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错别字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阻碍了国家精神文明建设、降低了民族素质,这必须要给予足够重视,并通过分析该现象成因来尝试提出一些措施。本文是从外因和内因两个层面对错字和别字出现的原因作出阐释,并从家庭、学校、社会及学生个人四个方面对消灭错别字提出一些措施,以期能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中小学生 错别字 原因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6-0032-02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也逐渐意识到要从“富口袋”向“富脑袋”转变。放眼望去,绝大多数的人还是有自己的书橱,愿意买书,尽量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层次和品味,可成效似不太明显。表面看起来能把经典著作信手拈来、出口成章,然一旦写出来,便不难发现:错字铺天盖地、别字比比皆是。笔者以为,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一朝一夕,也并不是偶一为之。基于上述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着重分析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书写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并尝试提出一些消灭错别字的建议。
所谓错别字,是指错字和别字的合称。所谓错字,是指写得不正确的字或刻错、排错的字,有时也指不为人知,无任何意义的字,完全是写字的人编造出来的;别字是指写作或读错的字,该字与正确的字音同或音近,但意思却不同。总体而言,面对这种层出不穷的错别字现象,笔者觉得可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进行分析。
外因,可从“家庭”“学校”“社会”和“字形”四个方面分析;内因,更多是针对学生个体而言的。
一、外因
(一)家庭
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免会写成“同音字”“形近字”乃至另造新字;即使家长们认得这个字,但由于各种原因写得潦草糊涂、写成连笔字和简笔字(如“等”字就有很多人写成简笔字),致使孩子们也“依葫芦画瓢”,不知不觉记住的是错别字;除此之外,有些家长的方言口音很重,通过方言来写“字”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使得孩子们写错别字;当孩子们问到刚好家长不认识的字,诸多家长会“另造新字”来化解自己的“尴尬”。
(二)学校
自古以来,教师“传道受业解惑”,肩上的担子之重是不言而喻的,专业知识不许出错,错字和别字也不能出现(尤其是语文老师)。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人生有涯,而知无涯”,不管怎样,教师也不可能“识尽天下字,读遍人间书”,有时可能会在刹那间忘了正确的字而写了一个形近字或在无形中“造了新字”;另外,有不少非语文老师会认为纠正学生的错别字不是他们的职责所在,因而忽略书写,忽略基本功,间接促使了学生写错别字;最后,也许有部分老师会过分强调他所教授学科的重要性,加上学生们认为语文是从小到大一直在学的,中文是母语,肯定会的,致使一些学生对诸多科目都很重视,唯独轻视语文学科,积极性不高。
(三)社会
當下,市场上的书刊报纸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有些出版商并未真正做好校对工作,以至于出现了错别字;其次,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标语牌、广告牌使用了不规范的文字,甚至写错别字,这不能不说对中小学生会有误导作用;再次,一些荧屏字幕、户外广告和部分商店的店名为了追求所谓的视觉冲击效果而使用了谐音字或同音字,久而久之,致使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之下将错就错;最后,信息技术的时代,手机电脑的普及使得孩子们懒于筛选辨别正确与错别字之间的差别。
(四)字形
中国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结构的细微差别导致了孩子们只认得大概轮廓而不能辨清其全貌。与此同时,有些汉字的笔画多,构型稍微复杂,使得中小学生们难以记住。
二、内因
在很大程度上,错别字的出现是由学生本人引起的,因此要想确实解决问题还得从学生方面入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学生更喜欢“借助”手机电脑进行“阅读写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上网人数已超过2650万,其中青少年学生占很大比重。网络对众多孩子的影响之大、之深不言而喻。笔者结合亲身体验,大致把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归为以下几类:
(一)字义不明确:此类型学生是对字的本意、专用语和术语不求甚解,只求形音相似而不管其义,所占比例也最大。以“恕”和“怒”为例。很多学生会把“宽恕”写成“宽怒”、“发怒”写成“发恕”,这就说明学生没能搞清楚这两字的差别。恕:《说文》解释为:仁也。从心如声。即指“恕”是一种仁德,做人要有宽恕他人的心胸。怒:《说文》认为:恚也。从心,奴声。即指“怒”是生气、气愤,而且明显地表形于外的生气。其实在任何一个学科中都会或多或少出现错别字,如“冬季风”写成“东疾风”。
(二)使用同音字:不能排除有部分学生是明知非此字但又想不起正确的字时,情急之下随手写了一个同音字,如“耳提面命”写成“耳题面命”、“纲举目张(举目成纲)”写成“刚举目张(举目成刚)”。
(三)滥用字:有不少学生根本不注意观察字与字之间的细小差别,致使错别字连篇,如“安徽亳州”写成“安微毫洲”、“西藏”写成“西臧”等。
(四)词不达意:这部分学生应该是不能正确使用固定搭配的术语,即会出现病句。如“周期少”“阳光低”“降水短”。
(五)其他情形:有部分学生对字形不屑一顾,致使一写就出现了错别字,如“扬雄”写成“杨雄”;有不细心、思想不集中、检查不认真造成的错别字,如“气候”写成“气侯。”
不置可否,汉字是记录汉民族共同语言,记载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及书写符号,错别字的大量出现已有损母语尊严,如何才能消灭错别字?本人还是从外因和内因略谈解决措施。
从外因上看:家长要时时刻刻更新自己的“文字库”,要一笔一划认认真真写好每个字,不会写的字立马查阅字典,树立起好的榜样;教师要高度重视书写,加强自己的基本功,不断提升学识素养,端正学生的写字态度,同时最好能抽出点时间纠正并分析学生出现错别字的原因,也可把常见常错的字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写在错字本上和当晚的作业本上;条件许可的学校还可不定时地举办“教师书写汉字大赛”“教师基本功能力大赛”等活动;社会人员均要有“认真甄别网络语言、仔细严格校对书刊杂志中的错别字、过滤掉公共场合、电视屏幕中的错别字及病句”的意识并付诸行动。
从内因上说:学生本人要做到严于律己,明确学贵甚始的意义。只有在开始阶段养成勤翻字典勤写字的良好习惯,不断寻找记忆字的方法,做到自觉端正写字态度,主动去除错别字,才能避免错别字的出现。
捍卫母语尊严,人人有责。消灭错别字,从我做起。如果每个人都能努力做到做好,那消灭错别字也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第六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3]高家莺等.现代汉字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高文元.汉字教学漫画[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1.
[5]王静.汉字规律与识字教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120.
[6]王宁.汉字教学的原理与各类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上)[J].课程·教材·教法,2002(11).
[7]王宁.汉字教学的原理与各类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下)[J].课程·教材·教法,2002(10).
[8]刘珊珊.中学生错别字的汉字学观照[J].社会科学学科研究,2010(04)
【关键词】中小学生 错别字 原因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6-0032-02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也逐渐意识到要从“富口袋”向“富脑袋”转变。放眼望去,绝大多数的人还是有自己的书橱,愿意买书,尽量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层次和品味,可成效似不太明显。表面看起来能把经典著作信手拈来、出口成章,然一旦写出来,便不难发现:错字铺天盖地、别字比比皆是。笔者以为,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一朝一夕,也并不是偶一为之。基于上述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着重分析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书写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并尝试提出一些消灭错别字的建议。
所谓错别字,是指错字和别字的合称。所谓错字,是指写得不正确的字或刻错、排错的字,有时也指不为人知,无任何意义的字,完全是写字的人编造出来的;别字是指写作或读错的字,该字与正确的字音同或音近,但意思却不同。总体而言,面对这种层出不穷的错别字现象,笔者觉得可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进行分析。
外因,可从“家庭”“学校”“社会”和“字形”四个方面分析;内因,更多是针对学生个体而言的。
一、外因
(一)家庭
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免会写成“同音字”“形近字”乃至另造新字;即使家长们认得这个字,但由于各种原因写得潦草糊涂、写成连笔字和简笔字(如“等”字就有很多人写成简笔字),致使孩子们也“依葫芦画瓢”,不知不觉记住的是错别字;除此之外,有些家长的方言口音很重,通过方言来写“字”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使得孩子们写错别字;当孩子们问到刚好家长不认识的字,诸多家长会“另造新字”来化解自己的“尴尬”。
(二)学校
自古以来,教师“传道受业解惑”,肩上的担子之重是不言而喻的,专业知识不许出错,错字和别字也不能出现(尤其是语文老师)。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人生有涯,而知无涯”,不管怎样,教师也不可能“识尽天下字,读遍人间书”,有时可能会在刹那间忘了正确的字而写了一个形近字或在无形中“造了新字”;另外,有不少非语文老师会认为纠正学生的错别字不是他们的职责所在,因而忽略书写,忽略基本功,间接促使了学生写错别字;最后,也许有部分老师会过分强调他所教授学科的重要性,加上学生们认为语文是从小到大一直在学的,中文是母语,肯定会的,致使一些学生对诸多科目都很重视,唯独轻视语文学科,积极性不高。
(三)社会
當下,市场上的书刊报纸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有些出版商并未真正做好校对工作,以至于出现了错别字;其次,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标语牌、广告牌使用了不规范的文字,甚至写错别字,这不能不说对中小学生会有误导作用;再次,一些荧屏字幕、户外广告和部分商店的店名为了追求所谓的视觉冲击效果而使用了谐音字或同音字,久而久之,致使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之下将错就错;最后,信息技术的时代,手机电脑的普及使得孩子们懒于筛选辨别正确与错别字之间的差别。
(四)字形
中国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结构的细微差别导致了孩子们只认得大概轮廓而不能辨清其全貌。与此同时,有些汉字的笔画多,构型稍微复杂,使得中小学生们难以记住。
二、内因
在很大程度上,错别字的出现是由学生本人引起的,因此要想确实解决问题还得从学生方面入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学生更喜欢“借助”手机电脑进行“阅读写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上网人数已超过2650万,其中青少年学生占很大比重。网络对众多孩子的影响之大、之深不言而喻。笔者结合亲身体验,大致把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归为以下几类:
(一)字义不明确:此类型学生是对字的本意、专用语和术语不求甚解,只求形音相似而不管其义,所占比例也最大。以“恕”和“怒”为例。很多学生会把“宽恕”写成“宽怒”、“发怒”写成“发恕”,这就说明学生没能搞清楚这两字的差别。恕:《说文》解释为:仁也。从心如声。即指“恕”是一种仁德,做人要有宽恕他人的心胸。怒:《说文》认为:恚也。从心,奴声。即指“怒”是生气、气愤,而且明显地表形于外的生气。其实在任何一个学科中都会或多或少出现错别字,如“冬季风”写成“东疾风”。
(二)使用同音字:不能排除有部分学生是明知非此字但又想不起正确的字时,情急之下随手写了一个同音字,如“耳提面命”写成“耳题面命”、“纲举目张(举目成纲)”写成“刚举目张(举目成刚)”。
(三)滥用字:有不少学生根本不注意观察字与字之间的细小差别,致使错别字连篇,如“安徽亳州”写成“安微毫洲”、“西藏”写成“西臧”等。
(四)词不达意:这部分学生应该是不能正确使用固定搭配的术语,即会出现病句。如“周期少”“阳光低”“降水短”。
(五)其他情形:有部分学生对字形不屑一顾,致使一写就出现了错别字,如“扬雄”写成“杨雄”;有不细心、思想不集中、检查不认真造成的错别字,如“气候”写成“气侯。”
不置可否,汉字是记录汉民族共同语言,记载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及书写符号,错别字的大量出现已有损母语尊严,如何才能消灭错别字?本人还是从外因和内因略谈解决措施。
从外因上看:家长要时时刻刻更新自己的“文字库”,要一笔一划认认真真写好每个字,不会写的字立马查阅字典,树立起好的榜样;教师要高度重视书写,加强自己的基本功,不断提升学识素养,端正学生的写字态度,同时最好能抽出点时间纠正并分析学生出现错别字的原因,也可把常见常错的字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写在错字本上和当晚的作业本上;条件许可的学校还可不定时地举办“教师书写汉字大赛”“教师基本功能力大赛”等活动;社会人员均要有“认真甄别网络语言、仔细严格校对书刊杂志中的错别字、过滤掉公共场合、电视屏幕中的错别字及病句”的意识并付诸行动。
从内因上说:学生本人要做到严于律己,明确学贵甚始的意义。只有在开始阶段养成勤翻字典勤写字的良好习惯,不断寻找记忆字的方法,做到自觉端正写字态度,主动去除错别字,才能避免错别字的出现。
捍卫母语尊严,人人有责。消灭错别字,从我做起。如果每个人都能努力做到做好,那消灭错别字也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第六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3]高家莺等.现代汉字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高文元.汉字教学漫画[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1.
[5]王静.汉字规律与识字教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120.
[6]王宁.汉字教学的原理与各类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上)[J].课程·教材·教法,2002(11).
[7]王宁.汉字教学的原理与各类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下)[J].课程·教材·教法,2002(10).
[8]刘珊珊.中学生错别字的汉字学观照[J].社会科学学科研究,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