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具体形式,我们应高度警惕乌合之众的“变态”形式,使群体力量与社会发展实现高度的契合,进而推动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群体力量发展,决然拒绝消极群体力量的渗透,于此,我们才能在混合环境中做正确政治文化的积极推动者。
关键词:群体力量;经济;政治;农村群体
一、定义及特征
“‘群体’一词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个人,无论他们属于什么民族、职业或性别,也不管是什么事情让他们走到了一起。”群体力量作为一个整体性概念,具有同化性、可控性、多变性,最重要也是最危险的便是缺乏理性。同化性是指一种思想主张在群体成员之间逐步扩散,群体成员对其大致会经历了解、认同、支持的过程;可控性是指虽然群体力量是一个规模宏大的概念,但其结构清晰、凝聚力强,只要领袖者欲宣传的思想主张对群体成员有足够的“引诱力”,他们都将无条件地成为最忠实的追从者;多变性是指在一段时期内,群体成员可能无条件顺从一种思想主张,但只要有一种对其有更多“引诱力”的思想主张在他们之间弥漫,他们很有可能决然转向这新出现的思想主张;缺乏理性与可变性是紧密相连的,多变性正是缺乏理性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只要更能满足群体成员的即时利益,他们不会进行深思熟虑,转而“寄生”于新型思想主张。
二、产生于发展
群体力量虽为一个规模巨大的概念,但其起点也是个人意见。这使我联系到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意见通常从广播和印刷媒介流向意见领袖,再从意见领袖流向人群中不太活跃的部分。”两级传播理论反映了群体力量增强的方式之一,即使中间传播者不一定为精英,但也体现出群体力量是由一个人发起继而通过他的直接接触人载影响下一层次的人或团体,随之而来的便是群体力量的不断增强。除此之外,群体力量的影响范围越大,那么其被服从程度就会越高,获得的支持度也会越高。
三、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一)群体力量与经济的关系
1、群体力量对经济的作用
首先,微观领域:群体力量在营销方面的作用是无形而有效的。举一个实例:某位女性打算买新房,考察过程中发现有一处非常受欢迎,排队买房的人很多,于是她也冲过去抢着买房,住了一段时间后,她发现自己被“骗”,这个房子位置不好,物业质量也不高。原来,这只是开发商的一种手段,用群体力量的“魅力”唤起人心中的不理性,疯狂消费。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其实我们大多也都有过类似经历。
其次,宏观领域:群体力量也会影响整个商业的未来发展。“个人力量是有限的,比起才华最专业的员工,数量庞大而多样化的劳动力群体能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众包:群体力量驱动商业未来》指出,如今我国大多为传统企业,员工有特定的工作任务,这将其束缚在固定的范围之内,不愿去思考工作内容范围之外的事情,逐步缺乏灵活思考与创新能力,但是,互联网将分布在不同地区、领域的业余爱好者集合起来,使其根据个人兴趣提供创新性方案。可以说,这种模式会打破以卖方为主导的市场体系,而趋向与以买方为主导的市场体系,整合各种生产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效率,巩固用户友好型发展基础。
2、经济对群体力量的作用
群体成员之所以能凝聚起来,大多是因为自身利益,而自身利益的主体是经济利益,因此我认为,实际上经济无时无刻不在引导着群体力量的发展方向。某女士被“骗”买房的经历也说明了经济可以塑造群体力量并掌控其发展方向,从而使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群体力量与政治的关系
群体力量的效力首先作用于国家与政府的运作效率方面。群体力量在政治上的反应便是民意,当然,这种民意的性质是不确定的,若因国家与政府的不合理政策行为提出的合理不满则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若因国家与政府的敌对分子、反对派鼓动则会起到重大的消極作用。合理的群体力量绝大多数是反映广大基层对国家与政府作为的正确质疑,国家与政府若能乐意吸收并进行完善,那么,便会达成与该群体的协调,从而树立更具有威信的形象,维护社会秩序,提高运行效率;但若为不合理的群体因素,那么便会造成对国家与政府的威胁,甚至撼动统治政权的基石。“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特别是大多数群体性事件的指向对象往往是各级领导机关,采取的又是过激的方式,因此,会对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极大的损害,降低领导机关和干部在人民心目中的威望,从而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畅通有效的贯彻,影响国家安定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更可怕的是,不利的群体力量可能会不断扩大势力,甚至形成与国家与政府抗衡的局面,如此,威胁的便不只是国家与政府的一部分政权,这很有可能威胁到其体系内部。
国家与政府也会反作用于群体力量,国家既不能一味地充当群体力量的催化剂,也不能一味地对之进行阻挡,二者应为相互促进的关系。国家与政府的具体政策会促进群体力量的产生与发展,二者成正比或反比与其利益有很大关系,国家与政府应将群体力量作为重要的据测制定参考依据。
此外,群体力量与政治文化也有很大的联系:政治文化掌控着群体力量的发展方向。群体力量的形成,无非是因为有共同的利益追求与思想意识,而政治文化是一种主观价值观念的集合体,包括了政治认同、感情、态度、价值观等政治心理层次诸要素,政治理想、信念、理论、评价标准等政治思想意识。给予群体成员以金钱类物质利益或一定的政治权力都会无形地推动群体力量的发展,但思想意识的认同无疑是最好的激励方式,只要某一种特定的思想意识被群体中的一个成员认同,那么它便会快速成长,与此同时,无论这种思想意识具有多么丰富的形式,都离不开其政治文化的属性,因此,我认为,政治文化掌控着群体力量的周期及其发展趋势、结果。
最后,群体力量与政治民主化也具有很大的联系:群体力量,在政治上作为民意的反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与政治民主化存在着相似之处并推动着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在威权统治下群体力量与威权阶层的对立及至对其反抗无疑是群体力量追求政治民主化的表现形式,它有效地为发展政治民主化清除了障碍。但在另一方面来讲,群体力量可能会抑制政治民主化的发展,群体力量虽为一部分民意的反映,但有时也会代表极少数人的利益,这是由这部分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导致的,这部分人若为合法化政权与合理民主化的反动派,那么,它必然会抑制民主化甚至趋近于消灭它。那么,政治民主化又会对群体力量产生怎样的作用呢?政治民主化越完善,那么,群体行为的现象就会越来越少,因为政治民主化代表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立场,人民满足于政治民主化带来的利益,那么自然不会有通过组织群体来反抗民主化的趋势。
四、农村群体与城市群体
上文中已论述了群体力量与政治、经济的密不可分的联系,政治、经济的波动会间接影响群体力量的发展形势,这种影响力在现实生活中有具体的表现形式,最为突出的便是农村群体与城市群体的发展状况。
相较于城市群体,农村群体的特点更为突出且存在矛盾之处。农村群体的难形成是因为农村人口大多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他们不想也无力去思考如何高效参与政治,他们满足于即时需要的特点更为明显,因此,若想在农村促成群体,只需站在农民立场上充分考虑如何满足其利益需求。这也反映出农村群体易形成的特点,只要对农民进行“引诱”,使其意识到群体形成后所带来的即时好处与群体的强大力量,那么促成农村群体便不是难事。此外,农村群体较之城市群体也有更强的可控性,城市人口自主性意识较强,参与意识也较强,而农村人口自主性意识较弱,对政治也较冷漠,只要群体领袖者能以“看得见”的利益进行“哄骗”,他们便极易被鼓动并成为高度顺从的追随者。他们缺乏对群体思想基础背后的思考,只着眼于那些摆在眼前“看得着”的利益,因此,领袖者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一点,便会很容易地控制群体中的每一位成员。但需注意的是,农村群体极易走向“变态”极端,成为乌合之众。“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若群体力量发展为乌合之众,则会毒害周围环境,危害整个国家的正常发展。我们必须警惕这种“变态”形式,意识到组成这种群体的每一位成员都是极度缺乏理性的,他们乐意接受并主动传播该群体的腐朽主张,他们嫉妒排斥与其相反的思想主张,可以说,这些成员己然退化为低级动物,他们无条件地热爱自群体并对其进行高度保护。如今,对网络热点事件的评论在一定程度上己经体现了乌合之众的默然传播与发展。作为当代社会的成员,我们须理性看待各种事件,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去看待、处理各种问题、矛盾。
关键词:群体力量;经济;政治;农村群体
一、定义及特征
“‘群体’一词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个人,无论他们属于什么民族、职业或性别,也不管是什么事情让他们走到了一起。”群体力量作为一个整体性概念,具有同化性、可控性、多变性,最重要也是最危险的便是缺乏理性。同化性是指一种思想主张在群体成员之间逐步扩散,群体成员对其大致会经历了解、认同、支持的过程;可控性是指虽然群体力量是一个规模宏大的概念,但其结构清晰、凝聚力强,只要领袖者欲宣传的思想主张对群体成员有足够的“引诱力”,他们都将无条件地成为最忠实的追从者;多变性是指在一段时期内,群体成员可能无条件顺从一种思想主张,但只要有一种对其有更多“引诱力”的思想主张在他们之间弥漫,他们很有可能决然转向这新出现的思想主张;缺乏理性与可变性是紧密相连的,多变性正是缺乏理性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只要更能满足群体成员的即时利益,他们不会进行深思熟虑,转而“寄生”于新型思想主张。
二、产生于发展
群体力量虽为一个规模巨大的概念,但其起点也是个人意见。这使我联系到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意见通常从广播和印刷媒介流向意见领袖,再从意见领袖流向人群中不太活跃的部分。”两级传播理论反映了群体力量增强的方式之一,即使中间传播者不一定为精英,但也体现出群体力量是由一个人发起继而通过他的直接接触人载影响下一层次的人或团体,随之而来的便是群体力量的不断增强。除此之外,群体力量的影响范围越大,那么其被服从程度就会越高,获得的支持度也会越高。
三、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一)群体力量与经济的关系
1、群体力量对经济的作用
首先,微观领域:群体力量在营销方面的作用是无形而有效的。举一个实例:某位女性打算买新房,考察过程中发现有一处非常受欢迎,排队买房的人很多,于是她也冲过去抢着买房,住了一段时间后,她发现自己被“骗”,这个房子位置不好,物业质量也不高。原来,这只是开发商的一种手段,用群体力量的“魅力”唤起人心中的不理性,疯狂消费。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其实我们大多也都有过类似经历。
其次,宏观领域:群体力量也会影响整个商业的未来发展。“个人力量是有限的,比起才华最专业的员工,数量庞大而多样化的劳动力群体能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众包:群体力量驱动商业未来》指出,如今我国大多为传统企业,员工有特定的工作任务,这将其束缚在固定的范围之内,不愿去思考工作内容范围之外的事情,逐步缺乏灵活思考与创新能力,但是,互联网将分布在不同地区、领域的业余爱好者集合起来,使其根据个人兴趣提供创新性方案。可以说,这种模式会打破以卖方为主导的市场体系,而趋向与以买方为主导的市场体系,整合各种生产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效率,巩固用户友好型发展基础。
2、经济对群体力量的作用
群体成员之所以能凝聚起来,大多是因为自身利益,而自身利益的主体是经济利益,因此我认为,实际上经济无时无刻不在引导着群体力量的发展方向。某女士被“骗”买房的经历也说明了经济可以塑造群体力量并掌控其发展方向,从而使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群体力量与政治的关系
群体力量的效力首先作用于国家与政府的运作效率方面。群体力量在政治上的反应便是民意,当然,这种民意的性质是不确定的,若因国家与政府的不合理政策行为提出的合理不满则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若因国家与政府的敌对分子、反对派鼓动则会起到重大的消極作用。合理的群体力量绝大多数是反映广大基层对国家与政府作为的正确质疑,国家与政府若能乐意吸收并进行完善,那么,便会达成与该群体的协调,从而树立更具有威信的形象,维护社会秩序,提高运行效率;但若为不合理的群体因素,那么便会造成对国家与政府的威胁,甚至撼动统治政权的基石。“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特别是大多数群体性事件的指向对象往往是各级领导机关,采取的又是过激的方式,因此,会对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极大的损害,降低领导机关和干部在人民心目中的威望,从而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畅通有效的贯彻,影响国家安定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更可怕的是,不利的群体力量可能会不断扩大势力,甚至形成与国家与政府抗衡的局面,如此,威胁的便不只是国家与政府的一部分政权,这很有可能威胁到其体系内部。
国家与政府也会反作用于群体力量,国家既不能一味地充当群体力量的催化剂,也不能一味地对之进行阻挡,二者应为相互促进的关系。国家与政府的具体政策会促进群体力量的产生与发展,二者成正比或反比与其利益有很大关系,国家与政府应将群体力量作为重要的据测制定参考依据。
此外,群体力量与政治文化也有很大的联系:政治文化掌控着群体力量的发展方向。群体力量的形成,无非是因为有共同的利益追求与思想意识,而政治文化是一种主观价值观念的集合体,包括了政治认同、感情、态度、价值观等政治心理层次诸要素,政治理想、信念、理论、评价标准等政治思想意识。给予群体成员以金钱类物质利益或一定的政治权力都会无形地推动群体力量的发展,但思想意识的认同无疑是最好的激励方式,只要某一种特定的思想意识被群体中的一个成员认同,那么它便会快速成长,与此同时,无论这种思想意识具有多么丰富的形式,都离不开其政治文化的属性,因此,我认为,政治文化掌控着群体力量的周期及其发展趋势、结果。
最后,群体力量与政治民主化也具有很大的联系:群体力量,在政治上作为民意的反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与政治民主化存在着相似之处并推动着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在威权统治下群体力量与威权阶层的对立及至对其反抗无疑是群体力量追求政治民主化的表现形式,它有效地为发展政治民主化清除了障碍。但在另一方面来讲,群体力量可能会抑制政治民主化的发展,群体力量虽为一部分民意的反映,但有时也会代表极少数人的利益,这是由这部分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导致的,这部分人若为合法化政权与合理民主化的反动派,那么,它必然会抑制民主化甚至趋近于消灭它。那么,政治民主化又会对群体力量产生怎样的作用呢?政治民主化越完善,那么,群体行为的现象就会越来越少,因为政治民主化代表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立场,人民满足于政治民主化带来的利益,那么自然不会有通过组织群体来反抗民主化的趋势。
四、农村群体与城市群体
上文中已论述了群体力量与政治、经济的密不可分的联系,政治、经济的波动会间接影响群体力量的发展形势,这种影响力在现实生活中有具体的表现形式,最为突出的便是农村群体与城市群体的发展状况。
相较于城市群体,农村群体的特点更为突出且存在矛盾之处。农村群体的难形成是因为农村人口大多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他们不想也无力去思考如何高效参与政治,他们满足于即时需要的特点更为明显,因此,若想在农村促成群体,只需站在农民立场上充分考虑如何满足其利益需求。这也反映出农村群体易形成的特点,只要对农民进行“引诱”,使其意识到群体形成后所带来的即时好处与群体的强大力量,那么促成农村群体便不是难事。此外,农村群体较之城市群体也有更强的可控性,城市人口自主性意识较强,参与意识也较强,而农村人口自主性意识较弱,对政治也较冷漠,只要群体领袖者能以“看得见”的利益进行“哄骗”,他们便极易被鼓动并成为高度顺从的追随者。他们缺乏对群体思想基础背后的思考,只着眼于那些摆在眼前“看得着”的利益,因此,领袖者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一点,便会很容易地控制群体中的每一位成员。但需注意的是,农村群体极易走向“变态”极端,成为乌合之众。“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若群体力量发展为乌合之众,则会毒害周围环境,危害整个国家的正常发展。我们必须警惕这种“变态”形式,意识到组成这种群体的每一位成员都是极度缺乏理性的,他们乐意接受并主动传播该群体的腐朽主张,他们嫉妒排斥与其相反的思想主张,可以说,这些成员己然退化为低级动物,他们无条件地热爱自群体并对其进行高度保护。如今,对网络热点事件的评论在一定程度上己经体现了乌合之众的默然传播与发展。作为当代社会的成员,我们须理性看待各种事件,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去看待、处理各种问题、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