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拍板贺子珍葬礼规格始末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gentha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4年4月初,贺子珍的体温就開始断断续续地升高了,到了中旬,突然变成了高烧,而且还出现了便血的症状,于是又住进了华东医院。在医院,医生们用了很多药,但仍没能把她的体温降下来。
  中办来电。贺子珍病重,请李敏全家马上去上海
  4月15日,孔令华正在辅导孩子们写作业,突然,电话铃响了,孔令华接起电话,是中办打来的,说:贺子珍病重,已经准备好去上海的飞机票,请李敏全家马上到上海去。
  李敏听到这个消息,知道母亲的病情已是十分严重了,马上对丈夫说:“母亲病重了,我们马上去上海!”
  孔令华简单地收拾了一下行李,这时,接他们去机场的汽车已经来了。孔令华搀扶着李敏上了汽车。
  李敏早几年就患了心脏病和淋巴结肿大,此时也正在病中,听到妈妈病重的消息更是紧张,上了飞机,心仍“咚咚咚”地跳着,脸色苍白。为了减轻心中的痛苦,她用手捂住胸口,竭力使自己镇定下来。孔令华马上给她服了治心脏病的药,安慰她不要过于担心,女儿东梅懂事地说:“我姥姥会好起来的。”
  飞机到达上海后,一部小汽车已经等候在机场,他们被直接送到了华东医院。
  李敏来不及听医生介绍母亲的病情,直奔到病床前。这时,贺子珍呼吸急促,两颊通红,消瘦憔悴,非常虚弱,眼睛微微闭着。
  李敏俯下身子,刚想叫声“妈妈”时,贺子珍睁開了眼睛。当她看到女儿和孩子们都来了时,脸上的肌肉动了一下,好像是在微笑。她的嘴唇动了一下,似乎在说:“你们来了。”
  李敏俯身靠近母亲,轻轻地说道:“妈妈,你好吗?我们看您来了。”
  贺子珍好像听到了女儿的声音,她看着女儿,深深地点了点头。嘴唇动了几下,还用眼睛示意站在李敏身旁的医生,就是为她看病的医生。
  贺子珍自从偏瘫后,说话就不太清楚了,现在在高烧中,没有力气,说话的声音就更小了。李敏听不清楚妈妈在说什么,但她明白她的意思,这是母亲在向她介绍给自己治病的医生,告诉她:自己生病住院了,医生们在照顾。李敏向医生说了声“谢谢”,然后又问母亲:“妈妈,您哪里不舒服,”
  “我肚子痛。”贺子珍的神志非常清楚,只是衰弱得很。
  这时,贺敏学一家也从福建赶到了。他们是在接到居住在上海的女儿贺小平打来的电话,才知道贺子珍病重的,怕她有什么不测,也马上赶来了。贺敏学一来,听说贺子珍高烧不退,立即建议服用安宫牛黄丸,这是危重病人退烧的良药。贺子珍服了药后,体温降下来了,并沉沉地睡着了。李敏这才放下心来,离開病房让母亲休息。
  邓小平拍板:中央领导人都要送花圈。骨灰放一室
  在以后的两天里,贺敏学一家和李敏一家天天去看望贺子珍。
  贺子珍退烧后,神志清楚,她看着身边的亲人说:“你们是不是怕我不行了,都来了。”她还让护士给外孙女东梅弄点好吃的。大家的一颗心终于放了下来,以为病情好转了,谁知这是回光返照。18日晚上,贺子珍的病情突然加重,体温两次升高,人又陷入昏迷状态。医生们进行紧急抢救,李敏、孔令华等人通宵守候在外间。到19日下午,贺子珍的心脏跳动越来越微弱……贺子珍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终于去了,享年75岁。
  贺子珍逝世后,对于她的后事该怎样办、骨灰安葬在哪里,中共上海市委不敢自作主张,请示中办,中办也有些为难,又请示了邓小平。
  邓小平说:“中央领导人都要送花圈,贺子珍的骨灰放一室。”
  “一室”是八宝山革命公墓存放中央领导同志骨灰的地方。邓小平的话给贺子珍的葬礼规格定了调子。
  1984年4月25日,向贺子珍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市龙华革命公墓大厅举行。
  胡耀邦、邓小平、陈云、邓颖超、聂荣臻、习仲勋、杨尚昆、杨得志、宋任穷、陈丕显、胡启立、乔石、郝建秀、王首道、蔡畅、康克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送了花圈冲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组织部、全国政协办公厅和上海市委市政府,以及江西、湖南、福建、浙江、陕西、贵州省委省政府,还有江西省吉安地区、永新县的党政机关也都送来了花圈,并发来了唁电。
  贺子珍的遗体被安放在大厅中央,遗体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四周簇拥着常青树和鲜花,遗体前摆放着她的亲属贺敏学、李立英、李敏、孔令华献的花圈。
  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郝建秀,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陈国栋,第二书记胡立教,书记杨堤、汪道涵、阮崇武,以及贺子珍的生前好友数百人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人们怀着敬仰的心情,在贺子珍的遗体前默哀,鞠躬,缓缓地绕遗体一周,向这位长征老干部告别。
  4月25日下午,贺子珍的遗体火化。随后,中央派了一架专机,把她的骨灰运到了北京。贺敏学、李敏、孔令华,以及他们的子女,护送骨灰回到北京。
  贺子珍的骨灰被运送到八宝山以后,一些未能去上海参加遗体告别的老大姐,纷纷前来,参加了骨灰安放仪式。
  安放仪式非常简单。李敏把骨灰盒放在院子里的桌子上,大家围着鞠躬,致敬,然后又由李敏把它送进一室。
  第二天,也就是4月2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早新闻节目中播出了贺子珍逝世的消息。当天,北京及全国各大报纸都刊载了新华社向全国播发的贺子珍逝世的电讯,并刊登了她的照片以及简历,并对她做出了如下评价:
  贺子珍同志是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艰苦奋斗的一生。
  贺子珍,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这位最早上井冈山的女共产党员终于走完了她坎坷不平的人生之路,含着微笑离開了人世。她的一生中有慷慨激昂、英勇悲壮的战斗岁月,有遭受磨难与不幸的艰难时光,更多的是心里流着血、眼里流着泪的沉默的悲苦日子。但是,人们不会忘记她,因为她为中国革命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她——位平凡的女性,为中国革命几乎流尽了身上最后一滴血……是她,伴随毛泽东一起度过了中国革命历史上最艰难的阶段,也是她,在革命胜利之后,为了大局默默忍受个人的悲苦,过着孤寂的生活。然而,中国革命的历史丰碑上却镌刻着一个不朽的名字:它就是——贺子珍!
  张宁据《贺子珍》陈冠任/文整理   许世友欲開除女儿军籍内情
  在一次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许世友在空军工作的三女儿正在度蜜月,没有归队。许世友得知这一消息后,大声吼道:“就要打仗了,还度什么蜜月!给我立即通知空军,限她3天之内赶回部队,不然就開除军籍!”三女儿接到命令后,火速赶回了部队。
  许世友共有7个子女。作为一名从战火中走来的老军人,许世友对部队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他认为部队是一个锻炼人浩养人的大学校,他把7个孩子全都送去参了军,接受部队的教育和锻炼。
  子女参军后,许世友从不给特殊照顾,用许世友的话说:孩子参军就是部队的人了,是组织的人了,好坏由部队去管,路由他们自己去走。
  许世友的大儿子许光,解放初期入伍当了海军。他在战友面前从没说过自己是许世友的儿子。他对自己严格要求,工作勤奋扎实,从不怕苦怕累,深得所在部队领导的赏识,官至团职干部。本来许光有机会到院校深造,可许世友想到年迈的母亲仍然生活在河南农村老家没人照顾,便对许光说:“自古忠孝难以两全,我参加革命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在你奶奶身边伺候尽孝,欠老人家的实在太多了,你就回家营我照顾你奶奶吧。”
  许光按照父亲的嘱咐,转业回了老家——河南新县,任职县武装部副部长,后来就在该县的人大副主任岗位上退了休。
  在一次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许世友在空军工作的三女儿正在度蜜月,没有归队。许世友得知这一消息后,大为震怒,大声吼道:“就要打仗了,还度什么蜜月!给我立即通知空军,马上查找她的下落,限她3天之内赶回部队,不然就開除她的军籍!”在许世友身边工作多年的人员还是第一次看到首长发这么大的火。三女儿接到命令后,一分钟也不敢耽误,即刻动身,火速赶回了部队。
  许世友对待配偶和子女是这样,对待自己的亲友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也是这个态度。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兵是许多年轻人最大的愿望。田普的两个亲侄女正值当兵的年龄,从老家跑到广州,要求姑姑和姑夫想办法让她们参军。许世友对她们说,当兵保家卫国是好事,我当然赞成。不过,要符合招兵的要求和规定,必须身体好、政审合格,托关系走后门不行。后来,一个符合条件的侄女如愿以偿地当了兵,另一个则回了老家。
  许世友的一个远房堂孙许道炎,在部队当兵,一次利用休探亲假的时间,特意绕道去军区机关见许世友,要许世友帮忙说情提干。许世友不仅不帮忙,还训斥他趁早打消这种靠关系往上爬的邪念头,要用自己的真本事说话。结果,许道炎最终复员回了老家。
  许世友身边的工作人员,也从没有谁因为自己在首长身边工作而得到特殊关照,离開时大多是哪里来哪里去,什么职务来,还是什么职务去。这在许世友那里,已经成了惯例。
  两袖清风的许世友也从不给别人送礼,他也不轻易接受别人的礼物。秘书孙洪宪在许司令员身边三年,见许世友只收过三次礼,送过一次礼。
  许世友收的第一份礼,是1974年秋的一天,许世友到军区司令部嘉禾农场视察工作,恰逢农场刚砍下了一些甘蔗,于是,农场工作人员将一捆甘蔗放在了许世友吉普车的后备厢里,说是让首长尝尝部队官兵自己种的甘蔗。许世友没有推辞,欣然接受,回来后就分给工作人员吃了。
  许世友收的第二份礼,是军区一位副参谋长送他两瓶越南产的山葡萄酒。这位副参谋长和许世友是同乡,也是早年参加革命的老红军。1975年,这位副参谋长到越南访问,给许世友带回了两瓶越南产的山葡萄酒。后来,许世友将酒送到了食堂,让工作人员享用了。
  许世友收的第三份礼,是老家的公社党委书记带来的一袋板栗、核桃和一桶麻油,这些都是许世友一向喜欢吃的家乡特产。可许世友也没有独享,将板栗、核桃分给了工作人员,将那一桶麻油拿到了工作人员用餐的小食堂,大家一起分享。
  公社书记这次来,一是代表家乡人民看望许世友,二是想通过许世友弄一辆汽车。许世友看到家乡的公社书记,显得格外亲热和高兴,设家宴招待。公社书记进门后,许世友详细询问起家乡的生产和乡亲们的生活情况。当听公社书记说,家乡这几年收成不错,乡亲们都能吃上饱饭时,许世友说:“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就是让穷人吃上饭。”他又接着说:“不过,有点小成绩绝不能翘尾巴,你们不仅要让乡亲们有饭吃,还要让他们有好日子过。”
  公社书记乘机说,为了让乡亲们过得更好,家乡正在学大寨,修水利,搞机械化,公社想买一辆汽车,可是没有钱,想请许司令员帮忙想想办法。
  许世友听后说:“我哪来那么多钱买汽车,部队的车是保障打仗用的,又不能送给你。”
  张宁据《解放日报》整理
其他文献
他,一头浓密的黑发,面容坚毅、有棱有角,待人真诚。在北京天禾兄弟影视公司办公楼里,记者第一次见到最近由陈小艺、赵峥、刘涛等联袂主演的电视剧《叶落长安》里的男主角梁长安的扮演者赵峥,他全然一副中年男子沉稳的风度。赵峥,影视演员,无论是舞台功底,还是屏幕经历,都很深厚。一个人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这句话用在赵峥身上再合适不过。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不论做演员还是做公益,他都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第一次改变是在武
期刊
张曼玉与设计师男友Eric、与韩籍发型师Kim、与著名导演尔冬升、与美术指导汉克、与商人宋学祺、与法籍导演阿萨亚斯,还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梁朝伟……10次恋爱和一次婚礼,令人觉得她的机遇、感悟与成就都跟她的恋爱密不可分。可以说恋爱使她进步,使她成熟,也使她美丽和成功。  大约是在两三年之前吧,张曼玉高调公开了和小自己7岁的建筑师奥雷?舍人的恋情,热恋中的她,在男友面前完全放下了影后身份,变得活泼俏皮。
期刊
李丽今年50岁多一点,是一位职业女性。父亲节到来的时候谈到自己的父亲,李丽告诉记者,自己现在每个星期无论多忙也要去父亲那里陪他待上两个小时,为什么要这样呢?这还要从10年前她母亲去世说起。  2002年9月,李丽的母亲病逝,至亲至爱的亲人突然离去,那种痛彻心腑、撕肠裂肚的感觉让李丽永远无法忘记。  这个时候李丽总在反省自己,在与母亲生活的日子里有哪些缺失,有哪些遗憾,有哪些愧疚。慢慢的,一个声音在
期刊
在松榆西里社区,大家会常见一位忙碌而熟悉的身影,她有着一种顽强和朴实工作的韧劲,谁家孩子逃学,她上门谈心;谁家老人生病,她登门看望;谁家婆媳纠纷,她现场调解……她就是松榆西里社区党委书记俞燕萍。俞燕萍,1969年参加工作,1976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社区党委书记11年来,她不断地在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在社区党建、社区建设上取得了可喜成绩。这些年来松榆西里社区的环境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居民的生
期刊
我常想,每个人从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路开始,大概必然要经历几个重要的十字路口或岔路口,对物质、名利的欲望,对个人价值实现的渴望,都算得上是诱惑你前行甚至不惜以飞蛾扑火般的方式去追逐的一种“方向”,还有很多吸引我们的“方向”,但肯定有一种“方向”是永远指引我们“回家”的,这个家就是我们心灵的栖所,然而,“回家”的路往往是平淡的,沿途没有虚夸的掌声和礼物,有时甚至是费力而不讨好的,但每个人都不会忘记“回
期刊
亚曆山大?亚曆山大洛维奇?诺维科夫是苏联元帅,卫国战争时期,他曾担任过苏联红军空军总司令。1946年,他因在斯大林之子瓦西里的升迁问题上,得罪了斯大林,结果遭到了残酷的迫害,差点没死在狱中。直到斯大林去世以后,才被放了出来。  在戴高乐将军访问莫斯科时,苏联政府在克里姆林宫为戴高乐将军一行举行了一个盛大的招待会。斯大林举起酒杯,建议为空军元帅诺维科夫干杯,他说:“诺维科夫是一位非常好的元帅!他为我
期刊
经过数十年的沧桑巨变,《东方红》的优美旋律依然时时回响在人们的耳畔。提起“东方红”三个字,很多中国人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浓浓情愫。“东方红”,不仅是人们心中那一抹挥之不去的红色记忆,更是中国冲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独立、自主和富强的独特符号。  李有源1955年去世,其嫡孙李锦鹏一直生活在当地。记者和他取得联系也是依靠《东方红》——拨通李锦鹏的手机,彩铃便是这首著名的颂歌。不多时,一个身材高大、
期刊
我这个人一点都不严肃,可为什么大家都会觉得我很严肃呢?这也许与我不太善于和陌生人打交道有关吧。再有,就是我不大愿意去参加吃饭、喝酒的聚会,即便去了,如果没有工作上的内容,通常我也会一言不发,因为我实在是不知道说什么好……  我本想像父亲一样当医生,却阴差阳错当了演员  我是16岁成为天津人艺的学员的,当时进这行是为了躲避上山下乡,并不是因为我对这行有多热爱…因为我在中学学过画画,所以想考舞美队,后
期刊
55岁的乌苏拉?皮耶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保姆,却飞上枝头变成了凤凰,成为德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大众集团的老板娘。在丈夫的推动下,她还获得了大众公司监事会的提名,将成为德国商界最强大的女性之一。一个保姆拿什么傍了这么好的老公?  亿万富翁的妻子  2010年秋天,巴黎天气渐凉,蔓延的寒意却被大众集团的派对拒之门外。乌苏拉?皮耶希终于对派对失去耐心了,她轻轻地拉了拉丈夫的袖子,然而他正在跟记者大谈遗嘱和
期刊
世界首位女航天员:飞天为她收获了一份爱情  1937年3月6日,捷列什科娃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由于其父亲在她两岁时到前线作战而没了音讯,她不得不在17岁那年就离开学校,到一家轮胎厂当工人挣钱养家。工作之余,她最喜欢跑到航空俱乐部练跳伞,这无疑为她日后被挑选成为航天员打下了坚实基础。  1962年,苏联着手组建一支秘密女子航天队,经过层层筛选,最后选中5人。捷列什科娃顺利成为其中之一,还被任命为组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