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老师,一份在中国社会被视作“最适合女孩子的工作”之一,不仅每年有两个带薪假期,享受着公费医疗,还拥有着每顿比普通工薪阶层便宜60%的食堂饭菜。“女性”与“大学老师”的结合,意味着她的生活体面而又安稳。
然而,大学心理老师简里里并不开心。
于是,简里里辞去从事了六年的大学老师工作,创建了对接心理咨询师和有心理咨询需求人群的网络平台——简单心理。两年后,“简单心理”已经入驻了300多个认证咨询师,数万人次在这里实现了自己的需求。
“简单心理”不仅解决了来访者的问题,也开始尝试着树立行业规范。更重要的是,她治愈了简里里的孤独。
她不归属于任何一个群体
20岁,普通人还只是在念大二。
但对于简里里来说,20岁的她已经在英国拿到硕士学位,回国后在北京某财经类大学做心理老师。那时的简里里已经过上了普通人30岁左右的生活。
“我不会说话的时候就认字了,起因是我妈妈读了一本育儿书,书上说儿童应该早早地做智力开发。”于是,当2岁的简里里在幼儿园小班,当着幼儿园老师的面,从口袋里翻出妈妈手写的儿歌歌词,读了一遍之后,老师惊呆了,就让简里里跳级。
因为读书早,简里里被贴上了“神童”的标签。这让她体味着作为“另类”的孤独。由于始终穿梭在年长几岁的人群中,以至于简里里一直对“同龄朋友”有着强烈的渴望。加速的生活历程,让简里里一直对时间有着困惑,“我在20岁的时候以为自己24岁了,26岁的时候以为自己30岁了。”
她似乎归属于很多个群体,但又不属于任何一个群体。
每天脑袋里轰隆隆过小电影
作为大学老师的简里里,对工作得心应手,与单位的同事也能相处融洽。等再工作一段时间,她就可以申报更高的职称,继而享受更多的“大学老师”的福利。
为什么还会不开心?她说,“当老师没有增加我的价值”。
身处于体制内的简里里,深深地感觉到自己不合群。因为身处在行政部门,行政管理者与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形式有冲突,导致她的很多想法不能变成现实。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社交圈子太过狭窄所带来的孤独感。
“我自己的工作开始进入瓶颈期,对按部就班的工作越来越疲惫,对生活的好奇感越来越强烈,渴望成长,渴望尝试新鲜的事物。我每天脑袋里面轰轰隆隆地过小电影,却没有任何创造和输出,这让我开始对自己不满。我一边被捆绑在生活的大板子上,动弹不得;一边想要‘做好自己’的念头越来越清晰;一边拒绝所谓‘成熟’,一边跟着生活的洪流滚滚向前。”
现在回想,那真是一段漫长的、充满犹豫疑惑的、令人抓狂的、自我怀疑泛滥的过程。
简里里尝试着做了很多改变。她开始在豆瓣平台写心理咨询的文章,开设心理电台,在果壳、网易公开课做公开演讲。她所做的这一切只是为了让自己开心一点。
久而久之,读简里里文章的人越来越多,而她也收到了无数寻求心理帮助的邮件:老公对我家暴怎么办?孩子最近总不和我讲话怎么办?发信人多是二线、三线,甚至四五线城市的普通人,他们都有着强烈的心理咨询诉求,但却不知道去哪里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面对这些求助,她想伸出援手。如果动用身边资源,一一回复问题,不是没有可能,但这会耗费她巨大的精力。由此,她一直处于想帮但不能帮的尴尬境地。
她有了辞职创业的念头。
世界特别大,可做的事情有很多
一次偶然的机会,简里里参加了有“硅谷霍格沃茨魔法学院”之称的Draper University八周创业课程。这次课程给了她辞职创业的信心。
Draper University中各路“牛鬼蛇神”众多,来参加项目的年轻人来自全球各地,有人忙着造火箭,有人在某个不知名的小岛上搞研究。37个人在一起吃住玩的8周时间,仿佛是一场巨大的心理集体治疗。8周时间成为她Life changing的机会。置身其中,简里里不再为是否应该辞职而辗转反侧,因为“世界特别大,人可做的事情有很多”。
在DU最后的提案,她讲了“简单心理”这个创业项目,旨在创建一个对接心理咨询师和有心理需求人群的网络平台。她的路演,得了第二名。意外的是, DU的创始人同时也是硅谷有名的投资人Tim Draper,为“简单心理”投了天使轮资金的一半,并把她介绍给了国内的投资方。
后来的故事顺风顺水,她终于辞职,拿到风投,和男朋友何峰创办了“简单心理”。从网站搭建到产品上线,一共只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如今,“简单心理”已经获得三次融资,并在业内和民间赢得了声誉,打响了品牌。
简里里坦诚地解释过创立“简单心理”的目的:“如果我声称自己是想帮助别人,所以才来做这些事情,我会觉得羞耻。因为我起初只是想帮助自己,而创业过程中为更多人提供到的帮助、带来的影响,更像是上帝对我的额外奖赏。”
孤独感被创业治愈了
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是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他们通过面对面的谈话方式,陪伴来访者,帮助来访者疏解情绪,分析情况、理清思路,教给来访者应对情绪问题的技巧,必要时给予转介或者借助周边力量进行治疗。
然而,在中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下,心理咨询行业在市场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
按照美国每100万人中有1000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比例计算,中国心理咨询行业尚有47.6万人的缺口,为了填补中国心理咨询的巨大缺口,心理咨询师的考核变得宽松。这不由得使人诟病:心理咨询师考证容易,但职业教育和专业水准较差。由此,在鱼龙混杂、乱象纷生的行业局势下,咨询师如何才能赢得社会信任?如何成长?如何保护自己?
简里里的做法很简单:甄别受过系统训练、符合业内专业标准的心理咨询师,成为“简单心理”的认证咨询师,让他们在网络平台上和来访者相互识别。
现在看来“简单心理”不仅解决了来访者的问题,也解决了部分行业的问题:发现、培养、保护、管理咨询师,让他们专心做咨询,其他事情交给“简单心理”去打理。
然而 “简单心理”并不拘泥于个体咨询,还基于科学研究,开发不同的心理服务产品,包括问诊服务、青少年焦虑评估、线上支持小组等等。“简单心理”的商业模式也非常简单:识别专业能力和职业伦理都值得信赖的心理咨询师,督促指导他们提高,并为他们提供服务和保护。做到了这些,也就服务了社会。心理咨询的本质无非是帮助一个人和另一人建立关系。
简里里强调着数据对于心理咨询专业性的重要性。只有基于数据,才能了解咨询师水平以及来访者的诉求,判断什么样的干预对于某种症状能有确凿的帮助。而要建立行业规范,为心理咨询师的成长设计路径,也只有从数据出发,才能避免盲人摸象。
“创业的过程每天都很激烈,浓度特别高。”这是简里里对创业过程的总结,而她的孤独感,已然被创业治愈了。
然而,大学心理老师简里里并不开心。
于是,简里里辞去从事了六年的大学老师工作,创建了对接心理咨询师和有心理咨询需求人群的网络平台——简单心理。两年后,“简单心理”已经入驻了300多个认证咨询师,数万人次在这里实现了自己的需求。
“简单心理”不仅解决了来访者的问题,也开始尝试着树立行业规范。更重要的是,她治愈了简里里的孤独。
她不归属于任何一个群体
20岁,普通人还只是在念大二。
但对于简里里来说,20岁的她已经在英国拿到硕士学位,回国后在北京某财经类大学做心理老师。那时的简里里已经过上了普通人30岁左右的生活。
“我不会说话的时候就认字了,起因是我妈妈读了一本育儿书,书上说儿童应该早早地做智力开发。”于是,当2岁的简里里在幼儿园小班,当着幼儿园老师的面,从口袋里翻出妈妈手写的儿歌歌词,读了一遍之后,老师惊呆了,就让简里里跳级。
因为读书早,简里里被贴上了“神童”的标签。这让她体味着作为“另类”的孤独。由于始终穿梭在年长几岁的人群中,以至于简里里一直对“同龄朋友”有着强烈的渴望。加速的生活历程,让简里里一直对时间有着困惑,“我在20岁的时候以为自己24岁了,26岁的时候以为自己30岁了。”
她似乎归属于很多个群体,但又不属于任何一个群体。
每天脑袋里轰隆隆过小电影
作为大学老师的简里里,对工作得心应手,与单位的同事也能相处融洽。等再工作一段时间,她就可以申报更高的职称,继而享受更多的“大学老师”的福利。
为什么还会不开心?她说,“当老师没有增加我的价值”。
身处于体制内的简里里,深深地感觉到自己不合群。因为身处在行政部门,行政管理者与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形式有冲突,导致她的很多想法不能变成现实。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社交圈子太过狭窄所带来的孤独感。
“我自己的工作开始进入瓶颈期,对按部就班的工作越来越疲惫,对生活的好奇感越来越强烈,渴望成长,渴望尝试新鲜的事物。我每天脑袋里面轰轰隆隆地过小电影,却没有任何创造和输出,这让我开始对自己不满。我一边被捆绑在生活的大板子上,动弹不得;一边想要‘做好自己’的念头越来越清晰;一边拒绝所谓‘成熟’,一边跟着生活的洪流滚滚向前。”
现在回想,那真是一段漫长的、充满犹豫疑惑的、令人抓狂的、自我怀疑泛滥的过程。
简里里尝试着做了很多改变。她开始在豆瓣平台写心理咨询的文章,开设心理电台,在果壳、网易公开课做公开演讲。她所做的这一切只是为了让自己开心一点。
久而久之,读简里里文章的人越来越多,而她也收到了无数寻求心理帮助的邮件:老公对我家暴怎么办?孩子最近总不和我讲话怎么办?发信人多是二线、三线,甚至四五线城市的普通人,他们都有着强烈的心理咨询诉求,但却不知道去哪里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面对这些求助,她想伸出援手。如果动用身边资源,一一回复问题,不是没有可能,但这会耗费她巨大的精力。由此,她一直处于想帮但不能帮的尴尬境地。
她有了辞职创业的念头。
世界特别大,可做的事情有很多
一次偶然的机会,简里里参加了有“硅谷霍格沃茨魔法学院”之称的Draper University八周创业课程。这次课程给了她辞职创业的信心。
Draper University中各路“牛鬼蛇神”众多,来参加项目的年轻人来自全球各地,有人忙着造火箭,有人在某个不知名的小岛上搞研究。37个人在一起吃住玩的8周时间,仿佛是一场巨大的心理集体治疗。8周时间成为她Life changing的机会。置身其中,简里里不再为是否应该辞职而辗转反侧,因为“世界特别大,人可做的事情有很多”。
在DU最后的提案,她讲了“简单心理”这个创业项目,旨在创建一个对接心理咨询师和有心理需求人群的网络平台。她的路演,得了第二名。意外的是, DU的创始人同时也是硅谷有名的投资人Tim Draper,为“简单心理”投了天使轮资金的一半,并把她介绍给了国内的投资方。
后来的故事顺风顺水,她终于辞职,拿到风投,和男朋友何峰创办了“简单心理”。从网站搭建到产品上线,一共只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如今,“简单心理”已经获得三次融资,并在业内和民间赢得了声誉,打响了品牌。
简里里坦诚地解释过创立“简单心理”的目的:“如果我声称自己是想帮助别人,所以才来做这些事情,我会觉得羞耻。因为我起初只是想帮助自己,而创业过程中为更多人提供到的帮助、带来的影响,更像是上帝对我的额外奖赏。”
孤独感被创业治愈了
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是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他们通过面对面的谈话方式,陪伴来访者,帮助来访者疏解情绪,分析情况、理清思路,教给来访者应对情绪问题的技巧,必要时给予转介或者借助周边力量进行治疗。
然而,在中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下,心理咨询行业在市场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
按照美国每100万人中有1000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比例计算,中国心理咨询行业尚有47.6万人的缺口,为了填补中国心理咨询的巨大缺口,心理咨询师的考核变得宽松。这不由得使人诟病:心理咨询师考证容易,但职业教育和专业水准较差。由此,在鱼龙混杂、乱象纷生的行业局势下,咨询师如何才能赢得社会信任?如何成长?如何保护自己?
简里里的做法很简单:甄别受过系统训练、符合业内专业标准的心理咨询师,成为“简单心理”的认证咨询师,让他们在网络平台上和来访者相互识别。
现在看来“简单心理”不仅解决了来访者的问题,也解决了部分行业的问题:发现、培养、保护、管理咨询师,让他们专心做咨询,其他事情交给“简单心理”去打理。
然而 “简单心理”并不拘泥于个体咨询,还基于科学研究,开发不同的心理服务产品,包括问诊服务、青少年焦虑评估、线上支持小组等等。“简单心理”的商业模式也非常简单:识别专业能力和职业伦理都值得信赖的心理咨询师,督促指导他们提高,并为他们提供服务和保护。做到了这些,也就服务了社会。心理咨询的本质无非是帮助一个人和另一人建立关系。
简里里强调着数据对于心理咨询专业性的重要性。只有基于数据,才能了解咨询师水平以及来访者的诉求,判断什么样的干预对于某种症状能有确凿的帮助。而要建立行业规范,为心理咨询师的成长设计路径,也只有从数据出发,才能避免盲人摸象。
“创业的过程每天都很激烈,浓度特别高。”这是简里里对创业过程的总结,而她的孤独感,已然被创业治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