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酒:文化营销做市场

来源 :营销界·食品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chi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向消费者销售的不光是单一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精神上的需求,给消费者以文化上的享受,才是产品深入消费心智的核心所在。
  
  在产品的背后,往往蕴藏着一种隐性的基因——文化。企业向消费者销售的不光是单一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精神上的需求,给消费者以文化上的享受,才是产品深入消费心智的核心所在。
  这要求企业应当转变观念,转变营销方式,重视文化营销。
  “汾酒有着几千年传统的酿造文化,所以我们认识到经营产品就是经营文化,在销售产品的过程中传播汾酒的文化,真正使消费者在饮用汾酒的过程中,品尝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酒文化。这就是我们与兄弟企业的差别化。”汾酒集团董事长李秋喜非常看重汾酒的文化塑造。
  这两年,我们明显发觉,汾酒已开始主打文化牌,以文化营销作为打造汾酒新形象的突破点,尤其是去年汾酒借夺人眼球的营销事件,在文化营销上小试牛刀,市场推动效果显著,重新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定位。
  
  千年的文化底蕴
  
  千年汾酒,文化绵绵不绝,汾酒的文化基因是其他名酒企业不可相提并论的,也是汾酒重要的竞争优势之一。
  其一,山西杏花村酿酒史5000多年,从未中断过。这可以用实物来证明。在山西杏花村,有一个仰韶文化时期的遗址叫杏花村遗址,时间大约从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期到夏商时期,历时2000多年。这个遗址中出土的各个时期的酒器、酒具,证明了杏花村夏商之前的酿酒史。在汾酒集团,有中国最早的独立的酒文化博物馆,馆藏酒器酒具都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从杏花村周边几十公里的范围内收集而来的。这些酒器酒具从周代一直到民国,共有1000多件。这个博物馆证明了周代以来杏花村的酿酒史。
  其二,杏花村名酒史1500年,也从未中断过。汾酒从北齐时候成名,载入二十四史,后来载入《唐诗三百首》、《四库全书》,唐宋元明清,代代有名酒,一直延续至今。
  其三,山西汾酒技术工人,在明清时代随着晋商的脚步,将杏花村酿酒技术传播到了全国二十多个省份,包括今天的名酒之乡贵州、四川、陕西、江苏,许多名酒都与汾酒有直接和间接的传承关系。
  其四,山西汾酒从1910年以来的百年中,创造了中国白酒业N个“第一”。最让汾酒人自豪的是,汾酒是中国白酒中惟一获得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最高大奖的品牌,也是中国白酒中最早的国宴用酒,且是五十年代初慰问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首批国家名酒。
  其五,历代文人给杏花村汾酒留下了诗词歌赋3000多篇,书画作品3000多幅。这样的文化积累,在世界酒文化史上恐怕很难找出第二家。
  
  薄弱的文化“占位”
  
  权威调查机构OPENED调研显示,在消费者心目中,汾酒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品质优良的”、“清香型白酒中最好的”、“诚信而负责任的”、“老四大名酒”,其中文化与品质分别排前两位。
  可以说,汾酒与其他白酒最根本的差别就是品质与文化。鲜明的个性,优良的品质,独特的文化,这些优势有利于形成富有特色的文化体系,理应在细分市场上成为绝对强势品牌。从这点来看,汾酒有理由以文化营销为品牌复兴的杠杆。
  但是。汾酒在文化上的挖掘仍然处于薄弱阶段,存在不同层面的不足和缺失:
  第一,清香文化传播不足,聚焦性不强。汾酒是清香型白酒的代言人,但现在不少地方酒都在打“清香”旗号,试图占据清香品类。汾酒如果不着手加强清香品类代表的宣传和清香文化的传播,恐怕就难以占据清香品类龙头的地位。
  第二,品牌文化不清晰。汾酒、竹叶青、杏花村品牌文化的内涵尚未得到清晰的梳理与总结,缺乏差异性,这集中体现在文化的简单堆叠和罗列,无系统性、层次性。让人印象不深,耳熟能详的甚少。
  第三,情感文化撬动不足。以往,汾酒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联络不够清晰,仅仅依靠的是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单一交流,品牌与消费者的沟通互动仍停留于空白阶段,造成汾酒品牌的情感文化严重缺失。
  汾酒集团董事长李秋喜称,从价格和销售上看,汾酒目前确实没有处在领先地位,但从她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以及香型和品质来看,汾酒有资格在中国高端白酒市场上树立显赫的地位。
  数据显示,汾酒近年以20%以上的年增长率在发展,不过仍然落后于行业平均发展速度。加之茅台、五粮液名酒大佬的突飞猛进,二三线白酒的快速崛起,汾酒面临的压力仍旧不小。
  汾酒若想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白酒市场东山再起,夺取清香型白酒的王者宝座,就必须实施差异化竞争,从文化和品质上谋求市场发展机遇。“我们计划将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从文化层面上占据市场。”
  
  给力的文化营销
  
  文化营销绝不是喊喊口号,玩玩花拳绣腿,它是一个内容深化的问题,更是一门持续渐进的功课。
  转变旧有观念后,汾酒确立了“清香汾酒、文化汾酒、绿色汾酒”的经营理念,开始大有将文化营销进行到底的意图。
  李秋喜认为,文化汾酒是汾酒集团进行差异化竞争的战略,是汾酒集团的比较优势。“我们已经出台了汾酒集团五年文化战略,开始逐步实施。相信大家在未来的五年中,可以看到汾酒文化好戏连台。”
  众所周知,可口可乐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知名品牌,并持续百余年历史不衰,那是因为它用美国特有的文化张力,将美国文化贯穿于每一次营销活动中,人们喝起它常常会感受到来自美国文化的渗透。
  这就是文化营销的力量,文化营销持续推动的成功。
  自去年以来,汾酒围绕文化定位,开展了诸多文化营销活动,成绩依稀可见。从2009年的37.8亿攀升到2010年的53.7亿,文化营销对销售额的带动可见一斑。
  第一,文化事件营销。围绕“世界环境日”策划“低碳生活,绿色汾酒”主题宣传活动;围绕汾酒荣获巴拿马世博会惟一甲等大奖章开展“世博营销”活动,包括在北京召开纪念汾酒荣获巴拿马甲等大奖童95周年纪念大会等,通过宣传企业诚信,彰显企业社会公德;在北京举行纪念版国藏汾酒拍卖会,设立全国酒行业第一个非公募基金会——汾酒集团公益基金,促进品牌美誉度提升,等等。
  第二,品牌形象展示。目前,汾酒集团在全国有540多家专卖店,通过实物、视频和品鉴活动的形式,在专卖店和其他高端消费场所进行产品及企业形象展示,直观地宣传汾酒的历史文化和品牌文化;通过参加各种国际国内的大型展览会,在现场布展时融入更多汾酒文化的元素;利用广播电视、楼宇视频等动态形式和高速路牌、报刊杂志等静态形式相结合的宣传,全方位展示汾酒文化。
  第三,开辟新市场。走进政府部门、大型企事业单位、部队,通过文化渲染和文化渗入,拉近汾酒与目标消费群的距离,努力提升汾酒的品位,试图在高端白酒和定制酒市场开辟一席之地。
  第四,培育消费体验。邀请优秀客户、消费者代表、社会知名人士以及业务合作单位,深入汾酒集团参观体验,感受生活,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和认识汾酒,进而达到占领心智的目的,并有意培养潜在的客户群和消费群。
  第五,借力文化宣传。在文化宣传层面,汾酒与《销售与市场》等国内一流媒体深度合作,有效互动。通过借助外力,力争将汾酒的文化力转化为市场的推动力。
  身为历史文化厚重的名酒,首先要在文化层面上达到绝对领先,实现“百亿目标”、“王者归来”才不是痴人说梦。然而这些举措只是美好的开端。汾酒在文化营销的实施上,需要做的是系统、深入、长效的运作,并不断加以创新,才能让沉寂多年的汾酒重回公众视野。为下一步开拓新市场奠定坚实的舆论基础。
  “未来,积极创新文化营销的新模式,推动企业更好更快地健康发展,将是汾酒集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李秋喜信心满满地说。
其他文献
品牌是品质的基础,是消费者心中的预先购买,是消费者心智中对优质产品的认知和信赖。    在中国市场似乎没有什么底线不可以逾越。近期死灰复燃的“皮革奶”丑闻,又为经历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大病初愈而信任脆弱的中国乳业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首先。皮革奶事件再次证明,品牌的本质是认知。品牌的生杀大权在互联网环境下越来越被消费者掌握,无论对于一家企业还是一个行业。仅仅是源于农业部下发的《2011年度生鲜乳制
期刊
“十二五”开局之年,青岛啤酒从经济全球化高度和未来中国转型的宏观视角,提出了青岛要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的战略,身为青啤国际化的有力推动者,金志国是如何诠释青啤的发展轨迹的呢?    构建“三维立体”的发展空间    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和专业化能力,这三者的结合实际上是为城市和企业构建了一个“二三维立体”的发展空间,而本土优势则是发展空间里的一种环境或者说资源。就像一个坐标图,横向标
期刊
在定位思考模型上,“减法”是有价值的;而在商业模型上,“加法”才最有价值。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自家乐福与康师傅闹纠纷后,1月19日又传来与中粮因采购合同发生摩擦的消息。  零供关系“吃紧”,矛盾激化,但短时间又难以相互舍弃,恩怨何时了?  笔者认为,零售商与供应商的不对等关系是必然存在的。表面上看,这两家都是平等的商家,而实际上,零售商是老板,供应商是打工的,地位有天壤之别。    供应商是
期刊
不科学的品类命名造成一个致命的后果,即品类名成为消费者购买时的主要识别信号而商标成了陪衬。消费者选购时不是按照品牌名购买而是按品类购买,对保健酒企业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近几年,众多白酒企业为寻求新的增长点,纷纷进入保健酒行业(如五粮液推出黄金酒,茅台推出白金酒),激活了保健酒市场。中国的保健酒时代真的到来了吗?  从市场份额看,保健酒发展还很缓慢,其60个亿的市场份额与保健品900个亿相比,
期刊
今天的国际竞争已经不是企业的竞争,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一个全新的产业链的决战。    2010年,物价不断上扬,催生出了从“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糖高宗”、到“油你涨”、“苹什么”等层出不穷的民生热词。这一系列物价飞涨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我国经济转型期高成本时代的到来。  作为调味品企业,在当前社会及经济发展共性问题面前该何去何从?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
期刊
作为我国家喻户晓的历史文化名酒,作为清香型白酒的典范,汾酒曾经有过三次辉煌;  一是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汾酒作为宫廷御酒受到北齐武成帝的极力推崇,被载入廿四史之一的《北齐书》,使汾酒一举成名;二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明》诗吟出千古绝唱——“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汾酒的二次成名;三是1915年汾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中国品牌白酒惟一的甲等大奖章。成为中国酿酒行业的佼佼
期刊
牢牢占据清香板块制高点,并将清香白酒老大的优势不断放大,同时在此领域树立标杆,应当是汾酒东山再起的战略性任务。    2010年是汾酒发展历史上最激荡的一年。一年前,汾酒集团提出了“百亿目标”的宏伟设想,被业界很多人认为是“臆想”。2011年,当汾酒把耀眼的成绩“晒”于公众面前的时候,或许不再有人对汾酒的豪情产生质疑。  最新的数据显示,汾酒集团2010年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同比实现净增长16亿
期刊
茅台的回归在于抓住了酱香型白酒的回归,但这不是消费者的主动选择,而是茅台培育和引导的结果。汾酒要在自己赖以成名的清香型上做足文章,深度培育自己的忠实消费者。    汾酒贵为曾经的行业老大自然有其成为老大的理由。一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就已经印证了汾酒的文化底蕴,但近几年随着洋河和郎酒的崛起,以及泸州老窖高端品牌国窖1573的红遍全国,老四大名酒之一的汾酒似乎失去了一个全国性品牌应有的
期刊
汾酒需要在相关品牌的整合传播上进一步深化和聚焦。如国藏汾酒,目前传播的重点是在行业内提升关注度,而在与目标消费者的深度沟通上明显不足。    从汾酒近年来的动作可以看到,从2002年起,汾酒以加强市场开发、适时推出高端产品等举措,使公司的业绩逐步回暖;2009年,汾酒又以营销思路的调整和一系列变革,使公司的回暖得到了提速;2010年,已显现改革成效的汾酒,年销售收入大幅增长,汾酒在逐步实现名酒回归
期刊
本土葡萄酒在行业年递增30%的形势下,为何依然要靠拙劣的制假售假来维持生存?    昌黎是本土葡萄酒制造业的大本营,提起赤霞珠,国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昌黎的品种和产地,这片孕育国内顶尖品牌的沃土,却因前不久CCTV曝光的若干葡萄酒厂造假售假事件而蒙羞。  本土葡萄酒在行业年递增30%的形势下,为何依然要靠拙劣的制假售假来维持生存?究竟是利益使然还是环境迫使?    品牌与质量:红色的迷惑    上世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