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豪威尔称他是战争中唯一一位让各方都喜欢的人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m_72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战时有首很著名的德国情歌,叫《莉莉·玛莲》,不仅深受德军士兵的喜爱,在盟军士兵中也相当流行。它的词作者叫汉斯·莱普(1893-1983)。
  1915年4月的柏林,一个大雾弥漫的夜晚,年轻的汉堡诗人、军官学校学生汉斯·莱普正在一个兵营外站岗,路上的街灯在浓雾中闪烁。
  上岗之前,莱普刚刚离开心上人、一个名叫莉莉的漂亮姑娘。当他正思念着心上人的时候,路灯下走来了海蓝色眼睛的美丽姑娘玛莲,她与莱普是在一家艺术画廊相识的。玛莲挥手向莱普致意,正在这时,巡岗的军官走了过来,莱普只得眼巴巴地望着玛莲消失在浓雾中。
  夜里,莱普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脑海里浮现出莉莉和玛莲的身影。于是,他写下一首用她们两个人的名字组合成一个人名字的诗。诗的德文名字是《提灯下的女孩》,后来出版时改为《年轻哨兵的歌》。诗中讲述的是一名战士在营房外的灯光下,与心上人莉莉·玛莲告别的故事。战士渴望着爱情,但军号已经吹响,恋人只能依依不舍地分离,他不禁在想:走上战场的我,命运将会怎样?我的灵魂还能像现在这样拥抱她吗?
  几天以后,莱普就被送到了俄国前线,后来他再也没能见到莉莉和玛莲。大约20年后,他将《年轻哨兵的歌》收入了自己的一本诗集。1938年,柏林作曲家谌贝特·舒尔策看到了这首诗,并为它谱了曲,并改名为《莉莉·玛莲》。
  舒尔策把歌曲送给男高音歌唱家拜恩,希望他能演唱,但拜恩以“太简单”为由谢绝了。舒尔策又将它送给在夜总会演唱的女歌手拉拉·安德森,她充满激情的嗓音正好适合这首歌。1939年,一家唱片公司灌制了安德森的演唱,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唱片仅卖出了700张。在此后的两年里,《莉莉·玛莲》一直不为人知。
  1941年,德军占领南斯拉夫后,在贝尔格莱德开设了广播电台,向部署在巴尔干和北非的德军广播。然而,经过一次次轰炸,幸存的唱片寥寥无几,电台主任于是派人四处寻找能够播放的唱片。最后,在维也纳的一个地下室里,一名战士发现了一堆落满灰尘的旧唱片,安德森演唱的《莉莉·玛莲》便在其中。1941年8月18日晚9时55分,贝尔格莱德电台首次播出了《莉莉·玛莲》,不承想,成千上万的德军士兵立即被它迷住了,纷纷写信要求重播。
  此后,每晚的9时55分,贝尔格莱德电台都会播放安德森的唱片。从北非的沙漠到欧洲阿登的森林,所有战壕中的战士都会围着一台收音机,把它调到贝尔格菜德电台,准时去倾听这首哀伤缠绵的歌。这首歌成了敌对双方战壕里战士们共同的语言。当年的盟军晟高指挥官艾森豪威尔将军曾经感慨地说:“这位小诗人是战争中唯一一位让各方都喜欢的人。”
  多年后,一位幸存的英军士兵回忆说,“一天夜里,收音机里传来一位女歌手温柔的歌声,这歌声深深地打动了我,令我至今难以忘怀,虽然我一点也听不懂她唱的是什么。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一样,因为我们不属于德国的非洲军团,而是英国第八军——沙漠之鼠,但我们仍为这亲切的歌声所吸引,它似乎深深地渗透到了我们的内心。
  “在距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德国士兵也在收听同一首歌曲,分享着我们的孤独与渴望。当时正是1942年的春天,对阵双方的战士都远离家乡,我们都喜欢歌中的女孩。我想,无论哪个国家,战场上成千上万的士兵都一样。”
  不仅在前线,这首歌在后方也极为流行,柏林的电台经常播放。一位德国母亲写信给作曲家舒尔策说:“我的儿子已经死在战场上,他在最后一封信中提到了《莉莉·玛莲》,我一听到这首歌就会想起他……”
  然而,纳粹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却十分憎恶《莉莉·玛莲》这首歌,他偏爱的是《轰炸英格兰》之类的歌。1943年在斯大林格勒战中,30万德军被歼的消息传来后,戈培尔下令禁止播放《莉莉·玛莲》,销毁所有唱片,并称它为“徘徊在酒吧中的死亡之曲”。
  然而,令戈培尔始料不及的是,《莉莉·玛莲》的唱片这时已被偷偷送到中立国瑞士,在戈培尔下令禁播三天之后,《莉莉·玛莲》重又回响在无线广播中。
  气急败坏的戈培尔只得将他的怒气发泄到歌手身上,拉拉·安德森被逮捕,被关进了集中营。
  同样,英国军队的高级将领也不喜欢这首歌,理由是,它不适合鼓舞我们的战士前进,特别是在用德语唱着它的情况下。
  然而在英格兰,一些老兵却经常在酒馆里哼唱《莉莉·玛莲》。一天夜里,歌曲出版商菲利浦遇到一群正在唱这首歌的老兵,他好心地提醒他们:乡村警察可能会把他们当成德国间谍。可是,一名战士愤怒地向他喊道:“如果你们对它不满的话,为什么不为我们写一首英语歌呢?”
  菲利浦在歌词作者汤米·康纳的帮助下接受了这一挑战,《莉莉·玛莲》被改写成《我灯光下的莉莉》。新的“莉莉”是一位留在家乡的姑娘,她正期待着她的爱人安全归来。
  在军营门口的灯光下/亲爱的,我记得你习惯地在等待/在那儿你温柔地对我低语/你将爱我到永远/我灯光下的莉莉/我心爱的莉莉·玛莲
  这首温情脉脉的歌倾诉了远离家乡的战士渴望结束战争、返回爱人怀抱的心情。歌曲发表后立即引起轰动,在6个月里,仅单张歌片的销售就超过了50万张。伊迪丝·琵雅芙(1915-1963,法国知名女歌手)将它唱给法军,玛琳·黛德丽(1901-1992,德裔美国演员兼歌手)将它唱给美军,美国第五军的战士唱着它挺进佛罗伦萨……
  如今,根据莱普诗歌改编的作品已达14种语言,并有不下一打的故事片和纪录片将《莉莉·玛莲》作为它们的主题曲。直到今天,只要有老战士相聚,很多人仍然会唱起这首孤独而温情的恋歌。
  在炮弹肆虐、血流成河的战争中,《莉莉·玛莲》之所以能够超越国界、经久流传,正是因为它传达了人们渴望和平、温柔和安宁的心声。
  张宁据《文史博览》乐楚/文 整理
其他文献
亚曆山大?亚曆山大洛维奇?诺维科夫是苏联元帅,卫国战争时期,他曾担任过苏联红军空军总司令。1946年,他因在斯大林之子瓦西里的升迁问题上,得罪了斯大林,结果遭到了残酷的迫害,差点没死在狱中。直到斯大林去世以后,才被放了出来。  在戴高乐将军访问莫斯科时,苏联政府在克里姆林宫为戴高乐将军一行举行了一个盛大的招待会。斯大林举起酒杯,建议为空军元帅诺维科夫干杯,他说:“诺维科夫是一位非常好的元帅!他为我
期刊
经过数十年的沧桑巨变,《东方红》的优美旋律依然时时回响在人们的耳畔。提起“东方红”三个字,很多中国人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浓浓情愫。“东方红”,不仅是人们心中那一抹挥之不去的红色记忆,更是中国冲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独立、自主和富强的独特符号。  李有源1955年去世,其嫡孙李锦鹏一直生活在当地。记者和他取得联系也是依靠《东方红》——拨通李锦鹏的手机,彩铃便是这首著名的颂歌。不多时,一个身材高大、
期刊
我这个人一点都不严肃,可为什么大家都会觉得我很严肃呢?这也许与我不太善于和陌生人打交道有关吧。再有,就是我不大愿意去参加吃饭、喝酒的聚会,即便去了,如果没有工作上的内容,通常我也会一言不发,因为我实在是不知道说什么好……  我本想像父亲一样当医生,却阴差阳错当了演员  我是16岁成为天津人艺的学员的,当时进这行是为了躲避上山下乡,并不是因为我对这行有多热爱…因为我在中学学过画画,所以想考舞美队,后
期刊
55岁的乌苏拉?皮耶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保姆,却飞上枝头变成了凤凰,成为德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大众集团的老板娘。在丈夫的推动下,她还获得了大众公司监事会的提名,将成为德国商界最强大的女性之一。一个保姆拿什么傍了这么好的老公?  亿万富翁的妻子  2010年秋天,巴黎天气渐凉,蔓延的寒意却被大众集团的派对拒之门外。乌苏拉?皮耶希终于对派对失去耐心了,她轻轻地拉了拉丈夫的袖子,然而他正在跟记者大谈遗嘱和
期刊
世界首位女航天员:飞天为她收获了一份爱情  1937年3月6日,捷列什科娃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由于其父亲在她两岁时到前线作战而没了音讯,她不得不在17岁那年就离开学校,到一家轮胎厂当工人挣钱养家。工作之余,她最喜欢跑到航空俱乐部练跳伞,这无疑为她日后被挑选成为航天员打下了坚实基础。  1962年,苏联着手组建一支秘密女子航天队,经过层层筛选,最后选中5人。捷列什科娃顺利成为其中之一,还被任命为组长
期刊
1984年4月初,贺子珍的体温就開始断断续续地升高了,到了中旬,突然变成了高烧,而且还出现了便血的症状,于是又住进了华东医院。在医院,医生们用了很多药,但仍没能把她的体温降下来。  中办来电。贺子珍病重,请李敏全家马上去上海  4月15日,孔令华正在辅导孩子们写作业,突然,电话铃响了,孔令华接起电话,是中办打来的,说:贺子珍病重,已经准备好去上海的飞机票,请李敏全家马上到上海去。  李敏听到这个消
期刊
1961年夏天,26岁的李敖在部队服役期满后,考入了台大历史研究所,担任姚从吾“国学讲座”的助理。这是李敖的第一份工作,也是他当时唯一的经济来源。可是,由于种种缘故,他这个助理的工资经常被拖欠。无奈之下,他只好向胡适求助,因为这个“讲座”是在胡适的倡导下开展起来的,李敖想通过胡适给研究所施压,让他们信守承诺,按时发薪。李敖在写给胡适的信中,毫不避讳地表达了自己对研究所拖欠工资的愤怒和抗议,称自己生
期刊
白薇是上个世纪20年代与冰心、张爱玲齐名的一位美女作家。她天生丽质,曾被鲁迅惊为天人。但美貌并没有为她带来好运,难不成真的是“自古红颜多薄命”?  1894年,白薇出生于湖南省资兴市的一个名门望族。父亲是当地的文化名人,曾留学日本,参加过辛亥革命,后来回到家乡办教育。在父亲的影响下,她自幼喜欢阅读,而且聪慧过人。7岁那年,母亲带她去看戏,和她们一起看戏的李登高之母在见到白薇之后,一下子就“有了要她
期刊
普京正式宣誓就职俄罗斯总统,三度入主克里姆林宫。已经担任过两届总统、一任总理的普京唤起俄民众的“英雄”情结,被称为是“俄罗斯最受尊敬的政治家”。  日前,普京正式宣誓就职俄罗斯总统,三度入主克里姆林宫。5月7日上午,克里姆林宫的安德烈耶夫大厅金碧辉煌、灯火通明。3000多名嘉宾济济一堂,等待见证俄罗斯当选总统普京的宣誓就职仪式。  12时整,身穿西服、系着红色领带的普京迈着矫健的步伐,踏着红地毯来
期刊
1616年3月25日,威廉·莎士比亚出生在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特福镇的一个绅士家庭。他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剧作家之一,作品达30部之多,但令人惋惜的是他的手稿一件都没有留存于世。英国国家档案馆现存有50多件关于他或他家人的档案文件,以及他以一个演员和商人的身份留下的档案。本文展示的这份遗嘱是很特别的,因为莎士比亚在上面签了3次名,目前其存世的签名仅为6个。这份遗嘱是由他的律师执笔的标准法律文件。  在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