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尔夫说:“让孩子在合作中共同实践、一起去创造音乐是十分有意义的。”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更加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表现力,尽早积累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集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合唱能力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我们不能到了中高年级才开始进行,在低年级段就要培养学生多声部合作的意识,让学生在多声部合作中学会聆听、感受多声部的美,为今后更好地表现多声部、提升音乐素养打好基石。
一、建立良好的聆听习惯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良好的聆听习惯对音乐学习非常重要。聆听的习惯贯穿在所有的音乐学习中,唱、动、听都得先提出聆听的要求。在课堂上要时刻提醒孩子仔细听,每节音乐课中都要时刻关注学生聆听的状态,并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提示、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
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持续时间短,在聆听音乐的时候要设计符合音乐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只有亲自参与到活动中,学生才能更好地聆听。每一遍的聆听首先要先提出明确的要求,如《打掌掌》一课,歌曲是2/4拍,暗藏3/4拍,要根据节拍特点设计强拍拍手弱拍点手心的声势动作。第一遍聆听时请学生边听边观察,找出老师做的不一样的声势动作。学生通过听和观察发现“江边船儿走,夜里花儿开”这一处歌词,拍的是三拍子的声势动作;然后第二遍就请学生自己跟着音乐用声势动作表现。如果不认真听就不能发现音乐的节拍发生了变化。学生通过聆听,就能够感受到强拍的拍点,在每一个强拍音上拍手,并能跟着音乐的节拍准确地加进来。
低年级的学生可塑性强,老师只要加以引导和耐心的指导,学生就能养成聆听的习惯。除了聆听音乐,学生还要学会倾听同学发言、老师的要求等。只有养成了良好的聆听习惯,学生在与他人进行合作演唱、表演时才能够更好地倾听到自己和对方的声音,才不会“畏惧”其他声音的干扰。
二、建立良好的音高感
良好的音高感,是准确歌唱的必备条件。要想在多声部中有效和他人合作,稳定的固定音高感的建立,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合作。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熟练掌握柯尔文手势是非常重要的。柯尔文手势能帮助学生形象感受音的高低,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多听、多唱。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可以玩音符游戏:以小组为单位,每一小组扮演一个音符,根據老师给出的音符顺序逐个接唱,然后各小组可任意交换扮演音符再次接唱。在开始玩这个游戏的时候要先给学生音高辅助、手势提示,一段时间后再逐步脱离“拐杖”。
为了建立稳定的音高感,在识谱学习中,擦记旋律的方式对提高音乐记忆力、音高感知力很有帮助。每首歌曲擦记哪些音符要根据旋律来确定,一般可以擦记歌曲中较长的音符、句尾音、重复较多的音。如《我是小鼓手》一课,根据二年级学生识谱能力和识谱要求,可以设计这样的擦记来增强学生的音高记忆能力。
三、将多声部作为教学内容
多声部不仅仅是人声与人声的合作,还包括人声与乐器、乐器与乐器的合作。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做教学的有心人,让多声部教学成为教学的内容,而不是教学的形式。
1.在合唱中体验多声部
低年级的教材中很少有合唱演唱作品,如果一味地进行单声部教学,学生对歌曲的认识就停留在独唱、齐唱的形式上,一旦到了中高年级会很难和他人进行合唱。为单声部的歌曲设计简单的二声部作为教学内容,可以尽早地让学生接触合唱,增强声部的感知力,感受合唱的声部美。在设计多声部的时候,不仅要适合低年级的歌唱能力,还要关注音乐的和声美。
2.在欣赏中感知多声部
欣赏是接触多声部最直接的方式。在欣赏合唱作品时让学生对比合唱和独唱带来的不同听觉感受。能听辨独唱、齐唱、合唱的不同演唱形式。如欣赏歌曲《堆雪人》时,听独唱和合唱两个不同的版本,听懂独唱是一个人的声音,音色明亮、富有个性;合唱是很多人的声音,音色柔和,能听到有两个不同的旋律。再听时让学生关注低声部的旋律,并和学生试着合作唱一唱其中的一句,学生的多声部感知能力会在聆听、对比、演唱中提升。
在欣赏器乐作品的时候,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感受不同的声部。如《赶花会》中,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分发相应的乐器模型道具:一组站起来“吹奏”笛子,一组“演奏”琵琶,一组“演奏”拉弦乐器,一组“演奏”打击乐器。每个小组都要仔细听,判断自己什么时候参与“演奏”,在这样的“演奏”中激发学生去关注别人、关注自己,培养多声部的听觉能力。
3.在演奏中体验多声部
课堂打击乐一种是带有音高的,还有一种是不带音高的,使用课堂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是低年级学生喜欢的、乐于参与的音乐活动。以《拍皮球》为例,在唱熟练歌曲后,用do、mi、sol三个音让学生为歌曲后半段设计一个二声部的旋律。老师为学生准备三个相应的奥尔夫音块,因为歌曲的后半部分是五声调式,我们只要给学生规定好最后一个音结束在do上,无论学生用什么节奏、什么音来伴奏,听起来都是和谐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验了多声部的配合,又在合作时心中有主旋律,脑中有自己设计的伴奏旋律,耳朵听到双声部合作的音响,感受着成功的喜悦。
一、建立良好的聆听习惯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良好的聆听习惯对音乐学习非常重要。聆听的习惯贯穿在所有的音乐学习中,唱、动、听都得先提出聆听的要求。在课堂上要时刻提醒孩子仔细听,每节音乐课中都要时刻关注学生聆听的状态,并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提示、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
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持续时间短,在聆听音乐的时候要设计符合音乐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只有亲自参与到活动中,学生才能更好地聆听。每一遍的聆听首先要先提出明确的要求,如《打掌掌》一课,歌曲是2/4拍,暗藏3/4拍,要根据节拍特点设计强拍拍手弱拍点手心的声势动作。第一遍聆听时请学生边听边观察,找出老师做的不一样的声势动作。学生通过听和观察发现“江边船儿走,夜里花儿开”这一处歌词,拍的是三拍子的声势动作;然后第二遍就请学生自己跟着音乐用声势动作表现。如果不认真听就不能发现音乐的节拍发生了变化。学生通过聆听,就能够感受到强拍的拍点,在每一个强拍音上拍手,并能跟着音乐的节拍准确地加进来。
低年级的学生可塑性强,老师只要加以引导和耐心的指导,学生就能养成聆听的习惯。除了聆听音乐,学生还要学会倾听同学发言、老师的要求等。只有养成了良好的聆听习惯,学生在与他人进行合作演唱、表演时才能够更好地倾听到自己和对方的声音,才不会“畏惧”其他声音的干扰。
二、建立良好的音高感
良好的音高感,是准确歌唱的必备条件。要想在多声部中有效和他人合作,稳定的固定音高感的建立,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合作。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熟练掌握柯尔文手势是非常重要的。柯尔文手势能帮助学生形象感受音的高低,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多听、多唱。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可以玩音符游戏:以小组为单位,每一小组扮演一个音符,根據老师给出的音符顺序逐个接唱,然后各小组可任意交换扮演音符再次接唱。在开始玩这个游戏的时候要先给学生音高辅助、手势提示,一段时间后再逐步脱离“拐杖”。
为了建立稳定的音高感,在识谱学习中,擦记旋律的方式对提高音乐记忆力、音高感知力很有帮助。每首歌曲擦记哪些音符要根据旋律来确定,一般可以擦记歌曲中较长的音符、句尾音、重复较多的音。如《我是小鼓手》一课,根据二年级学生识谱能力和识谱要求,可以设计这样的擦记来增强学生的音高记忆能力。
三、将多声部作为教学内容
多声部不仅仅是人声与人声的合作,还包括人声与乐器、乐器与乐器的合作。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做教学的有心人,让多声部教学成为教学的内容,而不是教学的形式。
1.在合唱中体验多声部
低年级的教材中很少有合唱演唱作品,如果一味地进行单声部教学,学生对歌曲的认识就停留在独唱、齐唱的形式上,一旦到了中高年级会很难和他人进行合唱。为单声部的歌曲设计简单的二声部作为教学内容,可以尽早地让学生接触合唱,增强声部的感知力,感受合唱的声部美。在设计多声部的时候,不仅要适合低年级的歌唱能力,还要关注音乐的和声美。
2.在欣赏中感知多声部
欣赏是接触多声部最直接的方式。在欣赏合唱作品时让学生对比合唱和独唱带来的不同听觉感受。能听辨独唱、齐唱、合唱的不同演唱形式。如欣赏歌曲《堆雪人》时,听独唱和合唱两个不同的版本,听懂独唱是一个人的声音,音色明亮、富有个性;合唱是很多人的声音,音色柔和,能听到有两个不同的旋律。再听时让学生关注低声部的旋律,并和学生试着合作唱一唱其中的一句,学生的多声部感知能力会在聆听、对比、演唱中提升。
在欣赏器乐作品的时候,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感受不同的声部。如《赶花会》中,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分发相应的乐器模型道具:一组站起来“吹奏”笛子,一组“演奏”琵琶,一组“演奏”拉弦乐器,一组“演奏”打击乐器。每个小组都要仔细听,判断自己什么时候参与“演奏”,在这样的“演奏”中激发学生去关注别人、关注自己,培养多声部的听觉能力。
3.在演奏中体验多声部
课堂打击乐一种是带有音高的,还有一种是不带音高的,使用课堂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是低年级学生喜欢的、乐于参与的音乐活动。以《拍皮球》为例,在唱熟练歌曲后,用do、mi、sol三个音让学生为歌曲后半段设计一个二声部的旋律。老师为学生准备三个相应的奥尔夫音块,因为歌曲的后半部分是五声调式,我们只要给学生规定好最后一个音结束在do上,无论学生用什么节奏、什么音来伴奏,听起来都是和谐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验了多声部的配合,又在合作时心中有主旋律,脑中有自己设计的伴奏旋律,耳朵听到双声部合作的音响,感受着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