文的语言,这集中体现在一些成语、惯用语、歇后语中。如“走狗”“疯狗”“哈巴狗”“癞皮狗”“看门狗”“落水狗”“丧家之犬(狗)”等,都含有明显的贬义。有些词语直接涉及“狗”身体的各个部分, 如“狗头军师”“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鼻里插葱——装相(象)”“狗尾巴上的水珠——经不起摇摆”“狗腿子”“狗皮膏药”“狼心狗肺”“人面狗心”“狗肉不上桌”“狗胆包天”等,将“狗”从头到尾,从皮到肉骂了个“狗血喷头”;还有的涉及狗的动作、神态,如“狗抢屎”“狗咬狗”“狗扯皮”“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吠非主”“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狗坐轿子——不识抬举”;而“狗改不了吃屎”则用来形容狗的习性。上述词语的语表意义或是描绘一种形象,或是说明一种情况,或是叙述一种事实,但这种形象、情况、事实只是一种比方,其真正的含义是以“比喻”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例如:
  走狗——比喻受主子豢养的助纣为虐的人。
  哈巴狗——比喻讨主人喜欢的、服帖、温顺的奴才。
  狗咬狗——比喻坏人之间互相倾轧、争斗。
  狗急跳墙——比喻坏人走投无路时不择手段地蛮干。
  狗眼看人低——比喻为人势利,瞧不起人。
  狗改不了吃屎——比喻恶习难改,屡犯错误。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比喻坏人嘴里说不出好话来。
  这些词语大多含有贬义,表面上谈的是狗,实际说的是人。“狗”常常用来形容那些龌龊小人,几乎成了卑鄙、丑恶的代名词,在“狗奴才”“狗崽子”“狗男女”“狗杂种”“狗娘养的”等骂人的话中起修饰作用,似乎只有这样,骂起人来才过瘾。
  此外,“狗”经常与“鸡”“鼠”“彘”“狼”“狐”等动物一起搭配出现,它们或并列、或映衬、或对比,多充当不光彩的角色,如“鸡鸣狗盗”“偷鸡摸狗”“狗盗鼠窃”等描述偷盗及不正当的行为;“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讽刺一些人不该管的也要管;“狗彘不若(如)”“行同狗彘”“狼心狗肺”“蝇营狗苟”等表达卑劣、狠毒或厌恶等含义;“驴鸣狗吠”“狗尾续貂”则嘲笑人文章写得不好或前后好坏不相称;“土龙刍狗”“挂羊头卖狗肉”比喻名实不相副;“斗鸡走狗”“飞鹰走狗”“声色犬马”指一些人游手好闲的游戏或荒淫无耻的生活;“狐朋狗友”“狐群狗党”形容勾结在一起不干正事的坏人。
  综上所述,由“狗”组成的词语大多含有贬义,具有讥讽、戏谑色彩;更有甚者,成为骂人的话。
  与在汉语中的地位相反,“dog”在英语中常用来比喻讨人喜欢的人或物,较少含贬义,如“as happy as a dog”(高兴得像只狗)“as faithful as a dog”(像狗一样忠诚)“He is a lucky dog.”(他是一个幸运儿。)“Help a lame dog over stile.”(雪中送炭。)“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等等,都表明了说话者的褒扬态度,他们将狗和人都当作是“高贵生命”而平等看待。一些民族甚至把“狗”视为崇拜对象,如武陵山区田姓苗族村民,至今仍保留不吃狗肉的古老习俗。对待“狗”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反映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和心理。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dward Tyle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词汇是文化的载体,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能够反映特定的社会与文化。汉人为何如此恨狗、骂狗?一方面,汉族是农业民族,没有游牧业,所以狗的好处在汉族体现不出来。作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狗对主人过分依赖,整天在主人面前摇头摆尾,形象自然高大不起来;再加上它们经常出现在文人的诗句中,而文人是最讲究气节的。另一方面,狗还是以前富人欺负穷人的工具,富人养狗看护庭院,还经常放狗出来咬穷人,所以有“狗腿子”“狗仗人势”等词。另外,狗的一些习惯不合汉人的规矩,如见了生人,不管是谁就冲上去乱吼乱咬,这让讲究礼仪的汉人觉得很失礼;“狗改不了吃屎”,这让汉人讨厌、恶心。正是“狗”自身的一些缺点决定了其悲惨的命运。语言具有“约定俗成”性,文字一旦形成概念,就难以纠正了。尽管“狗”有百般好处,是古人打猎、放牧时的好助手,有感人泪落的英烈义举,甚至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军犬、警犬、看门犬、导盲犬及宠物犬都仍在忠实地为人类服务着,但人们在文字上已不能为其平反了。试想,如果有人把英雄褒为“狗英雄”,把美女褒成“狗美女”,把领导褒为“狗官”,那不招人谩骂也会被人认为是疯癫之人。
  可见,在汉民族传统心理中,“狗” 是一种贱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总是处于被贬的地位。“苟”的发音与“狗”完全相同,姓“苟”给他们造成诸多尴尬,所以“苟”姓村民改姓也就不足为怪了。
  (丰慧,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党员,原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著名语言学家,教育部正局级退休干部王均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8月2日22点55分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84岁。  王均同志,1922年3月1日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198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王均同志大学毕业后一直从教。1949年2月在江苏省南通市参加革命工作,在南通师范任教员。1950年7月任中国科学院语言
期刊
[摘要] 语言变异是语言交际中常见的言语现象,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点。语言变异与社会生活及社会心理关系密切。2005年,我国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深刻的变化,这促使语言发生了多种多样的变异,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涌现出了大批的新词语。主要表现为:一是从词义上来说,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二是从词语的产生方式来看,采用缩略、仿造、创新等多种表现方式。文章就这一语言变异现
期刊
引言    “问题”作名词是常态,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以及定语。当“问题”充当主语、宾语时,其前常带定语。当“问题”充当定语时,它常与其后的中心语组成定中结构,结构成分之间必须加上结构助词“的”,整个结构属名词性短语。  近年来,在各类报刊杂志及网络新闻中出现了由“问题”组成的一种少见结构——“问题+X”①,如“问题孩子、问题家长、问题牛奶、问题工程、问题公司”等。我们用“X”表示中心语,这类定
期刊
ABB形容词比较特殊,时下对之多有研究。或讨论其历史发展演变,或讨论其断代特点,或研究其语音特点,或研究A和BB之语义关系……各类文章中多涉及其构词方式,但因缺乏统一的标准,常常是“自说自话”。  现代汉语中,ABB式结构有不同情况,有的是名词,如“姑奶奶、黑猩猩、山沟沟”;有的是动宾词组,如“打哈哈、叫喳喳”;有的是拟声词,如“哗啦啦、咕嘟嘟、骨碌碌”;有的是叹词,如“哎呀呀、哎哟哟”;有的是形
期刊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好新闻应配上好标题,以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早已成了作者和编者的共识。东方网的高国营先生就提出:“当上百个新闻标题集中到一个页面上时,好标题就成为吸引眼球的关键,如果标题没有吸引力,其它工作做得再好,也有可能吸引不到网友的点击;如果标题形成了强势,整篇新闻就会从‘新闻标题的丛林’中跃然而出。”。而标题的吸引力主要由标题语言的魅力决定,因为新闻标题是语言的艺术。本文以《楚天都市报》
期刊
清人郑板桥主张写文章要:“领异标新二月花”,这里说的“领异标新”就是指文章的立意要“新”要“异”,不人云亦云,就像初春二月的花朵一样,在万木复苏、百花尚未抽芽的时候,它就冒着风寒,含苞怒放了,这样的花朵自然引人入胜,这样的文章自然会新鲜别致,受人喜爱。  就高考来说,语文150分,作文占60,而在中考语文的120分中,作文也占到50分,均占总分的40%左右,确实是重头戏,而新颖深刻的立意是作文成功
期刊
[摘 要]汉语中有一种特殊的结构“V什么(X)”,这种结构既可以表示疑问,也可以表示否定。本文从共时的角度出发,重点探讨该结构式的非疑问用法,认为它是习用化的结果,具有专门的结构意义,可以体现说话人强烈的感情色彩。本文认为该结构式的这种特殊用法是一种疑问功能偏离现象,着重分析了偏离后的功能及相应的句法表现,最后指出语境对该结构的作用,提出唯有在语境中才能准确把握该结构所具有的不同的感情色彩。  [
期刊
[摘要] 《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5月版改进不少,受到业界好评,但部分语法术语释义尚欠严密,如定语、状语、介词、体词、谓词、单句、分句等,存在与语言事实不符,内涵与外延不一致等问题。本文就这些词释义的不足进行探讨,提出一管之见。  [关键词] 词典 语法术语 释义 指瑕    《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2005年5月版改进不少,受到业界好评。我们就其中的语法术语进行了全面考察,发现大部
期刊
【摘 要】 《现代汉语词典》(2005版)在吸收近年来汉语语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现代汉语词汇作了全面的词类标注。但是,有几个词的词类标注还不够准确,如“憋气”“发端”“廉价”和“眼红”,本文根据语言事实和语法学界公认的词类划界标准对它们进行分析,对这些词的词类标注作了补充和修订。  【关键词】 词典 词类 标注 商榷    汉语词类问题,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在词典中标注词类,是多年来读者的迫切
期刊
如果要评选时下最热门的词汇,PK想必会光荣上榜,这都要归功于湖南电视台刮起的“超女”风,让PK一词随之家喻户晓。本文从“PK”的意义入手,分析它是如何出现与发展的,并论述社会文化心理在词和词义演变中的巨大作用。    一、什么是“PK”    PK显然是外文词的缩写,它是哪两个词,网上大致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Player Killing(玩家间的拼杀)  Player Killer(玩家杀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