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地图无论是在地理课本中还是在考试题目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地理新课程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对终身有用”的地理,而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和用到的工具,因此,学会阅读地图、使用地图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七年级学生刚上中学,虽然对地理还很陌生且地图概念还没有,但好奇心强,所以对七年级学生地图能力的培养是重点更是难点,是促使学生学好地理的关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方式化繁为简,使学生学好地图、用好地图。
一、培养学生认识地图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要培养学生能对地图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要学的欲望。这里可以讲解一些地图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重要性,如汽车导航地图、旅游地图、城市地图、小区地图等,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地图在日常生活的重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学生有了读图愿望后就要培养他们识图的基本知识,即根据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图”的内容,使学生熟练掌握地图三要素(即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明确地理事物间的相对位置,在地图上找到比例尺且能量算出实际距离,识别地图的常见图例和注记,为进一步快速准确地阅读分析地图打下基础;在实际教学中,为调动学生识图的兴趣,本人通过利用小黑板,先画出学校的平面图,并引导学生读学校平面图,让学生把图和实际地理事物相对照来分析,由于是自己周围熟悉事物,学生的兴趣很快提高,在不知不觉中就能掌握好地图的三要素;进而出示其它类型图来进一步认识地图,教学效果较好。
二、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
一幅地图,各地理事物排列组合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地理信息,如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布局、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地理事物特征和发展规律等等,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地图,提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1.引导学生阅读地图,掌握阅读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每一副图都可以提出“是什么?”“在哪里?”,直至解决“为什么?”,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思维程度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例如读“中国地形图”,先从图例、颜色入手,引导学生熟悉图例中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然后让学生从整幅图上观察颜色的差异,从而得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的结论;接着让学生进一步阅读地图,这样的地形地势对河流会带来哪些影响,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又会对我国的降水带来哪些影响?经过这种逐渐深入的引导,学生就可以通过地图得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出对我国河流和降水带来的影响。
2.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地理事物落实在地图上,使学生牢固树立地理空间概念,从而有利于学生准确快速地储存和提取有效信息,提高学生思维敏捷性,培养学生的记忆和想象能力。例如可通过填充图册练习填图,也可以让学生在纸上描绘出相应的地图轮廓,并在纸上模仿并独立填图,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以巩固所学,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来示范填图,从而达到熟练程度。
3.要细致地讲图,要注重地图和教学内容的结合。通过对地图进行提问,引导学生通过地图来获取相关的信息,从而养成良好的读图思考的习惯,通过师生双边共同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和理顺学生读图思维;逐步培训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的习惯,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比如在学习“我国的降水”这一节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地图和课文中的图来教学,以“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作为主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年等降水量线进行对比;同時以 “北京、武汉、广州”以及“上海、武汉、兰州、乌鲁木齐”这些地区的年降水量柱状图和“不同地区景观图片”,让学生分析出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时间分布特征,进而理解降水与地形、海陆位置、季风的因果关系,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从而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动手绘制地理图表的能力
引导学生动手绘制有关地图是提高学生识图、析图能力的有效方法。边讲边画,化静为动,使学生的注意力随教师的笔画和语言而转移,做到师生双边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动觉记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从而在轻松愉快中获取地理知识。
如在学习“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时,我要求学生画出两分两至日图、光照图、地球自转示意图等。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绘制简图,能加深对所绘图中地理知识的理解。如让学生先通过观察地球仪,然后动手画地球自转示意图,学生对在北极和南极上空看的地球自转方向的判读就能准确无误。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有如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等,都要求学生不仅要会读图,还要能分析图,能绘制图。
四、培养学生利用地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图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表达了丰富的地理信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使用地图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各种地理信息的相互关系来提出问题,最后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比如,在学习“世界人口分布”时,我提供了一幅“世界人口密度分布图”和“世界各国人口增长率分布图”,然后启发学生:“仔细阅读两幅图,提出其中所隐藏的地理问题,我们比一比看看谁最爱动脑思考来发现问题”。通过引导很快便有同学提出问题“世界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欧洲西部人口密集?”“为什么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为什么南美洲北部人口稀少?”,然后继续引导学生“你们非常善于发现,提出了一些为什么,现在你们继续发挥你们的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教师的启发诱导在这里非常关键,在启发诱导的过程中渗透提出问题的方法。
总之,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养成经常识图、读图、析图、绘图的良好习惯,一点一滴地积累,才能促进学生理解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最终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地图能力。
七年级学生刚上中学,虽然对地理还很陌生且地图概念还没有,但好奇心强,所以对七年级学生地图能力的培养是重点更是难点,是促使学生学好地理的关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方式化繁为简,使学生学好地图、用好地图。
一、培养学生认识地图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要培养学生能对地图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要学的欲望。这里可以讲解一些地图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重要性,如汽车导航地图、旅游地图、城市地图、小区地图等,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地图在日常生活的重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学生有了读图愿望后就要培养他们识图的基本知识,即根据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图”的内容,使学生熟练掌握地图三要素(即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明确地理事物间的相对位置,在地图上找到比例尺且能量算出实际距离,识别地图的常见图例和注记,为进一步快速准确地阅读分析地图打下基础;在实际教学中,为调动学生识图的兴趣,本人通过利用小黑板,先画出学校的平面图,并引导学生读学校平面图,让学生把图和实际地理事物相对照来分析,由于是自己周围熟悉事物,学生的兴趣很快提高,在不知不觉中就能掌握好地图的三要素;进而出示其它类型图来进一步认识地图,教学效果较好。
二、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
一幅地图,各地理事物排列组合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地理信息,如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布局、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地理事物特征和发展规律等等,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地图,提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1.引导学生阅读地图,掌握阅读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每一副图都可以提出“是什么?”“在哪里?”,直至解决“为什么?”,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思维程度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例如读“中国地形图”,先从图例、颜色入手,引导学生熟悉图例中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然后让学生从整幅图上观察颜色的差异,从而得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的结论;接着让学生进一步阅读地图,这样的地形地势对河流会带来哪些影响,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又会对我国的降水带来哪些影响?经过这种逐渐深入的引导,学生就可以通过地图得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出对我国河流和降水带来的影响。
2.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地理事物落实在地图上,使学生牢固树立地理空间概念,从而有利于学生准确快速地储存和提取有效信息,提高学生思维敏捷性,培养学生的记忆和想象能力。例如可通过填充图册练习填图,也可以让学生在纸上描绘出相应的地图轮廓,并在纸上模仿并独立填图,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以巩固所学,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来示范填图,从而达到熟练程度。
3.要细致地讲图,要注重地图和教学内容的结合。通过对地图进行提问,引导学生通过地图来获取相关的信息,从而养成良好的读图思考的习惯,通过师生双边共同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和理顺学生读图思维;逐步培训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的习惯,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比如在学习“我国的降水”这一节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地图和课文中的图来教学,以“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作为主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年等降水量线进行对比;同時以 “北京、武汉、广州”以及“上海、武汉、兰州、乌鲁木齐”这些地区的年降水量柱状图和“不同地区景观图片”,让学生分析出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时间分布特征,进而理解降水与地形、海陆位置、季风的因果关系,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从而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动手绘制地理图表的能力
引导学生动手绘制有关地图是提高学生识图、析图能力的有效方法。边讲边画,化静为动,使学生的注意力随教师的笔画和语言而转移,做到师生双边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动觉记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从而在轻松愉快中获取地理知识。
如在学习“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时,我要求学生画出两分两至日图、光照图、地球自转示意图等。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绘制简图,能加深对所绘图中地理知识的理解。如让学生先通过观察地球仪,然后动手画地球自转示意图,学生对在北极和南极上空看的地球自转方向的判读就能准确无误。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有如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等,都要求学生不仅要会读图,还要能分析图,能绘制图。
四、培养学生利用地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图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表达了丰富的地理信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使用地图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各种地理信息的相互关系来提出问题,最后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比如,在学习“世界人口分布”时,我提供了一幅“世界人口密度分布图”和“世界各国人口增长率分布图”,然后启发学生:“仔细阅读两幅图,提出其中所隐藏的地理问题,我们比一比看看谁最爱动脑思考来发现问题”。通过引导很快便有同学提出问题“世界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欧洲西部人口密集?”“为什么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为什么南美洲北部人口稀少?”,然后继续引导学生“你们非常善于发现,提出了一些为什么,现在你们继续发挥你们的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教师的启发诱导在这里非常关键,在启发诱导的过程中渗透提出问题的方法。
总之,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养成经常识图、读图、析图、绘图的良好习惯,一点一滴地积累,才能促进学生理解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最终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地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