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倡导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的今天,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创新型教学环境日益重要。和谐教育在注重“解”“传”“授”和“惑”“道”“业”的内涵基础上,应开拓“水平解惑、横向传道、纵向授业”的新“三维”立体视域,并不断探索实践,创新教育方式,彰显立体式创新教育核心价值体系。
关键词:和谐;视域;植树造林
伴随着社会的高度进步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以“授”为主导的教学已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以“知”为方向的目标也不利于造就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以“师”为中心的模式影响个性化的互动交流。
为此,和谐教学的创新实践中,为师者应与时俱进,以生为本,不断探索和实践,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建立“以解惑为水平起点,以传道为横向核心,以授业为纵向关键”的新“三维”视域,开发创新新型教育模式。
一、 水平引导——惑与解
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求知,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解惑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开朗、乐观的健康心态,具有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采,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力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惑与解的水平引导可通过以下三点诠释:
(一) 关爱激励,解心理之惑
针对大学生出现的焦虑、交往障碍等心理困惑现象,教师要灵活运用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在教学过程要及时注意学生的不良情绪,发现问题要减少口头说教,采用合理的方式加以疏导。爱和学会爱是最有效的教育,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和帮助学生,和学生多谈心,本着帮助理解的态度,为其解决实际问题。做学生的真心挚友,倾听学生的心声,在知情知心基础上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多加关爱。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净化和美化学生的文化环境,加强良好文化与心理氛围的境教渗透,加强刻苦勤奋与敬业进取的身教渗透,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注重学生人格塑造,以激励为正向心理暗示,使其积极向上,求知善思。
(二) 加强指导,释专业之疑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全媒体时代,学生对自己将来就业应具备怎样的专业能力较模糊不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社会发展,创造性、指导性和实践性地为学生解专业之心惑。
首先,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向学生解释专业定位,宣传各专业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课程实施中,通过“问题发现、案例教学、工学结合”等新型教学手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创新思维能力;其次,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感知、体验、合作等方式,以积极的学习态度,主动地独立自觉地学习;再者,加强对学生实践性指导,从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角度,把学科问题生活化、社会化,采用“任务导向”,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探究实践,将自己培养成创新型技术人才。
(三) 合理建议,排职业之忧
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各方共识,这同时也造成部分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不明。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不是某些机构及相关人员的事情,所有教师都应责无旁贷地向学生进行“学何以用”的指导工作,在学生的不同年级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职业意识教育、职业前景介绍、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及毕业前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等方面的引导帮助,使学生能根据自身特点、潜力、优劣背景等,实事求是分析,明确努力方向,合理规划职业,正确树立职业发展目标和人生奋斗目标。
二、 横向结合——道与传
(一) 以身作则,传做人之道
21世纪的教育工作应以德为先,以塑造学习者完美人格为首要。道与传的横向结合首先表现在传做人之道。教师不是单一传授具体技术知识的老师,更是做人的老师、人格的老师和能力的老师,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正人必先正己,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做人做事原则。
教师要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目的,对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教育学生在学习环境、职业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种氛围中符合职业道德,特别是社会公共道德要求,经常反省和认识自己并善于接纳别人,跳出小我,融入大家,文明友善,積极处理好人际关系。
(二) 正确疏导,倡包容之道
教师首先要在学习环境中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有效实现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双重角色的良性转换,道与传的横向结合才能更加深入,师生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宽容信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谦逊品质。
教师的传道应注重学生之间的团队氛围建设,指导学生摒弃不良习惯,突出包容和尊重,互帮互助,互学互勉,为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打下基础,给过强的自我意识降温,以适应现代企业对团队合作精神的要求。
(三) 科学发展,拓素质之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那些所谓时尚和潮流进行正能量的分析疏导,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加强民族文化精粹的人文教育,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和传承尊重科学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和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但他们并不是总能准确无误地把握住时代精神,容易把一些社会问题简单化。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理性思考和行动,培养学生用辩证的眼光观察事物的两面性,引导学生客观评价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学会用科学发展和客观理性的眼光看待当前形势,特别是面对挫折、失误和他人的指责批评时,要能反省自身、理智分析,在有张有弛的生活方式中及时调节和宣泄不良情绪、排解压力,以防止负面情绪的极端化。2017年9月2日,在上海和大连各发生一起交通违章,上海交警的情绪化执法与大连交警敬礼劝诫,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执法效果,安全足以说明学校对学生良好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三、 纵向发展——业与授
(一) 培养“植树造林”之能力,使学科融合贯通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部分学生对一门专业(职业)课程的学习,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考核,这往往造成在课程考核结束一段时间后,學生对前学课程内容已基本淡忘,从而造成后续课程学习的难度加大,专业知识基础不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培养学生“植树造林”的能力。
所谓“植树”,即在某课程学习时,依照学习内容的先后,不断地种“章”杆、植“节”枝、育“点”叶,这样在该课程学习结束时,这“课”大树会基实杆壮,枝繁叶茂,学生对本课程内容也就能融会贯通;所谓“造林”,即把每一课程这棵“树”植好,相当于在专业领域内不断地植树,待专业的所有课程学完时也就成“林”了,而且“树”和“树”间会有一定的交叉,即课程与课程间的知识关联会一目了然,从而做到整体融合。
(二) 教授“构建平台”之渔术,以利于终身发展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渔。教师教学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获得职业发展的技术技能。职业教学中,教师既要对学生进行理论性和科学性引导,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科理论,培养其理论素养和科学思维,同时,更要重视和增加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
茅以升先生曾说:学的对象是理论,习的对象是实践。因此,教学既要让学生“学会”,更要使其“会学”,因为“学会”具有一定的时限性和被动性,而“会学”更具有主观能动性和时效性,符合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也只有“会学”才能学好,才能创新,才能有所作为。
(三) 启迪“能者为师”之美德,和谐地服务社会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生活中人与人的相互交往,择善而学,观不善而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讲,善和不善皆为师,都可使自己得到启迪,都能让自己更具智慧。因此,业与授的纵向发展过程,教师应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充分利用大学生群体成员互动性强的特点,让学生之间能相互影响,共同渴望和探索真理,让学生在与社会的初步接触中,诚信谦逊,虚心好学,最终使学生在知识和情感上都能收获利于生存之术,做一个立足社会、服务社会之人。
四、 结束语
在全媒体时代,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只有通过不断地总结和创新,建立科学和谐的学习和职业发展环境,在新“三维” 视域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处于非对象化状态,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惑”“道”“业”,教师正确地“解”“传”“授”,开拓创新教育模式,教学价值才能充分体现,也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的目的。新“三维”人才培育视域下的和谐教育,和当今强化高素质人才教育是一致的,它也是培养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作者简介:
王富勇,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和谐;视域;植树造林
伴随着社会的高度进步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以“授”为主导的教学已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以“知”为方向的目标也不利于造就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以“师”为中心的模式影响个性化的互动交流。
为此,和谐教学的创新实践中,为师者应与时俱进,以生为本,不断探索和实践,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建立“以解惑为水平起点,以传道为横向核心,以授业为纵向关键”的新“三维”视域,开发创新新型教育模式。
一、 水平引导——惑与解
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求知,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解惑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开朗、乐观的健康心态,具有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采,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力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惑与解的水平引导可通过以下三点诠释:
(一) 关爱激励,解心理之惑
针对大学生出现的焦虑、交往障碍等心理困惑现象,教师要灵活运用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在教学过程要及时注意学生的不良情绪,发现问题要减少口头说教,采用合理的方式加以疏导。爱和学会爱是最有效的教育,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和帮助学生,和学生多谈心,本着帮助理解的态度,为其解决实际问题。做学生的真心挚友,倾听学生的心声,在知情知心基础上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多加关爱。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净化和美化学生的文化环境,加强良好文化与心理氛围的境教渗透,加强刻苦勤奋与敬业进取的身教渗透,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注重学生人格塑造,以激励为正向心理暗示,使其积极向上,求知善思。
(二) 加强指导,释专业之疑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全媒体时代,学生对自己将来就业应具备怎样的专业能力较模糊不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社会发展,创造性、指导性和实践性地为学生解专业之心惑。
首先,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向学生解释专业定位,宣传各专业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课程实施中,通过“问题发现、案例教学、工学结合”等新型教学手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创新思维能力;其次,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感知、体验、合作等方式,以积极的学习态度,主动地独立自觉地学习;再者,加强对学生实践性指导,从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角度,把学科问题生活化、社会化,采用“任务导向”,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探究实践,将自己培养成创新型技术人才。
(三) 合理建议,排职业之忧
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各方共识,这同时也造成部分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不明。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不是某些机构及相关人员的事情,所有教师都应责无旁贷地向学生进行“学何以用”的指导工作,在学生的不同年级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职业意识教育、职业前景介绍、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及毕业前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等方面的引导帮助,使学生能根据自身特点、潜力、优劣背景等,实事求是分析,明确努力方向,合理规划职业,正确树立职业发展目标和人生奋斗目标。
二、 横向结合——道与传
(一) 以身作则,传做人之道
21世纪的教育工作应以德为先,以塑造学习者完美人格为首要。道与传的横向结合首先表现在传做人之道。教师不是单一传授具体技术知识的老师,更是做人的老师、人格的老师和能力的老师,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正人必先正己,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做人做事原则。
教师要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目的,对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教育学生在学习环境、职业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种氛围中符合职业道德,特别是社会公共道德要求,经常反省和认识自己并善于接纳别人,跳出小我,融入大家,文明友善,積极处理好人际关系。
(二) 正确疏导,倡包容之道
教师首先要在学习环境中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有效实现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双重角色的良性转换,道与传的横向结合才能更加深入,师生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宽容信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谦逊品质。
教师的传道应注重学生之间的团队氛围建设,指导学生摒弃不良习惯,突出包容和尊重,互帮互助,互学互勉,为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打下基础,给过强的自我意识降温,以适应现代企业对团队合作精神的要求。
(三) 科学发展,拓素质之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那些所谓时尚和潮流进行正能量的分析疏导,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加强民族文化精粹的人文教育,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和传承尊重科学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和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但他们并不是总能准确无误地把握住时代精神,容易把一些社会问题简单化。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理性思考和行动,培养学生用辩证的眼光观察事物的两面性,引导学生客观评价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学会用科学发展和客观理性的眼光看待当前形势,特别是面对挫折、失误和他人的指责批评时,要能反省自身、理智分析,在有张有弛的生活方式中及时调节和宣泄不良情绪、排解压力,以防止负面情绪的极端化。2017年9月2日,在上海和大连各发生一起交通违章,上海交警的情绪化执法与大连交警敬礼劝诫,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执法效果,安全足以说明学校对学生良好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三、 纵向发展——业与授
(一) 培养“植树造林”之能力,使学科融合贯通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部分学生对一门专业(职业)课程的学习,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考核,这往往造成在课程考核结束一段时间后,學生对前学课程内容已基本淡忘,从而造成后续课程学习的难度加大,专业知识基础不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培养学生“植树造林”的能力。
所谓“植树”,即在某课程学习时,依照学习内容的先后,不断地种“章”杆、植“节”枝、育“点”叶,这样在该课程学习结束时,这“课”大树会基实杆壮,枝繁叶茂,学生对本课程内容也就能融会贯通;所谓“造林”,即把每一课程这棵“树”植好,相当于在专业领域内不断地植树,待专业的所有课程学完时也就成“林”了,而且“树”和“树”间会有一定的交叉,即课程与课程间的知识关联会一目了然,从而做到整体融合。
(二) 教授“构建平台”之渔术,以利于终身发展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渔。教师教学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获得职业发展的技术技能。职业教学中,教师既要对学生进行理论性和科学性引导,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科理论,培养其理论素养和科学思维,同时,更要重视和增加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
茅以升先生曾说:学的对象是理论,习的对象是实践。因此,教学既要让学生“学会”,更要使其“会学”,因为“学会”具有一定的时限性和被动性,而“会学”更具有主观能动性和时效性,符合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也只有“会学”才能学好,才能创新,才能有所作为。
(三) 启迪“能者为师”之美德,和谐地服务社会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生活中人与人的相互交往,择善而学,观不善而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讲,善和不善皆为师,都可使自己得到启迪,都能让自己更具智慧。因此,业与授的纵向发展过程,教师应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充分利用大学生群体成员互动性强的特点,让学生之间能相互影响,共同渴望和探索真理,让学生在与社会的初步接触中,诚信谦逊,虚心好学,最终使学生在知识和情感上都能收获利于生存之术,做一个立足社会、服务社会之人。
四、 结束语
在全媒体时代,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只有通过不断地总结和创新,建立科学和谐的学习和职业发展环境,在新“三维” 视域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处于非对象化状态,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惑”“道”“业”,教师正确地“解”“传”“授”,开拓创新教育模式,教学价值才能充分体现,也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的目的。新“三维”人才培育视域下的和谐教育,和当今强化高素质人才教育是一致的,它也是培养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作者简介:
王富勇,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