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和生活联系密切的精彩描述。课程标准也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跟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在生活中做数学,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开始,从符合初中学生认识水平的知识开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以及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体验数学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探索和应用的意识。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增强生活中存在数学的意识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影子,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生活情趣,把生活中鲜活的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
如在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挖掘这样的生活原型:爸爸对儿子说,“我像你那么大时,你才7岁,当你像我这么大时,我就82岁。”那么,现在爸爸多少岁?儿子多少岁?显然,爸爸与儿子之间的年龄差距是一个不变量。通过分析知,“这个年龄差既等于儿子的年龄减去7岁,也等于82岁减去爸爸的年龄。”在此基础上,引进两个未知数X、Y,把这种关系表示出来,这就是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问题。这样的引入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着的学科。
2 数学教学生活化,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找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编制一些贴近生活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在亲切、自然的情感体验中感受到数学的意义与学习的樂趣。
比如在学习完镶嵌后,教师可设计这样一道题:老师家要装修新房,需铺设地砖,现有边长相等的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正十二边形可供选择,如何选择地砖铺设?请说明理由。
这种开放性题贴近学生生活,给学生一个探索创造的空间,不但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而且能让学生产生浓厚学习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了知识。
3 数学知识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就是让学生能够用数学的观念认识世界,用数学的方法改造世界,用数学的语言描述世界,这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成功和快乐。
比如在学习完轴对称图形后,正巧学校重修花坛,我抓住时机,向学生征集花坛设计图案,学生们都积极参与,设计出很多精美的图案。在教学中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兴趣盎然,并且能产生自信心和自豪感,让“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课堂中得到充分体现。
4 让孩子把握学习的时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在学习“三角形的特性”时,教师给学生一些小木棒,让学生自由组合一个三角形。在拼三角形时,有的可以拼成,有的不能,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指引,让学生自己寻找规律,解决问题。确实,我们给学生的不是一个起早贪黑、聚精会神得来的沙金,而是一个点石成金的手指,不仅仅要“学会”,更要“会学”,让学生再次亲身经历“数学家探索数学之路”,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品尝探索后成功的欢欣。
5 给孩子成功的满足,让孩子体验快乐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在学习中,循序渐进,“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使他们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与愉快的情绪就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就会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把准学生的脉搏,进入学生内心,要和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和生发。让我们每个教者都找准自己“教者”的位置,把“学习”还给孩子们。我们要努力做的是:唤醒孩子们的精神,敞亮孩子们的内心,彰显孩子们的独特性和主体性,构造快乐课堂,让学生们真正享受数学,享受快乐。
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让我们在生活的甘泉中吸取数学这一杯,灌溉学生求知的心田,让学生以积极饱满的情绪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在兴趣中以数学的思维去观察、体验生活,在生活中通过数学的应用更好地学习和应用数学。
1 增强生活中存在数学的意识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影子,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生活情趣,把生活中鲜活的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
如在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挖掘这样的生活原型:爸爸对儿子说,“我像你那么大时,你才7岁,当你像我这么大时,我就82岁。”那么,现在爸爸多少岁?儿子多少岁?显然,爸爸与儿子之间的年龄差距是一个不变量。通过分析知,“这个年龄差既等于儿子的年龄减去7岁,也等于82岁减去爸爸的年龄。”在此基础上,引进两个未知数X、Y,把这种关系表示出来,这就是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问题。这样的引入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着的学科。
2 数学教学生活化,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找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编制一些贴近生活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在亲切、自然的情感体验中感受到数学的意义与学习的樂趣。
比如在学习完镶嵌后,教师可设计这样一道题:老师家要装修新房,需铺设地砖,现有边长相等的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正十二边形可供选择,如何选择地砖铺设?请说明理由。
这种开放性题贴近学生生活,给学生一个探索创造的空间,不但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而且能让学生产生浓厚学习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了知识。
3 数学知识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就是让学生能够用数学的观念认识世界,用数学的方法改造世界,用数学的语言描述世界,这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成功和快乐。
比如在学习完轴对称图形后,正巧学校重修花坛,我抓住时机,向学生征集花坛设计图案,学生们都积极参与,设计出很多精美的图案。在教学中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兴趣盎然,并且能产生自信心和自豪感,让“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课堂中得到充分体现。
4 让孩子把握学习的时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在学习“三角形的特性”时,教师给学生一些小木棒,让学生自由组合一个三角形。在拼三角形时,有的可以拼成,有的不能,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指引,让学生自己寻找规律,解决问题。确实,我们给学生的不是一个起早贪黑、聚精会神得来的沙金,而是一个点石成金的手指,不仅仅要“学会”,更要“会学”,让学生再次亲身经历“数学家探索数学之路”,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品尝探索后成功的欢欣。
5 给孩子成功的满足,让孩子体验快乐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在学习中,循序渐进,“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使他们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与愉快的情绪就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就会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把准学生的脉搏,进入学生内心,要和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和生发。让我们每个教者都找准自己“教者”的位置,把“学习”还给孩子们。我们要努力做的是:唤醒孩子们的精神,敞亮孩子们的内心,彰显孩子们的独特性和主体性,构造快乐课堂,让学生们真正享受数学,享受快乐。
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让我们在生活的甘泉中吸取数学这一杯,灌溉学生求知的心田,让学生以积极饱满的情绪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在兴趣中以数学的思维去观察、体验生活,在生活中通过数学的应用更好地学习和应用数学。