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校本课程“田野课堂”探究大圩生态农业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保障校本课程“田野课堂”有效实施的四方面要求,即精心设计方案、优化管理模式、注重学科融合、及时总结评价。
关键词:校本课程;“田野课堂”;四方面要求
“田野课堂”是笔者参加的省级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研究》的校本课程之一。“田野课堂”,顾名思义,是在田野上的课,是将学生带到田野中的实践活动课。自2019年课程开发以来,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多次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笔者将以“探究大圩生态农业”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概述校本课程“田野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一、精心设计方案
精心设计方案是“田野课堂”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学期开学之初,以课题组为核心,精心制定大圩生态农业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对活动时间、地点、活动目标、参加人员、任务分工、后勤保障、纪律安全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通过学校行政会议、指导教师研讨会、校级教师交流会、主题教育班会等会议,课题组成员参与研讨、实践、互助交流,将探访的地点最终确定在生态农业蓬勃发展的大圩,并设置“向导组、调查组、葡园组、田园组”四大组别,通过探究“鱼菜共生,气雾系统,葡鸡共育”典型案例,初识生态农业,体悟人地和谐共生;通过提前制定《合肥46中“田野课堂”安全预案》,召开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并通过发放《教师指导建议》《“田野课堂”教学活动注意事项》等对学生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言行举止作纪律要求,并安排专人提前对“田野课堂”教学点及行程沿线进行多次踩点,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作了提醒指导,提高了学生的纪律性和安全意识,确保了“田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优化管理模式
管理是一种科学方法,管理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保障组织各项活动的协调性、统一性。在长期的实践中,“田野课堂”逐步形成了学校—班主任—指导教师—学生的管理模式。学校成立专门的活动领导小组,以教科研室为轴心,以课题组为核心,办公室、总务处、保卫科等各部门联动。课题组根据教师和学生的特点分组,班级在教师指导下分层次进行不同程度的探究活动。在“探究大圩生态农业”中,“向导组”在倪才发老师的带领下,通过运用地图和专用GPS设备设计考察路线,在此基础上绘制考察路线;“调查组”在钟燕老师的带领下调查大圩作物品种、生长季节、收益情况,通过观察、访问,对大圩镇的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以及交通、市场、科技等社会经济条件进行考察记录;“葡园组”在王盈、周龙清老师的带领下通过采访葡萄园,记录葡萄主要品种以及种植、生长的自然条件、废弃物种类及处理方式;“田园组”则在胡海光和陈丽老师的带领下,通过调查、访问了解“鱼菜共生”“气雾系统”和“立体农业”的原理,进一步认识现代农业,通过干湿温度计测量大棚内、外温度和湿度,分析空气温度、湿度对农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各项活动都在科学的管理下有序开展。
三、注重学科融合
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STEM课程的尝试。“田野课堂”活动的组织打破了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多是两个以上学科的融合。如在“探究大圩生态农业”教学中,地理老师带领学生调查农业的区位因素,大圩农业的变迁;生物老师带领学生探究生物“划割”技术对葡萄生长的影响;農业专家向学生介绍“别样顶棚”的作用不是保暖,而是防止雨水影响葡萄的花蕊及花粉的传播。各个学科彼此独立又相互渗透,体现了科学的有趣实用和博大精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大多数问题需要应用多种学科的知识来共同解决,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这一课程理念,培育了核心素养。
四、及时总结评价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力求在评价的功能和评价的方式上有所突破,不仅注重结果,更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有机地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学生成长的过程成为评价结果的组成部分。通常的学科评价是以分数形式呈现,而“田野课堂”的评价不以分数评价,形式多元,可以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通过“探究大圩生态农业”等“田野课堂”的探索,课题组摸索出“田野课堂”的评价方式:成立学生小组,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分组分工,确定组长负责制,对小组成员进行管理、培训和评价;制定评价量表,选定记录人员,记录员全程记录活动过程,并在评价量表上进行评价;分享活动成果,活动结束后,在教师指导下在班内展示活动过程和成果。课题组对整个活动的各个重要环节,分别用照片、摄像进行了记录;收集了学生在研学过程中收集到的实物、图片等各种资料,及时整理、总结并展示出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研学成果参加各种比赛。自评、互评结合,学生对整个实践活动全方位、多维度地进行系统评价,让学生在评价的交往中得到锻炼。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研究》的校本课程“田野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认可,现已成为学生向往的一门课程。四面一体的组织,是有效实施校本课程的保障。今后还要在“四面一体”的框架下,力将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地理校本课程“田野课堂”教学做实做精,形成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学地理组校本课程教学特色,以期在更大范围内推而广之。
关键词:校本课程;“田野课堂”;四方面要求
“田野课堂”是笔者参加的省级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研究》的校本课程之一。“田野课堂”,顾名思义,是在田野上的课,是将学生带到田野中的实践活动课。自2019年课程开发以来,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多次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笔者将以“探究大圩生态农业”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概述校本课程“田野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一、精心设计方案
精心设计方案是“田野课堂”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学期开学之初,以课题组为核心,精心制定大圩生态农业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对活动时间、地点、活动目标、参加人员、任务分工、后勤保障、纪律安全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通过学校行政会议、指导教师研讨会、校级教师交流会、主题教育班会等会议,课题组成员参与研讨、实践、互助交流,将探访的地点最终确定在生态农业蓬勃发展的大圩,并设置“向导组、调查组、葡园组、田园组”四大组别,通过探究“鱼菜共生,气雾系统,葡鸡共育”典型案例,初识生态农业,体悟人地和谐共生;通过提前制定《合肥46中“田野课堂”安全预案》,召开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并通过发放《教师指导建议》《“田野课堂”教学活动注意事项》等对学生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言行举止作纪律要求,并安排专人提前对“田野课堂”教学点及行程沿线进行多次踩点,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作了提醒指导,提高了学生的纪律性和安全意识,确保了“田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优化管理模式
管理是一种科学方法,管理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保障组织各项活动的协调性、统一性。在长期的实践中,“田野课堂”逐步形成了学校—班主任—指导教师—学生的管理模式。学校成立专门的活动领导小组,以教科研室为轴心,以课题组为核心,办公室、总务处、保卫科等各部门联动。课题组根据教师和学生的特点分组,班级在教师指导下分层次进行不同程度的探究活动。在“探究大圩生态农业”中,“向导组”在倪才发老师的带领下,通过运用地图和专用GPS设备设计考察路线,在此基础上绘制考察路线;“调查组”在钟燕老师的带领下调查大圩作物品种、生长季节、收益情况,通过观察、访问,对大圩镇的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以及交通、市场、科技等社会经济条件进行考察记录;“葡园组”在王盈、周龙清老师的带领下通过采访葡萄园,记录葡萄主要品种以及种植、生长的自然条件、废弃物种类及处理方式;“田园组”则在胡海光和陈丽老师的带领下,通过调查、访问了解“鱼菜共生”“气雾系统”和“立体农业”的原理,进一步认识现代农业,通过干湿温度计测量大棚内、外温度和湿度,分析空气温度、湿度对农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各项活动都在科学的管理下有序开展。
三、注重学科融合
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STEM课程的尝试。“田野课堂”活动的组织打破了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多是两个以上学科的融合。如在“探究大圩生态农业”教学中,地理老师带领学生调查农业的区位因素,大圩农业的变迁;生物老师带领学生探究生物“划割”技术对葡萄生长的影响;農业专家向学生介绍“别样顶棚”的作用不是保暖,而是防止雨水影响葡萄的花蕊及花粉的传播。各个学科彼此独立又相互渗透,体现了科学的有趣实用和博大精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大多数问题需要应用多种学科的知识来共同解决,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这一课程理念,培育了核心素养。
四、及时总结评价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力求在评价的功能和评价的方式上有所突破,不仅注重结果,更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有机地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学生成长的过程成为评价结果的组成部分。通常的学科评价是以分数形式呈现,而“田野课堂”的评价不以分数评价,形式多元,可以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通过“探究大圩生态农业”等“田野课堂”的探索,课题组摸索出“田野课堂”的评价方式:成立学生小组,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分组分工,确定组长负责制,对小组成员进行管理、培训和评价;制定评价量表,选定记录人员,记录员全程记录活动过程,并在评价量表上进行评价;分享活动成果,活动结束后,在教师指导下在班内展示活动过程和成果。课题组对整个活动的各个重要环节,分别用照片、摄像进行了记录;收集了学生在研学过程中收集到的实物、图片等各种资料,及时整理、总结并展示出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研学成果参加各种比赛。自评、互评结合,学生对整个实践活动全方位、多维度地进行系统评价,让学生在评价的交往中得到锻炼。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研究》的校本课程“田野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认可,现已成为学生向往的一门课程。四面一体的组织,是有效实施校本课程的保障。今后还要在“四面一体”的框架下,力将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地理校本课程“田野课堂”教学做实做精,形成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学地理组校本课程教学特色,以期在更大范围内推而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