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客观分析了无锡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地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无锡地区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 专业设置 协调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重点资助课题B-a/2011/03/015)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227-02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办学层次、办学规模等方面的种种偏差,而纠正其偏差的关键是要牢固树立高职院校立足于区域或行业经济发展的思想,形成高职院校与区域行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作为地方性的高等学府,高职院校必须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从区域发展的视野来看,高职院校的区域性经济影响着区域性高职教育的发展和走向,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色。区域动态经济中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是高职教育专业设置、调整、改革、发展的主要依据。
一、无锡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
无锡的职业技术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起迅速发展,目前无锡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高校设置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和成人高校,共计11所。对照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教高[2004]3号)(以下简称《目录》),分析无锡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具有以下特点。
1.专业覆盖率比较高,专业门类较齐全
从一级专业大类看,覆盖率达到79%,其中电子信息、财经、文化教育和艺术设计传媒大类覆盖率达到100%。目前还有资源开发与测绘等四个专业大类尚属空白。因此,无论是《目录》中的专业,还是规划纲要中的重点产业,总体上看,无锡市高职院校专业覆盖率较高,专业门类比较齐全,同时在资源开发与测绘、水利、公安及法律等领域也存在较大的专业拓展空间。
2.专业优势比较突出,结构逐步优化
无锡是中国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也有“东方硅谷“的美誉。先进制造业与电子信息产业比较发达,也是无锡地区乃至长三角地区的支柱产业。从无锡地区高职院校开设较多的专业和招生规模两项指标看,一级专业大类中均排名在前三位的有财经、制造和电子信息共3个大类,招生规模比例超过63%。专业设置数量和招生规模显示出无锡地区高校在制造、电子信息等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人才培养优势,顺应了无锡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
其次,与2006年相比,2010年无锡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总数从77个上升到90个,增长了17%。在专业结构上,无锡地区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已经基本上摆脱了闭门造车式的框架,开始注意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一批富有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专业在各高职院校开办起来。
二、无锡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无锡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为地方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无锡实现“两个率先”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从总体上看,专业设置在科学性[1]、互补性等方面还存在问题。
1.专业设置市场调研不够,专业建设缺乏长期规划
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没能充分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对于市场的分析还处在较低层次,专业设置没有完全面向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新开设专业的可行性论证还缺乏可靠的机制和手段,未能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参与制定专业能力标准,致使有些专业毕业生较难招生或毕业生较难适应市场需要。
另外,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各学校往往只重视专业的申报和审批工作。在专业申报时才根据要求,提出专业建设的思路与规划,而在专业审批后对专业建设考虑较少,建设的盲目性较大,缺乏统一有效的规划。因此,专业设置的超前性较差。
2.专业布局缺乏互补性,趋同现象严重
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一窝蜂”现象还明显存在,有趋同现象。高职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各类技工学校之间以及各高职院校之间的专业互补性较差,同类专业往往纷纷开设,短缺专业却由于师资、教学设备等方面的问题而继续短缺。因此,专业设置的科学性、超前性和相互间的互补性较低,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这一点在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也是有些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排行榜和未就业排行榜上都名列前十名的原因。也就是说,从大类上说都是一个专业,可是具体到专业的内在技术含量,不同的学院间可能有相当大的距离。
三、对策与建议
1.强化无锡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主动意识
无锡地区经济繁荣与快速增长呼唤高职教育的服务优化。无锡高职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与使命选择,也是无锡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无锡高职院校要坚持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关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动态,做到学校发展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目标相适应,以服务促发展,以贡献求生存,把区域经济对高技能人才、技术开发的需求,作为自身发展的方向,向区域不断输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要深度融入无锡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价值链,使区域经济在发展中切实感受到职业教育的不可或缺性和不可替代性。因此,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强化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识。
2.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
无锡处于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在区域分工上具有以制造业为主,原材料、燃料大量输入,制成品大量输出的特点,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技术进步以及科技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由突出工业化转向现代化,从突出经济总量的发展转向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经济结构趋向合理和优化,以高、精、尖、新产品为主导的产业逐步代替技术含量低的传统产业。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不仅使原有的职业岗位不断分化而产生许多新的职业岗位,而且对人才的需求也明显高移。在这样的区域背景下,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着重培养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成为无锡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
要实现高职教育的布局调整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必须有及时、有效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充分发挥由行业、企业资深人士组成的专业咨询委员会的作用,广泛收集信息,每年对教学计划进行滚动修订,使之一次比一次符合实际,贴近生产第一线。这种专业咨询委员会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模式已经为大多数职业技术院校所采用。但是它毕竟不能取代系统、科学的调查研究,只有系统、科学的数据才能产生全面而正确的决策。
3.强化与拓展无锡“职教集团”功能
无锡作为国家确定的“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试点城市,具有丰富的职教资源,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能力水平,无锡市已成立9个职教集团。采取政府统筹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赢的运行机制。因此无锡地区各高职院校借助职教集团平台,有效促进无锡职业院校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有效避免专业设置的稀缺性和重复性,增强了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促进无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永芳,王铁军.省属高校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对接现状及策略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
[2]邓光,傅伟,杨晓燕,王伟.江苏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状况分析[J].高职教育研究,2011
[3]徐达奇.论学科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性[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关键词】区域经济 专业设置 协调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重点资助课题B-a/2011/03/015)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227-02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办学层次、办学规模等方面的种种偏差,而纠正其偏差的关键是要牢固树立高职院校立足于区域或行业经济发展的思想,形成高职院校与区域行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作为地方性的高等学府,高职院校必须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从区域发展的视野来看,高职院校的区域性经济影响着区域性高职教育的发展和走向,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色。区域动态经济中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是高职教育专业设置、调整、改革、发展的主要依据。
一、无锡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
无锡的职业技术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起迅速发展,目前无锡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高校设置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和成人高校,共计11所。对照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教高[2004]3号)(以下简称《目录》),分析无锡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具有以下特点。
1.专业覆盖率比较高,专业门类较齐全
从一级专业大类看,覆盖率达到79%,其中电子信息、财经、文化教育和艺术设计传媒大类覆盖率达到100%。目前还有资源开发与测绘等四个专业大类尚属空白。因此,无论是《目录》中的专业,还是规划纲要中的重点产业,总体上看,无锡市高职院校专业覆盖率较高,专业门类比较齐全,同时在资源开发与测绘、水利、公安及法律等领域也存在较大的专业拓展空间。
2.专业优势比较突出,结构逐步优化
无锡是中国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也有“东方硅谷“的美誉。先进制造业与电子信息产业比较发达,也是无锡地区乃至长三角地区的支柱产业。从无锡地区高职院校开设较多的专业和招生规模两项指标看,一级专业大类中均排名在前三位的有财经、制造和电子信息共3个大类,招生规模比例超过63%。专业设置数量和招生规模显示出无锡地区高校在制造、电子信息等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人才培养优势,顺应了无锡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
其次,与2006年相比,2010年无锡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总数从77个上升到90个,增长了17%。在专业结构上,无锡地区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已经基本上摆脱了闭门造车式的框架,开始注意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一批富有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专业在各高职院校开办起来。
二、无锡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无锡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为地方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无锡实现“两个率先”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从总体上看,专业设置在科学性[1]、互补性等方面还存在问题。
1.专业设置市场调研不够,专业建设缺乏长期规划
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没能充分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对于市场的分析还处在较低层次,专业设置没有完全面向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新开设专业的可行性论证还缺乏可靠的机制和手段,未能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参与制定专业能力标准,致使有些专业毕业生较难招生或毕业生较难适应市场需要。
另外,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各学校往往只重视专业的申报和审批工作。在专业申报时才根据要求,提出专业建设的思路与规划,而在专业审批后对专业建设考虑较少,建设的盲目性较大,缺乏统一有效的规划。因此,专业设置的超前性较差。
2.专业布局缺乏互补性,趋同现象严重
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一窝蜂”现象还明显存在,有趋同现象。高职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各类技工学校之间以及各高职院校之间的专业互补性较差,同类专业往往纷纷开设,短缺专业却由于师资、教学设备等方面的问题而继续短缺。因此,专业设置的科学性、超前性和相互间的互补性较低,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这一点在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也是有些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排行榜和未就业排行榜上都名列前十名的原因。也就是说,从大类上说都是一个专业,可是具体到专业的内在技术含量,不同的学院间可能有相当大的距离。
三、对策与建议
1.强化无锡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主动意识
无锡地区经济繁荣与快速增长呼唤高职教育的服务优化。无锡高职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与使命选择,也是无锡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无锡高职院校要坚持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关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动态,做到学校发展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目标相适应,以服务促发展,以贡献求生存,把区域经济对高技能人才、技术开发的需求,作为自身发展的方向,向区域不断输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要深度融入无锡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价值链,使区域经济在发展中切实感受到职业教育的不可或缺性和不可替代性。因此,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强化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识。
2.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
无锡处于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在区域分工上具有以制造业为主,原材料、燃料大量输入,制成品大量输出的特点,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技术进步以及科技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由突出工业化转向现代化,从突出经济总量的发展转向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经济结构趋向合理和优化,以高、精、尖、新产品为主导的产业逐步代替技术含量低的传统产业。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不仅使原有的职业岗位不断分化而产生许多新的职业岗位,而且对人才的需求也明显高移。在这样的区域背景下,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着重培养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成为无锡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
要实现高职教育的布局调整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必须有及时、有效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充分发挥由行业、企业资深人士组成的专业咨询委员会的作用,广泛收集信息,每年对教学计划进行滚动修订,使之一次比一次符合实际,贴近生产第一线。这种专业咨询委员会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模式已经为大多数职业技术院校所采用。但是它毕竟不能取代系统、科学的调查研究,只有系统、科学的数据才能产生全面而正确的决策。
3.强化与拓展无锡“职教集团”功能
无锡作为国家确定的“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试点城市,具有丰富的职教资源,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能力水平,无锡市已成立9个职教集团。采取政府统筹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赢的运行机制。因此无锡地区各高职院校借助职教集团平台,有效促进无锡职业院校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有效避免专业设置的稀缺性和重复性,增强了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促进无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永芳,王铁军.省属高校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对接现状及策略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
[2]邓光,傅伟,杨晓燕,王伟.江苏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状况分析[J].高职教育研究,2011
[3]徐达奇.论学科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性[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