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涣的勇气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sanna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国时的袁涣,年轻时是个非典型的富二代。他出身高干家庭,父亲是东汉司徒,位列三公。东汉末,天下纷扰,公子哥儿们最喜欢做的就是勇于冲破法律的束缚,恃强凌弱,胡作非为。但当时的袁涣却成为不折不扣的“非主流”,他崇尚清静,一举一动都以礼而行。在他那些富二代朋友眼里,他也许就是一个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的胆小鬼吧。
  刘备做豫州刺史时,为袁涣做了一件事,把袁涣推荐为秀才。这可能对刘备没有什么,可是却影响了袁涣一生。
  时局就像滔滔洪水,把很多人和事都冲垮了。袁涣被迫到江淮躲避兵祸,因为才华横溢受到了袁术礼遇。后来吕布和袁术开战,袁涣稀里糊涂就做了吕布的“俘虏”,只不过对这样的高级俘虏,是没有人敢亏待的。当时吕布已经与刘备决裂,便想让袁涣给他写一封书信,大意是要把刘备骂个狗血喷头。本来这样的事对文士袁涣来说是小菜一碟,但袁涣却笑着拒绝了,再三强求也不予受理。
  吕布是一介武夫,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被多次拒绝以后就理直气壮地大怒了,把刀架到袁涣的脖颈上,冷笑着说:“照做就给你一线生机,不做就死无葬身之地。”
  按照吕布及常人的逻辑,袁涣是应该马上接受建议的,而且还得战战兢兢地接受,至少面部肌肉需要抽搐起来,但武夫吕布永远不会想到袁涣脸上竟会露出那样的表情——不屑一顾。更出乎吕布意料的是,袁涣丝毫没有顾及脖子上有把刀,还笑起来,说:“我袁涣只听说德行可以使人受辱,却从未听说骂人也可以做到。如果他刘备是个真君子,对将军骂他的话一定不会感觉到羞耻;如果他是个真小人,那一定会再回信骂回来,于事无补。况且要是改日我投到刘将军帐下,也写信骂将军您,能行吗?”听了这话,吕布的脸上红一阵,黑一阵,羞惭不已。文弱的袁涣与剽悍的吕布,孰勇孰怯?的确令人唏嘘。
  吕布被曹操攻灭之后,部属都成了阶下囚。虽然曹操表现得很大度,对他们以礼相待,但大家依然显得很谦卑,见到曹操都伏身下拜,声名远播、德高望重的陈群父子也概莫能外。唯独袁涣仅作揖而已,而且还做很不情愿状。这让在场的人都感到了惊讶,包括曹操。
  为了拉近与大家的距离,尽快从心理上摆脱敌对情绪,得胜后的曹操放出话去,给众官每人几辆车,到吕布军中库房,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选用财物,务必满载而归。听到这样的命令,大家立刻都不再紧张,兴高采烈地拥护。曹操发现几乎所有人都把车装得满满的,但只有一个人例外。他发现袁涣的车上只堆着数百卷图书,还有一部分口粮。众人听说后,一种无地自容的感觉袭上心头。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谁说放弃不需要勇气呢?
  当时曹操那边有一件事做得有声有色,就是屯田,屯田的主力就是军队和招募来的农民。每打下一个地方,曹操都要派人招募新的农民补充屯田的人员,扩大屯田规模。但刚开始的时候,老百姓显然还不太接受新的领导者,所以招募来的农民不太高兴,并陆续出现很多逃亡者。曹操一着急就想把逃跑的农民抓回来处决,以儆效尤。在曹操着急的时候,还没谁敢逆龙鳞,但这时袁涣站出来,为老百姓说了几句公道话:“百姓安土重迁,不能太过激,他们愿意做就做,不愿做还是不要强求的好。”曹操喜欢与众不同的人,也很欣赏袁涣的一腔赤胆,便欣然应允。不久,百姓大悦。
  时光似水流年,曹操老了,晋封魏王,老头的脾性也变得越来越乖戾,还为此杀了不少宿将重臣,所以大家都习惯了顺从这位老人。刘备病亡的消息传来,群臣都来致贺,曹操显得异常高兴,但在群臣中唯独没有袁涣的身影。多少年过去,袁涣始终没有忘记刘备的举荐之恩,尽管只是个秀才。为此,他甚至不惜触犯乖戾的老人曹操。
  历史很奇怪,很多人因为这份勇气命丧黄泉,袁涣却因为这份勇气赢得敬重。袁涣以郎中令的身份卒于任上,曹操为他真诚地流泪,并赐予谷物二千斛:一千斛官粮是国家赐予郎中令的,另一千斛则是他曹操以个人名义送给老友的。
  袁涣没有勃勃野心,没有冲天豪气,也没有诡计奇谋,在历史这部大戏中,比起那些领衔主演的大腕,他只能算是群众演员,他凭着一股勇气匆匆露一面,就立刻消失在人海。他就像是历史中的一粒尘埃,但尘埃落定之时却让人感到掷地有声的沉重,他在剧中只有一句台词:我不能呼风唤雨,却可以顶天立地。
其他文献
顾名思义,春节就是春天的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人们将告别寒冷单调的冬季,迎接生机盎然的春天,因此有足够的理由来迎接这个节日。  春节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第一天,春季的第一天,正月的第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说文解字》中对“旦
期刊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祭灶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
期刊
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先后发生在 19 世纪下半叶受到西方列强侵略的国家,都是向西方学习,通过政府命令自上而下推行改革,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而且,戊戌变法实际上就是以明治维新为榜样、亦步亦趋进行的。然而,两者的结局却有着天壤之别: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日本从此走上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道路,它不仅维护了民族独立,而且使日本成为亚洲唯一的帝国主义强国。而中国的戊戌维新却
期刊
赵州从谂,山东人,自幼孤,投青州龙兴寺。从谂做沙弥时,有一次随师父参见南泉的普愿,普愿正在方丈躺着休息,见到从谂,问:“你来到什么地方了?”从谂说:“瑞像院。”普愿说:“看见瑞像了么?”从谂说:“瑞像没有看见,看见个卧如来。”普愿起来,问:“你这个沙弥有主,还是没主?”答:“有主。”问:“哪个是你主?”说:“孟春犹寒,祝愿和尚尊体起居万福。”从谂因此受到了普愿的器重,许他入室为弟子。  一天,从谂
期刊
京剧对于很多人来说,也许只是开场前的鼓乐齐鸣,也许只是咿咿呀呀的唱腔,也许只是华丽美艳的服饰……但对于京剧本身来说,这是百多年来,几代京剧人智慧的结晶,它唱响的不只是一个剧种,而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善、恶、美、丑……  京剧,常被人们形容为“国粹”,几百年来兴盛不衰。京剧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它的一唱一念、一招一式、一颦一笑,无不富有意韵、耐人寻味。殊不知,这让人百转千回的表演,却蕴涵了京剧演员几年
期刊
在祖国西南部的莽莽群山中,生活着一个古老神秘的民族:他们依据一年分五季,一年十个月,一月三十六天的古老太阳历而耕种收获,这个民族叫做彝族。彝族的族源多样、迁移频繁、分支芜杂、分布广泛,又因历时久远,最终形成今天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状态,其文化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并存。所以,各个地区的彝族人过年的时间并不一样,从秋天到春天,都有彝族人在吃年夜饭。但所有的年夜饭都像《彝年物语》里描述的那样:火塘边山一样堆
期刊
雾凇通称“树挂”,常见于我国北方和南方高山地区,是雾气和水汽遇冷凝结在枝叶上的冰晶,分为粒状和晶状两种。粒状雾凇结构紧密,形成一粒粒很小的冰块;晶状雾凇结构比较松散,呈较大的片状。清秀雅致的吉林雾凇就属于晶状,有“寒江雪柳、玉树琼花”之美誉。  从古至今,人们在雾凇的陪伴下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冬天,雾凇之名也几度更易。最早在《春秋》一书中,这种将树枝完全包裹而形成的冰雪奇观被称为“树稼”,到了1500
期刊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泄露,寂寞无人间。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词人笔下的燕子楼,总是透着不尽的落寞,人去楼空
期刊
大家可能从小都受到一种教育,就是培养我们的觉悟。“觉悟”这两个字最直白的意思就是“见我心”。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从电脑上就可以了解天体、物理、生物、化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但是斯芬克斯之谜——人究竟是什么,仍然是一个亘古难题。最近二三十年,中国的物质财富呈几何速度增长,但人心的困惑却越来越多。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发现面对的世界,却少了另外一种发现,就是深刻地去发现自己的内心。  什么是真正的
期刊
传统的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人们对春节假日翘首企盼。从2008年开始,春节之外的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也纳入了国家公假制度,社会上悄然涌动着一股回归传统的思潮。但是,如此我们就真正领悟传统了吗?     在当今社会中,尤其随着城市化的急剧发展,传统节日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习俗早已被淡忘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其实这也是民俗发展的正常形态。民俗生活就像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它会根据时空等因素发生各种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