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学习中国声乐作品时,对于作品的选择以及作品所采用的民族音乐素材的把握是能否演唱好民族声乐作品的关键。艺术歌曲《故乡》 在抗日时期广为传唱,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歌曲之一。本文以《故乡》为例对声乐作品的民族性风格进行分析。
【关键词】陆华柏 ;《故乡》; 音乐特点
一、《故乡》的作者与创作背景
陆华柏是我国专业艺术教育培养出来的第二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江苏武进人。出生于湖北荆门,自幼生长在武汉。根据陆华柏先生《我是怎样学音乐》中回忆,他1931年入武昌艺专学习,陆华柏先后受益于陈啸空、缪天瑞、丽尼、高庄、肖绮好特和贺绿汀等几位老师,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留在母校,担任乐理与钢琴教学老师。一年以后由徐悲鸿亲自推荐,前往桂林进行音乐教育和宣扬抗战爱国思想等工作,由此与广西结缘。后来辗转了福建音专、湖南音专、中央戏剧学院、华中师范学院、湖北艺术学院之后,1963年起在广西艺术学院任教,直至1985年退休。
歌曲《故乡》张帆作词,是陆华柏先生于1937年冬天谱曲创作的,陆华柏先生谈到“回忆四十年前在桂林象鼻山麓写这首歌曲时,感情是真实的,是有感而作的,有的音符甚至是噙着泪写的。在构思过程中,歌声旋律与钢琴不能走的和声、形式,差不多同时涌上心头,一口气写出(以后也未作多大改动)”。那个时候,抗日战争爆发不久,由于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许多大城市相继沦落,歌曲《故乡》首演时,在座有就有许多从天南地北逃难到桂林的人,虽然来自不同的城市,但听到这首歌的人们不禁怀念起生长生活的故土,怀念起逃亡前那些恬静和美的生活,不少人都留下了眼泪。《故乡》为陆华柏先生的成名作,此曲问世后获得过中央文化委员会优秀作曲奖,并在群众中广泛传唱。
二、《故乡》的音乐特征以及调式选择
《故乡》作为陆华柏老师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歌曲之一,在音乐处理和变化上都有鲜明的艺术特征。歌曲的调式决定了歌曲的感情色彩,不同的调式选择与运用都是作曲家经过反复推敲而选定的。只有把握住了调式,才能确定旋律的导向,音乐的变化。《故乡》是一首抒情性风格与朗诵性风格 (带戏剧性)相结合的艺术歌曲。此曲共分两段,以今昔对比的手法 ,揭露了日本侵略者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控诉了中国人民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和回归故乡的期盼心情 。而在今昔的对比上陆华柏老师选择了通过转变调式的方法来表现的。在歌曲的一开始,典型的中国民族五声调式勾勒出一幅故乡宁静、祥和的画面。旋律悠扬舒缓,富于流动性,把故乡优美的景色描绘的淋漓尽致,使人充满了向往。在乐句之中作曲家运用了很多的空拍处理,先说到“哪儿有”而有什么则在空拍之后才说出;先说到“春天”而春天是怎样的情景也留到空拍之后,这样的处理不仅增加了音乐的变化,乐句间的空拍也留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乐曲的结束选用了一连串的五声上行音阶,把人们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推到了高潮。
在歌曲的第二部分从旋律音的排列我们可以看出,作曲家主要选择了,这几个音。而这几个音正是典型的日本大和民族调式音阶。随着一串下行音阶的出现,歌曲在毫无先兆、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直接从五声调式转到了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大和民族调式。这正是陆华柏老师创作的高明之处,他运用日本的调式毫无准备的直接闯入,打破了悠扬的五声调式所构建的宁静与祥和。揭示了日军军国主义侵华的罪行,让全世界人民即使听不懂中文歌词,也能感受到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伤害。把握住前后调式上的变化,才能使歌曲前后的对比更加强烈,从而更好地表现歌曲内容。歌曲最后钢琴伴奏以“卡农”呼应的方式紧随着旋律的起伏和演唱者音色的变化时而在高音区、时而在低音区伴随进行,更增添了歌曲的感人色彩:整个歌曲在富有激情的高潮中结束。结束前几小节的急板钢琴尾声,似乎把主人公那种“言犹未尽”的、激动不安的心情,尽情地表达出来。
三、《故乡》演唱方面的要点
在艺术歌曲《故乡》的演唱上首先要把握人声与钢琴声部之间关系,不能简单的把钢琴声部看成伴奏,而是要从钢琴声部中把握音乐的内涵、发展以及音色的变化。《故乡》的前奏部分清澈悠扬,再琶音分解和弦的伴奏下演奏出歌曲的第一部分主题,通过钢琴声部一连串的五声上行音阶引出主旋律。所以在演唱时要在前奏中酝酿情绪,感受音乐所描绘出的故乡的美丽景色,提前做好准备,在第一句的发声时应与钢琴声部音色相统一。这样才能使音乐良好的过度,而不至于显得人声过于突出。其次,要注意第一部分中空拍的休止。在第一部分中出现了多处小的休止符,此處的休止并不是简单的空拍,如歌词“那儿有...清澈的河流”“春天...新绿的草原”,在唱完“那有”和“春天”之后并不是直接唱出有什么、春天怎样而是空一拍之后才唱出,作曲家这样的处理,一方面表现出由于侵略而背井离乡的人们怀念故乡美景时的心痛,另一方面通过短暂的休止引发听众的想象,使听者与歌者之间融为一体。第二部分在演唱时要注意情绪的变化。对敌人的暴行进行痛斥的同时,悲伤与愤怒的情绪一直贯穿始终。歌曲最后的用近似于宣叙调的写作手法写出流亡者的呼唤“我的母亲,我的家呢?”看是在疑问还能否回到故乡,实则坚定了回去的信念,让听者产生抗击侵略、收复国土、重返故乡的信心。
艺术歌曲《故乡》自创作以来,传唱多年,经久不衰,成为艺术院校声乐教学的保留曲目。要想演唱好这首作品,歌唱者除了提高技术和艺术修养的同时,还要认真分析、理解作品,领会作曲家意图。根据歌曲的思想内涵,旋律走向,结合情境、情绪、情感的变化,这样才能更好的演绎这首作品。
【关键词】陆华柏 ;《故乡》; 音乐特点
一、《故乡》的作者与创作背景
陆华柏是我国专业艺术教育培养出来的第二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江苏武进人。出生于湖北荆门,自幼生长在武汉。根据陆华柏先生《我是怎样学音乐》中回忆,他1931年入武昌艺专学习,陆华柏先后受益于陈啸空、缪天瑞、丽尼、高庄、肖绮好特和贺绿汀等几位老师,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留在母校,担任乐理与钢琴教学老师。一年以后由徐悲鸿亲自推荐,前往桂林进行音乐教育和宣扬抗战爱国思想等工作,由此与广西结缘。后来辗转了福建音专、湖南音专、中央戏剧学院、华中师范学院、湖北艺术学院之后,1963年起在广西艺术学院任教,直至1985年退休。
歌曲《故乡》张帆作词,是陆华柏先生于1937年冬天谱曲创作的,陆华柏先生谈到“回忆四十年前在桂林象鼻山麓写这首歌曲时,感情是真实的,是有感而作的,有的音符甚至是噙着泪写的。在构思过程中,歌声旋律与钢琴不能走的和声、形式,差不多同时涌上心头,一口气写出(以后也未作多大改动)”。那个时候,抗日战争爆发不久,由于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许多大城市相继沦落,歌曲《故乡》首演时,在座有就有许多从天南地北逃难到桂林的人,虽然来自不同的城市,但听到这首歌的人们不禁怀念起生长生活的故土,怀念起逃亡前那些恬静和美的生活,不少人都留下了眼泪。《故乡》为陆华柏先生的成名作,此曲问世后获得过中央文化委员会优秀作曲奖,并在群众中广泛传唱。
二、《故乡》的音乐特征以及调式选择
《故乡》作为陆华柏老师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歌曲之一,在音乐处理和变化上都有鲜明的艺术特征。歌曲的调式决定了歌曲的感情色彩,不同的调式选择与运用都是作曲家经过反复推敲而选定的。只有把握住了调式,才能确定旋律的导向,音乐的变化。《故乡》是一首抒情性风格与朗诵性风格 (带戏剧性)相结合的艺术歌曲。此曲共分两段,以今昔对比的手法 ,揭露了日本侵略者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控诉了中国人民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和回归故乡的期盼心情 。而在今昔的对比上陆华柏老师选择了通过转变调式的方法来表现的。在歌曲的一开始,典型的中国民族五声调式勾勒出一幅故乡宁静、祥和的画面。旋律悠扬舒缓,富于流动性,把故乡优美的景色描绘的淋漓尽致,使人充满了向往。在乐句之中作曲家运用了很多的空拍处理,先说到“哪儿有”而有什么则在空拍之后才说出;先说到“春天”而春天是怎样的情景也留到空拍之后,这样的处理不仅增加了音乐的变化,乐句间的空拍也留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乐曲的结束选用了一连串的五声上行音阶,把人们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推到了高潮。
在歌曲的第二部分从旋律音的排列我们可以看出,作曲家主要选择了,这几个音。而这几个音正是典型的日本大和民族调式音阶。随着一串下行音阶的出现,歌曲在毫无先兆、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直接从五声调式转到了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大和民族调式。这正是陆华柏老师创作的高明之处,他运用日本的调式毫无准备的直接闯入,打破了悠扬的五声调式所构建的宁静与祥和。揭示了日军军国主义侵华的罪行,让全世界人民即使听不懂中文歌词,也能感受到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伤害。把握住前后调式上的变化,才能使歌曲前后的对比更加强烈,从而更好地表现歌曲内容。歌曲最后钢琴伴奏以“卡农”呼应的方式紧随着旋律的起伏和演唱者音色的变化时而在高音区、时而在低音区伴随进行,更增添了歌曲的感人色彩:整个歌曲在富有激情的高潮中结束。结束前几小节的急板钢琴尾声,似乎把主人公那种“言犹未尽”的、激动不安的心情,尽情地表达出来。
三、《故乡》演唱方面的要点
在艺术歌曲《故乡》的演唱上首先要把握人声与钢琴声部之间关系,不能简单的把钢琴声部看成伴奏,而是要从钢琴声部中把握音乐的内涵、发展以及音色的变化。《故乡》的前奏部分清澈悠扬,再琶音分解和弦的伴奏下演奏出歌曲的第一部分主题,通过钢琴声部一连串的五声上行音阶引出主旋律。所以在演唱时要在前奏中酝酿情绪,感受音乐所描绘出的故乡的美丽景色,提前做好准备,在第一句的发声时应与钢琴声部音色相统一。这样才能使音乐良好的过度,而不至于显得人声过于突出。其次,要注意第一部分中空拍的休止。在第一部分中出现了多处小的休止符,此處的休止并不是简单的空拍,如歌词“那儿有...清澈的河流”“春天...新绿的草原”,在唱完“那有”和“春天”之后并不是直接唱出有什么、春天怎样而是空一拍之后才唱出,作曲家这样的处理,一方面表现出由于侵略而背井离乡的人们怀念故乡美景时的心痛,另一方面通过短暂的休止引发听众的想象,使听者与歌者之间融为一体。第二部分在演唱时要注意情绪的变化。对敌人的暴行进行痛斥的同时,悲伤与愤怒的情绪一直贯穿始终。歌曲最后的用近似于宣叙调的写作手法写出流亡者的呼唤“我的母亲,我的家呢?”看是在疑问还能否回到故乡,实则坚定了回去的信念,让听者产生抗击侵略、收复国土、重返故乡的信心。
艺术歌曲《故乡》自创作以来,传唱多年,经久不衰,成为艺术院校声乐教学的保留曲目。要想演唱好这首作品,歌唱者除了提高技术和艺术修养的同时,还要认真分析、理解作品,领会作曲家意图。根据歌曲的思想内涵,旋律走向,结合情境、情绪、情感的变化,这样才能更好的演绎这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