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的格局必须打破,让综合性学习进入我们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三个“面向”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我们通常称之为新课标,新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于它除了在“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方面提出要求外,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它是新教材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什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首先是一种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次,它是一种多元整合,是相对于仅就某一语文知识或技能的单一性学习而言的,它是学生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和自然、社会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或项目,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是对长久以来形成的“课堂中心,教师中心”这一教育方式的不可或缺的补充。
二、初中生如何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及理念要求语文学习打破课堂教学和学科教学的壁垒,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我们应以语文为主,以学习语文为出发点,运用各科资源,开展跨学科活动和教学,这需要我们应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对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等诸要素进行有效的设计,突出综合性的同时加强引导,避免盲目综合,无序综合。
1.设计体现三个“面向”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的领域有多宽阔,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领域就有多宽阔。新教材的体例实现了“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转变,综合性活动的设计应体现三个“面向”。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学习中,我们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对理解活动主题有帮助、又有情趣的内容,指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参与解决问题,探索研究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如在进行《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时,笔者发动学生分组合作,通过网络、查資料等途径,搜集与黄河有关的诗文、故事和图片等。在课堂上,学生激情朗读描绘黄河的优美诗文、讲述神奇的黄河探索之旅……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有关黄河的科学知识,并对保护黄河提出自己的建议。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了问题意识,这是综合性学习的前提。
2.找准契合点,大胆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语文不仅联系大千世界,而且联通各门课程。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多元整合的学习方式,因此要打破学科界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人文景观、江海旅游等,是语文和地理学科整合的着手处;典型的成语故事、详实的有关史料,是语文与历史的整合的突破口。如学习《三峡》后,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活动《话说三峡》。学生阅读描写三峡的古今文章,进一步了解了三峡数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神奇美丽的传说;通过搜集资料,学生又了解了三峡的形成原因、自然景观,三峡的土特产、民风民俗;欣赏《白帝托孤》的乐曲,我们仿佛又来到了三国古战场……这些活动的开展,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总之,找准“契合点”是学科间整合的前提和基础,在整合中开阔视野,发展思维。
3.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必须提高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活动中,除了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外,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比较多的选择余地,给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提供较为宽松的环境。如在《说不尽的桥》综合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桥梁资料的搜索归类,认识了多种自然桥的特点和功能,理解了它的文化意义和内涵后,又由有形的桥联想到无形的商桥、书桥、信息桥等。学生还大胆想象,展示了自己设计的未来的桥。这些活动,为学生在不同的领域进行创新探究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三、综合性学习的价值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置是基于语文综合性的特点和人的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需要,旨在实现语文学习对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与全面提高。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实践证明:只有课内与课外融合,教学与活动结合,学校与社会沟通,认识世界与锻炼自主能力结合,才能为学生打开更多的认识世界的窗口,拓展他们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让他们的各方面素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
综合性学习是一古老而崭新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指明了方向的同時,还来不及为我们一路亮灯指引,还得靠我们自己去摸索前进。愿我们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这片沃土中,享受语文,享受快乐,愿我们的语文教学走进一片崭新的天地。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三个“面向”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我们通常称之为新课标,新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于它除了在“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方面提出要求外,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它是新教材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什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首先是一种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次,它是一种多元整合,是相对于仅就某一语文知识或技能的单一性学习而言的,它是学生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和自然、社会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或项目,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是对长久以来形成的“课堂中心,教师中心”这一教育方式的不可或缺的补充。
二、初中生如何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及理念要求语文学习打破课堂教学和学科教学的壁垒,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我们应以语文为主,以学习语文为出发点,运用各科资源,开展跨学科活动和教学,这需要我们应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对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等诸要素进行有效的设计,突出综合性的同时加强引导,避免盲目综合,无序综合。
1.设计体现三个“面向”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的领域有多宽阔,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领域就有多宽阔。新教材的体例实现了“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转变,综合性活动的设计应体现三个“面向”。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学习中,我们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对理解活动主题有帮助、又有情趣的内容,指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参与解决问题,探索研究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如在进行《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时,笔者发动学生分组合作,通过网络、查資料等途径,搜集与黄河有关的诗文、故事和图片等。在课堂上,学生激情朗读描绘黄河的优美诗文、讲述神奇的黄河探索之旅……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有关黄河的科学知识,并对保护黄河提出自己的建议。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了问题意识,这是综合性学习的前提。
2.找准契合点,大胆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语文不仅联系大千世界,而且联通各门课程。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多元整合的学习方式,因此要打破学科界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人文景观、江海旅游等,是语文和地理学科整合的着手处;典型的成语故事、详实的有关史料,是语文与历史的整合的突破口。如学习《三峡》后,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活动《话说三峡》。学生阅读描写三峡的古今文章,进一步了解了三峡数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神奇美丽的传说;通过搜集资料,学生又了解了三峡的形成原因、自然景观,三峡的土特产、民风民俗;欣赏《白帝托孤》的乐曲,我们仿佛又来到了三国古战场……这些活动的开展,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总之,找准“契合点”是学科间整合的前提和基础,在整合中开阔视野,发展思维。
3.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必须提高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活动中,除了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外,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比较多的选择余地,给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提供较为宽松的环境。如在《说不尽的桥》综合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桥梁资料的搜索归类,认识了多种自然桥的特点和功能,理解了它的文化意义和内涵后,又由有形的桥联想到无形的商桥、书桥、信息桥等。学生还大胆想象,展示了自己设计的未来的桥。这些活动,为学生在不同的领域进行创新探究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三、综合性学习的价值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置是基于语文综合性的特点和人的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需要,旨在实现语文学习对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与全面提高。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实践证明:只有课内与课外融合,教学与活动结合,学校与社会沟通,认识世界与锻炼自主能力结合,才能为学生打开更多的认识世界的窗口,拓展他们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让他们的各方面素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
综合性学习是一古老而崭新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指明了方向的同時,还来不及为我们一路亮灯指引,还得靠我们自己去摸索前进。愿我们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这片沃土中,享受语文,享受快乐,愿我们的语文教学走进一片崭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