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5年8月,新中国民航第一次招收女空中乘务员。人选一律是各学校推荐的品学兼优的应届初中毕业生。中国民航局经过精挑细选,共选中18人,新中国第一代空姐由此诞生。今年79岁的马鸿志就是其中一员。
遥想当年,“周总理教我跳过‘四步’舞蹈,也很关心我们的生活,他说:‘你们不飞的时候,除了学习,还可以去机械厂学学技术,三年之后就是个技术员。’”
遥想当年,我乘坐的飞机是小飞机,现在的飞机既豪华又舒适,真羡慕现在的空姐们。
我的祖籍是山东,初中毕业后,随家人来北京生活。1955年,我在北京11中学读高一,是班内的团支部书记。一次,班主任肖老师问我:“你怕汽油味吗?”当时的我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就如实回答了一句“不怕!”
经过民航局人事部门与教育部门同志的初试、面试、体检和政审环节后,我荣幸地成为了中国民航的第一批乘务培训者。民航局特别强调——初试之前,做乘务员的消息绝不能告诉家里人。1956年2月,我们这批“实习生”集中进行了半年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值机、配载、气象、航行、运输、旅客接送等地面服务知识和礼节、服饰等方面的知识,最后上飞机进行了实习,以适应空中反应。
中国民航局经过精挑细选,共选中18人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空中乘务员。18人中有16人是学生,另外两名是专业军人。我当时的个子只有 163cm,记得大家的身高都在160cm以上,年龄在18至20岁。除了进行英语、民航知识等有关飞行的培训,我们还专门学习了外交礼仪。一个月后,大家开始上飞机试飞。上机飞行大家都很高兴,但连续十几个起落,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开始呕吐,这是对身体的考验。
初次报到时,由于空姐们彼此都很陌生,每个人都很紧张,于是就有人提议不如按照年龄排列,彼此以姐妹相称。亲切暖心的“姐姐”“妹妹”不仅化解了彼此的隔阂尴尬,也开启了我们“十八姐妹”的一世情缘。从那以后“十八姐妹”按照年龄开始排行,大家不再叫名字,而是称呼“大姐”、“二姐”、......、“十八”,我排行老七。直到2012年,“十八姐妹”中已有三位姐妹陆续离开人世,如今姐妹中最小的也已经七十多岁。
当年我是第一名到单位报道的,也是第一名上专机工作的空姐。当时的专机是从苏联购买的伊尔-14,五十年代最大的机型。两排座椅分为18个座位和24个座位。一个机组由机长、副驾驶、机械员、报务员、乘务员5个人组成。当时,全国只有我们这18名空姐,所以每个人都肩负着繁重的飞行任务。而且那时的飞机都是小型飞机,旅客座椅只有十几个,最多24个,每架飞机只配备一名乘务员。因为客舱不是密封的,受气流影响很大,一遇到坏天气,飞机就会严重颠簸,旅客及机组人员不能在飞机上用餐。飞行一天下来,驾驶员累,空姐更累。多年来我们在飞机小、供应设备差的条件下得到了锻炼,增长了为旅客服务的本领。在航路天气不好、飞机严重颠簸时,我们依然能自如来往于客舱间,为旅客送去温暖和真诚微笑。
1957年苏联送给周总理一架专机,总理说:“我的专机不专,国内国外的客人、领导人、朋友都可以坐我的飞机,可以加入航班。”为了合理利用飞机内的空间,飞机内部进行了改造。机组把一侧的沙发放在桌子旁,便于总理休息,但周总理却没有倚靠过沙发。如今回忆起来,1957年11月总理访问亚洲11国,航程很辛苦,他却一次都没有躺下过。在出席外交的一些宴会上,总理也会邀请大家跳舞。总理教我跳过“四步”舞蹈,也很关心我们的生活,他说:“你们不飞的时候,除了学习,还可以去机械厂学学技术,三年之后就是个技术员。”1976年总理在北京病故,民航局只能局级干部才能去送别。当时我急切地翻出总理的签名照片、合影给领导看,说我必须去送送总理。领导看到照片答应了。我当时在医院看到了总理,很难受,却只能默默地看着……
说起我的个人生活,组织上对空姐的要求是——两年之内不可以谈恋爱。空姐们当时的追求者很多,也有驾驶员、机械员追求过姐妹们。幸运的是我与一位驻外翻译相识、恋爱,最终结婚。1957年,我因怀孕,工作逐渐从空中转到地面。1962年在天津航空学校学习商务、民航业务,并正式提出停飞申请,之后在民航总局财务司等部门工作。1994年正式退休。
如今,我的女儿在国外,儿子一家三口每过一段时间都会来看望我。有缘的是,我的儿媳也是一名空姐。虽然一个人生活,但我坚持每天下楼锻炼身体,生活自在,风采依旧。
遥想当年,“周总理教我跳过‘四步’舞蹈,也很关心我们的生活,他说:‘你们不飞的时候,除了学习,还可以去机械厂学学技术,三年之后就是个技术员。’”
遥想当年,我乘坐的飞机是小飞机,现在的飞机既豪华又舒适,真羡慕现在的空姐们。
我的祖籍是山东,初中毕业后,随家人来北京生活。1955年,我在北京11中学读高一,是班内的团支部书记。一次,班主任肖老师问我:“你怕汽油味吗?”当时的我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就如实回答了一句“不怕!”
经过民航局人事部门与教育部门同志的初试、面试、体检和政审环节后,我荣幸地成为了中国民航的第一批乘务培训者。民航局特别强调——初试之前,做乘务员的消息绝不能告诉家里人。1956年2月,我们这批“实习生”集中进行了半年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值机、配载、气象、航行、运输、旅客接送等地面服务知识和礼节、服饰等方面的知识,最后上飞机进行了实习,以适应空中反应。
中国民航局经过精挑细选,共选中18人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空中乘务员。18人中有16人是学生,另外两名是专业军人。我当时的个子只有 163cm,记得大家的身高都在160cm以上,年龄在18至20岁。除了进行英语、民航知识等有关飞行的培训,我们还专门学习了外交礼仪。一个月后,大家开始上飞机试飞。上机飞行大家都很高兴,但连续十几个起落,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开始呕吐,这是对身体的考验。
初次报到时,由于空姐们彼此都很陌生,每个人都很紧张,于是就有人提议不如按照年龄排列,彼此以姐妹相称。亲切暖心的“姐姐”“妹妹”不仅化解了彼此的隔阂尴尬,也开启了我们“十八姐妹”的一世情缘。从那以后“十八姐妹”按照年龄开始排行,大家不再叫名字,而是称呼“大姐”、“二姐”、......、“十八”,我排行老七。直到2012年,“十八姐妹”中已有三位姐妹陆续离开人世,如今姐妹中最小的也已经七十多岁。
当年我是第一名到单位报道的,也是第一名上专机工作的空姐。当时的专机是从苏联购买的伊尔-14,五十年代最大的机型。两排座椅分为18个座位和24个座位。一个机组由机长、副驾驶、机械员、报务员、乘务员5个人组成。当时,全国只有我们这18名空姐,所以每个人都肩负着繁重的飞行任务。而且那时的飞机都是小型飞机,旅客座椅只有十几个,最多24个,每架飞机只配备一名乘务员。因为客舱不是密封的,受气流影响很大,一遇到坏天气,飞机就会严重颠簸,旅客及机组人员不能在飞机上用餐。飞行一天下来,驾驶员累,空姐更累。多年来我们在飞机小、供应设备差的条件下得到了锻炼,增长了为旅客服务的本领。在航路天气不好、飞机严重颠簸时,我们依然能自如来往于客舱间,为旅客送去温暖和真诚微笑。
1957年苏联送给周总理一架专机,总理说:“我的专机不专,国内国外的客人、领导人、朋友都可以坐我的飞机,可以加入航班。”为了合理利用飞机内的空间,飞机内部进行了改造。机组把一侧的沙发放在桌子旁,便于总理休息,但周总理却没有倚靠过沙发。如今回忆起来,1957年11月总理访问亚洲11国,航程很辛苦,他却一次都没有躺下过。在出席外交的一些宴会上,总理也会邀请大家跳舞。总理教我跳过“四步”舞蹈,也很关心我们的生活,他说:“你们不飞的时候,除了学习,还可以去机械厂学学技术,三年之后就是个技术员。”1976年总理在北京病故,民航局只能局级干部才能去送别。当时我急切地翻出总理的签名照片、合影给领导看,说我必须去送送总理。领导看到照片答应了。我当时在医院看到了总理,很难受,却只能默默地看着……
说起我的个人生活,组织上对空姐的要求是——两年之内不可以谈恋爱。空姐们当时的追求者很多,也有驾驶员、机械员追求过姐妹们。幸运的是我与一位驻外翻译相识、恋爱,最终结婚。1957年,我因怀孕,工作逐渐从空中转到地面。1962年在天津航空学校学习商务、民航业务,并正式提出停飞申请,之后在民航总局财务司等部门工作。1994年正式退休。
如今,我的女儿在国外,儿子一家三口每过一段时间都会来看望我。有缘的是,我的儿媳也是一名空姐。虽然一个人生活,但我坚持每天下楼锻炼身体,生活自在,风采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