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战时有首很著名的德国情歌,叫《莉莉·玛莲》,不仅深受德军士兵的喜爱,在盟军士兵中也相当流行。它的词作者叫汉斯·莱普(1893-1983)。
1915年4月的柏林,一个大雾弥漫的夜晚,年轻的汉堡诗人、军官学校学生汉斯·莱普正在一个兵营外站岗,路上的街灯在浓雾中闪烁。
上岗之前,莱普刚刚离开心上人、一个名叫莉莉的漂亮姑娘。当他正思念着心上人的时候,路灯下走来了海蓝色眼睛的美丽姑娘玛莲,她与莱普是在一家艺术画廊相识的。玛莲挥手向莱普致意,正在这时,巡岗的军官走了过来,莱普只得眼巴巴地望着玛莲消失在浓雾中。
夜里,莱普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脑海里浮现出莉莉和玛莲的身影。于是,他写下一首用她们两个人的名字组合成一个人名字的诗。诗的德文名字是《提灯下的女孩》,后来出版时改为《年轻哨兵的歌》。诗中讲述的是一名战士在营房外的灯光下,与心上人莉莉·玛莲告别的故事。战士渴望着爱情,但军号已经吹响,恋人只能依依不舍地分离,他不禁在想:走上战场的我,命运将会怎样?我的灵魂还能像现在这样拥抱她吗?
几天以后,莱普就被送到了俄国前线,后来他再也没能见到莉莉和玛莲。大约20年后,他将《年轻哨兵的歌》收入了自己的一本诗集。1938年,柏林作曲家谌贝特·舒尔策看到了这首诗,并为它谱了曲,并改名为《莉莉·玛莲》。
舒尔策把歌曲送给男高音歌唱家拜恩,希望他能演唱,但拜恩以“太简单”为由谢绝了。舒尔策又将它送给在夜总会演唱的女歌手拉拉·安德森,她充满激情的嗓音正好适合这首歌。1939年,一家唱片公司灌制了安德森的演唱,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唱片仅卖出了700张。在此后的两年里,《莉莉·玛莲》一直不为人知。
1941年,德军占领南斯拉夫后,在贝尔格莱德开设了广播电台,向部署在巴尔干和北非的德军广播。然而,经过一次次轰炸,幸存的唱片寥寥无几,电台主任于是派人四处寻找能够播放的唱片。最后,在维也纳的一个地下室里,一名战士发现了一堆落满灰尘的旧唱片,安德森演唱的《莉莉·玛莲》便在其中。1941年8月18日晚9时55分,贝尔格莱德电台首次播出了《莉莉·玛莲》,不承想,成千上万的德军士兵立即被它迷住了,纷纷写信要求重播。
此后,每晚的9时55分,贝尔格莱德电台都会播放安德森的唱片。从北非的沙漠到欧洲阿登的森林,所有战壕中的战士都会围着一台收音机,把它调到贝尔格菜德电台,准时去倾听这首哀伤缠绵的歌。这首歌成了敌对双方战壕里战士们共同的语言。当年的盟军晟高指挥官艾森豪威尔将军曾经感慨地说:“这位小诗人是战争中唯一一位让各方都喜欢的人。”
多年后,一位幸存的英军士兵回忆说,“一天夜里,收音机里传来一位女歌手温柔的歌声,这歌声深深地打动了我,令我至今难以忘怀,虽然我一点也听不懂她唱的是什么。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一样,因为我们不属于德国的非洲军团,而是英国第八军——沙漠之鼠,但我们仍为这亲切的歌声所吸引,它似乎深深地渗透到了我们的内心。
“在距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德国士兵也在收听同一首歌曲,分享着我们的孤独与渴望。当时正是1942年的春天,对阵双方的战士都远离家乡,我们都喜欢歌中的女孩。我想,无论哪个国家,战场上成千上万的士兵都一样。”
不仅在前线,这首歌在后方也极为流行,柏林的电台经常播放。一位德国母亲写信给作曲家舒尔策说:“我的儿子已经死在战场上,他在最后一封信中提到了《莉莉·玛莲》,我一听到这首歌就会想起他……”
然而,纳粹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却十分憎恶《莉莉·玛莲》这首歌,他偏爱的是《轰炸英格兰》之类的歌。1943年在斯大林格勒战中,30万德军被歼的消息传来后,戈培尔下令禁止播放《莉莉·玛莲》,销毁所有唱片,并称它为“徘徊在酒吧中的死亡之曲”。
然而,令戈培尔始料不及的是,《莉莉·玛莲》的唱片这时已被偷偷送到中立国瑞士,在戈培尔下令禁播三天之后,《莉莉·玛莲》重又回响在无线广播中。
气急败坏的戈培尔只得将他的怒气发泄到歌手身上,拉拉·安德森被逮捕,被关进了集中营。
同样,英国军队的高级将领也不喜欢这首歌,理由是,它不适合鼓舞我们的战士前进,特别是在用德语唱着它的情况下。
然而在英格兰,一些老兵却经常在酒馆里哼唱《莉莉·玛莲》。一天夜里,歌曲出版商菲利浦遇到一群正在唱这首歌的老兵,他好心地提醒他们:乡村警察可能会把他们当成德国间谍。可是,一名战士愤怒地向他喊道:“如果你们对它不满的话,为什么不为我们写一首英语歌呢?”
菲利浦在歌词作者汤米·康纳的帮助下接受了这一挑战,《莉莉·玛莲》被改写成《我灯光下的莉莉》。新的“莉莉”是一位留在家乡的姑娘,她正期待着她的爱人安全归来。
在军营门口的灯光下/亲爱的,我记得你习惯地在等待/在那儿你温柔地对我低语/你将爱我到永远/我灯光下的莉莉/我心爱的莉莉·玛莲
这首温情脉脉的歌倾诉了远离家乡的战士渴望结束战争、返回爱人怀抱的心情。歌曲发表后立即引起轰动,在6个月里,仅单张歌片的销售就超过了50万张。伊迪丝·琵雅芙(1915-1963,法国知名女歌手)将它唱给法军,玛琳·黛德丽(1901-1992,德裔美国演员兼歌手)将它唱给美军,美国第五军的战士唱着它挺进佛罗伦萨……
如今,根据莱普诗歌改编的作品已达14种语言,并有不下一打的故事片和纪录片将《莉莉·玛莲》作为它们的主题曲。直到今天,只要有老战士相聚,很多人仍然会唱起这首孤独而温情的恋歌。
在炮弹肆虐、血流成河的战争中,《莉莉·玛莲》之所以能够超越国界、经久流传,正是因为它传达了人们渴望和平、温柔和安宁的心声。
张宁据《文史博览》乐楚/文 整理
1915年4月的柏林,一个大雾弥漫的夜晚,年轻的汉堡诗人、军官学校学生汉斯·莱普正在一个兵营外站岗,路上的街灯在浓雾中闪烁。
上岗之前,莱普刚刚离开心上人、一个名叫莉莉的漂亮姑娘。当他正思念着心上人的时候,路灯下走来了海蓝色眼睛的美丽姑娘玛莲,她与莱普是在一家艺术画廊相识的。玛莲挥手向莱普致意,正在这时,巡岗的军官走了过来,莱普只得眼巴巴地望着玛莲消失在浓雾中。
夜里,莱普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脑海里浮现出莉莉和玛莲的身影。于是,他写下一首用她们两个人的名字组合成一个人名字的诗。诗的德文名字是《提灯下的女孩》,后来出版时改为《年轻哨兵的歌》。诗中讲述的是一名战士在营房外的灯光下,与心上人莉莉·玛莲告别的故事。战士渴望着爱情,但军号已经吹响,恋人只能依依不舍地分离,他不禁在想:走上战场的我,命运将会怎样?我的灵魂还能像现在这样拥抱她吗?
几天以后,莱普就被送到了俄国前线,后来他再也没能见到莉莉和玛莲。大约20年后,他将《年轻哨兵的歌》收入了自己的一本诗集。1938年,柏林作曲家谌贝特·舒尔策看到了这首诗,并为它谱了曲,并改名为《莉莉·玛莲》。
舒尔策把歌曲送给男高音歌唱家拜恩,希望他能演唱,但拜恩以“太简单”为由谢绝了。舒尔策又将它送给在夜总会演唱的女歌手拉拉·安德森,她充满激情的嗓音正好适合这首歌。1939年,一家唱片公司灌制了安德森的演唱,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唱片仅卖出了700张。在此后的两年里,《莉莉·玛莲》一直不为人知。
1941年,德军占领南斯拉夫后,在贝尔格莱德开设了广播电台,向部署在巴尔干和北非的德军广播。然而,经过一次次轰炸,幸存的唱片寥寥无几,电台主任于是派人四处寻找能够播放的唱片。最后,在维也纳的一个地下室里,一名战士发现了一堆落满灰尘的旧唱片,安德森演唱的《莉莉·玛莲》便在其中。1941年8月18日晚9时55分,贝尔格莱德电台首次播出了《莉莉·玛莲》,不承想,成千上万的德军士兵立即被它迷住了,纷纷写信要求重播。
此后,每晚的9时55分,贝尔格莱德电台都会播放安德森的唱片。从北非的沙漠到欧洲阿登的森林,所有战壕中的战士都会围着一台收音机,把它调到贝尔格菜德电台,准时去倾听这首哀伤缠绵的歌。这首歌成了敌对双方战壕里战士们共同的语言。当年的盟军晟高指挥官艾森豪威尔将军曾经感慨地说:“这位小诗人是战争中唯一一位让各方都喜欢的人。”
多年后,一位幸存的英军士兵回忆说,“一天夜里,收音机里传来一位女歌手温柔的歌声,这歌声深深地打动了我,令我至今难以忘怀,虽然我一点也听不懂她唱的是什么。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一样,因为我们不属于德国的非洲军团,而是英国第八军——沙漠之鼠,但我们仍为这亲切的歌声所吸引,它似乎深深地渗透到了我们的内心。
“在距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德国士兵也在收听同一首歌曲,分享着我们的孤独与渴望。当时正是1942年的春天,对阵双方的战士都远离家乡,我们都喜欢歌中的女孩。我想,无论哪个国家,战场上成千上万的士兵都一样。”
不仅在前线,这首歌在后方也极为流行,柏林的电台经常播放。一位德国母亲写信给作曲家舒尔策说:“我的儿子已经死在战场上,他在最后一封信中提到了《莉莉·玛莲》,我一听到这首歌就会想起他……”
然而,纳粹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却十分憎恶《莉莉·玛莲》这首歌,他偏爱的是《轰炸英格兰》之类的歌。1943年在斯大林格勒战中,30万德军被歼的消息传来后,戈培尔下令禁止播放《莉莉·玛莲》,销毁所有唱片,并称它为“徘徊在酒吧中的死亡之曲”。
然而,令戈培尔始料不及的是,《莉莉·玛莲》的唱片这时已被偷偷送到中立国瑞士,在戈培尔下令禁播三天之后,《莉莉·玛莲》重又回响在无线广播中。
气急败坏的戈培尔只得将他的怒气发泄到歌手身上,拉拉·安德森被逮捕,被关进了集中营。
同样,英国军队的高级将领也不喜欢这首歌,理由是,它不适合鼓舞我们的战士前进,特别是在用德语唱着它的情况下。
然而在英格兰,一些老兵却经常在酒馆里哼唱《莉莉·玛莲》。一天夜里,歌曲出版商菲利浦遇到一群正在唱这首歌的老兵,他好心地提醒他们:乡村警察可能会把他们当成德国间谍。可是,一名战士愤怒地向他喊道:“如果你们对它不满的话,为什么不为我们写一首英语歌呢?”
菲利浦在歌词作者汤米·康纳的帮助下接受了这一挑战,《莉莉·玛莲》被改写成《我灯光下的莉莉》。新的“莉莉”是一位留在家乡的姑娘,她正期待着她的爱人安全归来。
在军营门口的灯光下/亲爱的,我记得你习惯地在等待/在那儿你温柔地对我低语/你将爱我到永远/我灯光下的莉莉/我心爱的莉莉·玛莲
这首温情脉脉的歌倾诉了远离家乡的战士渴望结束战争、返回爱人怀抱的心情。歌曲发表后立即引起轰动,在6个月里,仅单张歌片的销售就超过了50万张。伊迪丝·琵雅芙(1915-1963,法国知名女歌手)将它唱给法军,玛琳·黛德丽(1901-1992,德裔美国演员兼歌手)将它唱给美军,美国第五军的战士唱着它挺进佛罗伦萨……
如今,根据莱普诗歌改编的作品已达14种语言,并有不下一打的故事片和纪录片将《莉莉·玛莲》作为它们的主题曲。直到今天,只要有老战士相聚,很多人仍然会唱起这首孤独而温情的恋歌。
在炮弹肆虐、血流成河的战争中,《莉莉·玛莲》之所以能够超越国界、经久流传,正是因为它传达了人们渴望和平、温柔和安宁的心声。
张宁据《文史博览》乐楚/文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